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民俗网事端午节
内容
试读章节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更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

在湖北、湖南、贵州、四川、重庆一带,端午节又分为大端午与小端午。小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

时至今日,端午节在中国人民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决定:中国端午节成功人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第二条规定,“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五)端午节,放假一天(农历端午当日)……”据此,自2008年开始,端午节正式被列入国家法定节日。【网民话端午·博文】

从端午节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建设

郭立场

又到端午节了。面对端午节“复兴”的强劲势头,我们如何面对?中国文化部原部长孙家正日前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坦陈,中国的传统节日存在被淡化和遗忘的现象,同时表示这些节日应该受到保护。近日包括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在内的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呼吁不仅要将清明、端午、中秋列入中国传统节日公共假日,而且,也要把重阳节等列入。这些言论在网络上获得广泛回应和关注。

端午节被称为中华民族“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然而近年来,端午节却显得冷冷清清,在现代国人的生活中遭到了淡化和遗忘。采访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人对端午节只知道吃粽子,别的一无所知。也难怪,明明是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却传出了韩国向联合国申报“江陵端午祭”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消息。

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过程。端午节有着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渗透着丰厚的民俗、文学、美术、戏曲等方面的精神内涵,理应得到很好的保护。我们该如何留住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如何让传统节日焕发生机?假如我们能够像韩国一样重视端午节,在全国各地开展隆重的纪念活动,别人还会喧宾夺主并谋取端午节的“永久庆祝权”吗?对自己的传统节日缺乏必要的尊重,致使传统节日式微且地位每况愈下,值得我们反省和自责。

而今,国人觉醒并意识到“不应该眼睁睁看着传统节日从我们生活中消失”,是一种难得的进步。既然认识到保护的价值,就要充分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就要破除传统节日目前处境的尴尬,不再让“吃”成为过节的唯一永恒主题,不再陷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怪圈。因此,对于像端午这样的民族传统节日,我们现在首先要做的,恐怕不是单纯的争论和呼吁,而是真正的传承传统,做到“薪火相传”,把节日实实在在地过起来。

传统节日遭遇式微的尴尬,与其活动日益趋向简单不无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我们传统的民俗文化的进一步流失。身边的例子就有一个,端午节划龙舟是各地流传已久的传统风俗,也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竞技运动。然而,江西鹰潭市一场突如其来的“砸龙舟运动”,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据了解,由于端午节期间划龙舟人员较为集中,容易诱发安全事故和治安事件,所以政府才有此举,这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显而易见,为了避免安全事故而对龙舟一“砸”了之,无异于因噎废食。

传统节日是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目前,包括端午节在内的诸多传统节日都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名单。试图“留住中国的记忆”。至于如何保护传统节日,则应该讲究方式和艺术。时代在进步,推陈出新,挖掘节日新元素,增加节日文化娱乐活动,显得尤为必要且紧迫。这就要求我们对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涵进行挖掘、整理、包装,将不符合时代要求的“陋俗”淘汰出局。让得到更多人认可和接受的新习惯加入进来。

复兴传统节日,传承民族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应让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群体买单,也不能单方面依靠政府的努力,而是需要全民族的自觉和行动,需要几代人持续不断的努力。这就需要,让更多的人深入了解传统节日,多参与一些实质性的活动,让他们真正理解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和特点,进一步激发他们的节日激情和创造性。只有这样,传统节日才会适应社会群体心理需求,才会最终得到社会的认同。

(本文有删改)一、名称由来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关于端午来源的记载,传统典籍所述甚少。追溯端午节的根源文化内涵,我们须从如下方面去探寻其中的奥秘。

端,有三种意思:一为正、直之意,端午,即是正午;二为事物的两头,即事物(天时)的阴阳两极,“端”者,“初”也,“端五”即“初五”,“午”之一端(相对于“子”而言);三为事物的状态达到“顶’,“极”“至高”之意,端午即“顶午”“极午”“至高之午”,也就是“午之顶”“午之极”“午之至高点”。P3-6

后记

本书是《民俗网事》系列丛书的第二册。编委会希冀对传统节日的网上宣传活动进行及时、系统地整理、记录和保存,能够让新媒体为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发挥重要的作用。丛书第一册《民俗网事·清明节》2013年3月出版后,得到了专家、广大读者、网络编辑和网民的高度肯定。民俗专家、出版专业人士和有关部门赞扬《民俗网事·清明节》弥补了多年来清明之类的著述鲜见于世的遗憾,更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非物质遗产数字化传承研究作出了成功探索。

端午节来临之际,我们呈现一本《民俗网事·端午节》,共同感悟、分享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本书的出版得到了有关领导、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协助,对此我们深表感谢。由衷感谢北京出版集团的编辑们为本书付出的辛勤劳动。感谢积极参与内容提供的网站和广大网民。

目录

端午节的由来及其节日记忆/1

一、名称由米/6

二、节日传说/12

三、端午节的民族精神与节口记忆/28

端午节的文化/37

一、节日习俗/39

二、各地节日习俗/82

三、少数民族的五月节俗/89

四、国外的端午节/95

五、端午节的文化保护与传承/100

端午节艺文/105

一、小说/107

二、散文/117

三、诗词/128

四、端午节的社会影响与现实意义/140

后记/147

序言

端午说节

端午节是我国三大民俗节(春节、端午、中秋)之一.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仲夏五月人最忙,正是农活最忙之时。就在这最忙的季节里,却出现了一个重要的民俗节日——端午节,这种巧妙的安排,最能体现过去乡土社会生产生活的节俗运行特点。忙归忙,但总可以忙里偷闲,安排一个或大或小的节日,让人们适当地休息,调整一下生活节奏,又可以激发劳动热情。这样节日与劳动相互交替调节,使人们在劳动中想着节日,又在节日中不忘生产劳动。其实节日之后更能激发劳动热情,增添人们的生活乐趣,使生活更加充实。

在三大传统民俗节日中,端午节的名称叫法是最多的。如:端午节、端节、端阳节、重五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蒲节、天长节、女娲节、龙子节、娃娃节、龙船节、香包节、白赏节、粽包节、药王节、谢师节、解粽节等。因端午节正好在农历五月份,京城百姓更习惯叫它五月节。

至于端午节的由来,也有多种多样的说法。

其一是,端午节源于夏至说。有人认为端午节源于夏、商、周三代的夏至的习俗。其依据是从传统的端午节习俗来看,很多都与夏至习俗相同,如其中的饮食、服饰、禁忌等。这种说法注意到了时令,由此切入,颇能解说岁时礼俗的一些问题。

其二是,端午源于古代的(吴越)图腾祭。这是经闻一多先生考证而建立起来的学说。

其三是,恶月恶日之说。这是我国较早出现的岁时禁忌习俗。早在战国时期,国人把五月视为恶月、把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的俗信就已经存在了,许多典籍中也均有记载。  其四是,纪念人物说。其中影响最广的端午节起源观点,还是纪念屈原说。因为屈原是我国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也是一位政治革新家。他正是因为身具爱国主义精神、优美诗章、高贵品德受到历代人民的崇敬和爱戴,同时也得到世界人民的爱戴。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屈原列为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历代文人墨客都要在端午节时咏颂屈原的诗句,以示纪念。唐代诗人文秀的《端午》诗,应该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诗作:

节日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关于人物起源之说还有春秋时吴国大夫伍子胥,汉代孝女曹娥,东汉苍悟太守陈临等。真可谓百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风。

端午节的名称叫法多,由来出处也各有不同,这也就注定了它的节俗多样化。最早形成了端午节接神、祭祖的习俗和赛龙舟之俗。后来又有了悬艾草插菖蒲,兰汤沐浴,拄葫芦,贴葫芦花,戴香包,拴五色丝,缠五彩粽,挂天师符、钟馗像,采药,踏五草,射柳,收五毒,包粽子,荐鲜(吃樱桃、黄杏、荸荠、黑白桑葚、江米藕),食五黄(黄鱼、黄鳝、黄瓜、蛋黄,饮雄黄酒)等。

端午还有许多娱乐游戏的习俗。如:斗草、马球、拔河、斗牛、放风筝、荡秋千、踩鼓、游方。端午节妇女常戴石榴花,老年妇女头上插矮糠,小姑娘则用指甲草染指甲等。

总之,端午节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渊源、浓郁民俗特色的重要节日。它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的无穷魅力。我们应该记住它、珍惜它,让它在现实生活中大放异彩。

(本文作者:北京门头沟区文联主席、北京民协民俗委员会副主席,著名民俗专家)

内容推荐

《民俗网事端午节》由北京市互联网宣传管理办公室编著。

《民俗网事端午节》简介:

至于端午节的由来,也有多种多样的说法。

其一是,端午节源于夏至说。有人认为端午节源于夏、商、周三代的夏至的习俗。其依据是从传统的端午节习俗来看,很多都与夏至习俗相同,如其中的饮食、服饰、禁忌等。这种说法注意到了时令,由此切入,颇能解说岁时礼俗的一些问题。

其二是,端午源于古代的(吴越)图腾祭。这是经闻一多先生考证而建立起来的学说。

其三是,恶月恶日之说。这是我国较早出现的岁时禁忌习俗。早在战国时期,国人把五月视为恶月、把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的俗信就已经存在了,许多典籍中也均有记载。

其四是,纪念人物说。其中影响最广的端午节起源观点,还是纪念屈原说。因为屈原是我国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也是一位政治革新家。他正是因为身具爱国主义精神、优美诗章、高贵品德受到历代人民的崇敬和爱戴,同时也得到世界人民的爱戴。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屈原列为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编辑推荐

中国的传统节日沉淀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文化,在每一个节日独有的历史渊源、美丽传说和多彩习俗中传达着对家人、朋友的深厚情感,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祝福,对国家、民族的热爱,是中华民族精神内涵和魅力的承载者。

北京市互联网宣传管理办公室编著的《民俗网事端午节》是《民俗网事》系列丛书的第二册,共同感悟、分享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民俗网事端午节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北京市互联网宣传管理办公室//首都互联网协会组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0098150
开本 16开
页数 14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6
出版时间 2013-05-01
首版时间 2013-05-01
印刷时间 2013-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26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92.18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6:1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