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毛泽东与赫鲁晓夫决裂前后
内容
编辑推荐

新中国外交史上最重大的转折与新生。是继续跟着苏联“老大哥”,还是坚定走自己的路?张树德编著的《毛泽东与赫鲁晓夫决裂前后》记录了新中国外交史上最重大的转折与新生,以毛泽东和赫鲁晓夫两个大国领导人的交往为线索,详细描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苏关系从合作到对抗乃至最终决裂的历史嬗变。

内容推荐

张树德编著的《毛泽东与赫鲁晓夫决裂前后》记录了新中国外交史上最重大的转折与新生,以毛泽东和赫鲁晓夫两个大国领导人的交往为线索,详细描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苏关系从合作到对抗乃至最终决裂的历史嬗变,重现关乎国家利益的“大”斗争,并对其中的是非曲直做出了客观的、历史的评价。《毛泽东与赫鲁晓夫决裂前后》史料丰富翔实,人物描写生动细腻,兼具研究价值和可读性。

目录

第一章

 赫鲁晓夫得到了“一张幸运的彩票”,成为斯大林的接班人。遵义会议之后,共产国际对毛泽东的报道增多,还以《毛泽东——中国穷苦大众的领袖》为题作了介绍。然而,赫鲁晓夫对毛泽东知之甚少。

第二章

 1949年底,毛泽东首次访苏。斯大林赞叹道:“你对中国人民的贡献很大,是中国人民的好儿子!”毛泽东意味深长地说:“我可是长期受打击、受排挤的人哟,有话无处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最终签订,斯大林破例出席招待会,赫鲁晓夫初识毛泽东。

第三章

 斯大林想在中国建橡胶园和菠萝罐头厂,赫鲁晓夫斗胆进谏:“斯大林同志,我认为我们试图用美国人、葡萄牙人和其他外国人过去使用过的方式从中国人那里取得贸易上的特权,他们大概会反对的!”果然。赫鲁晓夫开始知道了毛泽东的厉害。

第四章

 赫鲁晓夫第一次正式来北京访问,向中国提出需要中国的工人到西伯利亚帮助利用那里巨大的木材资源,遭到毛泽东的拒绝。赫鲁晓夫认为毛泽东对他们建议的反应很符合毛泽东的性格特征。

第五章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次代表大会上作《秘密报告》,揭开了斯大林30年统治的“铁幕”,全面否定斯大林。毛泽东认为斯大林是三分错误、七分成绩,总起来还是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并写了《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第六章

 赫鲁晓夫揭了盖子、捅了篓子,面对波兰事件和匈牙利事件束手无策。毛泽东以大局为重,尽最大的努力帮助苏联迅速摆脱困难,并发表了《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第七章

 毛泽东第二次出访苏联,参加十月革命40周年庆祝活动和世界各国共产党、工人党莫斯科会议。毛泽东与赫鲁晓夫谈国家主席的接班人问题,给刘少奇、朱德、周恩来、邓小平排队,认为邓小平“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是难得的人才”。

第八章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运动波及到了苏联。赫鲁晓夫指示不要发表有关这方面的文章,避免对这个运动做任何直接的批评,也不加以支持。毛泽东问赫:“赫鲁晓夫同志,你对我们的新口号‘百花齐放’以为如何?”

第九章

 赫鲁晓夫提出要与中国建立“联合舰队”,毛泽东越听越恼火,拍了一下桌子,愤然起身,指着赫的鼻子说:“我们还有没有主权了?你们是不是想把我们的沿海地区都拿去?”毛泽东愤怒之下不乏自信的嘲意,“你们都拿去算了!”

第十章

 绞索政策——小战略中孕育着大战略,炮击金门打打停停。毛泽东说:“我们向金门打炮也好,停止也好,主要都是为了支援台湾人民和台湾当局守住台湾,而不被美国侵略和吞并。”赫鲁晓夫对此大为不解,埋怨中国炮击金门给苏联“造成了困难”。

第十一章

 苏美戴维营会谈后的赫鲁晓夫,妄想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为取悦美国而希望中国立即释放五名美国特务。毛泽东当然不会听从于他。赫鲁晓夫给毛泽东戴了两顶帽子——冒险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毛泽东也还了他一顶帽子——迁就主义,半修正主义。

第十二章

 赫鲁晓夫在中印边界问题上偏袒印度,攻击中印关系的恶化责任在中国,指责中国“用武力去试探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固性”。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涉及国家主权的问题绝不含糊,对印自卫反击战获得全胜。

第十三章

 赫鲁晓夫言而无信,乘中国自然灾害之危,落尽下石,撕毁合同,撤走专家,却反咬一口说中国对苏联专家不尊。毛泽东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有能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我们一定要靠自己的力量造出原子弹来!

第十四章

 赫鲁晓夫以反斯大林为开端,提出“全民国家”、“全民党”,鼓吹“和平过渡”。毛泽东指示写出“张燮林式”的《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建议》,苏共却发表了恶意攻击的《给苏联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的公开信》……中苏大论战导致了国际共运的分裂。

第十五章

 赫鲁晓夫翻脸不认人,在26国共产党、工人党组成的起草委员会上,以主人身份举杯敬酒时攻击中国共产党,公开冲突。毛泽东强将手下无弱兵,邓小平会上敢跟赫鲁晓夫针锋相对,会下还讲了“兔子吃鸡”的掌故。

第十六章

 81国共产党、工人党代表会议召开,通过了原则性与策略性统一的《莫斯科声明》,中苏双方表示“将像保护眼珠一样”保护两国的友谊。毛泽东对这次会议的成果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同时,他又指出苏共“病根未除”,还会有反复。

第十七章

 苏联挑拨边民外逃,毛泽东神情自若,指示:“愿意走的不要硬留,我就不相信那边就是天堂,我也不相信他们这样做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第十八章

 在同南斯拉夫关系的问题上,中国曾跟在苏联后面跑。后来毛泽东承认错误地对待了南斯拉夫,说“我们互相还不够了解”。铁托说:“南斯拉夫在世界上有很多朋友,但有中国这样的朋友,我们感到很高兴。”

第十九章

 赫鲁晓夫下台,勃列日涅夫继任。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为缓和中苏关系做最后的努力,苏方却说,在同中国共产党的分歧问题上,他们同赫鲁晓夫“甚至没有细微的差别”。

后记

试读章节

赫鲁晓夫,全名译为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1894年4月17日出生于俄国乌克兰库尔斯克省加利诺夫的一个矿工家庭。1908年起先后在顿巴斯当矿工,在焦化工和机械厂当学徒和钳工。1917年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胜利后,赫鲁晓夫参加了顿涅茨流域赤卫队第一团。1918年加入布尔什维克,参加红军。随后,他参加了1918年至1920年的国内战争,在此时期任营政治委员。战争结束后转业回家,在乌克兰做党务工作,任顿巴斯一个区的区委书记。由于家境贫寒,赫鲁晓夫年少时没有受过什么教育,文化程度比较低,马列主义水平也很低。也许正因为这一点,使得他日后在工作中常常显得愚昧无知、粗鲁无礼,但他反而以此作为夸耀的资本。

1923年,他被保送入工农速成中学学习,因反对“右倾分子”斗争积极,被任命为党委书记。1925年参加联共(布)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初次见到了斯大林。

1927年他出席联共(布)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积极追随和热情宣传卡冈诺维奇,坚决站在斯大林一边,反对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等的“新反对派”,最终斗争取得了胜利。

1928年卡冈诺维奇调入联共(布)中央任书记处书记,乌克兰党中央新任的第一书记科西奥尔到任。赫鲁晓夫拍马逢迎,于是科西奥尔挑选赫鲁晓夫任基辅州党委组织部长。

1929年,在卡冈诺维奇的关照下,赫鲁晓夫进入苏联“高级干部的摇篮”——莫斯科工业学院学习,并在那里结识了斯大林的夫人娜杰日达·谢尔盖耶夫娜·阿利卢耶娃,从而得到了“一张幸运的彩票”。这一机遇成为赫鲁晓夫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正如他后来在其回忆录中所写:“在那些日子里,我称她娜佳……直到我成为莫斯科市委书记,开始经常到斯大林家里去吃饭时,我才意识到,娜佳把我在工业学院为维护总路线而斗争的情况告诉了斯大林所达到的详细程度。有时斯大林会提醒我一些连我自己也忘记了的事件。”

对于娜佳的汇报,赫鲁晓夫是这样写的:“娜佳的汇报有助于斯大林决定对我的态度。我把她叫做我的彩票。当斯大林通过娜杰日达·谢尔盖耶夫娜观察我的活动时,我抽得一张幸运的彩票。由于她,斯大林才信任我的。在往后的岁月里,他有时攻击、侮辱我,有时对我作粗鲁的评语;但他总是讲过就算了,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天,他都是喜欢我的。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赫鲁晓夫在1930年被任命为该院党委书记。对于这一任命,开始赫鲁晓夫以为是卡冈诺维奇的作用,可是他很快就发现这是通过娜佳、斯大林所起的作用。他写道:“起初我以为我在莫斯科党内的提升,是应该感谢卡冈诺维奇的,但我很快就发现,我的提升出于斯大林本人的成分比卡冈诺维奇更多。显然,斯大林一直在通过他的妻子娜杰日达·谢尔盖耶夫娜注意着我。她在斯大林面前为我唱赞美诗,于是斯大林就叫卡冈诺维奇帮我的忙。”

1932年,娜杰日达·谢尔盖耶夫娜开枪自杀。但不管怎么说,她在赫鲁晓夫的发迹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此以后,由于前述原因,加之赫鲁晓夫的善于钻营,他开始青云直上。

1933年,赫鲁晓夫与卡冈诺维奇一起带头称斯大林为“我们的导师和领导人”,并第一个称斯大林为“天才的领袖”,紧紧追随斯大林。特别是在1934年的联共(布)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竭力称颂斯大林为“天才的领袖”,成为这次大会上唯一一个这样称颂斯大林的人。于是在这次大会上,赫鲁晓夫当选为俄共(布)中央委员。1935年,他便任莫斯科州委和市委第一书记。

同年2月1日,联共(布)中央全会决定修改1924年苏联宪法,成立了31人组成的宪法起草委员会,斯大林任主席,布哈林、拉狄克等人也参加了委员会的工作。在次年11月召开的苏维埃第八次非常代表大会上,斯大林作了题为《论苏联宪法草案》的报告,大会通过了这部宪法的最后文本。赫鲁晓夫也趁机竭力歌颂斯大林,大搞个人崇拜。

P2-3

后记

历史又走过了不平常的半个多世纪,当两国关系正在向新的一页迈进的时候,人们,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前苏联人,都不会忘记那个不曾遥远的昨天,那个曾经“蜜月”一样的昨天。

费德林在他的回忆录中说得好:北京之行是令人沮丧的。它证明,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正如一去不回的流水一样,裹挟着人们沿着不可预知的时间道路滚滚而去。也许,人们应该更多地回顾过去的经验教训,特别是那些痛苦的历史,以免重蹈覆辙。错误,如果人们能够认真对待它,是可以不再重犯的。认真不是一时之激情,因为激情易逝,历史的教训应该牢记。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如何评价在那段特殊历史时期中的中苏两党的关系,如何评价毛泽东与赫鲁晓夫的关系,历史已无须再进行过多的争论,重要的是着眼于未来。

对于赫鲁晓夫,当历史经历了几十年的延续之后,也许人们会对他把握得更准,把握得更加客观……

在退休初期的那段日子里,赫鲁晓夫一直处于震惊的状态,常一连几个小时呆若木鸡地坐在椅子上,眼眶里噙满了酸楚的泪水。

勃列日涅夫曾打来电话,似乎要讲什么事情,赫鲁晓夫一怒之下摔了电话。

1965年初,赫鲁晓夫搬出国家别墅,住进一个地处乡村的别墅,由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一个小分队24小时昼夜不停地警卫。惊魂甫定之后,他开始看书,经常听广播、看报纸,有时同妻子一起到市里去听音乐会,或看戏。然而他更热心的是管理他别墅旁的花园和果园,并经常到附近农村转一转,和集体农庄庄员谈话。后来,他迷了上摄影,尤其喜欢拍摄自然景物。

1967年,赫鲁晓夫与中央委员会有关方面的负责人发生了第一次争执。当时法国电视台播放了一部有关赫鲁晓夫退休后生活片断的短片。这使当权者十分不满,下令撤换了他的卫兵,并指示赫鲁晓夫向基里连科汇报。后者是他亲手提拔起来的,后来进入了中央主席团。

在谈话中基里连科厉声地说:“你活得倒挺自在!”

“是啊,你可以从我这里收回别墅和养老金。我可以到全国各地去伸手乞讨,人们肯定会施舍给我一些东西的。可是,假如你穷途潦倒的话,谁也不会给你任何东西。”赫鲁晓夫不无自豪地反唇相讥。

60年代后期,当他听说有人企图为斯大林恢复名誉时,很是生气。他对过去也有所反省,后悔不该在思想战线发起一场运动,使一些画家和雕刻家受到了迫害。他更后晦没有把为布哈林、季诺维也夫、李可夫等人的平反工作进行到底。

于是他开始撰写回忆录,也想尽一份责任,给后代留下一部历史性文献。赫鲁晓夫历来不喜欢写作,而喜欢口述。他请求派一名速记打字员,但中央委员会拒绝了他的要求。尽管如此,他仍从1967年开始采用录音的方式回忆他一生的经历,并且有人把他在4年时间里所做的录音几乎全部记成了文字。1970年,有关录音带样品和820页不留空行的俄文打字复印稿通过某种渠道流向了西方,并在美国和英国同时出版。这个消息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自然也引起了苏联当局的关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毛泽东与赫鲁晓夫决裂前后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树德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698272
开本 16开
页数 31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12-11-01
首版时间 2012-11-01
印刷时间 2012-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国际关系
图书小类
重量 0.5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822.351.12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5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5:4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