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盛世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盛世》全面反思中国王朝兴衰,为当今盛世中国高层研究决策提供参考。由国家最具政治权威性的新华出版社承担出版。

这是中国第一部全景式扫描历代盛世王朝的图书。41个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值得我们研究、深思。书中每一章节后面都附有详细准确的历朝历代地图,弥足珍贵。本书既为中国的高层研究、决策提供参考,也因其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实用性而适合大众读者阅读。本书由著名作家、福建省作协主席杨少衡亲笔作序。著名作家肖仁福、浮石推荐阅读。本书由冯敏飞著。

内容推荐

《中国盛世》全面梳理中国历史上41个盛世,着重描述成康之治、文景之治、昭宣中兴、光武中兴、明章之治、元嘉之治、开皇之治、贞观之治、永徽之治、开元盛世、成平之治、永乐盛世、康乾盛世等13个盛世景象,涉及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及人民生活诸方面,并深刻剖析每一个盛世的来龙去脉。这一系列历史之镜,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可资借鉴,也有不少令人扼腕的教训值得吸取。

《中国盛世》由著名作家、福建省作协主席杨少衡亲笔作序。著名作家肖仁福、浮石推荐阅读。本书由冯敏飞著。

目录

开篇话:追问历史盛世

第一章 成康之治:儒家最向往的时代

第二章 文景之治:无为而治

第三章 昭宣中兴:战争与和平

第四章 光武中兴:天地之性人为贵

第五章 明章之治:儒学最盛

第六章 元嘉之治:乱世奇葩

第七章 开皇之治:开千秋之基

第八章 贞观之治:辉煌炫目

第九章 永徽之治:巾帼崛起

第十章 开元盛世:全盛时节

第十一章 咸平之治: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

第十二章 永乐之治:耀武扬威

第十三章 康乾盛世:回光返照

结束语:追求新的盛世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中国历代盛世一览表

试读章节

台湾作家柏杨“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令我十分景仰。他的《中国人史纲》,我通读过三遍。他认为中国历史上有三个黄金时代,一是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二是唐朝近一半时代,再就是17世纪80年代至18世纪70年代。对于第三个黄金时代,柏杨评述道——

第三个黄金时代,带给中国的不是第一个黄金时代那种澎湃的学术思潮,也不是第二个黄金时代那种英雄们气吞山河的气概,而仅仅是一百年的和平与秩序。这本是人民最低的要求和政府最低的功能,但它在中国已绝迹了很久。比起明王朝和更早的蒙古帝国统治时代,这一百余年间的中国人民,好像活在天堂。

第三个黄金时代的最伟大的成就,在于满州人的清政府为中国开辟了广袤的疆土。东汉西汉两个王朝和唐王朝都曾经为中国增加了一百七十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但不久就失去。而清政府为中国增加的领土,几乎是从明王朝承袭下来的中国领土的三倍。

我在《历史上的60年》一书引用以上第二段,但紧接写道——

原来如此!仅仅和平与秩序就可以称之为盛世,那么监狱也堪称天堂了。再则,对说话写文章不满意的百姓都要滥杀,这是什么样的“和平与秩序”?

17世纪80年代至18世纪70年代,在任皇帝为康熙、雍正、乾隆,被有些历史学家誉为“康乾盛世”。

《历史上的60年》出版不久,我从柯平的《都是性灵食色:明清文人生活考》一书读到这样一段文字——

随园的另外一个显著特点是周边不设围墙,这无论在当初或今天都称得上是惊世骇俗。想想看,好几万身家的财产,全家男女老少奴仆僮婢数百人口的性命,就这么大大咧咧地如同现在城市里的广场或街心公园那样袒露着,甚至连夜不闭户也谈不上,因为根本就无户可闭。将安全的基础全都寄托在小偷可能有的怜悯之心和人道主义精神上,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叫做“蒙贼哀怜而己”……

随园在几十年间的时间内没有出过一桩刑事案件……

随园是“康乾盛世”时期著名诗人袁枚在江宁(今江苏南京)的私宅。袁枚辞官后,在随园过了近50年闲适生活,写下著名的《随园诗话》。让我惊骇不已的是:随园不用围墙,且几十年没遭偷盗。真的吗?我不敢相信。

我随即查证。袁枚在随园不仅留下《随园诗话》,还写有《随园记》、《随园后记》、《随园三记》等一系列文章。《随园三记》写他的造园艺术,不无得意:

弃其南,一椽不施,让云烟居,为吾养空游所;弃其寝,陊剥不治,俾妻孥居,为吾闭目游所。山起伏不可以墙,吾露积不垣,如道州城,蒙贼哀怜而已……

原来,“蒙贼哀怜”事出有因,有些无奈。袁枚洒脱些,既然“不可以墙”,索性不墙。但袁枚一首题为《山居绝句》的诗写道:

万重寒翠荡空明,四面红墙筑不成。

十丈篱笆千竿竹,山中我自有长城。

这表明他的随园虽然没筑墙,但筑有长城似的篱笆,用以防卫,而不是真的门户洞开。

即使这样,随园仍然让我感兴趣。须知,我们福建历史上的大户人家不仅得筑墙,而且有好些筑成“土堡”,又高又厚的墙上布着枪眼,跟战争时候的碉堡相差无几。而我自己住的房子,不仅小区有围墙和24小时门岗,电梯口还有总门,家门口自已又加一道铁门,尽管高在八楼,还得一个个窗户用铁条密封,有时觉得跟监狱外在有些相像。随园筑个篱笆就能几十年安然无恙,说明当时盗贼水平实在是不咋的,让道高于魔。

由此,我对“盛世”变推崇起来,并试图追寻历史上盛世的真相……P1-3

序言

《中国盛世》创作札记

说不清究竟何因,我在历史的海洋里越陷越深。

我大学时读中文系。文学虽与历史相通,但毕竟没系统地研读过历史,也许可以说没资格涉猎。但我觉得好的文学作品一定得有历史深度,而好的历史著作也离不开一定的文学性。《诗经》与《荷马史诗》自不必说,司马迁的《史记》与麦考莱的《英国史》都是文学性非常强的历史名著,在一定程度上司马迁和麦考莱甚至将文学置于了学术的首要地位。因此,请谅解我禁不住历史的诱惑,不务正业。

也许这也与我年轻时曾从事地方志的编修工作不无关系。我的文风也深受志书语言影响,再也写不出那种空灵的美文。

历史已被书写过无数次,我还有什么可写?我想,这跟“生意经”一个道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写柳永就因为“人有我优”,光柳永题材小说我就找出四五种,觉得那都有明显缺陷,自信我可以比他们写得更好。但我还是更想捡“人无我有”的“便宜”:写《兵部尚书轶事》是因为那尚书是我家乡人,没人写过;写《历史上的60年》,是因为觉得那种视角“人无”,后来证明了这一点。

现在写盛世,也因为觉得“人无我有”。中国人自古向往“盛世”,但似乎迄今还没有比较全面的相关专著〔写一两个的有张宏杰《饥饿的盛世》(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侯杨方《盛世启示录》(中国方正出版社,2011)等)。我这本书应该可以说系统全面地将中国历史上的盛世梳理了一遍,算是填补了“中国盛世”研究领域的一大空白,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这学术价值不在于发现了多少新的史料,也不敢妄言发现了多少新的“历史规律”,而在于一种新的视角。

史书如何体现文学性?简单一想,上网一查,得不到现成答案。

对此,我试着努力:一是注重人文。历史上的盛世不是来自什么有组织的评选,也并非某个专家学者的系统研究,而是儒家学者点滴积累而达成的一定共识。但由于近百年来文化背景的巨变,人们对历史上盛世的看法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最典型的如“康乾盛世”,早在100年前就备受争议。我不能囿于历史上的评价盲目地跪着讴颂,而应当用现代的眼光冷静地加以审视。我不是作就事论事的纯学术研究,而是要借以引导现代大众去思考与借鉴,注重以人性审视所涉及的人和事。二是注重形象生动。语言尽可能让人可感,不惜使用民间俚语,而尽量回避年号、称谓等太专业化的名词术语。

一般通史都以朝代兴亡为结构,本书则以13个盛世为基点,梳理我能查找到的也即历史上曾经有人推荐过的所有41个盛世,并借助于其“来龙”与“去脉”,将整个中国古代历史重新梳理一遍,希望能让人一口气读完。  法国作家帕斯卡说,请“不要说我没有说过什么新东西,那些旧材料我已经重新安排过了”。我这本书也是如此,使用的虽是早已多次被人提及的旧材料,但我以全新方式予以重新安排了,试图让人从中读出一些新东西。

本书内容大多以张习孔、田珏主编《中国历史大事编年》为准。

本书与拙作《历史上的60年》(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版)在题材上存在一些交叉,因此有些内容就直接利用了。

福建省文联副主席、福建省作家协会主席、著名小说家杨少衡为本书写了序,特别鸣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经济史学会秘书长魏明孔博士审阅了本书稿,并提出了宝贵意见,深为感激!同时,请允许我公开感谢我的妻子黄丽忠女士。这么多年,我几乎是一下班就沉浸在读书写书中,家务她全揽,节假日也没好好过过,以致她抱怨:“下辈子我要做你女儿!”为了感谢她为本书的出版所作的贡献,特此公开鸣谢一回!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盛世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冯敏飞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6607770
开本 16开
页数 32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40
出版时间 2014-02-01
首版时间 2014-02-01
印刷时间 2014-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52
CIP核字 2013294353
中图分类号 K209
丛书名
印张 21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0:0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