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黑色闪电(党卫军第2帝国师战史1933-1942)/指文战史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哈特所著的《黑色闪电:党卫军第2“帝国”师战史(1933-1942)》通过两卷本30多万字,1 200幅在国内从未公开发表过的人物、装备、战场写真照片,完整展现一支二战德军精锐师团——党卫军第2“帝国”装甲师由建立之初到毁灭之末,从波兰、荷兰、法国、比利时、匈牙利再到东线作战的全部战斗历程。全新阐述哈尔科夫、库尔斯克、诺曼底、阿登等著名战役,细致解读二战战场上帝国师官兵们的生死荣辱。

内容推荐

《黑色闪电:党卫军第2“帝国”师战史(1933-1942)》是国内第一本完整记录“帝国师”传奇历史的军事著作。

党卫军第2“帝国”装甲师同“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以及“骷髅”师一起并称为党卫军三大王牌师,其中以“帝国”师历史最为悠久、军事素质最强。同其他两个师一样,“帝国”师参加了德军在二次大战中几乎所有的重要行动,从德奥合并、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到闪击波兰、法国,征服巴尔干。

东线战争爆发后,帝国师跟随古德里安的精锐部队一直挺近到距离莫斯科仅有十几公里的地方。1942年经过休整后,帝国师又同“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骷髅”师一起重新夺回了哈尔科夫,稳定了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岌岌可危的形式。此后,帝国师还参加了库尔斯克、第聂伯河、诺曼底、阿登、匈牙利、维也纳、布拉格等一系列最后的作战行动,堪称一支完整展现了二战德军历史的精锐师团。

SS第2“帝国”装甲师作为二战德军中一支精锐部队,一直在国内外的二战研究/史实界拥有极高的知名度。帝国师自诞生以来就以武装党卫军中的精锐自居,几乎参加了纳粹德国在二次大战中所有的战斗,享有“东线救火队”的荣誉称号。其先后在多位名将麾下作战,包括古德里安、曼施泰因、龙德施泰特等。

也因此,对这支部队有着各种各样的传言,既有言过其实,又有失偏颇的描述。而在国内,还没有任何一部书籍能够清晰地叙述这支精锐部队的战斗历程。而哈特所著的《黑色闪电:党卫军第2“帝国”师战史(1933-1942)》利用大量精细考证的资料配以大量国内从未发表过的图片,完整地叙述了这支部队的战斗历程。

目录

序章

第一章 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诞生

第二章 波兰战役

第三章 闪击法国

第四章 征服南斯拉夫

第五章 东线:1941-1942

附录:武装党卫军军衔对照表

试读章节

1933年1月纳粹掌权后,希特勒同冲锋队(SA)领袖罗姆之间的裂痕也愈来愈深。希特勒开始考虑,他认为冲锋队不仅在将来会扰乱他的统治,同时有可能伤害到他的权威。因此,希特勒说:“我当时想,我需要一支卫队,不管它规模多小,它必须无条件服从我,甚至会朝着他们自己的兄弟动手。宁可只要来自一座城市的20个人——条件是,可以完全信赖他们——也不要一大群不可靠的人。”后来,这支队伍后来按照他的意愿被命名为“Schutzstaffel”,即党卫队。

党卫队起先的“目的”可以说是必要时充当希特勒的保镖。1933年初,希特勒的保镖兼司机泽普·迪特里希(Seep Dietrich)奉命组建一支私人卫队,保证希特勒的安全。不久之后,迪特里希亲自从“阿道夫·希特勒突击队”(Stosstrupp Adlf Hitler)中挑选出120人,组建了这支私人卫队。这120人全都是党卫队理想的模范:25岁,身高1.8米,无犯罪记录。普鲁士州警察部门负责为柏林总部卫队提供后勤方面的支持。这支部队后来成为了赫赫有名的党卫军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装甲师(1.SS-Panzer Division“Leibstandarte SS Adolf Hitler”)。

但被希特勒任命为党卫队全国领袖的海因里希·希姆莱野心却不止于此,他不断地向希特勒游说:贴身卫队有立即扩大的需要。希特勒本来就对陆军的军官团忠心有所怀疑,一直在考虑如何建立纳粹党的军事组织,以期能够代替国防军。1934年9月,希特勒迈出了巨大的一步,批准成立听命于希特勒本人的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SS-Verfugungstruppe),而这支部队的成员构成主要来自各地独立的党卫队大队成员。

这些大队是1933年被设置于德国主要城市的“政治预备队”(Politische Bereitschaften)的后裔,如今则被合并,它们分别是驻慕尼黑的“德意志”旗队(Deutschland Standarten,旗队大致相当于“团”),以及驻扎于汉堡的“日耳曼尼亚”旗队(Germannia Standarten)和负责拱卫元首安全的“阿道夫·希特勒”旗队(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前身)。阿道夫·希特勒旗队虽然编入了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但其指挥官泽普·迪特里希凭借与希特勒亲密的私人关系,仍保持着某种自主性,哪怕是希姆莱也无可奈何。

在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的指挥官人选上,希姆莱比较倾向于旧国防军军官保罗·豪塞尔(Paul Hausser),他可以说是干此工作的最佳人选,豪塞尔同时也是党卫队之内为数甚少的昔日高级军官之一。豪塞尔生于1880年,一个高高瘦瘦的勃兰登堡人(Brandenburg an der Havel)。出身于正统的普鲁士军人家庭的他仪表堂堂、举止潇洒,处处显示出普鲁士军官风度,谈吐挖苦俏皮,这让他在等级森严的国防军中树立了一些敌人。他的军事履历充分表明他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干才能:受过步兵训练、上过军事院校、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担任过不同职务,包括团长和总参谋部参谋官。战争结束后,豪塞尔还担任过第2军事防区的总参谋长,第10步兵团团长。1932年1月31日,他最终因政治原因以名誉陆军中将的身份从军队中退役。

退役后,豪塞尔加入过当时德国的右翼组织“钢盔党”(Stahlhelm),甚至短暂加入过冲锋队。不久后,通过一名来自第10步兵团的老战友介绍,豪塞尔结识了希姆莱。后者希望他能够加入党卫队来指导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在军事训练中的各项问题,并授予其党卫队旗队长(上校)军衔。按照希姆莱的话说,党卫队战士缺什么,豪塞尔就应该灌输给他们什么——纪律、服从、敢于拼杀,总之,就是所有的军事知识。这也是党卫队现阶段最匮乏的东西。

1935年初,豪塞尔在不伦瑞克(Braunschweig)的公爵官邸开办了一个党卫队军官学校(注意,实际上在Waffen-SS,也就是党卫军这个名称正式出现在德国官方文件之前,正确的叫法应该是党卫队军官学校),并担任校长。不久后,他又着手建立不伦瑞克和巴特特尔茨(Bad Tolz)两所党卫军“容克”学校的整套系统化训练机制,目的是能够在这里培养未来武装党卫队(党卫军)的军事骨干(最后事实也证明了,许多党卫军的军官都来自这个体系)。1936年10月1日,希姆莱正式任命保罗·豪塞尔为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指挥官,同时兼任两校的督察。在他的新岗位上,豪塞尔计划把军官培训学校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运用到整个党卫队机动部队之中:“党卫队必须建立一支首先以国防军训练教程为蓝本的部队,因为这种教程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在整个过程中他逐渐将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按德国常规武装部队的形象塑造成了一支值得称颂的部队。而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一开始也为它的精英主义感到自豪。

1938年,阿道夫·希特勒旗队因为其特殊性,脱离了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编制。幸运的是,德国也在这一年成功吞并了奥地利。党卫队又在维也纳建立了第三个旗队,“元首”旗队(Der Fuhrer Standarten)。最终,这三支旗队组成了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也就是后来名震天下的“帝国”师(Das Reich)。豪塞尔也终于可以干他一直想干的事情:做一位指挥部队的将军。

P1-3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黑色闪电(党卫军第2帝国师战史1933-1942)/指文战史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哈特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513205
开本 16开
页数 28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12-09-01
首版时间 2012-09-01
印刷时间 2012-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E516.9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61
184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8:5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