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本书读通国学经典
内容
编辑推荐

国学,最早的含义是指国家学府,如太学、国子监。现代意义的国学,是在晚清“西学东渐”时期,人们习惯称西方学术为“新学”或“西学”,与之区分、抗衡的,称我国“固有之学术”为“旧学”“国粹”“国故学”等。

《一本书读通国学经典》特色是按照现代学科分类方法,突破“经史子集”四分法的框架,以“文、哲、史、科”四科为纲,以历史发展为线,做到点面结合、线索分明,突出著作内容。

《一本书读通国学经典》的作者是人文素养丛书编写组。

内容推荐

《一本书读通国学经典》特色是按照现代学科分类方法,突破“经史子集”四分法的框架,以“文、哲、史、科”四科为纲,以历史发展为线,做到点面结合、线索分明,突出著作内容,让读者了解国学常识的同时,充分领会原著魅力,感悟古代帝王之术、修身养生秘诀、启蒙家教等热门之学,汲取智慧,在思想上、精神上获得教益。

《一本书读通国学经典》的作者是人文素养丛书编写组。

目录

第一章 文学Z001

第一节 文字/OOl

1.概说/ool

2.《尔雅》/002

3.《说文解字》/003

第二节 文论/004

1.概说/004

2.《毛诗序》/005

3.《典论·论文》/006

4.《文赋》/008

5.《文心雕龙》/OlO

6.《诗品》/012

7.《闲情偶寄》/014

第三节 散体文/016

1.概说/016

2.《报任安书》/017

3.《祭十二郎文》/019

4.“永州八记”/021

5.《醉翁亭记》/023

6.《答司马谏议书》/026

7.《赤壁赋》/028

8.《项脊轩志》/030

9.《登泰山记》/033

lO.《菜根谭》/035

11.《古文观止》/037

i2.《曾国藩家书》/038

第四节 辞赋/040

1.概说/040

2.《离骚》/041

3.《九辩》/044

4.《子虚赋》/046

第五节 诗/048

1.概说/048

2.《诗经》/051

3.《乐府诗集》/055

4.《古诗十九首》/058

5.《赠白马王彪》与“三曹”/060

6.《饮马长城窟行》与“建安七子”/062

7.《归园田居》/064

8.《西洲曲》/066

9.《木兰诗》/068

10.《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与“初唐四杰”/070

11.《登幽州台歌》/072

12.《山居秋暝》与山水田园诗派/074

13.《燕歌行》与边塞诗派/076

14.《将进酒》/079

15.《石壕吏》/081

16.《寒地百姓吟》与韩孟诗派/083

17.《竹枝词》/085

18.《观刈麦》与新乐府运动/087

19.《无题》与“小李杜”/089

20.《题西林壁》与“苏黄”/091

21.《游山西村》与“中兴四大诗人”/092

第六节 词/094

1.概说/094

2.《菩萨蛮》/096

3.《虞美人》/097

4.《雨霖铃》/098

5.《踏莎行》与婉约派/lOO

6.《声声慢》/lOl

7.《念奴娇》与豪放派/103

8.《永遇乐》/105

第七节 曲/107

1.概说/107

2.《窦娥冤》/110

3.《墙头马上》/113

4.《天净沙·秋思》/116

5.《倩女离魂》/117

6.《西厢记》/120

7.《琵琶记》与南戏/123

8.《牡丹亭》/125

9.《长生殿》/129

10.《桃花扇》/132

第八节 小说/135

1.概说/135‘

2.《搜神记》/136

3.《世说新语》/138

4.《柳毅传》/140

5.《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与“三言”“二拍”/141

6.《金瓶梅词话》/144

7.《水浒传》/147

8.《三国演义》/149

9.《西游记》/151

10.《聊斋志异》/154

11.《儒林外史》/155

12.《红楼梦》/157

13.《官场现形记》与“四大谴责小说”/160

第二章 哲学/164

第一节 概说/164

第二节 儒家/165

1.概说/165

2.《易经》/166

3.《论语》/168

4.《孟子》/169

5.《礼记》/171

6.《大学》/173

7.《中庸》/175

8.《孝经》/177

9.《荀子》/178

第三节 道家/180

1.概说/180

2.《老子》/181

3.《庄子》/18Z

4.《列子》/184

5.《淮南子》/186

第四节 法家/188

1.概说/188

2.《管子》/189

3.《商君书》/191

4.《韩非子》/192

第五节 兵家/194

1.概说/194

2.《孙子兵法》/195

第六节 墨家/197

1.概说/197

2.《墨子》/198

第七节 纵横家/200

1.概说/200

2.《鬼谷子》/20l

第三章 史学/203

第一节 概说/203

第二节 史学名著/204

1.《尚书》/204

2.《国语》/206

3.《春秋》/208

4.《左传》/209

5.《战国策》/211

6.《史记》/213

7.《汉书》/215

8.《后汉书》/217

9.《史通》/218

10.《资治通鉴》/221

第四章 科学/223

第一节 概说/223

第二节 农学/225

1.概说/225

2.《齐民要术》/226

3.《农政全书》/227

4.《天工开物》/229

第三节 医学/231

1.概说/231

2.《黄帝内经》/233

3.《神农本草经》/234

4.《伤寒杂病论》/235

第四节 天文/237

1.概说/237

2.《甘石星经》/238

3.《授时历》/239

第五节 地理/241

1.概说/241

2.《水经注》/242

3.《海国图志》/243

第六节 数学/245

1.概说/245

2.《九章 算术》/247

3.《数书九章 》/248

第七节 教育百科/249

1.概说/249

2.《颜氏家训》/251

3.《梦溪笔谈》/252

4.《三字经》/254

第五章 中华文化奇葩/256

第一节 琴棋书画/256

1.琴/256

2.棋/257

3.书/258

4.画/260

第二节 生活文化/263

1.节 日/263

2.衣着/269

3.饮食/270

4.日用/275

5.娱乐/277

6.体育/279

7.建筑/281

试读章节

通常说的“中华五千年文明”,是从文字可考的历史时期开始的。汉字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2000年开始进入字符积累阶段,商代时期已形成相当系统的文字体系。

有关汉字起源的说法很多,有结绳说、八卦说、河图洛书说、仓颉造字说和图画说等。“仓颉造字说”在战国时即已流行。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大多数人认为,汉字是在人们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并经过长期摸索、反复试用,逐步完善起来的、约定俗成的汉字体系,绝不会是一人所创。

汉字的演变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程,从甲骨文开始,到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几个阶段。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用来占卜记事而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中国,已发现的古文字中体系较为完整、时代最早的文字。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篆书有大篆和小篆之分,小篆是秦朝灭六国后,统一使用的文字。

汉字在演变中,逐渐由象形文字(表形文字)演变成兼表音义的意音文字,但总的体系仍属表意文字。所以,汉字是音、形、义结合的文字,这一特性在世界文字中是独一无二的,具有独特的魅力。

对汉字发展具有重要贡献的著作,比较著名的有《尔雅》《方言》《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等。其中《方言》全称是《□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西汉扬雄著,是中国(也是世界)第一部方言比较词汇集,共13卷,总汇了从先秦到汉代两个时代的方言。《康熙字典》是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收录汉字最多的古代字典,也是中国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汉字辞书,它采用部首分类法,按笔画排列单字。

《尔雅》的作者,有的认为是孔门弟子;有的认为是周公,后来经过孔子及其弟子修订。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类别编纂的词典。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是儒家的经典之一。书中资料,有的来自《楚辞》《庄子》《吕氏春秋》等书,而这些书是战国时代的作品,故《尔雅》成书的上限不会早于战国,下限不会晚于西汉初年。

《尔雅》被认为是中国训诂学的开端,在训诂学、音韵学、词源学、方言学、古文字学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它是后人疏通包括“五经”在内的上古文献的重要工具书。后世有许多人模仿《尔雅》写作辞书,如《小尔雅》《广雅》等;还有人为《尔雅》作注,如晋代郭璞的《尔雅注》,逐步形成了研究“雅学”的潮流。

全书收录词语4300多个,分为2091个条目。这些条目按类别分为“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等19篇。其中前3篇,解释的是一般语词,类似后世的语文词典;后16篇,是根据事物的类别,分篇解释各种事物的名称,类似后世的百科名词词典。

克,能也。(释言)

谓我舅者,吾谓之甥也。(释亲)

木谓之华,草谓之荣,不荣而实者谓之秀,荣而不实者谓之英。(释草)

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果不熟为荒,仍饥为荐。(释天)

许慎(约58年-约147年),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现河南漯河市召陵区)人,是汉代有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语言学家,中国文字学的开拓者,有“五经无双许叔重”之美誉。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成书时间大约在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之间。它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开创了部首检字的先河。该书首先根据汉字的形体,创立了540个部首,然后按照形体相似或者意义相近的原则排列部首,归并14大类,分别收录9353字,连同卷末叙目,共15卷。

《说文解字》的体例是先列出小篆,如果古文和籀文不同,则在后面列出。然后解释这个字的本义,再解释字形与字义或字音之间的关系。该书还系统地阐述了汉字的“六书”造字规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前四种是造字法,而转注和假借则是用字法。从此,“六书”成为专门之学,为汉字建立了完备的理论体系。

《说文解字》总结了先秦、两汉文字学的成果,为我们保存了当时汉字的形、音、义,是研究甲骨文、金文和古音、训诂不可缺少的桥梁。特别是对字义的解释,一般保存了最古的含义,对理解古书上的词义更有帮助。

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象形者,画成其事,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播,武信是也;形声者,以事为名,敢譬相成,江河是也;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令长是也。P1-3

序言

国学,最早的含义是指国家学府,如太学、国子监。现代意义的国学,是在晚清“西学东渐”时期,人们习惯称西方学术为“新学”或“西学”,与之区分、抗衡的,称我国“固有之学术”为“旧学”“国粹”“国故学”等。

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大师章太炎在其《国学概论》中称:“国学之本体是经史非神话、经典诸子非宗教、历史非小说传奇;治国学之方法为辨书记的真伪、通小学、明地理、知古今人情的变迁及辨文学应用。”《史地学报》阐释说:“国学之为名,本难确定其义。在世界地位言之,即中国学。分析为言,则中国原有学术,本可分隶各种学科。”

至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对国学进行统一的界定。但人们普遍认同“国学”是指诞生于中华本土之学,故又称中国学、汉学。广义的国学,包括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如中国古代史学、哲学、文学、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而狭义的国学,一般来说,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相传,燧人氏根据天文观察做《河图》《洛书》,一般连称《河洛》或《河图洛书》,是国学的奠基者;伏羲据《河图洛书》推演出八卦五行,即由《河图》推演出八卦,据《洛书》抽象出五行,是国学体系创立的完成者。

对国学的分类,也是各有侧重,见仁见智。最初,《汉书·艺文志》将国学分为六个部分,构成了国学的前身。第一部分为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典,称为大六艺。礼、乐、射、御、书、术,是具体培养人的人格和各种技能的,称为小六艺。第二部分:诸子百家,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农家、纵横家、小说家等。第三部分:诗赋(诗和赋不一样,是两种不同的体裁)。第四部分:兵书。第五部分:术数。譬如作为占筮的《周易》。第六部分:方技,如房中术、医术都是方技。

清代以后专注人文学术,如《四库全书》,“四库”指经、史、子、集四部,以经部、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全书”指所收都是全本。民国后承续清代,按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现在,有许多学者依据现代学科划分办法,将国学分为自然国学和人文国学两类,具体可分为数理、天文、算学、地理、博物、农学、化学、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自然国学以道家为核心和主流;人文国学以儒家为主流和核心;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百家、儒道释三家国教等,道儒两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墨法两家辅助,其他列从属地位。

发掘和研究国学,在西学东渐时期,学术界就兴起“整理国故”的热潮。提出学习西方,“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当时不但提出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提出要恢复两汉经学,此后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才有了中西交流的合理原则。近代,章太炎先生创办了“国学讲习所”,是近代国学研究机构的开端,后来出现了著名的北大国学门和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中央大学也有大量国学研究机构。也涌现了一批著名的国学大师,如:梁启超、章太炎、钱穆、季羡林等,他们都为弘扬国学做出了巨大贡献,深受人们爱戴。

今天,国家和社会越来越重视国学研究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已渐呈蓬勃复兴之势。全球首家孔子学院2004年11月21日在韩国首尔成立,目前孔子学院已在106个国家的350多个教育机构落户,中小学孔子课堂达500多个,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及汉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对提升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起到了重要作用。除此以外,还有一些民间组织,积极传播华夏文化、增强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国学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具有厚重的人文积淀。我们作为华夏子孙,应该学习了解“国学”,并把研究和弘扬“国学”作为自己的义务。为普及国学常识,弘扬国学精神,我们广泛吸纳前人研究成果,结合我们自己的理解,组织编写了这套《一本书读通国学经典》,希望能为此项事业尽一点绵薄之力。

本书特色是按照现代学科分类方法,突破“经史子集”四分法的框架,以“文、哲、史、科”四科为纲,以历史发展为线,做到点面结合、线索分明,突出著作内容,让读者了解国学常识的同时,充分领会原著魅力,感悟古代帝王之术、修身养生秘诀、启蒙家教等热门之学,汲取智慧,在思想上、精神上获得教益。“中华文化奇葩”一章,融趣味性、可读性、知识性为一体,为读者呈现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现象。体例上,每章一科,每科分专题先概说,让读者从面上了解发展概况;然后以经典论著为目,从“作者简介”“国学名片”“国学精选”等三个方面解读,“国学精选”下设“注释”“点读”两个子栏目,帮助读者理解经典。

因为水平有限,虽尽力但难免有纰漏,敬请方家指正。同时,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专家研究成果,在此诚表谢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本书读通国学经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人文素养丛书编写组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石油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2194093
开本 16开
页数 28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8
出版时间 2013-03-01
首版时间 2013-03-01
印刷时间 2013-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Z126-49
丛书名
印张 18.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8
175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2:1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