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前后出生的这一代人,迄今为止最深刻的共同体验,莫过于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社会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变迁。《发展实践论(实践哲学视域的现代社会发展观)》意在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视角阐发中国社会现代化历史和转型发展实践的逻辑脉路。本书里想要表达的主要看法是从实践哲学看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发展问题,就是说,实践地看待转型发展实践。本书由雷龙乾著。
图书 | 发展实践论(实践哲学视域的现代社会发展观) |
内容 | 编辑推荐 20世纪60年代前后出生的这一代人,迄今为止最深刻的共同体验,莫过于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社会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变迁。《发展实践论(实践哲学视域的现代社会发展观)》意在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视角阐发中国社会现代化历史和转型发展实践的逻辑脉路。本书里想要表达的主要看法是从实践哲学看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发展问题,就是说,实践地看待转型发展实践。本书由雷龙乾著。 内容推荐 《发展实践论(实践哲学视域的现代社会发展观)》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与中国现代社会发展实践的“双向打通”研究。 《发展实践论(实践哲学视域的现代社会发展观)》一方面努力全面、深刻地解读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相关理论观点,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入社会生活实践探索合理、有效的理论进路;另一方面结合中国现实实践的历史经验,相对系统地探究当代中国现代化实践的主要哲学理论环节,从话语论、哲学观、视域论、本体论、价值论、境遇论、方略论等方面建构和阐发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视域的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理论。本书由雷龙乾著。 目录 序 言 导 论:实践地论说发展——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实践的话语变革 一 变革动因——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发展实践的话语危机 二 变革契机——作为转型发展新型话语系统的实践哲学的缘起 三 变革路径——从构建优良社会生态看转型发展路向 第一部分 哲学实践论:哲学是关于人的存在方式的学问 一 哲学观的历史演化:哲学的自我定位随历史发展而发展 (一)哲学诞生的意义 (二)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哲学观 (三)欧洲中世纪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哲学观 (四)欧洲近代历史上的哲学观 (五)现代哲学的哲学观 二 哲学观新论:哲学更是实践观的学问 (一)所谓“世界观哲学”及其主要缺陷 (二)实践是人与“世界”的生成方式 (三)哲学史就是实践观思想的发展史 (四)哲学是实践的大智慧 三 广义实践观释论:从实践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来看 (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 (二)广义实践观包括世界观 (三)广义实践观概念是新哲学观的基石 第二部分 视域实践论:实践哲学的理论视域与解读进路 一 世界观与实践观的关系:亦并行,亦包容 (一)世界观哲学的实践观 (二)实践观哲学的理论缘起 (三)实践观哲学视角中的世界观 二 实践观哲学与实践哲学的关系:实践哲学逻辑地通向实践观哲学 (一)实践哲学的源流与早期发展 (二)作为实践哲学的实践唯物主义 (三)实践哲学逻辑地通向实践观哲学 三 时间、概念和精神: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解读进路 (一)从时间积层解读根基和特性 (二)从概念构成展现对象和方法 (三)从现代影响揭示内核与趋向 第三部分 发展哲学论:发展成为现代哲学的理论主题 一 西方发展主义哲学的缘起和发展 (一)西方发展主义哲学的缘起 (二)古典发展主义哲学的系统建构 (三)现代发展主义哲学的多维度反思 (四)西方现代化理论:一种扩张西方发展模式的实践哲学 二 中国现代化哲学的历史演进 (一)“中体西用”是中国现代化哲学的起步形式 (二)进化论是第一个超出封建主义哲学传统的实践观理论 (三)文化的哲学反思拓宽了中国现代化哲学的探索视野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中国现代化哲学提升到科学世界观的理论水平 三 中国现代化哲学的出场路径 (一)近代西方现代化哲学是中国现代化哲学的必要思想前提 (二)中国传统哲学是当代中国现代化哲学的重要本土资源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代中国现代化实践的哲学理论基础 (四)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现代化问题的研究和主要理论观点 第四部分 发展本体论:发展成为人类现代存在方式的时代精神 一 历史实践的能动性——“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哲学的超越性——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同时扬弃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 (二)实践活动的对象性——人的本质是“物质—精神”性实践关系的总和 (三)实践发展的革命性、批判性——“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二 发展现代性——发展是现代社会特有的时代精神 (一)现代社会的形态特征:人的类本质力量的显著提升和实践志趣的重大改变 (二)转型发展的动力与阻力:处境不同、机制不同 三 发展本体论: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本体论阐释 (一)历史发展的普遍本体是人的存在方式的自我扬弃 (二)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本体是对“人的依赖关系”和“物的依赖性”的相继扬弃 (三)改革开放实践的目标本体是构建现代水准的优良社会生态 第五部分 发展价值论:发展有代价,但终究是个“硬道理” 一 转型发展的代价:在发展中失去的价值 (一)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代价 (二)现代化的政治代价 (三)现代化实践中的文化危机 二 现代化发展实践的价值思辨:基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考察 (一)现代化怀疑论思潮的辩驳:基于对比和思辨 (二)分析社会实践历史价值的思想方法 (三)当代中国发展实践的基本历史价值 三 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哲学危机与资源萃取 (一)三次重大的哲学信任危机:“中、西、马”相继遭遇信任危机 (二)中国现代化的哲学性征候:哲学危机的本体论阐释 (三)“中、西、马”新互补结构:走出危机的哲学资源及其萃取原则 第六部分 发展路径论:社会主义是现代社会的事业 一 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一种方法论镜鉴 (一)“物的依赖性”理论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客观解读 (二)“物的依赖性”理论的成熟度和科学性 (三)资本主义“物的依赖性”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意义 二 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历史定位:两条历史线索的视界融合 (一)当代中国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关系 (二)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三 革命、计划与改革: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的契合路径 (一)时代相通和理想同构:革命是中国启蒙与救亡相结合的历史方便门径 (二)历史落差与特殊国情:路径依赖是中国现代化的经常误区 (三)人的局限性与反思性现代化:在当代处境里争取高阶契合的路向 第七部分 发展方略论:汲取历史经验,开辟特色道路 一 社会发展观的实践哲学理念:从人类存在方式的视角看 (一)人本与科学相统一仍然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观思想的基本哲学信念 (二)借鉴中外现代化的历史经验是中国现代化发展哲学的内部条件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哲学是当代中国现代化实践哲学的哲学基础 二 发展的方略设计:中国现代性重建的探索与实践 (一)现代化实践的制度选择:树立致力于有效发展的现代实践信念 (二)建构蕴涵科学的社会发展机制的社会实践体系 (三)科学发展观和新型现代化方式:在科学轨道上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 禁欲、人本与包容:生态文明哲学基点的演进理路与趋向 (一)敬畏未知,自发禁忌:文明初级阶段的生态策略和哲学形态 (二)以人为本,改造自然:近代文明的生态哲学意义 (三)和解包容,科学发展:建构新型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点 参考文献 后 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发展实践论(实践哲学视域的现代社会发展观)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雷龙乾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974284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7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20 |
出版时间 | 2013-04-01 |
首版时间 | 2013-04-01 |
印刷时间 | 2013-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D61 |
丛书名 | |
印张 | 18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9 |
宽 | 165 |
高 | 1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