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华科技五千年(1)
内容
编辑推荐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古老而历史又从未中断过的国家,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无数个世纪始终熠熠发光。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科学技术,更是取得了令世界震惊的累累硕果。《中华科技五千年》这部大型科普读物,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从远古到1993年的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文字简明易懂,图片精美,是对青少年进行科教兴国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素材,特别适合小学高年级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阅读。关广庆主编的《中华科技五千年1》是《中华科技五千年》的一个分册,着重反映了从远古到隋唐五代(公元960年)的科学技术成就。

内容推荐

关广庆主编的《中华科技五千年》从远古写至2000年,所选资料一般以2000年12月前发表的为限。《中华科技五千年》共分五个分册,古代部分两册,近代部分一册,现代部分两册,计100多万字。全书内容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等基础学科知识,农牧、水利、交通、建筑、机械、地质、冶金、陶瓷、纺织、医药、军事等应用技术知识,以及重大科技事件、学术思想、经典著作和科学家、发明家的事迹等。每一分册书前的“引言”,是从科技发展史的角度对本册科技断代史进行的简要概述,主要介绍本断代内科技发展的社会背景,科技发展的趋势和特点,重大的科技成就及对整个科技发展历史的作用和影响等。各分册正文以大量的专题介绍具体的科技成就。在编写时,我们力求把众多的文明成果写得准确精要,把复杂的社会背景写得简洁清晰,把深奥的科学道理写得浅显明白,把枯燥的科技史实写得生动有趣。为使某些内容相对集中,我们在编写时还采用了追叙和延叙的灵活方法,打破了各分册间严格的时间限制。为了便于读者阅读,书内配有一定数量的插图,书后附有科技大事年表。

目录

引言

人类文明的起源——我国古代石器的制造

冥冥鸿荒的最早圣火——我国古人类用火记

七千年前的奇迹——稻、粟的发明

赫赫始祖 吾华肇造——炎帝、黄帝创造发明的传说

“圣贤”的时代与文明的发展——尧、舜 禹的传说故事

至今通行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的发现和汉字的价值

人类最妙的发明之一——十进制记数法与算筹、筹算

空前繁荣的春秋战国文化——“诸子百家”与“百家争鸣”

正义与科学的旗手——墨翟与《墨经》中的科技成就

望闻问切诊治巧 起死回生医术高——扁鹊及其医学成就

建筑工匠的祖师——鲁班及其贡献

千里激流 融入沃壤——战国时期的三大水利工程

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黄帝内经》的医学成就

伤寒理论的创始人——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医德高尚的妙手神医——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文化之舟的风帆——造纸术的发明及其传播

全面发展之人物——张衡及其科学贡献

划时代的数学巨著——《九章算术》的数学成就

虽山海珠隔 而音信时通——秦汉时期的中外科技文化交流

勇敢的无神论者——王充和范缜

神农尝百草 中药泽干秋——《神农本草经》与《本草经集注》

观阴阳之割裂 总算术之根源——刘徽与《九章算术注》

目尽毫厘 心穷筹策——祖冲之及其科学贡献

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贾思勰与《齐民要术》

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与《水经注》

千里山川 归于一纸——马王堆出土的地图和裴秀的制图六体

天下转漕 仰此一渠——隋朝大运河

书籍广流传 文化大发展——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第一个测量地球子午线的人——一行及其天文学成就

古人怎样识别方向——指南车与司南的发明

中国最早的数学教科书——《算经十书》

盛世医学的繁荣——隋唐时期的医学成就

巍巍千古 坚如磐石——隋唐桥梁建筑的代表作

恢宏的世界历史名城——唐代的长安城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隋唐时期的中外科技文化交流

精美绝伦 举世皆惊——我国古代的青铜器

古朴浑厚 别具一格——我国古代的陶器

素肌玉骨 源远流长——我国是瓷器的故乡

独树一帜的手工工艺——我国古代的漆器

烁石流金 百炼成钢——从生铁冶炼术到灌钢法

精耕细作 强国富民——我国农业技术的优良传统

耒耜之术 巧夺天工——我国古代的农具

小小银针 神力无穷——我国古代的针灸疗法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我国是最早使用染料的国家

光辉夺目 人巧几竭——我国是“丝绸之源”

香飘四海 情播五洲——我国是最早种茶饮茶的国家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我国是最早掌握酿酒技术的国家之一

河汉灿烂 星月可揽——我国古代对星空的研究与探索

两个孩子 问难孔子——我国古代对太阳的研究与探索

茫茫宇宙 谁主沉浮——盖天 浑天 宣夜三种学说

附录 中华科技大事年表

试读章节

我们的祖先最早种植水稻,是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水稻在我国推广不久,很快就传到了邻近的一些国家。大约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我国水稻北传朝鲜,南传越南。大约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我国的粳稻东传日本,随后又传到菲律宾。在公元5世纪前后,水稻经伊朗传到西亚,然后经非洲传到欧洲,以后再由非洲传到美洲以至全世界。

与水稻的情况不同,世界各国几乎都毫无疑义地认为,粟的种植,最早是中国人首创的。粟,去皮后称为小米,是我国北方人最爱吃的粮食之一。据农业科学家考证,它最初是由野生的狗尾草培育而成为粮食作物的。而这培育之功,首推我国人民。

1977年前后,在距今约7100多年的河北武安磁山遗址里,发现了88个储存粮食的窖穴。通过科学鉴定,里面所藏全部为粟。这是我国出土年代最早的粟,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粟。此外,在距今约5000年前的陕西西安半坡遗址,还出土了一个带盖的陶罐,其中有保存完好的粟粒。这些粟都已是经过相当长时期的人工栽培的品种。在黄河流域的其他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多有远古的粟出土。这些丰富的遗迹表明,在六七千年前,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以种植耐干旱的粟为主,粟已成为我国北方人民的主要食粮;粟的耕种,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国古书曾记载:“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这一神话传说,正好与考古发现互为印证。在磁山遗址里,与大量粟出土的同时,还发现了许多农业生产工具,从土地开垦到农作物收割和谷物加工的工具都有,如石铲、石镰、石磨盘和石磨棒等。这些遗存,使人们不难想象出一幅7100多年前,我国先民从粟的耕作、收割直到碾成小米全过程的原始生活风俗画卷。

粟的栽种成功,使人类又有了一个主要粮食品种,有利于解决温饱问题。目前,世界种粟的面积仍很广,欧洲意大利、德国、匈牙利等国,都大面积栽种。日本在水稻传人以前,粟曾是国民的主要粮食。而世界各国的粟,全都是由中国传人的。据专家推断,大约在新石器时代,我国的粟就由东向西传播,经阿拉伯、小亚细亚、俄国、奥地利传遍整个欧洲;同时,又向东传到朝鲜、日本各地。这是我国古代人民对世界文明作出的又一贡献。P20-21

序言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古老而历史又从未中断过的国家,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无数个世纪始终熠熠发光。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科学技术,更是取得了令世界震惊的累累硕果。

在古代,我国的科学技术在很长的时间内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现代文明赖以建立和发展的众多科技发明和发现有一半以上起源于我国,而绝非仅仅“四大发明”。在近代,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腐败,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我国的科学技术遭受到了严重的摧残,开始落后于西方强国,但仍有一些仁人志士和广大劳动人民在创造着。新中国诞生后,中华民族获得了新生,我国的科学技术生机盎然,蓬勃发展,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又迎来了科学技术的春天。从古到今,许许多多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无数的能工巧匠,以聪明的才智和辛勤的劳作,创造出辉煌的科学技术成就,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为全人类的文明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正当中华民族在重新振兴:努力赶超世界科学技术的先进水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祖国的时候,我们献上《中华科技五千年》这部大型科普读物,是想让少年朋友们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华民族的主要科技成就。期望他们读过这部书以后,能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懂得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以及科学技术能够使社会生产发展起来,使人民生活富裕起来的道理,进而增强热爱科学、献身于科学的决心;学习先辈们那种勤于实践、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好学不倦、刻苦钻研、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和优良品质,从而增强历史责任感,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把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中华科技五千年》从远古写至2000年,所选资料一般以2000年12月前发表的为限。全书共分五个分册,古代部分两册,近代部分一册,现代部分两册,计100多万字。全书内容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等基础学科知识,农牧、水利、交通、建筑、机械、地质、冶金、陶瓷、纺织、医药、军事等应用技术知识,以及重大科技事件、学术思想、经典著作和科学家、发明家的事迹等。每一分册书前的“引言”,是从科技发展史的角度对本册科技断代史进行的简要概述,主要介绍本断代内科技发展的社会背景,科技发展的趋势和特点,重大的科技成就及对整个科技发展历史的作用和影响等。各分册正文以大量的专题介绍具体的科技成就。在编写时,我们力求把众多的文明成果写得准确精要,把复杂的社会背景写得简洁清晰,把深奥的科学道理写得浅显明白,把枯燥的科技史实写得生动有趣。为使某些内容相对集中,我们在编写时还采用了追叙和延叙的灵活方法,打破了各分册间严格的时间限制。为了便于读者阅读,书内配有一定数量的插图,书后附有科技大事年表。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给予我们很大的支持。此外,书中参考了散见于报刊或著作中的许多同志的研究成果,鉴于这是一本普及读物,所引文字和图片等一般没有注明出处。在此,我们特向有关单位和人员一并致谢。

我国全面记述中华科技发展史的有关读物很少,本书可谓首家尝试之作。在本书这次再版的时候,我们主要对那些已“不合时宜”的内容作了修改,并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华科技发展史有待进一步总结和开发。限于篇幅和编者学识水平,书中不妥之处一定很多,敬希专家和读者不吝赐教。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华科技五千年(1)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管成学//王禹//魏民//李慧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152568401
开本 32开
页数 280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12-02-01
首版时间 1996-06-01
印刷时间 2014-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自然科普
图书小类
重量 0.27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N092-49
丛书名
印张 9.5
印次 2
出版地 辽宁
203
138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1: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