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我要学的还真多呢!”
你可能听过无数次这句话,但是我要讲的故事会让你在最后的时候说出同样的一句话。你可以不信,就像我当初一样。但是,如果你选择相信,很快你就会发现前面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你过去不知道它存在,你的否认也无法阻止它到来。
我当了二十多年音乐家后才遇见他。呃……还是换个说法吧:我弹了二十年的贝司才遇见他。因为在遇见他后,我才知道了弹贝司和成为音乐家是不同的,而成为音乐家和热爱音乐是不同的。我曾经觉得自己已经很了解音乐了,甚至对人生也有一定见解,但是接下来所发生的事告诉我:我不过是这个世界上的一个小孩儿而已。
我曾经以为,我永远不会告诉别人这个故事的原因是怕遭到嘲笑。事实上这只是一个借口,真实原因是:我自己也不确定这个故事是不是真的。若是我自己都不相信这是真的,又如何让别人相信呢?我的意思是,我从来不知道这个人是谁,也不知道他来自哪儿。时间越久,我越觉得也许他只是我想象中的一个人而已,他来自于我思想中未被开发的空间,现在又回到那个空间生活去了。大多数时间我仍能听到他在里面乒乓作响,就像他总是在不停地挪家具一样。我也能听到他的声音在我脑海中回荡:“事实?什么是事实?你告诉我事实到底有多重要!你是不是从一次经历中学到了东西呢?这才是现在的关键。”
他是一个怪人,和我其他的音乐老师都不一样。他身上没有一个地方可以称作是正常的。他身高近两米,又长又直的黑发披在肩上。他的面部特征异于常人,让人很难判断他是哪国人。看上去像是有部分的本土印第安血统和部分其他什么血统。
我从未见过任何一个人的眼睛像他那样充满力量,晶莹剔透得如科罗拉多山上的泉眼。他喜欢面对面跟我讲话,那时,他会深深地看着我,他的眼睛那么清澈,让我也能深深地看着他。
他的眼睛似乎每天的颜色都不一样。今天,它们可能是亮蓝色,明天,也许是美妙的绿色,而某一天又会变成棕色。我从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但是在他给我讲课时,这确实对吸引我的注意力大有助益。
通过那双眼睛,我知道他很健康。他的身体强壮得不可思议,从不会疲倦,就像一件结实的工具,足以完成任何任务。我经常看到他上蹿下跳、爬上爬下,但我却从没有见到过他流一滴汗。他不节制饮食,可是身材却依然匀称,至于他如何做到这点,就不得而知了。
他的眉毛也是他的工具,他使用这个工具比许多音乐家使用乐器都娴熟。他只要动动眉毛,就可以无声地传达自己的意思。
他的脾性古怪,无法预测,衣着也是不惊人死不休,但他似乎从不在意别人的眼光。我每次看见他的时候,他穿的衣服都不一样。要么不穿鞋,要么就穿上一双不知什么牌子的靴子或是一双破旧的拖鞋。
虽然我讨厌承认这一点,但我真的很怀念这个古怪的朋友和他那有些让人懊恼的性格。他是我见过的最——怎么形容呢,最“自由”的人。他会毫不含糊地脱下所有衣服,翻过墙,赤裸着健硕的身子,飞快跳入一个写着“禁止入内”的私人户外泳池。他是一个很有礼貌的人,常常会邀我一起,可是在十一月中旬这样的冷天赤身裸体地翻过围墙再跳入私人泳池并不是我找乐儿的方式。不过我依然很羡慕他能毫无顾虑、毫不尴尬地做这些事情。
有主见却并不固执是他的一个天赋,至于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对我来说一直是个谜。我现在才知道他只是想让我思考,用用脑子。P5-7
我相信,音乐是个女子,并且她和捧着这本书的你一定有某种缘分。那么,为什么音乐是个女子?我曾经也问过自己这个问题。
我从两岁起开始玩贝司,但是玩音乐比这要早得多。我的四个哥哥从小就表现出极高的音乐天赋,当我走入音乐殿堂时,我发现这个世界是如此的独特和隐秘。那是这样一个神奇的世界:大门对所有人敞开,但只有被选中的人才能留下。
不管你会不会某种乐器,那个世界都在等着你。但是如何到那儿就要靠你自己了。没有人能给你指出方向。小时候,妈妈曾给过我一些暗示。她会对我和哥哥们说:“你们已经成功了,只是其他人还不知道而已。”我套用这个旬式:“你们已经很音乐了,只是你们还不知道而已。”
从小到大,我的哥哥们就像我的父母、向导、老师一般。但是有一件事我到长大后才明白:除了“教”以外,他们的“不教”原来也弥足珍贵。我也理解了他们在我提问的时候偶尔会保持沉默的良苦用心。他们的指导使我甚至是逼着我去想出问题的答案。因此我从小就成了自己的老师。
在四十多年的音乐生涯中,我对音乐究竟是谁、是什么形成了自己的一些见解。我在培训班、视频和演出中与人分享过一些,但还有一些是需要勇气才能公开谈论的。我的朋友们一直告诉我是时候把这些想法说出来了,人们会理解的。他们让我写一本书。其实我知道他们是想让我写一本教科书,但这正是我所不愿的。
教科书通常枯燥无味,充斥着所谓的作者的权威观点。这种书只会让读者顺着一条窄道走到一个由作者设定的目的地,而非读者自己的目的地。我不想让任何人顺着这条路走。
我也想把书中的内容和我本人分开。也就是说,如果有人觉得书中的内容有问题的话,大可去质疑内容,而不是我。我不想为自己写的书辩护什么。比如说,我怎样才能向别人解释音乐是一位真实存在的女子,并且你还能和她有某种关系呢?我无法去证明这一点——这只能靠你自己去发现。
一个巴掌拍不响。同样的道理:若是一头热,双方的关系是无法发展下去的。我现在才明白这一点。若是想维持一段关系的话,双方在各个方面都必须是平等的:应该互相给予、互相接受、互相尊重、互相倾听、互相关爱。直到最近我才从真正意义上与音乐两情相悦,以前只是某种程度上的单恋。我过去总是认为:我确实接受了音乐的给予,但我也总是把我最好的献给她。但是,我从未真正、真诚地聆听过她的心声。自从我开始聆听后,一切都变得大不相同了。
也就是说,我以前总是单方面地在听。我只听自己想听的,而不是她想说的。到头来,我听到的终究只是自己的心声而已。你在与别人交流的时候,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呢?当然有,而且经常有。我们总是急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却忽略了别人真正要说的。我们需要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是一种想赢的欲望。可是这对双方关系的发展却绝无助益,当然也不会促进我们与音乐之间的关系了。
每个人心里都有音乐。乐器只是为音乐提供不同的表达形式,这样别人就知道你是有音乐细胞的。实际上,你一个音都不用弹就能证明这一点。音乐不在我的贝司里,也不在任何乐器里,正因为我了解了这一点,才改变了我心中的音乐以及我与她之间的关系。我不再尝试去创造一个她,而是去感觉她和倾听她。我知道只有这样,我们的关系才是完整的。一个朋友曾告诉我:‘‘放在地上的乐器不能发出任何声响,是弹奏者让音乐降临。,’请注意,他并不是说我们可以去创造音乐。这两者是有区别的。
过不了几页,带给我崭新生活观的那个男人就会出现了。在他 的指导下,新想法以摧枯拉朽之势拔除了我头脑中的陈腐观念。要 不是他,我可能到现在也无缘得见音乐的真颜。是他让我成为了音 乐家,成为了今天的我。在这条路上,还有许多人给予过我帮助, 但我想特别感谢他,因为是他帮我找到那一度遗忘的音乐殿堂。
我的朋友们,这就是你们一直所期待的。也许你们会觉得与想象的不尽相同,但相信我,你们所需要的都在这本书中,现在要靠你们自己去找到它。
记得吗,我在开头的时候就说过你与她——音乐之间一定有某种缘分?其实,她贯穿着这本书的始终。你可能还不太确定这种缘分,对吧?没关系,你我都可以暂时保留看法。请接着读下去,音乐、我和迈克一定会帮你找到答案。
维克多·伍顿创作的《音乐课(精)》是一个年轻乐手的故事,他视音乐为生命,却在奋斗的过程中遭遇瓶颈,只能在家中不断练习。这时,一个神秘的陌生人突然出现在他家里,改变了他的命运。在这个行事古怪的陌生人的带领下,乐手开始了十二堂不同寻常的音乐与人生课程:每堂课都以一种音乐元素为主题,每堂课他都会经历一次难以忘怀的奇遇。在课程结束之时,乐手获得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成功,也被指引向另外一扇大门……
《时代周刊》、《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出版人周刊》、小泽征尔、卡拉扬、郎朗、罗大佑,一致推荐!
人生犹如一篇乐章,你永远不知道在一个短暂的休止符之后,会爆发出怎样的力量。
维克多·伍顿创作的《音乐课(精)》是一个年轻乐手的故事,他视音乐为生命,却在奋斗的过程中遭遇瓶颈,只能在家中不断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