刘庆贵编著的《巡天记》以发射我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1号及第一颗电子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作为主线,描写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此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此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顶住了“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破坏,几种型号的运载火箭和卫星交替进行。第一颗卫星发射成功,神州欢呼,世界惊叹。然而,后面的卫星发射却经历着一波三折。有着“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科学求实,开拓进取”东风精神的东风人,顶住了狂风恶浪,克服了艰难险阻,将科学实验卫星、电子探测卫星和返回式卫星先后发射成功,完成了一系列载入共和国史册的震国威壮军威的壮举。
刘庆贵编著的《巡天记》讲述了:1965年名9月,在一条神秘的军用铁路线的列车上,来自同一班级的10大学毕业生,一起奔向大漠深处的神秘之地。几年后,他们参加了震惊世界的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尔后又参加了载入共和国史册的第一颗科学实验卫星、第一颗电子探测卫星和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发射。大浪淘沙,优胜劣汰。他们中有的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英勇献身,有的成长为航天发射的技术带头人,有的培养成优秀的领导干部,有的也被历史洪流所淘汰。《巡天记》作者以其数十次参加卫星发射的亲身经历,用独特而精准的视角,细腻而感人的笔法,描绘了中国卫星发射的宏伟画卷,塑造了阙昕飞、盖世华、汤耀宗、凌筱恬、凌利峰等一批航天人物群像。小说情节曲折,故事跌宕起伏,人物栩栩如生,精神感人肺腑,文字优美生动。,提供了一部亲临其境、生动翔实的作品。
在祖国西北边陲,一蜿蜒铁路,犹如一巨蟒,避开村落,绕过牧场,穿越沙漠,横跨戈壁,弯弯曲曲伸向神秘的远方。
这是地图上找不到的、我军唯一的一条军用铁路线。客货混编列车每天一趟。司机是军人,列车员是军人,乘客也清一色是军人。然而,1965年9月14日,在列车最后一节车厢里,却坐满了服饰各异的老百姓——不,他们不是普通老百姓,而是经过严格挑选来自全国各地名牌大学的应届毕业生。
在这熙熙攘攘的车厢最后两排,坐着毕业于同一大学同一班级的10名同学。靠窗坐着的叫阙昕飞,中等身材,面目清秀,高高的鼻梁上架着一副咖啡色眼镜,一看便知是一位勤于学习、善于动脑的年轻人。
随着一声长啸,火车离开了祁连山脚下的青风镇西站。阙昕飞目不转睛地盯着窗外。黄灿灿的玉米,红彤彤的高粱,雪白如绒的棉花,绘出一幅绚丽多彩的丰收图。
突然,火车由西向北来了个急转弯。不一会儿,眼前变成了一望无际的沙丘和戈壁……
“怎么把我们拉到这个鬼地方来了?”
疑窦丛生的阙昕飞不由得想起毕业分配宣布名单的情景:别的同学不是分到大城市的研究院所,就是分到各军工要害单位,唯独他们10名同学,分到青风镇参军。昨天到达青风镇,冷冷清清的小站上有一位年轻军官接站。出站后,在接站军官的带领下,20多位一起下车的学生背着行李,在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上走了十来分钟,然后进入一个用土墙围住的灰头土脸的招待所……
毕业分配时未解之谜再次涌上阙昕飞心头。他将目光收回来,盯着昨天接站的年轻军官姜贤亮,问道:
“姜同志,我们部队是干什么的?”
听到阙昕飞一声问话,车厢内嘻嘻哈哈的谈笑声戛然而止,20只眼睛的目光齐刷刷地射向姜贤亮。
姜贤亮首先给大家送上一个微笑,然后不急不慢地说:“明天就知道了。” “还保密呀!”说话的叫邵紫荆,系学生会主席,已经有7年党龄的党员。
“搞原子弹的。”坐在阙昕飞旁边的女生凌筱恬抢着说。凌筱恬爸爸也在西北某部队服役。她曾多次询问是干什么的,但她父亲神秘兮兮地说是站岗放哨的,然而过了一段时间,又说是开山放炮炸石头的。此时,凌筱恬突然悟出一个惊天的答案:父亲就是搞原子弹的,而且这个部队说不定就是他爸所在的部队。
姜贤亮抬头看了看这位敢想敢说的姑娘,心想她只知道我国已经爆炸了原子弹,但不知道我国还有另外一个“弹”——可以打到千里之外的导弹。
“是不是搞导弹的?”说话的是浓眉大眼的卢大捷,班级团支部书记。
姜贤亮侧过身来,用惊讶的目光望着这位学生。他真想大声说:“你猜对了。我们部队对外叫中国航天发射中心,目前正在进行繁忙的导弹试验,不久的将来还要发射卫星。”然而,他不能说,因为此前还没有对他们进行严格的保密教育。
“总不会让我们站岗放哨吧!”坐在凌筱恬对面的桂懿香说话了。这位从小娇生惯养的城里姑娘,就怕站岗放哨。
“当兵就要站岗,不站岗叫什么兵!”有美男子之称的木林森抢白了她一句。
桂懿香不屑地瞅了木林森一眼:“大材小用。”
“不会的,肯定有重要的工作等着我们。”学习委员盖世华从隔壁座位上走过来,蛮有把握地说。
P1-2
友人送我一条幅,上书“异想天开”。
这四个大字,是作者秉性的写照,也是作者的追求。
退休之时,突发遐想,能否把一辈子当成两辈子。作为军人这辈子,作者参加了我国几种型号导弹和卫星的发射试验,参加了载人飞船工程的论证、建设和飞船的发射,亦在繁忙军务之余,写了若干纪实文学、报告文学和散文发表。军人这辈子已成过去,心无遗憾,可谓足矣。能否再过上另一辈子呢?经如此“异想天开”的思索后,毅然决定试图再当一辈子作家。
既然决定.理当践行。作者用了4年时间,伏案创作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冲天记》,将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从1958年创建,到1966年进行导弹核武器试验的艰苦曲折历程,用小说形式反映出来。2009年作为建国60周年的献礼作品出版,受到好评。
首战告捷,再接再厉。从2009年开始,作者着手创作第二部长篇小说《巡天记》。小说以发射我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1号及第一颗电子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作为主线,描写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此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此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顶住了“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破坏,几种型号的运载火箭和卫星交替进行。第一颗卫星发射成功,神州欢呼,世界惊叹。然而,后面的卫星发射却经历着一波三折。有着“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科学求实,开拓进取”东风精神的东风人,顶住了狂风恶浪,克服了艰难险阻,将科学实验卫星、电子探测卫星和返回式卫星先后发射成功,完成了一系列载入共和国史册的震国威壮军威的壮举。在此期间,作者在发射中队先后担任副分队长、分队长、副中队长、中队长,始终战斗在卫星发射的最前线,经历了37_星发射成功的激动,经历了发射失败的沮丧,经历了担任基层领导的激奋,也经历了收获爱情的喜悦。正因为有如此经历,才不断激励着作者在文学创作这条充满荆棘的崎岖小路上勇敢攀登。 这鄙小说写得仍然艰辛,五易其稿,才得以成形。写作和出版中,得到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张丽杰对初稿进行了修改。夫人李品香提供了大量素材,提出了不少宝贵意见,参与了第八章部分内容的写作,几次对全书审阅和修改。作家出版社原总编辑侯秀芬、副总编辑张水舟和责任编辑贺平在出版中给予大力帮助,在此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