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742年给欧拉的信中哥德巴赫提出了以下猜想:任一大于2的整数都可写成两个质数之和。但是哥德巴赫自己无法证明它,于是就写信请教赫赫有名的大数学家欧拉帮忙证明,但是一直到死,欧拉也无法证明。因现今数学界已经不使用“1也是素数”这个约定,原初猜想的现代陈述为:任一大于5的整数都可写成三个质数之和。欧拉在回信中也提出另一等价版本,即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质数之和。今日常见的猜想陈述为欧拉的版本。把命题“任一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为一个素因子个数不超过a个的数与另一个素因子不超过b个的数之和”记作“a+b”。1966年陈景润证明了“1+2”成立,即“任一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二个素数的和,或是一个素数和一个半素数的和”。
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对从中国改革开放早期走过来的那一代人来说,仍然是激情澎湃、记忆犹新的。报告讲述了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如何面对困难攀登数学高峰,证明1+2。
这本《哥德巴赫猜想》收录了作者徐迟著名报告文学作品《祁连山下》《谈夸克》《马思聪》《来自高能粒子和广阔宇宙的信息》《哥德巴赫猜想》《地址之光》《在湍急的涡流中》《生命之树常绿》八篇。《孟泰夜谈》《结晶》等一些名篇,因当年意识形态色彩重,没有收录。作者影响广泛的报告文学《火中的凤凰》,考虑到本书出版的用途,以及时间和篇幅的要求,所以也没有收录。
赤金,地名,距离玉门的老君庙油田大约三十公里。从干油泉,就是老君庙油田露头的那儿渗出来的原油,顺石油河水,漂流而来,一直漂流到地势比较低凹的赤金。
不少赤金的人,靠捞油为生,捞得油污浑身,满脸都是。赤金人得到了一个诨号,叫“石油头”。
后来开发了玉门油矿。1946年就有一个赤金人进了玉门油矿。工人们叫他石油头。这名儿与他甚为恰当。他是从小儿就当油娃子的。在矿上,他赶个大车,给资本家的家里送原油(作燃料用)、送水。他是连钻井队、采油队的边儿也没有挨上的,可是石油头这个美名逐渐逐渐成为他的专用名字了。他那本名,反而没有人叫。
石油头住在西河坝的窑洞里。他身披一件老羊皮,上班穿着,下班盖着;晴天朝里,雨天朝外。他吃的是发了霉、掺了沙的小米饭。咽不下去的,又是吃了不饱的,而且刺得嘴唇牙肉都烂了。像所有的工人一样,只是在解放了以后,还没有两天……
“哎哟,这是怎么的?这……”
忽然看见了喷香的大米饭。“哎哟!”端到他面前来了。热乎乎的白馒头,他拿到了手上了。“哎哟!”二十几岁的人了,什么时候见过?“喔——”,真的翻身了!从来也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白馒头、大米饭!“啧啧!”这么雪白雪白的,这么好吃的……真是解放了。“呜呜!”真个翻身了!
石油头也就不赶大车了。他当上了一名钻井工人。他的那个钻井队,开始时是并不怎么样的。但到1954年上半年,石油头已经当司钻。他就创造过一个当时的日进尺的最高记录。1955年,这个队评上了青年先进钻井队。1957年,石油头当上了大班司钻。1958年,他就当了队长。他先是用的美国30型钻机。后来,用了罗马尼亚钻机。当时他这个以钻机型号命名的勃乌(BU)五队,就是后来的那个全国闻名的国一二。五队。“国”字的意思就是国产的钻机了。
石油头的那个钻机的刹把,石油头扶得真欢啊!他起钻、下钻,都猛;进尺快而事故少。石油头的干劲大。他还有个特点,他的点子特多。1956年吧,我国钻井材料有点紧张。钻头不够用,石油头他用旧钻头!哪儿有旧钻头?平时留意了,他心中都有数。他从废料堆里拣回来一只旧钻头,一打二百来米。他就这样用旧钻头抢了时间又节约了材料,为祖国创造了财富。石油头虽然不吭声、文化低些,可是他动脑筋呢,点子蛮多呢。
有一口钻井,开钻才几十米就碰上了一个厚达一百多米的鹅卵石层。别处的鹅卵石上面有麻子,还比较好打。这儿的鹅卵石不一样,硬。又碰上坩土很缺,所以泥浆的粘度低了。浮力小了,井下岩屑它带不出来。岩屑积多了,钻头更不容易下到底下去。十多个小时就这样损失掉了。原因大家都清楚,不外乎粘度问题。可是伙计们硬拼。石油头来了,他接过手来打了两个小时,也是打不下去。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在泥浆池里添上水泥,不少不多的十袋。恰到好处。泥浆稠些,沙子带上来了。小的河卵石也上来了,问题也解决了。当一名好司钻要出点子,要想办法。既要甩开膀子干,又要多动点脑筋。跟铁家伙光拼膂力,有时还拼不赢它呢。
石油头当上大班司钻以后,他只消上白班儿了,这是有规定的哕。他却搬来了井场上,住进了值班房。玉门的工人都住在市区一栋栋的宿舍里。他们乘坐交通车上下班。石油头偏偏住在井旁边。芨芨草编的席棚子,外面糊一层泥巴,石油头就在这里面住下了。不需要他上夜班,他偏偏不离开井场,日夜地操心。
1958年,石油头当上队长,比当司钻更加辛苦。工人们来上班,他琢磨他们。看到谁个似乎不高兴了,他就动脑筋。有啥不痛快事儿啦?他上去谈两句。不!没有啥!他抓抓头皮又说,“我看是有点什么了呢。”“你看出来了?”“可不是,我看出来了。”他善于观察、体验、分析、研究,很会做思想工作。他是工人的贴心人,很知道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性。不然怎么叫“鱼水情”?
这年大跃进。他们在白杨河构造上。打一口井,出油了;再打一口井,又出油了。口口出油,这多好啊!就是打完了一口井要搬家,花不少的时间。要拆卸又要安装,载重卡车少说也要跑二十来趟。他们想了办法,把设备分三大部分搬,两天就搬完。比先前快得多了,还嫌太慢。能不能一次搬光,整体搬家?
那年石油头敢想敢干,异想天开,要求整体搬家。井距是比较近的,相距只三四百米。玉门局领导、石油部首长,也是工人的贴心人。他们提了议,领导一了解,就批准试搬。
于是巍巍的井架,整体迁移了。大家捏着一把汗。只见十台拖拉机在前边拉井架,两边两台拖拉机拉住了井架上面放下来的两边的大绷绳。只见井架往前挪动时,摇摇晃晃。大家都担心,精神很紧张,心头别别跳。这是第一次试验,只怕它倒下来。这是从来也没有过的事!搬是搬成功了,还有点儿不保险。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