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沿着丝绸之路旅行
内容
编辑推荐

“向西路上,往事在风中苍凉,关隘上有人大声歌唱,而我只是过客,像传奇隐约在长风之上。”这是作者杨献平在《沿着丝绸之路旅行》说道的话。

《沿着丝绸之路旅行》这是一部个人旅行史玉心灵史的散文合集,是对古丝绸之路蜂腰部位,即黄河兰州段至郭煌的孤身旅行体验。

内容推荐

《沿着丝绸之路旅行》这是一部个人旅行史玉心灵史的散文合集,是对古丝绸之路蜂腰部位,即黄河兰州段至郭煌的孤身旅行体验。作者杨献平用文字激发阅读快感,勾连大地人群之繁复景象,以切身体验状写生命被时间塑造和湮灭之幽秘悠然。

《沿着丝绸之路旅行》既有基于历史与现实的思考,更有个人在旅途特殊境遇下地情感呈现,读者可以从中了解丝绸之路乃至北方大部地区数千年来的历史文化流变。

目录

黄河的兰州,饮尽一生忧愁

老凉州:人生需要纵深

八声甘州:总有些美好在路上发生

山丹与焉支:青草就是棼想

尧熬尔:简单而庄严地过一生

祁连丹霞:在自然而前找们只是庸众

民乐:在油菜花中躺下来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额济纳:绿洲的前世今生

花朵上的沙尘暴

沙漠深处有人家

灿如黄金:有个姑娘叫多琴

古日乃的青草马背

在沙漠的九种感觉

嘉峪关:有生命就有遗存

旧情事与塔尔寺

低窝铺:与费尔南多·佩索阿同行

敦煌:佛光下的俗世生活

莫高窟:从神灵到众生

流沙上的城堡

我生活的地方,我看到的景象

每段旅行都是自我放逐的人生片段(代后记)

试读章节

黄河的兰州,饮尽一生忧愁

大约20年前,进入丝绸之路回鹘道要冲,居延和居延海、合罗川,即阿拉善高原的巴丹吉林沙漠,我还是一个一文不名的小伙子,除了肉体,一无所有。后来我才知道,我所在的地方,曾经是漠北游牧部族进出河西走廊、马蹄长刀横贯中央王朝边疆的必经之地。

在上古,巴丹吉林的名字叫流沙(周穆公乘八骏驰骋千里,“执白圭玄璧以见西王母”,就曾经过流沙),它身上的河叫弱水河。我的周边,便是著名的丝绸之路蜂腰地带,霍去病所开辟的河西四郡,绵长的河两走廊,紧靠巍峨的祁连山。

这是多么令人神往的人间境域。可是我很长时间没有机会四处漫游,把自己和荒凉的大漠戈壁以及风暴关在一起,在幽深如井的额济纳,在弱水河涛声中,在风暴与沙尘围困的鼎新绿洲,我只能把最好的青春用孤独与迷惘抛在时间的巨大牙齿里,剩下的,就只是作为一个人,为了简单的生存和繁复的生活,进行一场场搏斗。当这些基本完成,我才在公务的缝隙里,每年挤出一点时间,在河西乃至阿拉善高原漫游。没有豪车华辇,也无同行知己,只能是一个人,带上冥想去漫游。当你再也无话可说的时候,那就乘车兜它一图。

大地上没有标志,所以你不会到达。

这是两句有点奇怪的诗,充满趣味和张力,但忘了作者名字。

我没想到,人生的第一次远行,就看到了著名的黄河,在河南的新乡和郑州之间。巨大铁桥两岸,麦子正在生长——想起著名的《黄河大合唱》,也想起了口水诗《车过黄河》——黄河的水已经很少了,大片淤泥在阳光下晒出油墨的光泽。

第二次看到黄河,是在兰州——这一座被黄河一分为二的边地城市,与匈奴、突厥、吐蕃、蒙古,以及细君、解忧、文成公主等人有着深刻的关联。那是一个凌晨,由酒泉开往兰州的长途班车进入兰州西郊的时候,我被喧哗的河水喊醒。眼前的黄河正从黑色的两山之间坦荡或者拘束而来,黎明的光辉使得河面发白,与四周及远处的大背景相联系,就像是凭空流泻的天堂银练。

进入市区,楼房上都是灰土,厚厚的,和一些碎砖块一起,几乎要把低矮的平房压塌。好像刚刚下过一场雨,街道湿漉漉的,行人的脚步和自行车一样紧凑,不怎么稠密的车辆溅起黑色的积水。走出汽车站,仰头看到兰州火车站、兰州大厦等等建筑。踩着黝黑的泥浆,路过几家水果店、牛肉面馆、小门面的商店,在兰州站广场,抬头,就看到了背后的山坡,野草、荆棘、灌木横生,不高的树木像是一只只探出的手掌,在兰州站上空摸索。

从兰州大厦右侧向东,到西关什字,四处都是楼房,街道隐没在其中——让我觉得了一种空间的深和内容的大。我不敢贸然深入,原路返回,在一家牛肉面馆坐下来——在西北也有些年了,但我仍旧没有适应牛肉面,那些看起来黄黄的面条,吃到嘴里,总觉得有一些柴灰味道,零星的牛肉和葱花也像是漂浮在黄土地上的一些干柴和碎草。

P2-4

后记

要去一个地方,前些年是出发前几天兴奋不已.内心深处有一种逃离的快感。随着年龄增大,则附着了一种自我放逐的悲怆感。尤其是一个人到某地旅行的前夜。睡前总有一些旖旎或者出其不意的幻想。那是对旅行的自我推测,尤其是对未知之地或某种境遇的臆想和感性判断。

前一段时间。一个人去了西双版纳。上飞机落座后,才发现自己心跳异常,勃勃地,连T恤都怦怦然。当夜袭身后,一切都很陌生,也都新鲜得此生未曾,与朋友一番热闹,进入宾馆房间,站在日暮灯火渐起的窗前,身后灯火照耀一个人的空无甚至无助,偶尔的市声或尖利或和缓,打在耳膜里的感觉,竟然有着隔世的恍惚与切肤的孤寂。

由此我觉得,旅行其实是一种自我放逐和返回的人生片段。几年前,我工作和生活在巴丹吉林沙漠西部边缘,出门黄沙漫天,戈壁幽深,天空蓝得令人发憷且深如空梦。风沙在春秋两季包抄万物和呼吸,稀有的绿色和骆驼、蜥蜴、红蚂蚁等生命是对长时间身处荒芜之人最真切的安慰和激励。有些时候我时常一个人外出,其实也走不远,就是在河西走廊、祁连南北的废墟、草地、城镇等地漫游。白天或许有朋友一起,酒桌和车子上喧哗万状,而一到夜晚,躺在空寂的城市或者村镇里,一切声音都是熟悉的,一切人事也都洞明于心,但随着夜色和声音的逐步隐匿,一个人在异地的夜晚显得格外突兀。

有一年夏天,我夜宿张掖某酒店。半夜醒时,竟然起不了身,呼吸艰难,越是挣扎越要窒息。持续将近十分钟,被楼下几个男女打架和哭闹声解救。站在窗边向下看,凌晨冷风开神醒脑,再回身看房间,竟然是圆形的,一侧窗台上还放着几只陶罐,上绘赤身摘葡萄女子,且眉目清楚,嘴唇表情如生。那一刻,我突然想尽快回家,提前结束旅行。  还有一次,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所属的祁连山地草原帐篷里喝酒唱歌到半夜,站在流水边,青草上,仰望星空,风在我的肉身上无阻碍旅行。我忽然觉得,于草野之中的生活才是真正自然的,属于个人的,四野无人声,更无人为之痕迹。这样一种境地,才是我最想感受和需要的。

日常生活,总是被人和事裹挟,衣冠楚楚而内心仓皇,步履自信而精神萎顿。这是生活的常态,也是人生的必修课。每年或者一段时间外出旅行,其本质不是要换个地方去体验,而是一种自觉的自我放逐。这种放逐是潜意识的,也是屡屡强烈到不能自制的。而在异地一段时间后,却很快又发现,此处和他处,其实都不是自己的地方。从起初被美景美事美人所震撼与吸引,到一切不过如此匆匆别过,这种过程,肉身的挪移变得无足轻重甚至百无聊赖,内心的感觉和精神的折射才是每个旅行者最想要的。因此,每一次旅行,都是自我放逐和自我收回的一种纯精神活动,而身体,只是唯一可以借助的工具而已。

在巴丹吉林沙漠二十多年间,我因公或者自己反复在河西和阿拉善高原漫游,在各种遗迹之间,踩着青草与黄土,岩石与沙土,做一种简单的大地行走。而内心总是无限冥想,有时针对一处遗迹,有时针对一株树木或者一粒沙子。其中的感慨和发现都极为宏阔,也非常自我。

事实上,在大地上,每个人的行走都是与众不同的,与众不同的还有个人之于大地景观的个人观感与心灵感触。因此,这本书中的文字,只能是我一个人,或者说,是一个人基于历史与现实,此时自然和此时之人而形成的文字记录与呈现,而丝绸之路,尤其是河西走廊自身隐藏与裸露的诸多秘密,无限隐藏而又无限敞开。这本书的出版,得益于青年作家黄孝阳,得益于责编郝鹏。毋庸置疑,刘振友、王政德、张鸿、曹伯正、戴友春、嘎玛丹增、胡杨、董玉、戴炽义、耿耘、史学华、柯英等摄影家的作品为本书增添了浓郁的艺术气息,使得这些基于个人漫游与冥想的文字有了确凿的画面感与存在感。在此,一并致以谢意!

杨献平

2012年12月15日于成都北较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沿着丝绸之路旅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献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960937
开本 16开
页数 24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3-08-01
首版时间 2013-08-01
印刷时间 2013-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6
CIP核字 2013048333
中图分类号 I267.4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10
15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4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