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才是本来的自己
不想沦为芸芸众生的人只需做一件事,便是对自己不再懒散;他应听从他良知的呼唤:“成为你自己!”
——尼采
生命总是被束缚着。
我们每个人每一次看似不经意的出行,并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单独存在,都是各种因缘聚合而成。可能它让你在心里做了很久的挣扎、筹备、抉择,以及内心故事或情绪经验的累积,导致的出逃之念达到冲动极限时,又契合了个人时间、物质上的充裕等等条件才能达成。
所谓的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其实是一段很长很长的心理蜕变之史。
我不是一个特别会表达的人,或者说是不太习惯用语言去诉说自己。当我身处繁华都市钢筋混凝土丛林之中,在各种陌生人群和机动车之间穿梭时,身体里无时无刻不在诞生出无法预知的出逃闪念。那是对现有生活状态和身心的极度厌倦。
谁不想丰满地活着?
人需要提醒自己跳出固有姿态。巴乔曾是一名站在世界足球之巅的球员,当他从绿茵场上走下来时,并没有依赖名声,而是悄悄远离世界足坛,一反常态地在他的家乡安静地过着隐居生活,跳出人们对他的固有印象。
他说,那才是他本来的自己。
哪个才是本来的自己?
脑海中闪现着自己过去人生中,曾经决绝地跳出固态的瞬间。
十五岁时,有了第一次离家出走。那年我上初二,长得瘦小而黝黑。暑假我常常独自坐在山头,埋头不语,看着清江河里的船只。内心里幻想着那些船能带自己去远方。每天重复,再一头扎进农田里,汗流浃背,别人都夸我是村里最勤奋的孩子。
缘于贫困和封闭,每天被父母呵斥着到山上去做农活。伴随着身体上的劳累和心理上的绝望,有一天终于忍受不了了,决定离开。于是靠双脚坚毅地从偏远闭塞、没有公路的小村庄走到清江边,然后沿河坐船,花了三天时间才跑到从未去过的小县城。以为那里是真正的彼岸。
那是十五年的空白成长里我第一次看到很多的汽车、楼房,第一次看到外面的人群,也似乎是第一次坐船。在街道上,我忍受着一个孩子真正的慌张、饥饿以及新鲜好奇。
然而,身无分文且又年少无知的我在县城汽车站茫然无措,最后只能选择退缩返回。途中路过一家新华书店,衣衫褴褛的我跑进去瞎逛,发现有两本书自己想要,又没有钱买,于是将它们挟在衣服里试图偷走,不料出门时被店员识破。
我瞬间吓得呆若木鸡、满脸苍白,然后在店员的大声责骂中仓皇逃跑,结果被马路上一辆三轮车撞倒在地,差点儿没命。
这给我的人生上了很重要的一课,以致于长时间思索着贫穷、不劳而获和代价。
后来,我扒上一辆巴士坐到了清江码头,对一位船长撒谎说钱包被偷了,欺骗着他的善良,请求他解救我。我也的确无路可走,只能撒谎。好心的船长将我收留。晚上他出去打牌,让我独自在他房间睡觉,我看到抽屉里有很多钱。某一瞬间,贫穷的心里又涌起过诱惑,但最终控制住了自己,没有打破那个善举。
这个细节我印象深刻,也庆幸那颗罪恶的种子终究没有发芽。
次日他安排我免费坐船回家。多年以后,每当我路过那个码头,总会想起曾帮助过我的好心船长,以及那个年少出逃而又未遂的故事。也许,那颗永远渴望远方的心正是从那里有了第一次起航。
十五岁出逃没能成功,但人很难脱离欲念而存在。从少年时起,我就注定是一个无法安于现状的人。每时都在为奔赴一个不一样的自己而准备着,每时都有一颗渴望远方的闪念之心。
十六岁时,我终于光明正大而彻底地离开了家。
那天,天不亮我就出发,背着一个破背包,怀揣着父母四处奔走借来的学费和村里所有人满满的期望,去了一个对他们来说很遥远的小城市继续求学。母亲送我走了很远很远的泥巴山路。分别时,她笨拙而又有序地从穿在最里层的衣服口袋里,扯出一叠经过层层包裹的私房钱强塞在我手里。一直到车启动,她都没有说话,只是流着热泪沿公路一直追赶着大巴车跑了很久很久……我看着她那时还算年轻的身影从车后窗慢慢变小。然后我又坚定地转过头,随着大巴车一起走出了大山。
从此,我的生活轨迹发生了无法预知的变化。
一直到现在,这个画面还时常浮现在脑海中。每当我脆弱无助或遇到挫折时,总拿它来激励自己内心的那个勇者。而当年那个年轻的母亲,早已年过六旬。她常常默默地张望着村口。
P12-16
就这样慢热地活着
“我们一直在走路。但是我们走路往往更像是跑步。当我们那样急匆匆地行走时,我们就是在把焦虑和痛苦印在大地上。我们必须这样走——只把和平与宁静印在大地上。倘若我们渴望和平与宁静,那么我们每个人就应该选择后一种方式行走。”——释一行
在岁月跋涉中,每个阳光面孔背后都藏有一颗沧桑的心。我们总是容易将身外的世界与内在声音分开,以致于随波逐流地盲目奔跑着、贪求着。
这个季节,整个山上的树木和我的心一样,正层层醒来。街上偶尔还能见到鲜花。但在过往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却感受不到这一切。心被虚妄之物所迷住。
我曾有过癫狂的青春和狂热的人生,也曾和大多数人一样,把物质、金钱、虚荣、名利变成一种自我满足的迷幻药,并孤注一掷地希望着。盲目追求和期盼了很久,幻想的那份光芒和粮食依然没有出现。转眼间,十年疯狂的青春岁月呼啸而过,我已不再年少,却依旧迷茫,虚无飘渺着,心无定所。世俗社会里所有的一切,都在不断地污染着内心。看着逐渐老去的面孔和梦想,面对亲人们的压力和催促,那个曾有着汹涌激情的年轻人正逐步妥协进现实生活,并对世界逐渐变得冷感起来。
我不止一次地问自己,还要这样盲目地追逐多久?也许,的确到了让自己慢下来走路,过减法人生,回归简朴生活的时候了。绝境的尽头,不是死亡就是彻底地觉醒。
因此,我决定改变,从微小的自我开始,寻找一条静心之路。
每个人的生命中总有无数扇门,我试图超越此岸,抵达另一扇大门,不让自己再被莫名的负担所绑架着,毕竟我们只有一个人生。随之,心向自然。晃荡、旅行、骑车、徒步、修行、喝茶、独处、晒太阳,自觉地从各种生活的束缚中挣脱出来,回归到大自然中去流浪。
这本书的最初产生就源自于这些自然中的流浪时光,掺杂着一份平静的自我反省,以及对俗世中自己的行为审视。音乐人许巍说:“最好的艺术就是能让人增长福德和智慧,而不是带来负面的东西。”这是他从一个愤怒摇滚青年回归到低调吟唱后的醒悟。此话一瞬间勾起了我心里的某种化学反应,因为这正是我该书与以往所有创作最大的区别。我们终究要从那个奔跑着的癫狂状态里回归——不再渴求生活上的轰轰烈烈,不再探求外在世界里的新鲜好奇,不再抱负着成就大事业的野心,也不再固执地与世界纷争。
只把和平与宁静印在大地上,只躲进自己筑起的那个安静栖息地和生活里的平常,只想就这样慢热地活着。遵从心底的声音,享有独属于自己的节奏和不轻易心动的傲性。但对某些特定的事物,又有着固执而忠诚的热爱。 慢热,并不意味着懒散拖延,也不意味着消极傲慢。它只是一种由外而内的行为理念,是一种随遇而安的生活之道,更是一门不急不躁的入世智慧。它是一种状态,延伸到我们生命中的每一处小细节:工作、爱、走路、微笑、呼吸、欲望等。它让我们总要投入比常人更多的时间才能将心底那股暖流打开。
的确,我们应该睁开崭新的眼睛。
其实,我的写作方式也很慢热,常常要三四年才能磨出一本书。每一个字符都是基于生活的沉淀、时间的渗透、内在思想上的蜕变产物。那些源自于成长的回忆、经验阅历、知识的累积和穿梭在自然山水之中、洗心哲思而成的文字集结过程,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漫长而艰难的觉醒之旅,一次彻底的揭露自疗。同时诞生着严重的内在失去,从而让我再次变得精神饥渴。
总之,这本兼具内省与静心的随笔作品,更像一场身体力行的心灵思考。它们如同我的名字“田禾”一样,本身就附带着一种生命气息、田园宁静和自然向往。我依然在生活中和大地上晃悠着。跳出时间和纯物质追求之外,就这样慢热地活着。
《就这样慢热地活着》里,作者田禾通过漫无目的地行走去解读自己。有时,只是停下来闻植物的味道,然后转身走开;有时,随便搭上一列最快开动的火车;有时,又像最真诚的朋友,听自己忏悔傲慢和无知。
卸下向世界对抗的戾气,去拥有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和无需声张的厚实。不做遥不可及的梦,避开无事时过分热络的人际,使得生活少些负担和承诺。
何必要用一个模子去度量生活的价值?
《就这样慢热地活着》是独立写作者田禾沉寂三年后又一本精心打磨的随笔著作。全书共分三部分:心灵随想,内在觉醒,公路笔记。此书是作者用来记录他通过慢游、静坐、骑行、徒步等行走方式投入身体与灵魂,穿梭于自然山水之间哲思与觉醒的洗心之路,从而试图寻找另一个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