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精)
内容
编辑推荐

《阿Q正传》,鲁迅小说代表作。写于1921年12月,文章最初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阿Q正传》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它的发表,有着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阿Q正传》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共九章,是采用章回体的形式写成的。

《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精)》是汪晖关于鲁迅以及辛亥革命研究的最新力作。

内容推荐

《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精)》是汪晖关于鲁迅以及辛亥革命研究的最新力作。《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精)》作者通过对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的细致分析,把阿Q的形象置于中国革命的历史解释和文学叙述中来解读,从崭新的视野回答了鲁迅《阿Q正传》研究史上的三大经典问题,由此对辛亥革命和现代启蒙进行思考。

目录

一、《阿Q正传》的叙述方法与“国民性”问题

1. 在两种叙述传统之间的《阿Q正传》

2. 外国小说的影响与“国民性”的两重性

3. “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

4. 国民性的寓言,还是农民的典型?

二、直觉、重复与革命: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

1. “阿Q是否真要做革命党”

2. “正传”作为正史的谱系

3. 六个瞬间之一、二:“失败的苦痛”与“无可适从”

4. 六个瞬间之三、四:性与饥饿,生存本能的突破

5. 六个瞬间之五:革命的本能与“无聊”

6. 六个瞬间之六:大团圆与死

三、鲁迅的生命主义与阿Q的革命

1. 生命主义

2. 精神、身体与民族主义政治

3. 革命、启蒙与向下超越

附记:阿Q时代的“死去”与“活来”

试读章节

鲁迅很重视郑振铎的批评,但不以为然。1926年12月18日,他在上海《北新》周刊18期上发表《(阿Q正传)的成因》,说明作品的来龙去脉,其中主要针对的批评性看法,就是郑振铎的评论。鲁迅说:

阿Q是否真要做革命党,即使真做了革命党,在人格上是否似乎是两个,现在姑且勿论。单是这篇东西的成因,说起来就要很费功夫了。我常常说,我的文章不是涌出来的,是挤出来的。听的人往往误解为谦逊,其实是真情。我没有什么话要说,也没有什么文章要做,但有一种自害的脾气,是有时不免去呐喊几声,想给人们去添点热闹。……

近几年《呐喊》有这许多人去看,当初是万料不到的,而且连料也没有料。不过是依了相识者的希望,要我写一点东西就写一点东西。……

现在是有人以为我要做什么狗首领了,真可怜,侦察了百来回,竟还不明白。我就从不曾插了鲁迅的旗去访过一次人;“鲁迅即周树人”,是别人查出来的。……

鲁迅悬置了阿Q是否真要做革命党以及人格上是否“似乎是两个”的问题,说自己的东西是挤出来的,暗示其结局并非从头预设。他最初的动机是写出国民的灵魂。他在给俄文本的序中说:

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在中国实在算一件难事,因为……我们究竟还是未经革新的古国的人民,所以也还是各不相通,并且连自己的手也几乎不懂自己的足。我虽然竭力想摸索人们的魂灵,但时时总自憾有些隔膜。在将来,围在高墙里面的一切人众,该会自己觉醒,走出,都来开口的罢,而现在还少见,所以我也只得依了自己的觉察,孤寂地姑且将这些写出,作为在我的眼里所经过的中国的人生。国民的灵魂是沉默的,因为他们各不相同,连自己的手也几乎不懂自己的足。革命或不革命,与国民的关系,从一开始就不是清晰的,因为人们不但不了解他人,而且也并不了解自己。他们是围在高墙里的人,没有声音,而鲁迅“竭力想摸索人们的灵魂”,“依了自己的觉察,孤寂地姑且将这些写出”。“孤寂”这个词与《(呐喊)自序》里关于“寂寞”的叙述有些呼应的关系,①但孤寂而要写出,就已经有了“开口”的意思。或者说,感到了“孤寂”就是“呐喊”的前夜了。鲁迅说自己不是阿Q,但又强调阿Q是中国人的影子,就此而言,鲁迅也是在这个相互隔绝的、传统的中国人的谱里面生活的一个人。他把自己对于隔绝的写作也凝聚在叙述里,“孤寂地姑且将这些写出”,造成了一种独特的叙述效果。《阿Q正传》用这样一个方法,以最客观的语调叙述人物及其故事,得到的是一个寓言式的构造——连同“孤寂地姑且写出”的作者也是他所写的中国的人生”的一环。P26-28

序言

本文试图对《阿Q正传》作出新的阅读。作者通过对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的细致分析,展示了“精神胜利法”的片刻失效及其后果。通过对作品另辟蹊径的解读,作者系统地回答了《阿Q正传》研究史上的三大经典问题:一、作品的叙述方式是否发生了断裂?二、阿Q及其精神胜利法是国民性的代表,还是农民阶级的思想特征?三、阿Q真的会革命吗?作为国民性典型的阿Q与作为革命党的阿Q在人格上是一个还是两个?在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作者提出了一系列事关中国革命的历史解释和文学叙述的重要问题:国民性是单面的,还是自我反身的?如何界定阿Q的阶级身份和社会类型?如何在“重复”中界定“革命”?在《阿Q正传》中,历史与本能、意识与潜意识、精神与身体是什么关系?如何解释鲁迅的“向下超越”,以及从这一角度对辛亥革命和启蒙的思考?

关键词:国民性鬼辛亥革命直觉与重复精神与身体正史向下超越

《阿Q正传》是鲁迅著作中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的作品,也被公认为现代中国文学的经典。从这部作品诞生之日起,围绕阿Q是谁、如何解释作品的宗旨,评论家们历来有极为不同的看法。争论的焦点大致集中在三个问题上:一、作品的叙述方式是否发生了断裂?二、阿Q及其精神胜利法是国民性的代表,还是农民阶级的思想特征?三、阿Q真的会革命吗?作为国民性典型的阿Q与作为革命党的阿Q在人格上是一个还是两个?鲁迅本人也罕见地对这部作品做过几次解释和辩护,他显然对各方评论不那么满意。我在这里通过文本细读,试图对作品做出新的解释和分析。成功与否,需要读者的评判和方家的指点。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汪晖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7511972
开本 32开
页数 99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60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14-01-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5
CIP核字 2013214009
中图分类号 I210.6
丛书名
印张 3.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33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5:2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