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瞧他们是民族的骄傲--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成功的故事(下)/科学文化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杨建邺、肖明编著的《瞧,他们是民族的骄傲——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成功的故事(下)》讲述了五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李远哲、朱棣文、崔琦、钱永健和高锟、成功的故事,令人感动和震撼。

这本书还有大量的内容谈到获奖者为什么能够走向成功之路,这其中包括家庭教育、个人努力和个人志趣等等。这些内容对读者,尤其是年轻的读者和望子成龙的家长们来说,也许会带来意料不到的收获。

内容推荐

科学家是人还是神?科学发展是波澜不惊还是跌宕起伏?“科学文化丛书”向您打开了了解科学家和科学发展的另一扇窗户,描述了科学发展背后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离散地还原了科学家的生动形象。杨建邺、肖明编著的《瞧,他们是民族的骄傲——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成功的故事(下)》可以供中学生、大学生、科学史研究者和爱好者阅读参考。《瞧,他们是民族的骄傲——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成功的故事(下)》讲述了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成功的故事,令人感动和震撼。

目录

一、他开辟了可能性的世界——李远哲教授

 1 爱好广泛的少年

 2 从书中探索人生的真谛

 3 一位主动学习的大学生

 4 原子科学研究所的研究生

 5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博士生

 6 到哈佛大学深造

 7 芝加哥大学教授

 8 重返伯克利大学

 9 荣获诺贝尔奖

 10 “我们都是一个根”

二 捕捉原子的魔术师——朱棣文

 1 家学渊源水流长

 2 迷恋上了物理学

 3 从“阴影”中走出来

 4 捕获原子的突破

 5 斯坦福大学的教授

 6 不应该把它看得有那么重

 7 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奖

 8 冰山的一角

 9 血浓于水的感情

 10 一位风趣、幽默、平凡的人

三 把做研究看作是一种宗教上的“感召”——崔琦

 1 只要他们在我心里就够了

 2 发奋学习的培正时期

 3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4 奥古斯坦纳学院的奇才

 5 学业、爱情双丰收

 6 得天独厚,近水楼台先得月

 7 分数量子霍尔效应的发现

 8 崇尚教学相长

 9 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0 谦谦君子

四 钱永健——荧光的奇迹

 1 家族和家庭

 2 从小喜欢画画和美丽的颜色

 3 西屋科学天才奖

 4 不喜欢化学

 5 发光染料研究

 6 继续剑桥的研究

 7 GFP研究接力赛

 8 钱永健的功绩 325

 9 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0 获得成功的关键

五 光纤之父——高锟

 1 金山县书香人家

 2 学前和小学教育

 3 小楼上的实验室

 4 圣若瑟的高材生

 5 留学伦敦

 6 国际电话电报公司

 7 磨难多的幸福婚姻

 8 开辟新的世界

 9 出任中文大学校长

 10 迟到的诺贝尔奖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1986年12月10日晚上,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金碧辉煌的音乐大厅里,一年一度诺贝尔奖授奖盛典正在举行。当年的化学奖被授予美国物理化学家赫谢巴赫(Dudley R.Herschbach)、华裔美国物理化学家李远哲和加拿大化学家波拉尼(John C.Polanyi)。瑞典皇家学院福森教授在致颁奖词从人们十分熟悉的燃烧讲到获奖者重大的贡献:

燃烧的火焰——这种每天常见的现象迷惑并吸引着我们中的许多人。这种化学反应可以产生热量和光,它在历史上曾不断改变人类的生活条件,它同样也促进我们所在的北部地区文明.的发展。但同时燃烧反应中生成的产物逐渐积累起来,开始改变大气,并极有可能影响地球的气候。

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看,燃烧的火焰是一种神奇的复杂现象。空气中的氧气与有机分子中的碳和氢进行反应,形成多种简单的产物,这些产物常常是不稳定和容易发生反应的。原子脱离反应分子,一个反应中产物成为另一个反应的反应物,数十乃至数百分子的反应同时进行。阐明这些变化的细节是科学对人类的挑战。

许多科学家接受了科学对人类的这一艰巨的挑战,其中大多数几百年来默默无闻地在实验室奋斗终生,为人类对这一领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没有他们聚沙成塔的默默耕耘,就不会有李远哲日后的辉煌。

1爱好广泛的少年

1936年11月19日,台湾新竹市武昌街一座老宅子里,小学教师李泽藩的家中,第三个孩子出生了。这是一个男孩,在他上面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这个男孩就是我们这一节的主人公李远哲教授。

李泽藩老先生的祖籍是福建泉州市南安县溪美镇的榕桥村。从李氏宗祠的家谱来看,榕桥村李家第八代出过一个非凡的人物——李贽,到李远哲已经是榕桥村李家第二十一代了。

李贽(1527—1602)是我国明代思想家和文学评论家,曾出任过云南姚安知府,后辞官著书讲学。由于他不断揭露当时假道学,因而屡遭迫害,最后在狱中愤而自杀。他的所有著作在明代都被列为禁书,但是他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异端”思想以及他的文学理论,对中国近现代思想有重大影响。

李泽藩的祖辈在清朝康熙年间移居到台湾新竹,从此这一家李姓人家就在新竹繁衍后代,延续至今。到1906年李泽藩出生时,李家在武昌街一直是很平凡的一个家庭。

李泽藩开始上的是私塾,后来有幸考取了台北师范学校,并在一位日本籍美术教师石川钦一郎的影响下,开始热衷于学习绘画。师范毕业后,他就在新竹第一国民学校任教,在教书之余不断作画,探讨艺术理论。他一生淡泊名利,但却又自强不息,从不懈怠。李远哲教授在《我的父亲》一文中,表示了他对父亲深深的敬爱:

说到父亲的辛勤,我们兄弟姐妹就没有一个比得上他的。他是一位非常努力工作的教育家与美术工作者,我们从来没有看到父亲懒散过。也许他选的专业——水刻画,是他的嗜好,也是他的专长。辛勤工作与人生的享受,对他来说永远没有矛盾。

李远哲的母亲蔡配是台中梧栖人,她毕业于彰化女子高中,毕业后就在台中日南“国立”小学教书,后来认识了李泽藩。在21岁时,她与比自己大三岁的李泽藩结了婚,婚后共育有八个子女。后来这些子女都有不凡的成就,其中有四个是博士,如果加上女婿和媳妇,共有七个博士,是武昌街上有名的“博士之家”。当李远哲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之后,常常有人询问蔡配女士对儿女教育的方式,她总是温和地回答说:“都是让他们自由发展啦。”

这句话说起来容易,真正恰如其分地做到并不容易。她强调说,对子女教育的态度应该采取开放式的做法,家长强迫子女学什么,是自私的表现;但是她也从不纵容孩子。

由于父母教育有方,所以李远哲一再强调,父母的家教得法是他日后获得成功的关键。而且父母刻苦工作,培养子女,从不怨天尤人,这种坚忍的精神,对李远哲无疑有着深远的影响。

1943年,七岁的李远哲开始上学,五年级他练习打棒球,曾参加校队在全省比赛中得到好名次;六年级他又开始打乒乓球,并和同学一道为学校争得了全省小学乒乓球赛冠军。后来李远哲在回忆这段“光荣历史”时,还颇为骄傲地说:“我可以把球打到对方球台上的任一指定点,误差绝不会超过两厘米。”

读初中时,李远哲在学习上开始坚持独立思考,不随大流,更不牺牲自己的原则。一个优秀科学家的品格已经开始逐渐显现。有一次几何考试老师出了五道题,李远哲本可以用老师讲的方法去解,但他却选择了与老师讲的不同方法解出这五道题。结果令李远哲惊讶和不解的是老师给了他零分。做事认真的李远哲对老师说:“老师,我的方法虽然和您的方法不同,但是我并没有错呀。”

幸好这位老师不自以为是,很尊重学生,他让李远哲在课堂上对全班同学讲一讲他的解法。李远哲在黑板上分析了他的解法,结果同学们和老师都觉得李远哲的解法不仅正确,而且更简捷利索。老师表扬了他,还把零分的成绩改为100分。

2从书中探索人生的真谛

像李远哲这样喜欢独立思考的学生,一般不会是大多数老师喜欢的“好学生”,但李远哲并不从俗和随大流,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我常常想,照老师说的那样去做,就会对人类对社.会有很大的贡献吗?我常常觉得不是那样的,我总是觉得应当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做一个很好的人,一个能干的人,一个有用的人。

为了能做一个“很好的人”和“能干的人”,李远哲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就把父母给的零用钱拿去买书。由于大量阅读,李远哲的眼界逐渐开阔了。在1948年1月的《开明少年》月刊上,李远哲看到一篇小说《蓝色的毛毯》,受到很大的启发。这篇小说讲的是,俄国沙皇时代的农民由于遭受残酷的剥削生活万分艰难。有一个农夫剩下的唯一值钱的东西——一块蓝色的毛毯——也被地主抢走。在万般无奈和气愤之下,这个农夫逃进了山里,在深山里过着野人般的生活。后来,俄国革命成功,人们找到了这个农夫,把蓝色的毛毯还给了他,此后农夫的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这篇小说使少年李远哲看到了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他后来在回忆这次阅读经历时说:

这个信念对于我一生的理想与抱负极具影响,因为我从此了解人应当勤奋努力,才能改善国家贫穷落后的现状;同时,也认识到要把中国从“东亚病夫”变成数一数二的世界强国,也是十分可能的。但是,这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也就是说,身为中国人的每一个青年,都肩负着这个责任。

P2-4

序言

诺贝尔奖从1901年颁发至今,已有八位华裔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他们是华人的骄傲和榜样。本书从他们的人生历程中,一方面介绍他们所获得的重大成就,另一方面,也许更加重要的是从他们生活和工作的轨迹里,寻找他们获得成就的原因。

谈到他们的成就,很多人都不甚了了。以杨振宁为例,他对物理学的贡献,很多人大概只知道他和李政道一起,因为发现“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在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而关于他发现的“杨一米尔斯理论”和“杨一巴克斯特方程”可能一无所知。读者对杨振宁在数学方面的重要贡献可能就更加陌生。如果读者知道“杨一米尔斯理论”被誉为现代物理学的“圣杯”,知道他的物理学研究成果成为现代数学家研究的热门,并有不少数学家因此获得数学最高奖——菲尔兹奖,也许会大吃一惊。正因为杨振宁的贡献非同一般,所以他被誉为“继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20世纪物理学出类拔萃的设计师”,“已经排列在牛顿、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之后,并必将对未来几代有类似的影响”。一位华裔物理学家对世界科学有如此重大的贡献,我们难道不会感到激动和振奋?还有,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大家都感受到高速信息通道——宽带给我们时代带来的巨大变化,但是如果没有被誉为“光纤之父”的高锟的贡献,这一切就不可能实现。你想想,高锟的贡献有多重要!

其他六位获奖者的贡献在这里就不一一提及,请读者仔细阅读本书,相信这本书会给您带来巨大的感动和震撼。

这本书还有大量的内容谈到获奖者为什么能够走向成功之路,这其中包括家庭教育、个人努力和个人志趣等等。这些内容对读者,尤其是年轻的读者和望子成龙的家长们来说,也许会带来意料不到的收获。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走向未来最初和最关键的一步。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对杨振宁的教育曾经让杨振宁受益终生。杨武之是清华大学数学系的教授,他很早就发现杨振宁对数学有不同一般的天赋,但是他没有拔苗助长,当杨振宁想看父亲书架上那些外文数学著作如《数论》时,他的父亲总是说“慢慢来,不要着急”,只是偶尔给杨振宁讲一两个基本概念,却从来不让杨振宁过早学习高深的数学。相反,在杨振宁读高中的时候,杨武之还请来老师给杨振宁讲了两个暑假的《孟子》。这种重视人文科学教育的理念,正是杨振宁日后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发展的基础。他日后辉煌的科学成就和高尚的人格,与他父亲的正确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八位获奖者不仅从年轻时代就有远大的志向,还处处努力落实这种远大目标,从年轻的时候就注意努力地锤炼自己,而不是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李远哲读大学时的经历一定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启示。李远哲说过一句对年轻人很重要的话:

年轻人应该动手改善不良环境,不能够总是抱怨、发牢骚,更不能怨天尤人,逃避现实。

当他就读台湾大学时,台湾大学化学系的师资力量不能让他满意,高年级同学说现代化学很需要“热力学”的知识,但是化学系里的老师都不熟悉这门课程,于是他决定自学。他回忆说:

大一暑假,我跟两位年长的同学商量好,这个暑假不回家,留在学校里学“热力学”。刚一开始讲,一个同学就说太难了,他不继续学了。只剩我跟另外一个高我两届的同学,在台大第八宿舍里,每天他讲一章我讲一章。那时我们用的书,对大一学生是比较难的,当时英文又不好,拿本字典,翻翻念念、你讲我讲,非常辛苦地把一本书的大半念下来了。

大学伙食很糟糕,李远哲就决定由自己的宿舍来办伙食(那时台湾大学是学生自办伙食),结果,由于他带领大家认真办伙食,伙食办得全校闻名。如果这些不满意的事都不愿意干,一味埋怨,这样的人将来是不会有什么大出息的。对此李远哲说过一段语重心长的话:

如果日常生活里,很多事情都妥协了,是也好,不是也好,老师说了就是了,抱这样态度的人,往往不能成为很好的科学家。我觉得生活得严谨、生活得认真,这是成为优秀科学家的一个主要的因素。

崔琦最喜欢的格言之一就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崔琦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同事詹姆斯·韦介绍说,崔琦在物理专业之外有着广博的知识,他从不为自己索取什么,总是为他的学生及研究人员操心。他特别相信“信”、“爱”、“望”这三个字,也就是说做人要有信心、有爱心、心中充满希望。

还有一条非常重要的经验就是一定要学自己喜爱的专业,做自己喜欢的事,不能人云亦云,追时髦、赶潮流。

朱棣文说:“只要我自己觉得有意思,而又有人让我做,我就继续做下去。这样,我们才会看到结果。现在,你搞物理不要期待拿高薪,你搞这一行是为了兴趣。”

我们可以发现,几乎所有获奖者都是学习和研究自己喜爱的专业。例如,杨振宁报考大学时是化学系,李政道是化工系,后来都转到物理系,因为物理是他们的最爱。钱永健在大学更是不断转换自己学习的专业,直到最后选定的生物化学专业才终于安心下来。他不止一次告诫年轻人:

当你做研究时,寻找一个你喜欢的课题,然后积极利用你的神经细胞。

钱永健一直对人讲:他的成功源于他对科学的着迷与对色彩的喜爱。他说:

科学可以给人带来很多本质的快乐,以渡过一些不可避免的挫折,所以我觉得兴趣很重要。20世纪60年代,也就是我的中学时代,生活很忙碌,那时的我就已经喜欢并痴迷于科学了,其次就是色彩。一直以来我都.特别喜欢颜色,颜色让我的工作充满趣味,不然我坚持不下来。如果我是色盲,我可能都不会进入这个领域。

还有,有志者一定要努力独立思考,绝对不要盲目崇拜权威,否则也不会有大的成就。当丁肇中大学毕业不久,许多权威人士认为物理学中的“量子电动力学”是错误的,一时许多人盲目追随权威,人云亦云。但是年轻的丁肇中经过慎重的思考后,认为这种判断毫无道理,并决定反驳这一错误的意见。有人劝他不要过于自信,小心一个跟头栽下去再也不能翻身,但是丁肇中坚信自己是正确的。结果证明,他是正确的。由此,年轻的丁肇中在物理学界开始小有名气。

这样的经验之谈不胜枚举。这些人生的经历与经验之谈,对年轻人在学习和选择职业时会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我们相信读者会从这本书的阅读中获得一定的收益。

阅读名人传记是一件很愉快有益的事情。我们把李远哲写给他弟弟李远钦的一封信里的话献给读者,以此作为前言的结束:

我希望你在阅读书籍的正确道路上,能够自己找出自己的理想,找出人生最正确的途径。

后记

这本书是我和肖明早就希望写的。但是想把这八位诺贝尔奖获奖者的事迹写好,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是因为他们之中有的研究物理学,有的研究化学,有的研究与生物学有关,还有的研究与工程技术关联很强,在这些五花八门而又极其深奥和前沿的领域里’要想切实地了解和弄懂都非常困难,更别说写得深入浅出,引人人胜了。我们面对的困难可以说是非同小可。

我们两个都是学习物理的,对物理学比较熟悉,但是六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所研究的内容和深度,远不是我们熟悉的,甚至于可以说是我们很少接触到的,更别说两位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的研究了。

首先,知识水平的限制是一大困难。其次,是他们的生平资料较少,尤其是崔琦、朱棣文、钱永健和高锟的资料,国内很少,只有网上有限的资料,而且还不一定可靠。这样就需要翻译大量的外文资料。想要翻译得生动,也非易事。

但是,我们认为把这八位获奖的华裔科学家介绍给我国读者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我们两人决定克服一切困难,一定要把这本书写出来。经过五六年资料的积累和努力写作,我们总算在2011年年底完成了全部写作任务。

写完了,想出这本书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几经努力之后,我们有幸遇到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资深总编姜新祺先生。他得知我们的工作后,热情地接纳了这本书,把它作为《科学文化丛书》的一本。这使我们深受鼓舞和感动。在此我们应该向他表示深深的感谢!

策划编辑赵丹的热情、细致和耐心,让我们钦佩。还有编辑刘丽向我们提出了许多意见,纠正了不少的错误,在此向她表示由衷的谢意!

在这本书终于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时候,我们还是有些惶惑,因为书里的错误和不足之处一定还不少,我们热情地希望读者不吝批评和指正!

杨建邺

华中科技大学宁泊书斋

2012年6月7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瞧他们是民族的骄傲--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成功的故事(下)/科学文化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建邺//肖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0983325
开本 16开
页数 18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12-11-01
首版时间 2012-11-01
印刷时间 2012-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16.1-49
丛书名
印张 11.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39
169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4:3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