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亲历与见证(黄廷鑫口述记录一个经历诺曼底战役中国老兵的海军生涯)
内容
试读章节

第一章缘起

1944年6月5日深夜,一艘轻型航空母舰——“搜索者”号(H.M.S.Searcher),乘着大西洋的夜幕,悄悄地驶出北爱尔兰的贝尔法斯特军港,“搜索者”号此行的目标是英吉利海峡的南端,任务是防潜与警戒。

即使是在多年之后,也很少有人会想到,在远离中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在这艘由美国建造、战斗人员几乎是清一色的英国人组成的轻型航母上,有两个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年轻军官:黄廷鑫、葛敦华。而在此刻,对黄廷鑫和葛敦华而言,这次出航可能只是他们已经参加过多次的再普通不过的一次英国海军的战术行动。他们可能也没有想到,分别载着和他们一起来英国学习海军的其他20余位战友的航空母舰或战列舰、巡洋舰,也都悄悄地驶离了军港……他们可能更不会想到,他们将要参加的是怎样的一次战役,而这次战役在以后的岁月里,将注定要被人们一次又一次地纪念。就这样,在不经意中,在自己并不知情的情况下,这两个年轻的中国军官,以及和他们一起走人欧洲战场的20余位战友,书写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然而,当这段往事被抹去尘封,已经是半个世纪以后的事了。

60年后的2004年6月6日,21点15分,我坐在电视机前,观看着遥远的奥马哈海滩正在举行的纪念诺曼底战役60周年的盛典。电视画面上,阳光明媚,英吉利海峡风平浪静,而我脑海里的思绪却涌起了波涛,一些几近模糊的往事,又渐渐地浮现,一幕幕地在眼前掠过……

“文化大革命”开始时,我还在读小学,对于眼前所发生的一切,以及接下去人们将要经历的是中国历史上怎样的一个时代,就连成年人也一时闹不明白,更何况还是小学生的我了。由于不用上课,我们这些小学生就整天在外瞎逛,今天是某某人被揪出来戴高帽游街,明天是某某家被抄了。虽然觉得新鲜、热闹,但渐渐地,心中也隐隐地产生了一丝莫名的恐惧。果然,“清理阶级队伍”开始后的一天下午,母亲正在厨房做饭,我在门口玩耍,等待着就要下班回家的父亲。这时父亲学校的一位老师,也是我们熟悉的邻居,来到我家,他严肃地通知母亲说:“革命造反派”组织已经对黄廷鑫实行隔离审查,希望你们家属配合,彻底搞清楚他的历史问题。听到这话,我顿时觉得如雷轰顶,我看到,母亲拿着锅铲的手微微地颤抖着,默默地听完了“造反派”的通知。事后我才知道,这位熟悉的老师,当时已经是造反组织的头头。第二天上午,一队“红卫兵”来到我家,我们兄弟几个惶恐地站在门外,看着这些人在我家翻箱倒柜。也就是在这一天,我第一次看到了一些父亲身着民国海军军服的相片。

1970年,我“初中”毕业后,有半年时间在家“待分配”。这时,“文化大革命”还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着,各派势力忙于“革命”工作,无人顾及已经被扣上“历史反革命”帽子而结束隔离审查的父亲。当时,哥哥已经去了黑龙江农场,两个弟弟还很小。这样,我就成了孤寂中的父亲的伴。所以,在这半年间,父亲和我几乎走遍了杭州西湖的每一个角落。那时的西湖人迹寥寥,远不像今天这样摩肩接踵,人头攒动。于是,在幽静的林荫道,在潺潺的小溪旁,在通往山顶的石阶上,我断断续续地知道了父亲过去的一些经历。

第二年,我下乡去了农场。不久,工农兵大学生入学,父亲则被安排上课,先是教那些工农兵大学生的初中数学,后来又转教英语。就这样,一晃就是六七年过去了。

1977年年底,我从农场返城回到杭州,并于第二年考入大学。1978年的某一天,一辆军用吉普车在我家门口停了下来,从车上下来一位60岁左右的军人,说是要寻找黄廷鑫。当时,父亲正好在家,他们经过一阵相互的询问,便像是一对多年未见的老友了。父亲将这位军人迎人室内,聊了好一阵子。军人走后,父亲对我说,他叫吕铮,原是华东军区第一任海军司令张爱萍的秘书,新中国成立前夕,他被派到上海搞地下工作,其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说服一些原海军人员留下来,参与日后中共海军的建设。父亲的一些同学,当时在上海和他有过接触。父亲还告诉我,吕铮也是“文革”前一部畅销小说《战斗在敌人心脏》的作者(这部小说在“文革”后还被改编成电影《保密局的枪声》)。

又过了一段日子,有一天,父亲正蹲在门前劈用于发煤饼炉的引火柴,一个拄着拐杖的人向我家走来,在他的身后还跟着三个人,看上去是他的妻子和两个孩子。当他走到父亲的跟前,笑着问父亲道:“你还认识我是谁吗?”父亲抬起头,迟疑了一会,用吃惊而又兴奋的声调回答道:“吕美华?!”从他们两人的举止和表情,一看便知是在经历了各自的磨难、多年未通音讯而又重逢的友人。……从父亲和吕美华的交谈中,我听到了一些似乎是父亲曾经和我讲起过的,但更多的是我从未听说过的往事。

“文革”后到我家次数最多的是张君然。他也是父亲在青岛海校时的同班同学,从青岛海校毕业后,他在重庆航政部门工作,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迁回南京时,他也回到南京,进入海军司令部,任海事处参谋。1946年,国民政府收复西沙和南沙群岛,他受命参与了筹备和进驻工作,被任命为第一任海军西沙群岛管理处主任。从1946年到1949年,他曾三下南沙,四次往来西沙群岛,最后又驻守西沙。他所题刻的“南海屏藩——海军收复西沙群岛纪念碑”至今还屹立在西沙群岛的永兴岛上。

从那以后,从我父亲口中,以及父亲收到的老同学的信件中,陆陆续续知道了一些名字:罗柳溪、卢东阁、郑兆沣、郭秉衡、吴方瑞、邹坚、熊德树……其中的许多人,在“文革”结束后都来过我家,父亲在“文革”后的最初几年,也去过上海几次,与他的老同学相聚。

1994年,诺曼底战役已经过去了整整半个世纪。初夏的一天,父亲打电话给我,说杭州电视台得知他曾参加过诺曼底战役,要邀请他去电视台的演播室,进行电视采访。我当时觉得很奇怪,参加诺曼底战役对于父亲来说,只是他的民国海军经历中的一部分,在我的印象中,父亲在和我们谈起往事时,从未刻意地提及此事。除了父亲和他的老同学本人,以及他们的家属之外,几乎没有人知道,在中国的海军史上还有这么一些有着特殊经历的人。而杭州电视台怎么会知道父亲参加过诺曼底战役的这段经历呢?

P1-3

后记

记得在1994年电视媒体对父亲进行了采访后,我就萌生了对父亲的那段经历进行口述记录的想法。但是,当时父亲的身体还不错,再加上我虽忝为史学工作者,但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所从事的都不是民国史这一段,对于民国海军史当然也不甚了解。不过,更主要的还是对口述史的认识不足,所以虽然有想法,却没有即刻去做。这样,一拖就是几年。因此,如果没有2000年秋天的那次与台湾中研所张力教授的结识,以及在此之后张教授不断地将他所掌握的民国海军史资料和研究成果与我分享;如果没有我校民国浙江史研究中心的袁成毅教授、丁贤勇教授的鼓励和督促,我或许还不会真正涉人民国海军史的研究领域,当然,也就不会有这本小书。在这本小书即将完稿时,有关课题申报、出版等具体事宜,又皆获民国浙江史研究中心的夏卫东教授支持。这些年来,在我有所需要的时候,他们总是给予我真诚而无私的帮助。但在我因种种原因一拖再拖时,他们却从不责怪我的懈怠。所以,在这本小书付梓之际,我首先想要表示的,是对他们的衷心感谢!

黄山松

2013年6月10日于杭州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缘起

第二章 支离的舰队:1917—1937

 派系端倪

 经费困扰

 1922年:民国海军的两个事件

 另起炉灶

第三章 整合与选派

 战前海军的尾声

 整合

 选派

第四章 亲历与见证

 家庭、童年和少年

 青岛海校

 赴英参战、学习

 在太平洋

 接收“重庆”号

第五章 余绪

附 青岛海军学校五期乙班部分学生的回忆(节选)

 马尾海校七人转入青岛海校经过

 收复南疆 重归版图

——抗战胜利后我国海军进驻西沙、南沙群岛纪要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2000年9月,我陪同行动有些不便的父亲返回山东惠民的老家探亲。在他停留家乡的半个多月期间,我先后到上海复旦大学和南京大学参加两个学术研讨会,并利用会议的空当走访杭州。这是我第一次到杭州旅游,西湖的美景至今仍是我的最爱,热情的市民也令我印象深刻。我在杭州拜访了五年未见的浙江大学历史系金普森教授,承蒙他的几位任教于杭州师范学院的高足盛情邀请,我有机会在杭师临时安排的座谈会中,向历史系师生介绍台湾史学的发展状况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学术交流。

座谈会后,一位年纪比我稍轻的老师前来和我打招呼。由于我在口头报告中提到我的一个研究领域是民国海军史,他就问我是否知道抗战期间派赴英国留学的一名军官“黄廷鑫”?我依稀有印象。这位老师就是本书的作者黄山松教授,而黄廷鑫先生就是他的尊翁,是在对日抗战期间考取“派赴英国海军实习参战及见习人员”的潜艇航海科中的一员,1943年6月他随同其他录取人员离开重庆前往英国时,还是一位年仅23岁的海军军官。

我回到台北之后,从柳永琦编纂的《海军抗日战史》中,看到黄廷鑫先生年轻时戴着军帽的照片,不过这本编纂甚差的战史,竟然误植了他的姓名,所幸还有刊出的原始名册可以核对。

据我所知,海峡两岸虽有一些人士关注民国海军的历史,但研究成果有限。一则军事史原非学院之中史学研究的主流,反而是业余者相当投入;另则涉及军事历史的档案不易取得,难以深入探讨。山松兄的尊翁见证了民国海军史重要的一页,应该有人为他留下一些记录。我期望山松兄能在繁重的授课任务之余,拨冗为父亲进行口述访问。山松兄原非以民国史为专业,但他也认为这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为了慎重其事,山松兄开始逐步踏人民国海军史的领域,掌握现有的研究成果,增加自己对民国海军发展的认识,再以此为基础,在父亲养病期间,为他进行口述访问。每次聆听父亲的讲述,都让他增长了见识,也使他对前辈的努力奋斗多了一分感动。

山松兄把他这些年来经由研究海军史与口访父亲所得,结集为这一本《亲历与见证:黄廷鑫口述记录——一个经历诺曼底战役中国老兵的海军生涯》。口述访问部分,黄廷鑫先生于抗战爆发后就读青岛海军学校,他缕述青岛海校的内迁、与电雷学校合并后的师生情沉,为海军教育留下了可贵的史料。而他被派赴英国留学期间的特殊机缘,参与盟军的诺曼底登陆作战行动,更是当时中国人少有的亲身经历。此外,山松兄以两章篇幅论述民国海军的发展,也是这一领域的新作。因此本书是山松兄耕耘民国海军史的具体成果,不仅让我们分享了新史料与新见解,也以实际行动抢救了上一代中国军人的历史记忆。

谨以此序祝贺山松兄多年辛劳有成,更盼望继续投入民国海军史的研究。

张力

2013年1月26日

于台北南港中研院近史所

内容推荐

《亲历与见证(黄廷鑫口述记录一个经历诺曼底战役中国老兵的海军生涯)》作者黄山松作为一位曾参加过诺曼底战役老兵的后代,根据其父口述的整理,再现了中国几位海军战士参加诺曼底战役的真实经历。《亲历与见证(黄廷鑫口述记录一个经历诺曼底战役中国老兵的海军生涯)》共五章。分别为第一章缘起;第二章支离的舰队:1917~1937;第三章整合与选派;第四章亲历与见证:黄廷鑫口述纪录;第五章余绪。

编辑推荐

作者黄山松把他这些年来经由研究海军史与口访父亲所得,结集为这一本《亲历与见证(黄廷鑫口述记录一个经历诺曼底战役中国老兵的海军生涯)》。口述访问部分,黄廷鑫先生于抗战爆发后就读青岛海军学校,他缕述青岛海校的内迁、与电雷学校合并后的师生情沉,为海军教育留下了可贵的史料。而他被派赴英国留学期间的特殊机缘,参与盟军的诺曼底登陆作战行动,更是当时中国人少有的亲身经历。此外,作者以两章篇幅论述民国海军的发展,也是这一领域的新作。因此本书是山松兄耕耘民国海军史的具体成果,不仅让我们分享了新史料与新见解,也以实际行动抢救了上一代中国军人的历史记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亲历与见证(黄廷鑫口述记录一个经历诺曼底战役中国老兵的海军生涯)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黄山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6136973
开本 16开
页数 16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13-11-01
首版时间 2013-11-01
印刷时间 2013-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82
CIP核字 2013285924
中图分类号 I251
丛书名
印张 10.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9:3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