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微光处处(28位社会工作者的心路历程)
内容
编辑推荐

  由于职业和专业的直接服务性质,前线社会工作者无一不经历心灵的撞击,形成

专业性反思,以及人性化和积极正面的关怀取向。在目前中国社会工作面临新的发展

形势和机遇这样一个时刻,曾家达等主编的《微光处处》,试图展示海内外一群华人

料会工作者如何述事、反省、言志、论道,以及如何理解和承担社会服务的使命。

内容推荐

《微光处处》的作者来自中国内地、香港、台湾和其他国家(地区)。每位作者通过个人经历,反思过往在社工专业的体验,讲述了各自在专业成长(学习)中难忘的经历,展现了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体会、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同,以及个人与案主交流中的一些故事、社会处境及其蕴涵。他们的处境、关注和体会未必完全相同,但几乎所有的作者都凸显了这样一个基调——领悟使命、坚持正义、献身服务。

从作者们曾家达等的经验中,也显现了个体、家庭和社会体制之间的互动,以及可能引起的冲突。但在当今中国,还没有充分探讨这个课题,因此《微光处处》的作者各自把“社工”的经历和内心挣扎与读者交流、分享。这是极有价值的事情。

从各位作者所谈到的成长和工作经历中,读者可以发现社会工作者对社会需要和社会问题的敏感性,及其对受助人群的接纳理念和服务方法。本书的28位作者所倾诉的“心路历程”,渗透着社会工作的实务性本质或特征——社会工作不是“谈”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社会’’的知识和理想,一定要诉诸导致变化的实务“工作”。

目录

大陆篇

莫听穿林打叶声社工吟啸且徐行

社工是谁

反思与成长:我的农村发展社会工作

角落,更需要阳光

在服务中领悟在领悟中服务

社工如同拾海星的老人

在追寻中成长

以“拾星者”的身份上路

用心找寻社工的主旋律

实践反思成长

港澳篇

我只是做自己相信的事

苒苒光阴荧光处处

情系社工二十五载

愿做“忠心天使”

在妥协中坚持盼望

路见不平助人自助

社工:不为什么

坚守我重视的事

一步一脚印

追求“自我解放”的“人生路”

台湾篇

心系社会 工作不懈

回观我的社会工作旅途

穿看生死病苦 点燃生命希望

海外篇

从企业商人到专业社工的体验

浮世情社工梦

从香港到美国的社工路

从专业说起

三十年来风月

后记

试读章节

我只是做自己相信的事

区结莲

第一次,总令人印象深刻。

第一次有当社工的意识,是在读中学二年级时。那时,晚上有个叫《北斗星》的电视剧,由刘松仁饰演一名春风化雨的社工,我就此萌生了当社工的想法。

第一次参与社会运动,是在浸会学院社会及社工学系一年级。当时我正在文学与社会工作之间徘徊,在偶然的机会下加入了一个关注社会发展的学生组织。

第一次蹲在天桥下跟露宿者谈话,第一次在甘仔(甘浩望神父)的带领下在摇摇晃晃、灯光昏暗的舢舨里访问油麻地的艇户,忍着泪水听一位母亲哭诉她那未满两岁的孩子在睡醒找妈妈时掉下水溺毙的故事。

第一次为争取艇户上楼安置而参与了通宵的静坐。

第一次体验到群众团结的力量。

时为20世纪70年代末。那是个火红而浪漫的年代,那里有理想,有我们一代人美丽的集体回忆。 由宏观的社会关怀走向微观的辅导技巧

1982年,我从浸会学院毕业,第一个工作的地方是一间青少年中心。在一些志同道合的同事互相支持下,我们组织了一些关心社区事务的年轻人,看着他们从缺乏自信的小伙子转变成为充满自信的青年领袖,进而加入地方议会工作,心里满怀兴奋。现在回想起来,那股兴奋其实带点自豪,仿佛自己革命得有点伟大。

1986年夏天,一宗家庭个案成为我事业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一天下午,一位面容憔悴的中年妇女来到中心要求与社工面谈,我接待了她。这位年近50岁的女子哭诉说她那9岁大的儿子把她赶了出来,并拿着利剪,扬言若她进入屋内便要把她刺死。我当时心想:我就不相信世上有这么凶恶的孩子!就让我来把他“收拾收拾”!

当我陪着这可怜的妈妈到达她家门口时,拿着利剪、目露凶光的孩子令我第一次相信魔鬼附身的可能。我感到一阵凉意,手心亦在冒冷汗。在随后的一段日子里,虽然我逐渐取得孩子的信任,但对于这两母子的恶劣关系却一直束手无策。为了让这位……

P90

序言

由于职业和专业的直接服务性质,前线社会工作者无一不经历心灵的撞击,形成专业性反思,以及人性化和积极正面的关怀取向。在目前中国社会工作面临新的发展形势和机遇这样一个时刻,我们编辑、出版这本《微光处处》,试图展示海内外一群华人社会工作者如何述事、反省、言志、论道,以及如何理解和承担社会服务的使命。

《微光处处》的作者来自中国内地、香港、台湾和其他国家(地区)。每位作者通过个人经历,反思过往在社工专业的体验,讲述了各自在专业成长(学习)中难忘的经历,展现了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体会、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同,以及个人与案主交流中的一些故事、社会处境及其蕴涵。他们的处境、关注和体会未必完全相同,但几乎所有的作者都凸显了这样一个基调——领悟使命、坚持正义、献身服务。

从作者们的经验中,也显现了个体、家庭和社会体制之间的互动,以及可能引起的冲突。但在当今中国,还没有充分探讨这个课题,因此本书的作者各自把“社工”的经历和内心挣扎与读者交流、分享。这是极有价值的事情。

从各位作者所谈到的成长和工作经历中,读者可以发现社会工作者对社会需要和社会问题的敏感性,及其对受助人群的接纳理念和服务方法。本书的28位作者所倾诉的“心路历程”,渗透着社会工作的实务性本质或特征——社会工作不是“谈”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社会’’的知识和理想,一定要诉诸导致变化的实务“工作”。

全书编辑过程中,我们体会到全球化的现实,也看到中国的社工与其他同工之间可以透过文字和文化的互通形成无形的网络。社会工作原是西方文化产品下的专业,输往亚洲时,双方处于社会经济和文化权力不平衡的位置。当前,社会工作专业正在中国逐步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香港的影响,吸收社工专业价值方面也不例外。我们认为,通过一个全球视角,参考不同地区的华人社工的体会,配合中国本土的实务经验,可以为中国和海外的华人社工带来一些有参考价值的信息,促进同样使用汉语的社工之间的交流。我们更希望在这样的过程中,可以一起进一步探讨社工的基础价值和精神。

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角色正在发生转变,汉语也是一种重要的国际语言。在这个大趋势里面,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包括其职业化的过程,应立足于本土现实,以批判的态度选择性地吸纳来自不同地区多元化的社会工作知识、价值和方法,开发出新的实务形式。这将会成为全球社会工作资源的一部分。这个设想很宏大,而我们几位编者在这里却只有很微小的目标,就是让有共同语言的社工在世界各地开始对话交流,在社会和文化高速变化中探讨推动各自投身社会工作的想法、价值和精神。

这本《微光处处》,由不同背景的社工参与写作。除了广泛的地区和社会差异之外,有些人已经从事社会工作超过三分之一世纪,也有刚毕业不久的社工;有些人在高度职业化的社会工作场景里工作,也有人仍在探索社会工作的定位和角色。作者们任职的单位也非常多样化,有在社区组织、服务机构的实务最前线的,也有在学院搞教学和科研的;有的人投身社会工作服务的第一场所,也有人在别的专业主导的第二场所里工作。由于不同地区的职业化过程不一样,引致彼此对社会工作的角色、定位、专业活动范围和性质持有不同的看法。每位作者谈到的是自己的故事和看法,虽然都能够反映社会工作的一个方面,但并不代表社会工作者整个群体。我们深切体会到,现阶段在中国界定什么是社会工作、谁是社工,本身是极为困难的事情。我们希望把中国社会工作实务的多样性展现出来,但也得维持一个可接受的专业规范。期望这本《微光处处》可以反映出大家对社会工作的理解。

本书的28位作者,只是一个很小的群体。就中国内地作者的情况来说,编者先后联系邀请了十余位同仁参与撰稿,但最终有几位没有如期完成,他们曾在来信中解释了个中缘由——

稿子拖了这么长时间,实在汗颜。写了删,删了写,竟然还是没有完成。

  最重要的原因,不知是性格缺陷还是价值观的问题——我也谈过多次,一方

  面,多年以来我对大多数事情都追求完美,结果很多事情半途而废;另一方面,我对于自己从事社会工作的经历越来越觉得平淡无奇——做得正确的,

 那是本分;做得不好的,那是不足,好像都不值得去说。……我很热爱社会工

 作这个职业,服务投入很多,但诸多不公平的事又给自己带来很大冲击,时常

 觉得这样付出很不值得。我知道《微光处处》不是自我炫耀之言处,但其记述

 的确实又是实实在在的心路历程。我现在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如何评价

 自己!  (约稿作者J先生)

我决定不再参与本书的写作和编辑,因为我目前需要进入中国社会现

场,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做好的社会工作研究,而不是过早地公开个人的

“社工人生”。特别是我的资历浅,根本没有“专业人生”,现在还没有资格写

这些文字。我需要在未来的10年里,扎扎实实地直面国人的苦难。等我退休

或离世后,再说个人故事,或者由别人来讲我的故事,可能更实在一些。然而,

无论何时,我都深爱这本书,因为其中几位作者是我非常敬重的朋友和师傅,  

他们的故事提升了我对自己及专业的觉察,他们是我敢于“做少数”进入现场

做踏实努力的好榜样。

(约稿作者L女士)

 编者十分理解这些没能完稿的同仁的心情和处境。从他们真情实意的话语中可以看到,中国内地许多社会工作者正在更踏实、更坚定地起步。不难预期,他们将积累更丰富、更理性的经验,并讲述出更多深刻动人的故事。

最后,本书的出版得到多伦多大学社会工作学院中国项目的资助,而山东大学社会学系研究生孙淑霞同学协助进行了全书的文字编辑和校订工作,谨表谢意。此外,中国社会出版社大力支持本书的出版,我们亦表示衷心感谢。

曾家达 高鉴国 游达裕 梁玉麒

后记

《微光处处》(香港版,2006)始于曾家达与游达裕在2004年的一次对话。当时曾 家达从加拿大到香港出差,游达裕与他谈到香港社会福利界的情况,表示香港的社工同业一般士气低落,很多人感到挫败和无助。更令人担心的是价值的失落——因拨款政策转变和资源不足,整体工作量不断增加,工作环境持续恶化,新同工更需面对薪酬福利的削减,尤其同工与机构领导的权力关系日趋弱势。在行政主导的气氛下,同工要在日常工作中持守社工的专业价值越来越困难,包括尊重服务对象、实践公平原则和社会公义以及坚持实务的专业自主等。这正反映社工的价值和专业精神不断受到磨蚀。 A慨叹之余,认为应该以行动作出回应,就想到邀请一些有经验的同工把工作中碰到的冲击与如何坚持社工价值和精神表述出来,结集成书,希望可以给社工同工们一点鼓励,尤其针对年轻刚人行的社工。稍后他们邀请梁玉麒参与编辑工作,并找到了其余7位志向相投的社工投稿。完稿之时,大家见面交流,并采纳梁玉麒的提议,以萤火虫为社工之喻,把书名定为《微光处处》;其后再邀请13位业界内外的朋友写上回应。最终,《微光处处》(香港版)在2006年11月出版。

书出版之后,很快在香港、中国内地、台湾和海外的华人社工圈子里引起回响。香港的社工圈子里开始采用“微光精神”一词,以展现社工的价值和精神。而香港社工总工会随后两年亦以“微光新星”为主题,为新毕业社工举办迎新营,并邀请多位《微光处处》的作者分享经验。其后,香港多位学院里的社工老师把这本书定为阅读材料;邵家 臻更在浸会大学鼓励社工学生阅读本书之后,将心得与作者直接交流。曾家达等在2;008年到四川开展对“5·12”地震的援助工作时,亦把项目称为“微光四川”。可以 说,这微光渐渐变为星星之火了。

受到这些鼓励,大家开始构想一本层面更广的《微光处处》。后来得到山东大学高鉴国教授的支持,于是由曾家达、游达裕、梁玉麒与高鉴国编辑这一新版《微光处处》,再邀请加拿大、美国、英国、新西兰和中国大陆及台湾、澳门地区的社工参与,标志着同样的“微光精神”。此新版《微光处处——-28位社会工作者的心路历程》,是在香港版的《微光处处》基础上扩编而成的,共收入28位社会工作者的文章,其中包括原来《微光处处》(香港版)的10篇文章。  

不难发现,《微光处处——28位社会工作者的心路历程》的作者来自不同社会背景或文化处境,他们各具特点。中国内地社会工作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内地的作者更多的是关注自己能否胜任或对能力的反思,开始体验对服务对象的尊重和接纳,并注重总结本土境遇下专业实践的智慧。比如,内地作者正在超越传统文化所饱含的“仁爱之情”、“亲友关系”,领悟到需与服务对象建立专业关系;也有作者试图从更高层面寻找社会工作的“主旋律”,表现出社会工作者所应有的社会视野和批判精神。当然,也有作者流露出对专业处境的困惑。其实,这也是目前内地选择社会工作职业时常出现的情绪反应。

如果说内地社会工作者还处于寻求自我、建立认同阶段,港澳台及海外作者则趋向更多地表现和实现自我,具有更强的个性特点。“港澳篇”作者更突出“反压迫”主题,比较一致地强调“社会公义”和批判性精神。由于香港社会工作者近年也面临不平等的工作待遇,因此“在艰苦里缔造盼望”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台湾的社工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台湾社会工作服务快速发展的形势,而其他海外同仁的文章显现了英语国家的移民服务和多元文化特征。相对于内地社会工作者,港澳台和海外同仁的思维空间和力度更大,专业能力更扎实,所涉及的工作过程和服务方式也比较具体。

在策划和编辑本书过程中,我们一直怀着期盼的心情,希望本书能尽早出版。每当收到作者的文章,看到字里行间所渗透出的社会工作的责任感和反省精神,往往牵动着我们的情感。全书的作者以开放的态度剖白自己,既坚守社会工作的价值,亦各自在成长和服务经历里呈现着什么是社会工作、社工是一些怎样的人。如果读者能从本书中认识到一个个有血有肉、亦甘亦苦的社工人,感受到社会工作的点点“萤光”,我们将感到万分欣慰和满足。

我们原先计划邀请一些朋友在新一版《微光处处》里分享他们的感受,但因无法克服协调上的各方面困难而没有实现。纵然如此,我们还是希望能与各方朋友、同工和读者保持交流对话。读者朋友有什么感想、意见和回响,可电邮至多伦多大学社会工作院中国项目chinaproject.fsw@utomnto.ca与我们分享。

书评(媒体评论)

我相信除了社会工作,没有一个专业在给予你工作、报酬与满足感之外,更会一直帮助你发展你的人生,以及更新你的生命。社会工作是一个重“情”的专业。我在投身这个专业后获得了不少情与义,感受到了不少人生难忘的情怀。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是一个称职的社工,我只知道25年的社工路令我今生无悔!

——甘炳光

社会工作的精神源头是爱,是关顾弱小、追求社会公义!社会工作的目标是改变社会,争取公义。社会工作者不应只把工作当作“工作”(job)或“职业”(career),还应将其看做是一个“使命”(vocation),为改善社会有所承担。愿社会工作者都是“忠心天使”!

——洪雪莲

我经历过不少失望、气馁和无奈的时刻,同时也看到一些生机,遇到过值得鼓舞的同路人。除了社工的信念支持我继续投入这助人行业,我庆幸能够不断与有理想的社工结伴同行。

——游达裕

不知道自己是谁,只知道自己不是谁,这是我们这一代社工的身份难题。我一直在想,如果有一天谁能用一两句话来回答“社工是做什么的”,就像回答“医生是做什么的”、“律师是做什么的”一样清晰无歧义,让所有提问者听得明明白白,再没有质疑和追问,那才是社工真正实现专业化、职业化的标志。

——姬中宪

社会工作是值得投入的助人专业,所学内容对自己和别人都有益处,也可作为养家活口的职业。诚挚欢迎你们加入社会工作行列,但愿因为我们的投入,人间社会多一点温罄和力量。

——秦 燕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微光处处(28位社会工作者的心路历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曾家达//高鉴国//游达裕//梁玉麒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725567
开本 16开
页数 27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40
出版时间 2009-05-01
首版时间 2009-05-01
印刷时间 2010-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1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40
171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9:3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