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严
寻根溯源
严氏主要有三种来源。一是尧时有严国,其后裔以国为姓。二是出自庄姓。春秋时,楚庄王的子孙“以谥为庄氏”。东汉时,汉明帝名叫刘庄,为了避讳,令庄氏都改姓严。到魏晋时期,严姓者中,有一部分又恢复了原来的庄姓,这样就出现了庄姓、严姓并存于世的隋况。三是少数民族汉化的结果,现代的满族、彝族、朝鲜族中都有严姓。
变迁分布
秦汉时期.在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湖南、四川、江西均有所分布。之后扩展至西北。并在天水、冯翊、华阴等形成望族。宋元以后,广泛在大江南北分布。在当今尤以湖北、江苏、浙江分布最为密集。
名人荟萃
严遵:西汉哲学家。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好老庄,精《大易》,遵从老子有生于无的思想,认为虚无是世界的本原,隐居不仕,以卜筮为生。著《老子指归》。
严忌:西汉辞赋家。吴县人,本姓庄,东汉时因避明帝刘庄讳,改为严,后世遂称严忌。严忌少时与司马相如等俱好辞赋,以文才和善辩闻名于时。曾作《哀时令》赋,借哀叹屈原秉性忠贞、不遇明主之事,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情
严光:东汉名土、隐士。会稽郡余姚(今属浙江)人。少曾与光武帝刘秀游学,有高名。后秀称帝,欲召光为谏议大夫,光隐姓埋名于浙江富春山,以垂钓自娱。
严嵩:明代权臣。袁州分宜(今属江西)人。进士,授编修,官至太子太师,专国政二十余载,陷害忠良颇多。其工诗古文辞,著有《钤山堂集》,刻《历官表奏》十二卷。严嵩死后,其子严世蕃独揽朝政,卖官鬻爵,后为林润所劾,遂处死。
严复:清代著名启蒙学家、翻译家。福建福州人。译著有《天演论》。
28华
寻根溯源
华姓最早可溯源到炎帝前的古部族华胥氏。华姓主要源自子姓宋国,宋戴公之孙名督,字华父,又称华督,穆公时为太宰,以后其家族在宋国执政二百余年、其家族及后人以华为姓。
变迁分布
早期在苏豫皖一带活动。汉唐时期,在河北、江苏、湖北等地繁衍。之后以武陵郡(今湖南常德市)为郡望。从隋朝到清朝。无锡华氏历代有名人。明清以来.在东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福建等地均有分布。
名人荟萃 华佗:东汉名医。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精内、妇、儿、针灸各科,曾用麻沸散使病人麻醉,为世界医学史上最早之全身麻醉,又首创五禽戏,后为曹操所杀。
华歆:三国魏臣。平原高唐(今山东禹城西南)人。曾依孙策,后附曹操为尚书龟曹操征讨孙权时为军师,转御史大夫。文帝即位,拜相国,封安乐乡侯,为司徒。明帝时,任太尉,进封博平侯。
华镇:北宋官吏。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神宗进士,官至朝奉大夫,知漳州军事。平生好读书,工诗文。有《扬子法言训解》、《云溪居±集》等。
华云龙:明初将领。定远(今属安徽)人。从朱元璋起兵,南征北战,立功无数。洪武三年,论功封淮安侯。
29金
寻根溯源
金姓主要有三种来源。一是出自少吴金天氏,少吴为西方大帝,在五行学说中属金,所以少昊又有金天氏的称号,其子孙有以金为姓的。二是出自赐姓。汉武帝时,匈奴休屠王太子日碑(di)归顺汉室,被赐姓“金”,称金日□,其后代便以金为姓。三来自改姓。五代十国之一的吴越的开国之王叫钱镠,因缪与刘同音,为避其名讳,该国的刘姓人,皆去繁体刘字的卯头刀旁,改为金氏。
变迁分布
金姓早期在西北、东北、东南各个地区分布。随着民族融合。中原及周边地区也有较多分布。以彭城(今江苏徐州)、京兆(今陕西西安)等郡为郡望。当今主要集中在河南、浙江、江苏等省,在东北也有较广泛的分布。
【名人蓍萃】
金日碑:西汉大臣,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有远见卓识的少数民族政治家。金日碑是驻牧武威的匈奴休屠王太子,汉武帝时归汉,为功臣世族。他的子孙后代因忠孝显名,七世不衰,历130多年,为巩固西汉政权,维护民族团结,做出了重要贡献。
金圣叹:明末清初文学家、文学批评家。苏州吴县人。其评语流行甚广,主要成就在于文学批评,对《水浒传》、《西厢记》、《左传》等书都有评点。
金农:清代画家、诗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扬州八怪之首。布衣终身。晚寓扬州,卖书画自给。金农博学多才,嗜奇好古,收金石文字干卷。精篆刻、鉴赏,善画竹、梅、鞍马、佛像、人物、山水。尤精墨梅。所作梅花,枝多花繁,生机勃发,古雅拙朴。代表作有:《东萼吐华图》、《空捍如洒图》、《腊梅初绽图》等。P26-28
《百家姓》、《三字经》与《千字文》并称为我国三大蒙学读物,其问世以来一直被广泛传颂。《百家姓》成书时间大约在北宋初年,据宋代学者王明清在《玉照新志》中的考证,当时社会上通行本《百家姓》是宋初钱塘江某老儒所编撰,但未署明作者的详细姓名。清代学者王相参照王明清说法,在《百家姓考略》中进一步肯定,《百家姓》的作者是“宋初钱塘老儒”,这一结论,也为历代学者所沿袭。
《百家姓》开篇为“赵钱孙李”,据称其中赵姓实为宋朝国姓,因为宋的开国皇帝是赵匡胤;钱则实为被宋朝收编的钱塘江吴越国国王钱傲的姓;孙则实为吴越国国王钱俶正妃的姓:李则实为江浙地区另一割据政权南唐国国王的姓。据此,后世学者把《百家姓》的成书年代定为宋初,则大致是准确的。
又据称,“百家姓”本系由古代“百姓”一词的演绎而来,意即“普天下的姓氏”。因为古人常常把“百”作虚词,表示“很多”的意思。唯如此,自宋初《百家姓》诞生以来,流传各代的版本虽各不一,但各本所记录的姓氏往往并不止100个姓氏,一般多在200~600个之间,个别版本则达1000多个。
本书采用的是明清以来流传最广的一种版本,也就是人们常提常用的《百家姓》。该版本全文568字,每四字为一组,除末尾的四个字“百家姓终”特为押韵对仗而设外,其余564个字都是姓氏,其中有单姓444个,如“赵”、“钱”、“孙”、“李”;有复姓60个,如“万俟”、“司马”、“上官”、“欧阳”等。尽管这504个姓氏仅占中国姓氏的很小的一部分,但是总的来说,它收录了我国常见姓氏中的大多数,因此该书也就被宋代以来的绝大多数人所接受。
《百家姓》中每个姓都有郡望。唐代始著郡望。由于某一姓氏的姓源或发祥、聚集、变迁之地不止一处,于是一姓常常不止一个郡望,但通常以其中一个郡望为主,以区别主从及尊卑。列出姓氏的郡望也使姓氏在发展繁衍的过程中,有了一个比较清晰可寻的主流与支流脉络。宋《百家姓》中所标明的“郡望”乃沿袭唐代所形成的名门望族的地理分布。
与历代蒙学书籍相比,《百家姓》最大的特点是,能在较短篇幅以内最大限度地尽其教人识字之能。同时,该书虽然只是姓氏的一般罗列,但是编排剪裁得当,每两句都能押韵,读来朗朗上口,简洁流畅,颇富韵律美感,非常合适那些长于机械记诵而尚不能理解记诵的启蒙儿童诵读。
《百家姓》从宋代诞生以来,历代诵读之声不绝于耳。例如,南宋诗人陆游在《秋日郊居》诗云:“儿童冬学闹比邻,据案愚儒却自珍。”诗人自注说:“农家十月乃遣子弟,谓之冬字。所读《杂字》、《百家姓》之类,谓之村书。”由此可知,南宋时,《百家姓》就是一种相当流行的蒙学书籍。
这以后,以《百家姓》为滥觞而衍化出来的蒙学书籍颇多,如宋代已有采真子所编的《千家编》一卷,明代又有吴沈编著的《千家姓》,清代康熙时有《康熙御制百家姓》一卷,又有丁晏《百家姓三编》一卷等,都是《百家姓》派生出的读物。
我们编写的《百家姓全集》一书,就每个姓氏引证了相关的历史资料,通过对该姓氏的“寻根溯源”,再考察其“变迁分布”,继而罗列“名人荟萃”,使读者最为直观地感受中华民族姓氏文化的源流和变迁。需要指出的是“名人荟萃”中的名人截止到清末,不涉及现当代。编写过程中,参考了近年来相关著作,力争减少谬误,使作品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由于作者学识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不足,敬请广大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为我国三太蒙学读物,自问世以来一直被人广泛传颂。《百家姓全集》采用的是明清以来流传最广的一种版本。也就是人们常提常用的《百家姓》。该版本全文568字,每四字为一组,除末尾的四个字“百家姓终”特为押韵对仗而设外,其余564个字都是姓氏。尽管这五百多个姓氏仅占中国姓氏的很小的一部分,但是总的来说。它收录了我国常见姓氏中的大多数,因此谈书也就被宋代以来的绝大多数人所接受。
与历代蒙学书籍相比。《百家姓》最大的特点是,能在较短的幕幅以内,最大限度地尽其教人识字之能。同时,该书虽然畏是姓氏的一般罗列,但是编排剪裁得当,每两句都能押韵,读来琅琅上口,简洁流畅。颇有韵律感。非常合适那些长于机械背诵而尚不能理解记忆的启蒙儿童诵读。
《百家姓全集》由陈才俊等编著。
《百家姓》自北宋诞生以来,历代诵读之声不绝于耳。例如,南宋诗人陆游在《秋日郊居》诗中说:“儿童冬学闹比邻,据案愚儒却自珍。”诗人自注说:“农家十月乃遣子弟,谓之冬字。所读《杂字》、《百家姓》之类,谓之村书。”由此可知,延及南宋时,《百家姓》就是一种相当流行的蒙学书籍了。
陈才俊等编著的 《百家姓全集》时,参考了近年来相关的著作,力争减少考据上的谬误。此外,本书通过对每个姓氏的“寻根溯源”,考察其“变迁分布”,继而罗列“名人荟萃”,使读者最为直观地感受中华民族姓氏文化的源流和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