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灯笼(曹文轩小说阅读与鉴赏)》推荐:曹文轩是个优秀的作家,作品包含着浓重的个人体验和细腻的审美情趣。所以,需要有相当的文学素养和相当的人生阅历才能完全领会他作品的美妙。所幸的是,安武林担当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桥梁。
安武林是个作家、评论家、优秀的书评人,人生经历崎岖坎坷,很能熟悉曹文轩笔下的生活。他的点评、导读,显示出了一个优秀评论家对作品独到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
他们的合作,是儿童文学界的珠联壁合。
相信读者能从他们的作品中读出这种感觉:安武林就像一个优秀的导游那样,带你进入曹文轩文字的丛林中,让你经历一次妙不可言的文字之旅。
《纸灯笼(曹文轩小说阅读与鉴赏)》主要内容:一般而言,一个作家的作品写出来,他什么话都不用说了。他想说的都在作品中。但是,读者能否听得懂,能否看得见,那是作家最期待、最担忧的事了。
安武林,是一个优秀的读书人,一个书评家,愿意这样读曹文轩,并向读者推荐他的阅读感受,和读者们一起分享,令人感动。
《纸灯笼(曹文轩小说阅读与鉴赏)》收入了纸灯笼、金色的茅草、第十一根红布条、埋在雪下的小屋等文。
作品导读
青铜和葵花是曹文轩著名的长篇小说之一《青铜葵花》中的主人公。男孩叫青铜,女孩叫葵花。有时候,我们都可以把这两个从小就生活在一起的孩子叫作金童玉女。
很可惜,金童是个哑巴,玉女是个孤儿(父母在葵花很小的时候就故去了)。不幸的命运把这两个孩子联结在一起,贫困的生活把他们拴在一起。但是,苦难和贫困让他们变得成熟起来了。他们兄妹情深,相濡以沫,都想为彼此、为这个家庭做点什么,以尽人子之责。直到有一天,葵花突然离家出走了……
从此,一盏纸灯笼开始亮起,开始了漫长的等待和焦灼的寻找。
美文阅读
纸灯笼
开镰了,收割了,新稻登场了。
大麦地的空气中,飘散着稻子被收割后的清香。那种香味,是所有草木都不具备的。
青铜的爸爸赶着拖着石磙的牛,碾着稻子。他不时地哼一声号子。那号子声就在秋天的田野上回荡,让人感到世界一片明亮。稻粒不像麦粒那样容易从禾秆上碾下。碾一场稻子,常常需要七八个小时。所有的稻子,又几乎是一起成熟的,秋天又爱下雨,因此,全村的劳力,都必须发动起来,不停地收割,不停地装运,不停地碾场。
爸爸白天黑夜地赶着牛。
牛老了,加上一个夏季,没有吃到一点儿粮食,只能吃一些青草,拖着那个青石磙时,显得很吃力。
爸爸看着它慢吞吞的步伐,看着它尖尖的、塌塌的屁股,很心疼它。可是爸爸没有办法,还得大声呵斥它,甚至还要偶尔举起鞭子来,在它的身体上抽打一下,催它脚步快一点儿。
爸爸在心里担忧着:“这畜牲怕活不过今年冬天呢。”
爸爸也疲乏至极,一边打盹,一边跟着滚动的石磙。他打号子,一半是催牛,一半是让自己醒着。
深夜,爸爸的号子声,在清凉、潮湿的空气中传播着,显得有点儿凄凉。 碾上几圈,就要将地上的稻子翻个身再碾。通知大家来翻场的,是锣声。
锣一响,大家就拿了翻场的叉子往场上跑。
夜里,疲倦沉重的人们一时醒不来,那锣声就会长久地响着,直到人们一个个哈欠连天地走来。
第一场稻子碾下来,就很快按人口分到了各户。
当天晚上,人们就吃上了新米。
那新麦有一层淡绿色的皮,亮亮的,像涂了油,煮出来的,无论是粥还是干饭,都香喷喷的。
大麦地的人,在月亮下,一个个端着大碗,吃着新米煮的粥或是干饭,想着已经过去的日子,竟一时舍不得吃。他们用鼻子嗅着这醉人的香味。有几个老人,将眼泪掉在了碗里。
所有的人都端着碗走出家门,在村巷里走动着。
他们在互相感叹着新米的香味。
面黄肌瘦的大麦地人,吃了几天新米,脸上又有了红润,身上又有了力气。
这一天晚上,奶奶对全家人说:“我该走了。”
奶奶指的,是她去东海边她的妹妹那儿。奶奶有这个想法,已有很长一段时间了。奶奶说,她活不了太久了,趁还能走动,她要去会一会她的妹妹。她就只有这么一个妹妹了。
爸爸妈妈倒也同意。
但他们没有想到奶奶去东海边还有其他更重要的原因。过去的这段日子里,青铜家借了人家不少粮食,等将这些粮食还了,青铜家的粮食又很紧张了。奶奶想,她去她妹妹家住上一段时间,就会省出一个人的口粮来。妹妹家那边也比较富裕。还有,妹妹家那边,是一个大棉区,每到采摘棉花的季节,就会雇用很多人采摘棉花。工钱是钱,或是棉花。奶奶过去就去海边采摘过好几回。她想弄些棉花回来,给青铜和葵花做棉袄棉裤,马上就要过冬了。这两个小的,日子虽说过得这么清贫,但却一个劲地蹿个儿,原先的棉袄棉裤,即使没有破破烂烂,也太短了,胳膊和腿,去年冬天就有一大截露在了外面,让人心疼得很。
然而,奶奶只说去会会她的妹妹。
这天,大麦地有只船要去东海边装胡萝卜,奶奶正好可以搭个顺船。青铜和葵花,都到河边送行。
葵花哭起来了。
奶奶说:“这孩子,哭什么呀?奶奶也不是不回来了。好好在家,奶奶过些日子就回来了!”
银发飘飘。船载着奶奶走了。
奶奶走后,青铜一家人,心里总是空空落落的。
才过了几天,葵花就问:“妈,奶奶什么时候回来?”
妈妈说:“你奶奶才出去几天呀?就想奶奶了?还早着呢。”
可是,妈妈自己呢,干着活,干着干着,就会走神。她在心里一个劲地惦记着老人。
过了半个月,奶奶没有回来,也没有一点儿音信。
妈妈开始抱怨爸爸:“你不该让她走的。”
爸爸说:“她一定要去,你拦得住吗?”
妈妈说:“就是该拦住她。她那么大年纪了,不能出远门了。”
爸爸很心烦:“再等些日子吧,再不回来,我就去带她回来。”
又过了半个月,爸爸托人捎信到海边,让奶奶早日回家。那边捎话过来,说奶奶在那边挺好的,再过个把月,就回来了。
P2-5
儿童文学界的珠联璧合
著名作家、评论家、教授/金波
曹文轩和安武林都是我的好朋友,他们的作品、他们的生活以及人生经历我都很了解,所以,我才会说:他们的合作是儿童文学界的珠联璧合。
曹文轩是个优秀的作家,作品包含着浓重的个人体验和细腻的审美情趣。所以,需要有相当的文学素养和相当的人生阅历才能完全领会他作品的美妙。所幸的是,安武林担当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桥梁。
安武林是个作家、评论家、优秀的书评人,人生经历崎岖坎坷,很能熟悉曹文轩笔下的生活。他的点评、导读,显示出了一个优秀评论家对作品独到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
在我看来,一个优秀的评论家,最起码应该是一个优秀的读书人。安武林是儿童文学界一个少有的书痴,对书格外地迷恋。所以,曹文轩才能对安武林保持一种深深的信赖之感,放心大胆地让安武林去解读。
他们的合作,是儿童文学界的珠联壁合。
我相信读者能从他们的作品中读出这种感觉:安武林就像一个优秀的导游那样,带你进入曹文轩文字的丛林中,让你经历一次妙不可言的文字之旅。
这样的阅读,总能让我们读出很多东西——一个人如何阅读,一个人怎样写作,作家之间的友谊,不同的语言风格等。
我深深喜欢他们的书。
相信读者也会深深喜欢。
后记:我们选择曹文轩
感谢本书作品导读、美文赏析作者/安武林
每当我在阅读曹文轩作品的时候,我都在问自己:为什么不是在童年而是在现在才读到曹文轩呢?
“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从小就喜欢分门别类地搜集书中的格言警句、风景描写、人物描写、心理描写等,把它们工工整整地抄在本子上,每抄完一本,成就感就不由升起。但是有时候,书读过,会有一种很可惜的感觉,因为在阅读完,当我发现自己的本子里抄不到什么值得我抄的好词好句好段的时候,心里面不免会泛起淡淡的惆怅和小小的失望,因为我觉得自己的收获太少了。
在我的阅读记录中,有很多的作品,会燃起我的激情,让我不由自主地摘抄。但是有一个作家,让我尤其感谢:他就是曹文轩。
虽然我在童年的时候,没能摘抄过他的精彩;但有幸在职业中学的日寸候,我拜读了他的小说;在大学的时代,我学习过他的文学理论。渐渐地,他成了一个让我敬佩的人,甚至是仰慕的人。多年以后,我又和他生活在同一个城市,又有幸和他成为朋友。所有的“后来”都源于好的作家和作品。
他的作品中一板一眼、颇为考究的文字不胜枚举,真不知道如果当初就看到他的书,自己要抄满多少本子才能抄完这些文采飞扬的佳句。也许现在,这些佳句已经成为我的创作财富了。
你看看他,作文的什么要素缺过?曹文轩的作品里真的是“这边风景很好”!
也许若干年以后,我们会突然明白一个道理,读一个好作家的好作品,只为写好作文,是多么微不足道啊。文学包含的东西如山之巨如海之阔,带给我们终生的益处,才是我们该庆幸的!
是的,到那个时候,优雅的人,优美的心灵,珍惜人生的态度,在苦难中永不低头的勇气,难道不都是曹文轩作品中孜孜以求想给予我们的东西吗?
我想说:如果你们在童年时代,能读到一本好书,能读懂一个作家,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我愿意和你们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