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骂孩子的艺术
内容
编辑推荐

于超编著的《骂孩子的艺术》内容介绍:孩子就像一棵生机盎然的小树,无拘无束地生长,可免不了不时地长出几根“坏枝”——犯错误,这时,身为“园丁”的家长就应该为“小树”,“修枝剪叶”让他早日长成“参天大树”。家长面对孩子的错误,不要乱发脾气,要学着打开孩子心灵的窗户,尊重他的人格,倾听他的辩解,允许他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即使批评,也必须详细地对孩子说明他被批评的原因,丽不要不停地指责孩子,否则,他的心灵之窗就会对你关闭,那样,亲子关系、双方的感情都将受到严峻的考验。

内容推荐

于超编著的《骂孩子的艺术》内容简介:俗话说:“良言入耳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成功的家长、老师懂得批评的艺术,深悟“良言”的妙用。他们善于观察孩子的情绪,揣摩孩子的心理,然后选择时机,有针对性地用“良言”批评他或是激励他。鼓励——巧妙的批评;商讨——热情的批评;提醒——善意的批评;沉默——无声的批评;尝试让批评以另外一种方式呈现,或许会让孩子更易于接受。

家长面对孩子的错误,不要乱发脾气,要学着打开孩子心灵的窗户,尊重他的人格,倾听他的辩解,允许他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即使批评,也必须详细地对孩子说明他被批评的原因,而不要不停地指责孩子,否则,他的心灵之窗就会对你关闭,那样,亲子关系、双方的感情都将受到严峻的考验。

《骂孩子的艺术》是一本家庭教育类书籍。

目录

1.心平气和再责骂/1

2.光责骂没有用/5

3.“冷饭热炒”要不得/9

4.骂的越多,错的也越多/14

5.做会欣赏宝宝的好妈妈/18

6.让想象力远离批评/21

7.孩子,不能白批评/24

8.先吃饭,后责怪/29

9.棍棒底下出逆子/33

10.亲爱的,不许你唱白脸/38

11.学会接纳孩子的想法/42

12.“责骂”不如“自我批评”/50

13.责骂也需要“挑重点”/55

14.想好了再批评/60

15.有“骂”就有“辩”/63

16.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说/67

17.责备也需要“目的”/71

18.有理不在声高/74

19.用“鼓励引导”取代“一味责怪”/78

20.学会暗示教育/82

21.父母也会犯错误/89

22.换种方式去责怪/93

23.责骂也需分场合/96

24.批评也是门艺术/101

25.先表演后责怪/104

26.神经质,很讨厌/108

27.责怪也有时效性/113

28.批评与表扬相结合/115

29.谅解——最好的责怪/120

30.治标也治本/124

31.不要用责怪阻碍孩子的路/130

32.光说不练假把式/133

33.好的态度是成功批评的一半/138

34.善用“激将法”/141

35.勇敢的“三毛”/144

36.先谈心后责骂/149

参考书目/153

试读章节

1. 心平气和再责骂

批评是一种教育的手段,也是一种微妙的教育艺术,高明的批评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奇迹。为人父母者批评孩子时也要体现爱心,讲究批评的艺术性,力争给孩子以良性刺激。家长在气头上批评孩子难免会有暴风骤雨、雷霆震怒,这对孩子是一种极大的摧残。此时,家长最好先尝试着让自己放松,缓一缓,等心平气和后,再选择适当方式批评、教育孩子。

每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孩子,都会有优点和缺点,有长处也有短处。如果父母只看孩子的缺点和短处,“哪壶不开提哪壶”,就会使孩子逐渐学会自我否定、撒谎与反抗;如果父母常常从正面的、积极的角度去评价孩子,多用奖赏与赞美,孩子会体会到自己的价值,从而自我肯定,取长补短,努力实现父母的期望。惩罚与批评像一帖膏药,或许它可以立即见效,但如果运用不好,就会带来难以弥补的伤痕。家长必须牢记:惩罚与批评是手段不是目的。惩罚与批评的结果是让孩子认识到要对自己的不良行为负责。所以,不要在气头上批评孩子,更不能体罚孩子;批评孩子时要对事不对人;不要在公开场合批评与惩罚孩子;惩罚的强度要与孩子不当的行为相称,等等。

以下是给家长们的几点建议。

(1)家长情绪激动时不要批评孩子

有时,孩子犯的错误让家长极为震怒,这时,家长最好是过一会儿再批评孩子。因为家长震怒时比较冲动,措辞一般比较激烈,很难做到冷静地选择合适的方式批评孩子,容易使孩子产生对立情绪。孩子一旦犟起来,不但接受不了意见,还可能产生离家出走等过激行为,结果只能是把事情弄得更糟。

(2)心情不好时勿批评孩子

家长在工作和生活中总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总有心情不好的时候,此时批评孩子容易说过头话,做过头事,使自己陷入被动地位。因此,家长在心情不好时请勿批评孩子。

孩子犯了错,特别是犯了比较大的错或者屡错屡犯时,做家长的难免心烦意乱,情绪波动会比较大,很可能会在一时冲动之下对孩子说出不该说的话,或者做出不该做出的举动,这都可能会对自己和孩子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有人甚至因此而酿成千古大错。因此,不管孩子犯了什么样的错误,在批评孩子之前,家长一定要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只有冷静,才能对孩子所犯错误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判,才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才能帮助孩子找出犯错的原因和改正错误的方法。

(3)家长要保持理性和清醒的状态

有时孩子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已犯错,这时责备他们不会有任何作用,只会导致父母很生气自己的孩子不改错。而有的时候,孩子所犯的错误的确让父母十分生气,恨不得痛骂他一顿。但是,人在气头上,很难掌握批评的尺度,这种批评就可能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伤害。这种时候,父母最好把问题放一放,让自己心平气和下来。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景:一边是大声哭闹的孩子,一边是厉声训斥的家长。人处于激动时,语音的分贝总是很高,节奏很快、神经紧绷、面红耳赤、情绪失控,争执只会越来越严重。所以,遇到孩子不接受批评时,家长应持平和的态度,同时降低声调,这样不仅能使孩子情绪稳定,也容易使自己变得理智。

当我们批评孩子时,要静下心来,以诚相待,不但指出他们的缺点、错误,更应从道理上使他们认清错误产生的原因、危害及克服的办法。千万不能让自己的情绪控制你的语言。有句话说得甚是人木三分——做批评工作的最高境界是,嘴上是火山爆发,心里却是风平浪静。要做情绪的主人,成功的家长更是如此。

批评孩子不要在自己和孩子都气急败坏的时候,应该在双方都心平气和的时候进行。当孩子大发脾气的时候,会对于父母的批评大唱反调。即使是金玉良言,他也听不进去。在这里,需要提醒,不要把饭桌作为批评的场所,在饭桌上批评孩子很可能会造成儿童的厌食,而且也起不到教育的效果。

(4)偾怒不是控制孩子的武器

批评、惩罚的重要原则就是要冷静、理性地惩罚。无论孩子犯的过失是大是小,作为家长都应该努力以心平气和的心境来对待。暴怒会伤害孩子,会掩盖过失的本质,让孩子错失体验过失的心境而一错再错。

父母有权批评、惩罚孩子,但是没有权利对孩子发脾气,并且父母的愤怒会在孩子心灵中播下恐惧的种子。批评、惩罚孩子要站在关心爱护孩子的角度,以解决问题、帮助成长为出发点。父母如果生气、愤怒,批评往往就会变成训斥,孩子一般不愿接受训斥,就有可能强词夺理,产生顶嘴现象。这样的批评教育就容易演变成以强制性的体罚而告终。

如果家长控制不住情绪,可以让家长中的另外一方去解决,另一方先不要参与,甚至连听都不要听。或者告诉孩子:“现在我的情绪不好,我想单独待一会儿,过一会儿再说。”或采用“保留延缓”的策略,告诉孩子“我现在不处罚你,等我想好后,再告诉你我的惩罚决定!”给自己多留一点时间,别仓促地做出决定。当然,情绪稳定后即可行使处罚决定,否则,威信马上扫地,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在我们发怒的时候,我们的举动会像失去了头脑的人。对孩子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如果是要加诸于我们的仇敌身上,也可能要犹疑一下、考虑一下;但是对于自己的孩子,我们却往往毫不犹疑、不假思索。我们会向孩子吼叫、侮辱他们、责打他们,在盛怒之下,演了一场“鼓乐喧天”的戏,唱完了后又会感到内疚、心疼,郑重其事地决定以后绝对不再唱这出戏。内心充满了对孩子深深的歉意,却不知如何疏解,很自责,甚至觉得自己很失败。而这种自责并没有任何积极的意义,反而把自己的心情越弄越糟。

本来只是“打了孩子”这么一件很单纯的事,却弄得所有不愉快的感受都涌上心头,整个人又陷入了忧郁的情绪低潮。在低落的情绪中,更容易被孩子小小的过失激怒,于是又一次的循环开始,我们再度破坏了我们原有的慈爱心,也忘了我们再度痛责的人正是我们为了他的幸福而甘愿奉献出我们的生命和幸福的人。如果父母陷入这种恶性循环的话,事实上伤害孩子最大的并不是那几下打,而是孩子在父母的情绪低潮中所尝到的无形压力与不安。幼小的孩子在情绪上是与父母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的,父母不愉快,子女又怎么可能不受感染呢?

换个角度说,假如孩子正为某事在气头上,家长要允许他发脾气。父母不妨先坐好,安静地等待孩子,安静地看着孩子,不去打断他的话,全神贯注地倾听,不左顾右盼,停下手边的工作,这等于告诉孩子:你是被我们在意的,我们在认真地听,在注意你所说的感觉或问题。

控制情绪,这是批评、惩罚孩子的首要原则。因为情绪一失控,处理问题就会有偏差,往往会“对人不对事”,小题大做,无限夸张,伤害孩子。本来孩子犯错误,内心比较愧疚,感到痛苦,在反省总结教训;结果家长情绪一失控,出现指责、抱怨、打骂、训斥的现象,使孩子感觉到:我犯错误了,你打我了,骂我了,我已经为此付出代价了,咱们扯平了!这样也就不内疚,不再自我反省了。于是也就慢慢地失去了荣誉感、羞耻心、自尊心和自我教育能力。

另外,家长还可以采用自我暗示、深呼吸调节(三次)、从l数到10或100等方法,让自己从愤怒中冷静下来。P1-4

序言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周林说,在育儿方面,家长的态度一般分两种。一种是较为开放的,例如美国等国家,对孩子都持顺其自然的态度,管得很松。这样有其好的一面,即利于孩子养成天真、坦率的性格,但不容易培养他们的是非观念。而中国家长大多是另一种,即对孩子严格管理。这样做好的一面是能从小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念,负面效果是,过多的批评、呵斥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变得胆小怕事。

其实,在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需要不断地修正一个又一个缺点和毛病,当孩子犯有过错时,家长往往一味责备孩子,甚至打孩子,一点儿不讲批评技巧,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家长生气也让孩子“很受伤”。

批评孩子是一门艺术,因此,每个做父母的都应该努力去学习、探讨这门艺术,以便让我们对孩子的批评能有的放矢,如春风化雨般滋润孩子的心田。所以,家长批评孩子时,就应当注意一些技巧。

由于孩子还没有形成自我评价体系,他们是通过成人尤其是父母对自己的评价来看待自身的。而且,他们内心脆弱,特别希望得到家长的肯定,表扬能给孩子自信,也能使他们愉快地接受批评。

教育的艺术在于正强化,而非负强化。与其强化孩子的弱点或全盘否定,不如强化孩子好的一面,给予必要的指点。成功的家庭教育来自父母对孩子的深入了解,接受和尊重孩子而不是揭孩子的短。同时,批评合理才能使孩子从心理上产生接受感,因此,当孩子的行为表现不能令人满意时,父母千万不要劈头盖脸地随意指责孩子,要根据不同时期的孩子的心理特点给予积极引导。将孩子的优点看在眼里、挂在嘴边,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潜力,提升自信。

另外,当批评不符合事实,父母也应允许孩子作出解释。因为如果孩子表面上虚假地表示接受批评,然而心里大感委屈,实际上不仅于事无补,还可能引发种种弊端。与此同时,父母也要让孩子明白:解释的目的并不是推卸本来应负的责任,还应要求孩子保持解释时心平气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总之,批评的目的是为了抑制孩子不良行为、不良品德、不良习惯与不良学习态度等。为了使批评能够达到目的,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批评时一定要向孩子讲清楚不良品德、不良行为、不良习惯与不良学习态度的危害性,使孩子感到非常有必要克服这些缺点与改正错误,使孩子感到父母批评自己的目的确实是为了自己好、是为了自己能够更快地进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骂孩子的艺术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于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经济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4129311
开本 16开
页数 15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0
出版时间 2013-03-01
首版时间 2013-03-01
印刷时间 2013-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78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8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6:3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