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15场世界经典战役
内容
试读章节

这是2340年前的一个平常日子,由雅典将军所组成的军事委员会被召集到一座山坡上,从那儿可以俯瞰位于阿提卡东海岸的马拉松平原。会议的直接主题,就是要决定是否向驻扎在山下海滨的一支敌军发起进攻。他们商讨的结果,不仅会决定两支军队的生死存亡,而且将影响整个人类文明的未来进程。

军事委员会由11名成员组成。其中有10位将军,是一年一度在雅典推举出来的,每位将军代表一个雅典的地方部族,他们被授予同等的军事权力,率领本族的勇士。另有一名军事执政官,与他们联合指挥这支集体武装。这位文职官员被称为“文官”,在战斗中,他拥有指挥大军右翼的权力,并参加所有的军事会议。本年度的军事执政官,是一位名叫卡利马库斯的雅典贵族,眼下他就以这一身份站在那儿倾听将军们的认真讨论。他们面对的问题,的确非同小可,需要大费踌躇。虽然他们并不十分清楚,自己即将投下的这一票,对人类的前途将如何关乎至重;也不会想到,他们的后世子孙将如何饶有兴味地阅读关于他们争论的记录。但他们知道,面前这支侵略大军,来自一个强大的帝国,在近50年中,它已经摧毁并奴役了已知世界几乎所有的王国和公国。他们深知,自己的国家已经倾其所有组成了这支势单力薄的队伍,交付给他们指挥。他们也知道,面前的这支精锐之师,是被他们伟大的国王派来报仇雪恨的,他们要报复雅典,还有另一个傲慢而弱小的希腊族群,因为他们竞胆敢帮助国王的叛民,还焚毁了他的一个行省的首府。

如今,这支得胜之师已经完成了他们一半的报仇使命。埃雷特里亚,这个在9年前那场勇敢进军萨迪斯的战斗中与雅典并肩战斗的盟友,就在最近几天陷落了。雅典的将军们可以从高地上看清楚阿基里亚岛,波斯人就把他们的埃雷特里亚俘虏关押在那里,预备把他们带到小亚细亚去,在那里,俘虏们将恭听大流士国王亲口宣布对他们命运的最终判决。除此之外,雅典的勇士们还知道,在他们面前的营地里,就有他们那位已经被放逐的暴君希庇亚斯,他正千方百计想要借助外国的弯刀恢复王位,重新以残暴的手段统治任何可能幸存的同胞(他们要么是在屠城之战中幸存了下来,要么是因为太不值得掳去做米底人的奴隶而被留了下来)。

在军事委员会的某些人看来,雅典将军们所率领的部队,与他们将要遭遇的这支大军之间,其兵力之悬殊是显而易见的。那些与此次战役的年代相去不远的历史学家们所留下的记录,对交战双方的人数语焉不详。不过,还是有充分的数据,足以供我们对此作出一个总体估算。希腊的每个自由民都接受过从军训练,加之城邦之间连续不断的边界战争,以至于希腊成年人当中,没服过兵役的很少。但在雅典自由民的花名册上,服役人数从未超出过3万,而眼下,很可能还不到这个数字的2/3。此外,对于其中部分体质较弱的人,军队并没有给他们提供装备,他们也没有接受过正规步兵的作战训练。装备精良的部队中,有一部分要留下来驻守雅典城,而且还要为属地内的各设防岗位配备人员。这样一来,当波斯人正在登陆的消息传来的时候,能够开赴马拉松前线并且装备齐备的兵力究竟有多少呢,我想,要作出高于1万人的估算,怕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除了一个城邦之外,其他城邦的希腊人都吝于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斯巴达倒是答应帮他们一把,但某种宗教方面的顾忌,使得斯巴达大军要拖延到了本月的月盈之时才能出发,而波斯人已经在本月初六就登陆了。在最危险的紧要关头,雅典得到了唯一的、而且是最意想不到的一个城邦的支援。

在此之前的许多年里,维奥蒂亚的蕞尔小邦普拉提亚一直饱受强邻底比斯城邦的欺压,曾寻求过雅典的保护,而雅典军队也曾挽救过她的独立,普拉提亚人对此一直感恩戴德。如今,当全希腊都在风传那些来自地球尽头的米底人要灭掉雅典的时候,勇敢的普拉提亚人倾兵而出,不请自来,要帮助雅典人保家卫国,与他们的恩人同舟共济。普拉提亚的全体兵员,总共也不过1000人。这支小小的纵队,从他们自己的城邦出发,沿着西塞隆山南麓,穿过雅典的领地,几乎就在战斗打响前的那一刻,与雅典大军会师了。这支援军在数量上也许微不足道,但对于雅典人来说,他们的勇敢精神必定有着百倍于此的价值,而它的出现,也必定极大地驱散了人们心头那种被人抛弃、孤立无助的郁闷之感,这种感觉,正是由于斯巴达援军的拖延,而在雅典的队伍中造成的。

在雅典,他们这个弱小而真诚的盟友所表现出的慷慨英勇,从未被人遗忘。除了参与某些政治活动的权利之外,雅典人将普拉提亚人视作自己的同胞。打那时起,在雅典那些庄严的祭祀仪式上,公众的祈祷将上天的祝福一视同仁地奉献给雅典人和普拉提亚人。

P2-5

后记

译后记

我们也许应该庆幸,在当今的时代,战争和暴力,作为人与人之间一种最野蛮的对话方式,在文明世界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憎恶和唾弃。即便是那些将诉诸武力视为在解决国际争端中不得已而偶尔为之的一种必要手段的政治家,也都倾向于认为这是一种令人遗憾的手段。然而毋庸讳言,如果将人类文明史比做一幅漫长画卷的话,那么,随着这幅画卷的徐徐展开,扑面而来的,必是漫地的战火硝烟,震天的厮杀呐喊,金戈铁马,鼙鼓铜琶,千载之下,犹隐约可闻。可以说,战争与整个人类历史是相伴而生的。不可否认,战争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破坏和劫难的同时,也是不同民族间促进文化交流、实现民族融合的一种重要对话手段,尽管其本意也许并不在此。因此,军事史能够成为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就没什么可奇怪的了。西方史学的开山之作、希罗多德的《历史》,就是一部“希腊——波斯战争史”,这就更不用说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了。

爱德华·克里西的这本书,已经成了西方军事史学的经典。此书初版于1851年,出版后深受读者欢迎,成为维多利亚时代最畅销的著作之一,据说,当时只有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斯迈尔斯的励志经典《自助》与之差堪比肩。有人统计,自1851~1894年,43年间此书一共再版了38次,其受欢迎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作者在本书中首次提出的“决定性战役”(Decisive Battle)的概念,后来变得非常流行,并引起许多历史学家的效仿。粗略统计一下,这些书包括:美国历史学家克拉伦斯·沃顿(Clarence wharton)1930年出版的《第十六场决定性战役》,他把德州独立战争的最后决战补充进了克里西的清单中;1954~1956年,英国历史学家J. F. C. 富勒(J. F. C. Fuller)出版了他的军事史巨著、三卷本的《西方世界的决定性战役及其对历史的影响》,补充了1920年的华沙战役;1964年,美国历史学家约瑟夫·B. 米切尔(JosephB.Milchell)以克里西的著作为基础进行了增补,出版了《世界的二十场决定性战役》,补充了维克斯堡战役(1863)、萨多瓦战役(1866)、第一次马恩河战役(1914)、中途岛战役(1942)和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1943);1976年,诺贝尔·弗兰克兰(NobleFrankland)和克里斯多佛·道林(christopher Dowling)出版了《二十世纪的决定性战役》。一部著作在后世引起了这么多的“效颦”或“续貂”之作,在出版史上大约也是不多见的吧,从中,或许能看出克里西这本书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克里西在选择这15场战役时,既不是根据双方投入的兵力规模,也没有依据伤亡人数的多寡,而是选择那些在他看来对此后的历史产生了决定性影响的战役。换句话说,如果这场战役获胜的是另一方的话,此后的历史图景将大为不同。然而,历史从来都拒绝假设,正如历史哲学家克罗齐所说的:“历史中没有‘假设’的容身之地,为了将它排除在外,我们必须确认并不断重申历史的必然性。”因此,后世史家也有不少人对克里西的观点提出质疑:克里西将人类历史的进程系于某场“决定性战役”的胜负成败,是否失之片面?人类历史是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决定其进程的,是更深层次的制度和文化力量,而不是那些可能影响某场战役胜负的、变化无常的因素(诸如将领的才能、军队的纪律,以及士兵的勇气之类)。比如,影响深远的法国年鉴学派就认为:历史中真正的决定性因素,是一些长期而深层的客观现象:地理气候、经济制度、社会结构和人口构成,加上根深蒂固的宗教观念、意识形态和风俗习惯,所有这些因素都远不是个人能力所能控制的。在布罗代尔看来,即使是诸如军事冲突这样的戏剧性事件,其对于长期的结果,也影响甚微。不过,要讨论这样的理论问题,恐怕就不是我这样的门外汉所可置喙的了。

除此之外,克里西笔下的“决定性战役”大多是以欧洲为中心的,一系列的事件,基本上都与决定欧洲(尤其是英国)的政治疆界有关,唯一远离欧洲边境的战役,发生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说到底也还是与欧洲(英国)有关。在今天看来,这种狂妄自大的欧洲中心主义无疑是不合时宜的,也是一种“政治不正确”。不过,后世读史者,对于历史,自然应该有寅恪先生所说的“同情之了解”;而对于历史学家,又何尝不该如此呢?维多利亚时代,大英帝国如日中天,有幸躬逢其盛的人,胸中的万丈豪情,难免要滋生出骄矜之气,这是那个时代的通病,大约也是人情所不免吧。

书中的注释,除标明“原注”者外,其余均为译者所加,不当甚或错谬之处,想必难免,还望读者诸君不吝教正。

秦传安

北京花家地

目录

题记

马拉松战役(公元前490年)

叙拉古战役(公元前413年)

阿贝拉战役(公元前331年)

梅陶罗战役(公元前207年)

条顿堡森林战役(公元9年)

沙隆战役(公元451年)

图尔战役(公元732年)

黑斯廷斯战役(公元1066年)

奥尔良战役(公元1429年)

无敌舰队战役(公元1588年)

布伦海姆战役(公元1704年)

波尔塔瓦战役(公元1709年)

萨拉托加战役(公元1777年)

瓦尔米战役(公元1792年)

滑铁卢战役(公元1815年)

译后记

人名地名索引

序言

我知道,那些认为历史只不过是一系列必然现象的人,肯定会指责我是个宿命论者。但在本书中,当我说到“可能性”的时候,我只不过是在说人性的可能性。当我说到“因果”的时候,我只不过是在说那些“普遍法则”。正是根据这些普遍法则,我们所理解的人类事务的次序关联得以调整;也正是在这些普遍法则中,我们才强烈认识到了最高立法者的智慧和力量,认识到了最高设计师那独具匠心的设计。

——爱德华·克里西

内容推荐

在当今时代,战争作为人与人之间一种最野蛮的对话方式,在文明世界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憎恶。即便是那些将诉诸武力视为在解决国际争端中不得已而偶尔为之的政治家,也都倾向于认为这是一种令人遗憾的手段。然而,如果将人类文明史比作一幅漫长画卷的话,那么,随着这幅画卷的徐徐展开,扑面而来的,必是遍地的战火硝烟,震天的厮杀呐喊,金戈铁马,鼙鼓铜琶,千载之下,犹隐约可闻。可以说,战争与整个人类历史是相伴而生的。

《15场世界经典战役》由爱德华·克里西著,秦传安译,本书初版于1851年,出版后深受读者欢迎,作为西方军事史学的经典,成为维多利亚时代畅销书之一。据说,当时只有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斯迈尔斯的励志经典《自助》与之差堪比肩。

《15场世界经典战役》选取世界历史上15次著名的战役——始于拯救希腊文明的马拉松之战,终于拿破仑折戟沉沙的滑铁卢战役,全面展现了横跨2300余年的历史风云。选取的15场战役,标准不是双方投入的兵力规模或伤亡人数之类,而是对此后世界历史的影响程度。

编辑推荐

爱德华·克里西的这本《15场世界经典战役》,已经成了西方军事史学的经典。此书初版于1851年,出版后深受读者欢迎,成为维多利亚时代最畅销的著作之一,据说,当时只有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斯迈尔斯的励志经典《自助》与之差堪比肩。克里西在选择这15场战役时,既不是根据双方投入的兵力规模,也没有依据伤亡人数的多寡,而是选择那些在他看来对此后的历史产生了决定性影响的战役。换句话说,如果这场战役获胜的是另一方的话,此后的历史图景将大为不同。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15场世界经典战役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爱德华·克里西
译者 秦传安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716194
开本 16开
页数 34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40
出版时间 2013-04-01
首版时间 2013-04-01
印刷时间 2013-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军事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E19
丛书名
印张 2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1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0:5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