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人在夏天
内容
试读章节

1 爆炸性新闻

在一九六七年夏天这片派性的山林里,任何一点火星都会在煤城燃起冲天的山火,关键是要看烧到谁。得悉昨晚首都机场的爆炸性新闻,西门一早就起程从北京赶了回来。天赐良机,他要即刻实施他的“掷弹筒行动”,尽早展开决战,借熊熊山火把三代会烧成“百万熊尸”……

北京通往H市的国道像一条涓涓溪流,蜿蜒在华北平原一望无际的青纱帐里。一辆白色小面包车顶着七月的骄阳疾驶着,似一尾孤独的过江之鲫闪着鳞光顺流而下。

正是中午时分,路上连个人影都没有,一个四十多岁的魁梧男人独自坐在后座上,目光迎着车窗外扑面而来的绿浪,贪婪地吮吸着带有甜味的风,显得踌躇满志。车里除了他和司机,就只有坐在副驾驶位置上的一个卫士。这样独来独往对他来说是相当危险的,可他不在意,他喜欢这种天马行空般的感觉。

面包车即将抵达的这座北方煤城,离北京近得很。现在,在难耐的酷暑中,它和全国所有城市一样,全身被大字报和大标语包裹着,外表看上去是一副热衷书法的样子,给人以很文化的感觉。这场大革命之所以冠名为“文化”,不知是否就与此有关。

五月的石榴树——一片红。神州大地这种大一统、红彤彤的城市“文化套衫”,无疑已成为这个时代的LOGO,层层叠叠的方块字掩映着一幅民族灵性深处的图谱。沧海横流,山头林立,岁月沸腾,权威倾覆,这是一段不可复制的历史,这是一个群情激奋的夏天,这是一幅价值连城注定要被馆藏的画卷;历史上没有哪一个时期能比得上这个夏天,能让如此众多的灵魂如醉如痴。只是,两派尖利的观点及阵阵惨烈的厮杀声,使得这部炎热的史诗充满了苍凉的味道,充满了令人忐忑的悬念。

面包车绕了一个很大的圈子,从南面一条小路进入市区,紧接着就拐进了宽阔的新华路。

随着市区的不断扩大,这条路不断地向东西两头延伸,现在已有十五里长,分新华东路、新华中路和新华西路三段。如果你想了解我们这个城市两派斗争的情况,只要常到这条马路上走走就可以了。

新华东路原是老市区的商业街。拓宽马路时,路北的建筑保留了下来,都是些老字号的两层高铺面,像小红楼饭庄、稻香村、宏中照相馆、中西大药房什么的,现在依然开业,只是换了店名。运动前这些店面的女儿墙上是诸多造型各异的大型浮雕,大多是《封神演义))里的各路神仙和他们的坐骑,生龙活虎的。现在,那上面是一片凹凸不平的底灰,道道斧痕凝固住昨天“破四旧”的喧嚣。新华东路南面的老建筑由于拓宽马路全拆掉了,现在,这里大多是些百把人的小厂家,刀具厂、表链厂、制鞋厂等,唯一一个大单位在此路的最东头,那便是赫赫有名的卫东二矿,职工人数过万。由于这些单位持三代会观点的群众占大多数,又有解放军的支持,所以这东区就是三代会的天下。

新华中路是这个城市文化区和商业区的交界地带,是全市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中心。市委、市政府、新华宾馆、新华饭店、新华影院、市文化局、商业局、轻工局、公安局等二十几个单位的高大围墙连在一起,组成南北两道巍巍壮观的大字报长廊。如果不是风雨无情和出现了指靠此处废纸为生的老太婆,贴在这里的各种颜色的纸张肯定要比墙壁厚了。一些大单位的组织还在这大字报丛中,用牌板辟出了不少精美的(伏批判专栏》,精美到似乎是在举办画展和书法展的程度。当然,美术作品的内容只有一个:把毛主席各种各样的照片打格放大成巨幅水粉画。

除了大标语、大字报举目皆是外,新华中路的第二大特点便是这里的大楼都是不设防的。人们进出依然走大门,窗子依然保留着采光和通风换气的功能,楼内没有机关暗道,楼顶上没有沙袋掩体,也没有堆积的砖石瓦块。尽管武斗在不断升级,但这里依然是中立区,自由区,和平区,或者叫作文攻区。

面包车一路向西。

掠过眼帘的是一簇簇围观大字报的人群,一辆辆封闭式的“装甲”广播宣传车,一拨拨散发传单小报的中学生……

当车开到煤炭设计院大楼前的时候,司机缓缓地踩了刹车。一辆自行车斜插过来,停在了车前面。只见一个三十来岁的男人向车内摇晃着语录本,嬉笑着摇头晃脑地唱起来,调儿跑得厉害——

毛主席语录发给咱哪,

捧在手里心里甜哪,

好像来到北京城啊,

毛主席就在咱身边哪……

他坐在一辆破旧的自行车的鞍座上,一只脚蹬着地面。此人身材高大,蓬头垢面,一身绿军装上满是油污。尤其惹人注目的是,他的制服后背上缝着一块心形的红布,上面绣着一个金黄的“忠”字。他的胸前挂着一条白毛巾,上面缀满大大小小的毛主席像章;他的自行车也是一件时代的工艺品——车把两边各立着一面三角形的小红旗,一面写着“斗私”,一面写着“批修”;车把中央用螺丝固定住一块木板,木板上又固定住一尊毛主席半身瓷像。

司机是本地人,知道这是一个本市人人熟悉的精神病患者,据说是在上大学时因父亲被打成右派受了刺激,精神分裂了。他就整天这样到处逛荡,到处朗诵、演唱。歌曲全是最时髦的,朗诵词则全部来自《毛主席语录》,奇怪的是从来没出现过一星半点差错。那年代“篡改毛泽东思想”那可是十恶不赦的重罪,再者,如若他不小心撞了人或撞了车,主席像碎了,那可是重大政治案件。很有些人为此担着心。

P1-3

书评(媒体评论)

我想说,《人在夏天》其实是一间纸质的“文革”展览馆,也是一座黑色的历史纪念碑,这里排布着铁与火、血与泪、爱与死,也排布着狂热与残酷、单纯与愚昧、教训与经验。我们这些人,无论是生逢其时者还是后来者,都应该好好看一看,想一想,它让我们太息,更让我们警醒……

——汤吉夫(教授、作家、中国小说学会前副会长兼秘书长)

小说以宏大而井然的视野、细致而凝重的笔法,将一九六七年热月两派斗争描画得异常充分,它俨然是当时混乱的、“全面内战”的中国一个鲜活的缩影。从这一点上说,小说《人在夏天》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

——寒川子(2013中国作家富豪榜上榜作家)

蔡华这部小说用令人信服的情节告诉我们:当运动的荷尔蒙注入到人们的血液里,亲情、爱情、友情会发生怎样的裂变,这种裂变又是何等的吊诡、惊悚!

——祝勇(作家、资深媒体人)

小说真实地还原了那个畸形的时代,还原了那个时代形形色色畸形的人们,真实的笔触直达人性原野的处女地;小说中那一个个癫狂、躁动而扭曲的灵魂,那一幕幕促狭、诡谲而荒诞的场景,致令今人阅后不胜慨叹、不寒而栗……

——王振德(资深策划编辑)

后记

那丢失爱与梦的时代

《人在夏天》真实地还原了那个畸形的时代,还原了那个时代形形色色畸形的人们,真实的笔触直达人性原野的处女地;小说中那一个个癫狂、躁动而扭曲的灵魂,那一幕幕促狭、诡谲而荒诞的场景,致令今人阅后不胜慨叹、不寒而栗,甚而愁山高筑、闷海翻涌……

1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我在这广大的田野上行走,我沿着心灵的足迹寻找,那一切丢失了的,我都在思考!”——诗人梁小斌在“文革”结束后,用童稚的诗句思考,用失落的心灵寻找。30年之后,基于某种因缘,我也来再做一次“寻找”……

1966年,我七岁,夜晚酣梦中,常常被一阵阵急促的军号声惊醒,母亲总是边拽我边急急地说:“快起床,‘五零一’杀过来啦!”那时派系林立,时常交互攻伐,兄弟阋墙。这在蔡华的小说《人在夏天》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1967年,我八岁,有一天母亲因为“偷盗”红薯,被戴上纸糊的高帽子沿街游斗。夜里回到家,母亲掩上门悄悄说:“看到你们兄弟姊妹六个像觅不到食的鸟儿,一个个嗷嗷叫的样子,娘心里难受,就从食堂里了揣了几块红薯,咱家可是贫农烈属啊,没想到……”我与母亲相拥饮泣——那是个不敢大声哭、大声笑、大声说话的年代(只可大声喊“万岁”“打倒”)。我不明白:是什么逼迫一位母亲非得去偷,才能养活自己的子女?

1970年,我11岁,村里的“老郎”经常到我家起猪粪,每次他放歇时见我练写钢笔字,便主动过来手把手教我。不久此事被人告发到学校,说我勾结“黑五类”(地富反坏右)。校长平时对我蔼然可亲,可此时立马翻脸,强行摘掉了我心爱的红领巾。后来方知,老郎曾在国民党部队任文书,是“历史反革命”。自此,阶级斗争的弦便植入我幼小的心灵。可是,难道钢笔字里也有“阶级斗争”吗?

1973年,我14岁,一个偶然机缘,从亲戚家借来一卷线装本《三国演义》,书已经发黄,且破烂不堪。后来又被同学告讦,说我在家偷看“黄书”,我险些被开除团组织。那时“大革文化的命”,老书被尽数焚毁,文学被污为毒草,知识被蔑称反动,读书人成了“牛鬼蛇神”……还有什么能滋养青少年的心田?

1976年,我17岁,刚刚从工厂借调到县革委写作组,走后门喜滋滋地买了一件红背心儿。没承想,领导勒令我立马脱掉,不许再穿!我不解:色彩、爱好和个性化等动人的东西,为什么非得从生活中剔除?更遑论尊严、自由和信仰等高级一点的东西了!老诗人何其芳曾赋诗曰《我为少男少女歌唱》,而在那年月得改为——“我把少男少女埋葬”!

那个年月不会有梦,就连吃穿都无着,哪里还会有梦;那个年代不敢做梦,唯恐梦中吐真言,惹来塌天之祸1

2

1978年,恢复高考第一年我考上了大学。年底,《人民日报》连续两天、用两个整版刊发了陶斯亮的文章《一封终于发出的信》。读来令人柔肠寸断、怒发冲冠。

1967年,陶铸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一夜之间被打成了“叛徒”“中国最大的保皇派”,身陷囹圄;直至他61岁赍恨而殁,组织上也没有作任何正式的结论。面对纷至沓来的诽谤,陶斯亮咋也不相信父亲是叛徒!然而,积非成是,积毁铄骨,单纯的她又难免犯嘀咕。有一天,等来难得的探视机会,她忍不住问:“爸爸,您究竟出卖过自己的同志吗?”陶铸突然愣住了,在房间里疾走数圈,始则愤愤嗔视,继而虓虓怒吼:“嗯,难道你也不相信爸爸?我是宁可抛头颅、洒热血,也绝不会做对不起党的事啊!”

陶斯亮在信中写道:爸爸,您当时的情景真像是一只被关在笼子里的猛虎。您可知道,从此我就不爱去动物园了,因为每当看到一群孩子丢去一把把零食,兴高采烈地逗弄铁笼里的老虎,而老虎激愤地在笼子里走来走去时,我立刻就想到了您,一种触动隐伤的痛苦常常催我泪下。——关于这段史实,在日前播放的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当中,也有较为充实、深刻的披露。  正因这封信,陶斯亮被誉为“忆悼散文”之开先河者,也是对“文革”吹响进军号的开路先锋。

3

1984年,我从电大调到报社,就与蔡华在一间办公室工作,有同事悄悄告诉我,说蔡华在写关于“文革”题材的小说。

1988年,我辞职来到海南报界工作,不久他也追踪而至,就职于一家杂志社。因其居无定所,就将名为《人在夏天》的书稿放在我家;十年后他临去北京发展,发现书稿已被虫蛀蚁啃,惨不忍睹,但他还是敝帚自珍,收拾好带去京城。屈指算来,这部书稿从动笔到出版,已逾30个春秋,个中诸般滋味儿——期待与彷徨、梦想与失落……唯其自知矣!

这30年,是华夏大地沧海桑田的30年,是人民生活翻天覆地的30年;而作者也由勃勃英姿变得垂垂老矣,实堪嗟叹、唏嘘……

4

从在夏天》人物众多,其中涉及的人物关系有夫妻、父子、母女、兄弟、姊妹、师生、同学、恋人和朋友等。小说用真实的细节告诉我们:当运动的荷尔蒙注入到人们的血液里,亲情、爱情、友情会发生怎样的裂变,这种裂变又是何等的吊诡、惊悚!而在这种畸形的裂变下,又会发生多少令人性蒙羞的闹剧、惨剧!

那是一个有别于雨果笔下的“悲惨世界”!

譬如,小说叙说了一对小夫妻,蜜月里婚床上每每陷入窘境;后来,女方白秋菊(京剧演员)已经适应,情爱进行曲渐人佳境。可此时“文革”爆发了,双方站在了两个派系,“佳境”又变成了“窘境”,始则同床异梦,继而唇枪舌剑,乃至分道扬镳。再如,女主角罗丽丽是一派的小头目,而她的弟弟却站在了对立派。一天,姐姐发现弟弟来到本派的领地,即大声喊人来抓捕——弟弟被人围殴,险些丢了小命。同样是丽丽,为了把男友恽方留在组织内,竟然以绝食抗争,以服毒死谏,芳魂化作烟尘。又如彼得对刎颈之交□方的态度,既充满了义气和维护,又在关键时刻出于自保而背叛,致使恽方葬送了生命,就连尸骸都成了阴谋家宣战的理由;而曾经才思泉涌、倚马可待的彼得,也因良知和道义的拷问,终生踽踽独行、郁郁寡欢。悲哉!

前贤曰:鉴古知今,观往知来。的确,揭开伤疤,是为了更好地疗治伤疤;走进蒙昧,是为了更好地告别蒙昧。《人在夏天》真实地还原了那个畸形的时代,还原了那个时代形形色色畸形的人们,真实的笔触直抵人性原野的处女地;小说中那一个个癫狂、躁动而扭曲的灵魂,那一幕幕促狭、诡谲而荒诞的场景,致令今人阅后也愁山高筑、闷海翻腾。

那个年代有一句流行语:“亲不亲,观点分;爱不爱,看你站在那一派!”然而,爱情从来是非理性的,就像一个任性的孩子;亲情更是与生俱来、别无选择的。试想,悖逆了爱情、亲情的“爱”,单以观点、立场作为唯一的准星,还是真正意义上的爱吗?本来,中华传统是讲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朋友有信”的,而那时却全部丢失、颠覆了。这是人性纲常的沦丧!这是文化血脉的断裂!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小说写那场空前绝后的浩劫,不只局限在惨烈、丑恶的口水战、角斗场,而是将“殇思”的触角深入到情感和灵魂的柔软处。这是令广大读者甚为欣喜的。

5

更令人欣喜的是,梦与爱宛似两把丢失已久的钥匙,如今正在被重新找回。习近平同志曾说:“为每个青少年播种梦想,点燃梦想;让更多青少年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

总书记为什么如此谆谆告诫?就是因为理想、梦想曾经被几代人丢失,曾经离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

前些日子,读到徐玲的《我想和你在一起》。书中叙述说:我问幼儿园的小朋友,为什么我们都有两只手?一个小女孩闪烁着大眼睛,一本正经地回答:因为一只手要拉妈妈,一只手要拉爸爸。而当问及为何只有一颗心时,小女孩撅着嘴儿回答不上来。书中写道:“显然,在生命成长的初期,对周围的认知还处在一片模糊之中,情感便先于身体、先于认知能力发展起来,像触角直抵成长中最为基础的要素——爱,妈妈的爱,爸爸的爱。”还应补充两句:对妈妈的爱,对爸爸的爱。

但愿这种“爱”,不仅仅是爱情、亲情与友情之爱,还应包括对天地、万物的爱;但愿这种“梦”不仅仅是个人成才梦、家庭小康梦,也应包括国家富强梦、民族振兴梦、苍生幸福梦,还应包括家园永续梦、人类共和梦。也但愿“爱与梦”这两把钥匙,能够为我们启开两扇大门,一扇门上写着“和谐”——人与天地、万类的和谐,国家、民族、种群之间的和谐;另一扇门上写着“圆满”——超越自我和人类的圆满,超越当下和百世的圆满。

最后,请允许我用北岛《回答》的诗句作结: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责编:王振德

目录

序言:

一座黑色的历史纪念碑 汤吉夫

1/爆炸性新闻

2/头头儿们

3/派性的魔盒

4/煤城丽人

5/昨日恋情

6/警备区内

7/莫逆之交

8/昨日校花

9/丽人之间

10/守城不守楼

11/斗斗的蛐蛐儿

12/再续前缘

13/绝密行动

14/姐弟反目

15/伏击“八·一”

16/热月的欲望

17/进京的收获

18/列车上的灵感

19/丽丽的信丢了

20/夺命的“狂飙旅”

21/一个“老将”的棋局

22/丽丽的“通牒”

23/生日聚会

24/饥饿之旅

25/风向有变

26/乘虚而入

27/针尖对麦芒

28/反标事件

29/无奈之举

30/“毒团”的阴谋

31/三个女人

32/天有不测

33/雪白的墙

34/母与子

35/山雨欲来

36/绝望之余

37/虚晃一枪

38/魂断毒茶

39/破碎的实验室

40/西门的局

41/导火索点燃了

42/彼得的痛

43/尾声

44/四十年后重聚首

编后札记:

那丢失爱与梦的时代

序言

一座黑色的历史纪念碑

——蔡华长篇小说《人在夏天》序

汤吉夫

今年蔡华来看我,带上了他的小说《人在夏天》,并嘱我为之作序。

这使我颇感意外,没想到这么多年了,他还在写。

我和蔡华相识,弹指已有卅载。1984年,河北省作协在廊坊师专办了一期青年文学创作培训班,蔡华是其中的学员之一。他来自唐山市,生得瘦小精致,北人而具南相。这时,他在各种文学报刊已发表短篇小说十余篇,是个呼之欲出的作家苗子,河北省作协是把他作为重点对象培养的。班上同为唐山籍学员的,我记得还有何玉湖,健拔英武,很有几分傲气;还有肖波,长于农村题材。

毕业之后,人事流转。他们因为各种原因,半数已经不再写作;或者在写,也是走的其他路数。能在严肃文学领域里坚持下来,并做出成绩的,是何玉茹、雪静、张立勤等人。至于蔡华,我先是听说他去了海南,再后来又听说他到了北京。我原以为,他早已远离了文学,谁知道他竟是一往而情深,兀自在孜孜以求,惨淡经营,这使我感动,也使我感慨。

新世纪已降,小说的主潮是对当下现实的关注和呈现,而关于历史,尤其是当代史,诸如“反右”“大饥荒”“文革”的记忆和想象,则是它侧面的一条沉潜前行的巨大的支流。虽然是支流,但就其创作实绩而言,却是与小说主潮相互激荡,颉之颃之。不能不说,这是新世纪小说的一个宁静的,然而也是沉甸甸的大收获。《人在夏天》踵事增华,讲述的是“文革”中的“武斗”故事。这样的题材,在1980年代郑义的《枫》、金河的《重逢》中表现过。新世纪以来,则有贾平凹的《古炉》、胡发云的《迷冬》、寒川子的《四棵杨》等。这些小说或者是短篇,或者虽是长篇,但“武斗”却又不是叙事的主体。而蔡华的从在夏天》,却是用长篇的体量,正面、直接、集中地对此描述刻画。这样的把握和处理方式,是不多见的。它独特的历史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有研究者将“文革”武斗分成三种类型:一是“红色恐怖型”,指的是群众组织(如“红卫兵”)对被批判、被斗争者的人格侮辱和人身伤害;二是“派性斗争型”,指的是对立的群众组织或派别之间的暴力冲突;三是“刑讯逼供型”,即超越法律框架的,对受害人的关押、拘禁、审讯等暴力行为(见印红标:《“文革”时期“武斗现象”研究》)。在这一意义上,《人在夏天》是一部全景式表现“文革”武斗的作品,上述三种类型的武斗在其中均有涉及。当然,构成它表现重心的,还是在1967年夏季——这也是当时全国武斗的高峰期——H市两大派系组织“革造总”与“三代会”之间白热化、拉锯式的暴力斗争。从武斗的最高指挥层到普通的“革命群众”,从大字报、大批判、静坐、游行、绝食,到攻拒杀伐、流血、死亡,从石块、长矛、棍棒到枪械、地雷、燃烧瓶乃至坦克和装甲车,小说以宏大而井然的视野、细致而凝重的笔法,将这场“热月革命”对社会波及之广、为害之烈,描画得异常充分,令人愀然色变,动魄惊心。而由一斑以窥全豹,不难想见,“文革”期间整个中国的全面内战,给我们这个民族、国家造成的灾难该是何等创巨痛深啊!

据事后调查,从1966年至1975年间,伤亡10人或以上的武斗事件有57 227件,其中伤亡100人或以上的武斗事件有9 790件,地方驻军奉命介入的事件有2 355件;申报、报案亲属失踪的有227 300多人。至于伤亡数字,迄今则没有一个确切的统计。像我们所熟知的青海西宁“二·二八”事件、广西南宁“四·二二”事件,黑龙江伊春事件、湖南怀化事件、陕西宝鸡事件、四川宜宾事件等,不过是卓荦其大者。因此,我说《人在夏天》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并非妄言,因为这部小说俨然是当时混乱、失控状态的中国一个具体而微的缩影。

“文革”期间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面积、高频率的流血事件,归根结底,领导人的“左”倾错误当然难辞其咎;再者,大小武斗的具体的组织者和发动者,比如小说里的西门少壮、张卫东、廖刚等人——对权力的争夺,也起着直接的作用。如果说这些野心家是鱼,那么大规模的混乱就是他们渴望的水,他们趁此兴风作浪,争权夺利。而这部小说重新引起我思考的,却是这样一个问题,即在这场汹汹蔓延的“历史之恶”里,那些最“基础”的、更广泛的参与者们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是否通过一个轻飘飘的“被愚弄”的借口,他们就可以完全自外于历史的问责?

我们可以看到,在小说里这场“大革命”的参与者的身上,几乎都存在着一种共同的、被埃里克·霍弗称为“狂热”的东西。他们坚信,只有自己是在和某个伟大、正确、独一无二的永恒“真理”在一起,并将在它的指引下获得一个美好无比的“未来”;他们所要做的,就是随时保持对它的绝对忠诚和顺从,倾听它的召唤,去行动、斗争和献身。对他们而言,“现在”不值得留恋,因为它只不过是走向“未来”的一个踏垫、一个阶梯;“自我”也不值得留恋,就像是一个空瘪的皮囊,除非有神圣之物照临、充盈,它自身并不具有任何内在、自足的意义。

因此,自我——无论是自我的思想还是肉身,均是必须时刻警惕、搏斗、摆脱和献祭的东西;因此,“他们”就其本质而言,其实是单一化的复数,或者说,是复数化的单一,放弃了个体的独立性,放弃了个体的思考和判断能力,而沦落为完全由外力驱动的齿轮,简单、光洁、专一、坚定,在无知之中成为罪恶事实上的同谋者。这也正是汉娜·阿伦特所致力反思和批判的“平庸的恶”。无疑作为红卫兵代表的方斗斗是这样的人,女主人公罗丽丽也属于这样的人。这些在“大革命”幻景的刺激下亢奋狂热的“革命群众”,在理智上却像是恽方实验室中的那些动物,进入了令人悲哀的“冬眠期”。他们是如此真纯和简单,如此坚定和僵硬,如此严肃地荒诞着和如此荒诞地严肃着,这构成了小说所展现的铁与血的残酷之外,最让我们感到恐惧和不安的社会精神病象。

虽然同属于“平庸的恶”,但小说中另一个重要人物容彼得的情况却有所不同。他之投身运动,与其说是像罗丽丽、方斗斗等人那样怀着强烈的政治信仰,毋宁说更多来自于恐惧,来自于如何在乱世之中自我保全的动机。他既“谨慎得出奇”,却也“义气得出奇”。这种矛盾型人格,使他一方面尽其可能地帮助朋友恽方,而在另一方面,当自身安全——这对他是最重要的——受到威胁的关键时候,却也总是一次次地背叛、伤害恽方。最后恽方的死,正是他出卖的结果。可以说,容彼得代表着“平庸的恶”的另一种类型,即不是无知无识、人云亦云,而是由趋利避害的自利意识主导着人格结构的一类人群。只是在协同行恶的同时,他的内心却也总是伴随着良知的怔忡不安;他后来为恽方的母亲养老送终,正是一种灵魂上的自我救赎;可以说,这是小说中最富有人性深度和复杂性的一个人物。

而主人公恽方则是小说中不多见的,能对这场残酷而荒诞的群众运动做出审视和反思的一个人物。在“文革”前,他专心致志于生物学研究。只是因为被打成“狗崽子”,遭到政治歧视和人身凌虐,进而所追求的爱情也被折断,他出于赌气与报复,才“发誓要戴上红袖章,要成为红卫兵领袖”的。虽然因缘际会,他成为“革造总”的第二号人物,但在根本上仍然不失知识分子的底色,仍然对现实保持着一定程度的理性思考能力。不能否认,他之所以执意要退出“革造总”,作为其“观点”对立方姐姐的死,给他的痛苦震撼是一个重要原因;更主要的,还是来自于他作为这场运动的深度介入者,所获得的“感觉荒谬无处不在”的现实经验;他难以接受,这场你死我活、势不两立的武斗,究其实不过是“双方都为保护一个老将而战”的棋局,因为“这不是一个正常人玩的游戏”;也难以接受,西门少壮等等为了个人的政治野心表现出的冷血和无情——“你能命令那么多正处在长身体阶段的学生去警备区门前绝食吗?你能策划一场不惜生命代价去占领一座大楼的行动吗?你能为了争取中央的早日表态而制造一场震惊全国的血案吗?”同样,他也不能接受那么多的“革命战士”为了“适应”生存,而将自我降低到纯生物的水平,“连同友谊、爱情、尊严、良知这些最神圣的感情,都变成了求生的手段!”

这一切让他倍感困惑和厌倦,也让他逐渐成为这场运动的疏离者、逸出者,只是在那个癫狂的年代,个体选择的自由竟是如此昂贵的奢侈品。在由爱情、亲情、友谊和政治斗争所共同编织的阻挠之网中,恽方就像一只赢弱的飞虫,左冲右突,筋疲力尽,以致付出了宝贵的生命。应该指出的是,在小说里恽方虽然被塑造为一个悲剧的牺牲者、一个思想型的知识分子,但他的反思也只是有限的,有着不能突破的思想桎梏——他只是“不赞成用绝食、用流血、用武斗的方法去赢得胜利”,却并不否认“革造总大方向是正确的”;他的退出,也往往是以对这一造反派组织“有利”,至少不是“不利于”为权衡;在根本思想上,倒正是他才与“要文斗,不要武斗”的“最高指示”保持了高度的一致;对他来说,真正反对的只是在这场“大革命”实践过程中某些具体的错误方式或方法,而不是这场“大革命”本身。不能不说,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这个人物应该具有的思想深度和历史内涵,损害了他应该承载的更丰厚的价值和意义。

再过两三年,距“文革”发动,距小说所叙述的这段史事,倏忽已将有半个世纪之遥。在这个特别的时间节点上,我认为,我们这个民族、国家应该有一场庄重的“纪念”,其主题,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当年,劫毁之余的巴金先生痛定思痛,也正是出于这样的目的,曾经力倡建立一座“文革”博物馆,而由于各种原因,他的这一殷望始终未曾达成。但是,我知道,在许多有心、有志之士那里,这种为大劫难镌刻历史记忆的努力,无论是文字的、影像的、实物的还是其他方式的,却也从未止息过。据说重庆沙坪公园里,尚有一大片在“武斗”中死难的红卫兵墓群,这是目前国内所能见到的,唯一一处大规模、保留完整的“文革”历史实体遗存。我想说,《人在夏天》其实是一间纸质的“文革”展览馆,也是一座黑色的历史纪念碑,这里排布着铁与火、血与泪、爱与死,也排布着狂热与残酷、单纯与愚昧、教训与经验。我们这些人,无论是生逢其时者还是后之来者,都应该好好地看一看,想一想,它让我们太息,更让我们警醒。  我愿意看到,像蔡华从在夏天》这样的作品,能多一些,多一些,再多一些。

2013年8月18日

汤吉夫系教授、作家、中国小说学会前副会长兼秘书长

内容推荐

1967年7月,煤城两大派围绕“夺权”势不两立。“革造总”二号人物恽方,因为不满一号西门老师制订的“掷弹筒行动”,不满利用学生的单纯、冲动,发动其绝食、串联和武斗等,于是萌生退意。岂料,在由爱情、亲情、友情织就的阻拦之网中,这位生物系学子像飞蛾扑火,浑身伤痕;最后这位气场颇旺的政坛新星,竟在老师暗设的“局”里断送了爱情和生命,从而成为其“掷弹筒”的强势导火索。《人在夏天》以凝重的笔触、生动的细节还原了那一场场人祸,以宏大的视野、悲悯的情怀反思了那一幕幕文劫。作者蔡华秉笔如剑,剑锋并未局限在“文攻武卫”的层面,而是将“殇思”的触角深入到人性、精神的深处,读来令人在发指、唏嘘之余,禁不住掩卷深思……

编辑推荐

蔡华所著的《人在夏天》真实讲述共和国历史上最畸形的年月。

他们是如此纯真如此荒诞,如此神圣如此蒙昧,如此执着如此癫狂,演绎出小说所展现的铁与血的残酷,以及令人恐惧、发人深思的社会精神病象。

是那个时代扭曲了他们的青春?

是他们的青春扭曲了那个时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人在夏天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蔡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358705
开本 16开
页数 34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0
出版时间 2015-01-01
首版时间 2015-01-01
印刷时间 201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86
CIP核字 2015005709
中图分类号 I247.57
丛书名
印张 22.5
印次 1
出版地 海南
240
169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0: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