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十四篇历史特写增订版)/图书馆经典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和传记作家。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以德语创作赢得了不让于英、法语作品的广泛声誉”。他善于运用各种体裁,写过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还从事过文学翻译。《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是他的一部历史特写集。一九二八年,此书首次出版时仅收了五篇文章,出版后很快便销售一空,印数很快便高达数十万册。茨威格去世不久,此书即再版,将原书的五篇增补至十二篇,以后仍不断再版,至今在世界上仍拥有大量读者,畅销不衰。由此可见此书的魅力之大。

内容推荐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和传记作家。《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是他的一部历史特写集。一九二八年,此书首次出版时仅收了五篇文章,出版后很快便销售一空,印数很快便高达数十万册。

在人类有文字可考的五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诞生过众多卓越超群的伟人,发生过无数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件:有过辉煌,也有过暗淡;有过激情,也有过绝望;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一个影响深远的决定往往系于一个日期、一个小时,常常还只系于一分钟,甚至是一秒钟。这样一些充满戏剧性的时刻,是人类命运攸关的时刻,也是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茨威格的这本《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正是揭示这些特别时刻的一本书。

目录

序言

到不朽的事业中寻求庇护

攻克拜占庭

亨德尔的复活

一夜之间的天才

滑铁卢的一分钟

玛丽恩巴德悲歌

黄金国的发现

英雄的瞬间

越过大洋的第一次通话

逃向苍天

夺取南极的斗争

封闭的列车

西塞罗

威尔逊的梦想与失败

译者后记

试读章节

巴尔沃亚的非凡姿态是:那天晚上,就在那次血腥的行动之后,一名土著人指着近处一座山峰告诉他说,从那座高山之巅就能望见尚不为人所知的南海。巴尔沃亚立刻作了安排。他把伤员和累得已经走不动的人留在这个被洗劫过的村落里,同时命令所有还能行军的人——总共是六十七个人继续前进,去攀登那座高山,而他从达连出发时带领的是一百九十人。将近上午十点钟,他们已接近顶峰,只要登上一个光秃秃的小山顶,就能放眼远眺无尽的海天了。

可是就在这一刻,巴尔沃亚命令全体人员停止前进,谁都不得跟随他,因为他不愿意和任何人分享这第一眼望见这个未知大洋的荣誉。他要单独前往,要成为在横渡了我们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大西洋以后,见到另一个尚未为人所知的大洋——太平洋的第一个西班牙人、第一个欧洲人、第一个基督教徒而载人史册。他被这伟大的时刻深深激动,心怦怦地跳着,左手擎着旗,右手举着剑,缓慢地向山上攀登,偌大的四周只有他孤单的身影。他攀登得很从容,一点都不着急,因为大功已经告成。只是还需要再走几步罢了,而且步数正在愈来愈少,愈来愈少。他终于伫立在山顶上,眼前真是一片非凡的景色。在倾斜的山后边,紧挨着郁郁葱葱的山坡的是一大片望不到尽头、波光粼粼的耀眼大海。这就是那个新的、尚未为人所知的海洋,迄今为止它只萦回于人们的梦魂,而从未有人亲眼见过它。多少年来,哥伦布和他的所有后来人都曾寻找过这个波涛冲击着美洲、印度和中国的传说中的海洋,但均未成功。而此刻,巴尔沃亚却亲眼目睹着这海洋。他举目远望,感到幸福和自豪,完全被这样一种意识所陶醉:他的眼睛是反映出这一大片无涯海洋的蓝色的第一双欧洲人的眼睛呀。

巴尔沃亚心醉神迷地、久久地望着远方,然后才把伙伴们唤上来,和朋友们分享他的喜悦和骄傲。伙伴们一边兴奋地叫喊着,一边攀呀,爬呀,跑呀,激动得气喘吁吁地登上了山顶,用热情的目光凝视着远方,指点着,惊叹着。突然间,随同来的神父安德烈斯·德·巴拉唱起了感恩诗《天主呀,我们赞颂您》,喧哗和喊叫声顿时消失了。这一群士兵——冒险家兼匪徒的粗鲁、生硬的嗓门霎时间都唱起了这首虔诚的圣歌。印第安人带着惊异的神情,眼望着他们按照神父的话,斫下一棵树,做成一个十字架竖起来,用花体字在十字架的木头上刻下西班牙国王的名字,好像十字架上伸向两边的横木就是双臂似的,它们能挽住两个相隔遥远、望不到尽头的大洋——大西洋和太平洋。

在一片敬畏天主的静默中,巴尔沃亚站出来,向自己的士兵发表讲话。他说,他们确实应该感谢天主,因为是天主赐予他们这样的荣誉,同时还应该祈求天主继续保佑他们去占领这一片海洋和这里所有的土地。如果他们继续像以前那样忠实地跟随他,那么他们从这新印度回去的时候将是最富有的西班牙人。他说完话后便郑重其事地举起旗帜,向四面迎风摇动,以显示凡是风吹过的一切地方,西班牙都要去占领。接着,他叫来文书安德烈斯·德·巴尔德拉瓦诺,要他草拟一份文书,把这庄重的场面永远记录下来。巴尔德拉瓦诺摊开一张羊皮纸——原来他将羊皮纸、墨水盒和羽毛笔密封在一个木匣里,身背着木匣穿过原始森林。文书要求所有的贵族、骑士和士兵——“这些品德高尚、作风正派的人”、“这些得到国王陛下的总督——卓越而极受尊敬的巴尔沃亚队长的福佑而有幸见到南海的人”在文书上签字证明:“这位巴斯科·努涅斯·德·巴尔沃亚先生是第一个看到这一片大海的人,是他把这一片大海指给后来者看的。”

随后,六十七个人才从山顶上走下来,所以,1513年9月25日,是人类知道地球上迄今未知的最后一个大洋的日子。P28-31

序言

没有一个艺术家会在他一天的二十四小时之内始终处于不停的艺术创作之中;所有那些最具特色、最有生命力的成功之笔往往只产生在难得而又短暂的灵感勃发的时刻。历史——我们把它赞颂为一切时代最伟大的诗人和演员——亦是如此,它不可能持续不断地进行新的创造。尽管歌德曾怀着敬意把历史称为“上帝的神秘作坊”,但在这作坊里发生的,却是许多数不胜数无关紧要和习以为常的事。在这里也像在艺术和在生活中到处遇到的情况一样,那些难忘的非常时刻并不多见。这个作坊通常只是作为编年史家,冷漠而又持之以恒地把一件一件的事实当做一个又一个的环节连成一条长达数千年的链条,因为所有那些最重要的历史性时刻都需要有酝酿的时间,每一桩真正的事件都需要有一个发展过程。在一个民族内,为了产生一位天才,总是需要有几百万人。—个真正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刻—个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刻出现以前,必然会有漫长的岁月无谓地流逝。

不过,诚如在艺术上一旦有一位天才产生就会流芳百世—样,这种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刻一旦发生,就会决定几十年乃至几百年的历史进程。那些数不胜数的事件也都往往像避雷针的尖端集中了整个大气层的电流一样,集中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那些平时慢慢悠悠顺序发生和并列发生的事,都压缩在这样—个决定一切的短暂时刻表现出来。这一时刻对世世代代作出不可改变的决定,它决定着—个人的生死、—个民族的存亡甚至整个人类的命运。

这种充满戏剧性和命运攸关的时刻在个人的一生中和历史的进程中都十分难得;这种时刻往往只发生在某一天、某一小时甚至常常只发生在某—分钟,但它们的决定性影响却超越时间。我想在这里从极其不同的时代和地区回顾这样一些群星闪耀的时刻——我之所以如此称呼它们,是因为它们宛若星辰一般永远散射着光辉,普照着终将消逝的黑夜。但我丝毫不想通过自己的虚构来增加或者冲淡所发生的一切的内外真实性,因为历史本身在那些非常时刻已表现得十分完全,无需任何后来的帮手。历史是真正的诗人和戏剧家,任何—个作家都别想超过它。

斯蒂芬·茨威格

后记

1942年2月22日,在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附近的彼得罗波利斯(Petropolis)小镇的一所邸宅里,饮誉世界的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同他的妻子双双自尽离世。留在卧室桌子上的绝命书中写有这样的字句:“在我出于自己的意愿和神志清醒地告别人生之前,我要迫切履行最后一项义务:向如此美好的国家巴西表示由衷的感谢……我向我所有的朋友们致意!愿他们在漫长的黑夜之后还能看到黎明!而我,一个过于性急的人,先走了。”茨威格的死无疑是对希特勒法西斯的悲怆抗议,因而引起人们的无限惋惜和哀痛。巴西人民让这位刚过六十岁而又急切盼望永宁的茨威格安息在已故国王彼得罗二世的墓旁,所享殊荣,非同寻常。

斯蒂芬·茨威格于1881年11月28日出生在维也纳一个富裕的犹太人家庭。但优越的物质生活并没有妨碍他对自由的追求,对人性的向往。美丽的维也纳表面上的宁静也掩盖不住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动荡不安。他一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目睹丑恶的现实,洞察社会的矛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曾和罗曼·罗兰、维尔哈伦等进步作家一起为和平而奔波,呼喊出“用我的躯体反对战争,用我的生命维护和平”这样铿锵有力的声音。1933年希特勒上台,茨威格的祖国——奥地利被并吞,犹太人遭到血腥屠杀,他不得不远离故乡,流落异邦,1938年移居英国,并取得英国国籍,1941年迁到巴西。身在异乡的茨威格日夜思念被蹂躏的祖国和满目疮痍的欧洲,面对法西斯的残酷暴行,深感自己的软弱无力。他固然相信黎明必将到来,自己却不堪忍受黎明前的黑暗,终于由悲观而绝望,走上了自尽的道路。然而纵观他的一生,茨威格仍然不失为一个伟大的人文主义作家。

斯蒂芬·茨威格作为一个翻译家和诗人开始其文学生涯。他早年翻译过被誉为“欧洲惠特曼”的比利时著名法语诗人艾米尔·维尔哈伦(Emile Verhaeren)的诗以及法国诗人保尔·魏尔兰(Paul Verlaine)和夏尔·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等人的诗作。190l年,二十岁的茨威格发表他自己的第一部诗集《银弦集》,1906年又出版诗集《早年的花环》。然而,使他蜚声世界文坛的,则是他的小说和传记文学。

茨威格不仅擅长撰写长篇的文学传记,同时还著有不少脍炙人口的短篇人物特写。《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便是他的历史人物特写(historische Miniaturen)的结集。这些短篇人物特写和他的长篇人物传记一样,写的都是真人真事,正如茨威格在本书的《序言》里所说:“我丝毫不想通过自己的虚构来增加或者冲淡所发生的一切的内外真实性,因为历史本身在那些非常时刻已表现得十分完全,无需任何后来的帮手。历史是真正的诗人和戏剧家,任何一个作家都别想超过它。”所以他把这十四篇作品称作历史特写,而不是历史故事(historische Erzahlungen)或历史传奇(Legenden)。

茨威格的历史特写,不仅遵循忠于真实的原则,而且题材广阔,善于运用文学的各种艺术手段(气氛的渲染、环境的烘托、旁衬的笔法、心理的刻画……)描绘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人物肖像,再现了万象纷呈的历史画卷。

……

拙译《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第一版于1986年2月由三联书店印行。自2004年8月至2007年11月,此书改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属于该社“影响过一代人的书”系列丛书,实为《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第二版。按照“影响过一代人的书”系列丛书的编辑体例,每一本书都有一篇“推荐序”。为《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撰写“推荐序”的是我国历史学家雷颐先生。“推荐序”的标题为《历史的“灵感”——读(人类的群星闪耀时)》。雷颐先生写道:“出生于1881年的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不仅在小说、诗歌创作方面声名卓著,在人物传记、历史特写方面更是名震遐迩,《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就是他的十二篇历史特写集……至今仍在世界拥有大量读者。逾一个‘甲子’仍畅销不衰,足见此书魅力之大。……这些精彩的历史特写将那瞬间的‘关键时刻’延长、放大,使我们能够读到历史的心灵,感受到历史的‘灵感’。”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自2008年5月起又改为由三联书店出版,是此书的第三版(增订版)。笔者以菲舍尔出版社1997年德语新版《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十四篇历史特写》作为中译本增订版的蓝本,重新做了校订和补译。中译本增订版和中译本第一版与第二版最大的不同是,在增订版中新增加了补译的两篇历史特写——《西塞罗》和《威尔逊的梦想与失败》。

自2012年6月6日起,三联书店刊印增订版的第二版,为简单明了,将其定名为中译本2012年版。

诗圣杜甫有言:“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文章如此,翻译亦如此。本书中的疏误之处恐或难免,祈望海内外方家和广大读者多多赐教。

舒昌善

2012年6月6日

识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十四篇历史特写增订版)/图书馆经典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奥)斯蒂芬·茨威格
译者 舒昌善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49193
开本 32开
页数 52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6
出版时间 2014-04-01
首版时间 2014-04-01
印刷时间 2014-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1
CIP核字 2014041510
中图分类号 K812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5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7:5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