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非常特殊的原因,李斌重画了连环画《枫》。这套已经被公认为中国当代美术史上“伤痕美术”的第一块里程碑作品,是在三十年前由陈宜明,刘宇廉和李斌三位刚刚由农场知青变身为专业画家的合作结晶。
作品《枫》反映了“四人帮”如何使卢丹枫和李红刚这一对儿单纯、幼稚、富有革命热情的人物上当受骗,成为牺牲品的故事,控诉了林彪“四人帮”的罪行。
图书 | 枫(一部著名连环画的文献) |
内容 | 编辑推荐 出于非常特殊的原因,李斌重画了连环画《枫》。这套已经被公认为中国当代美术史上“伤痕美术”的第一块里程碑作品,是在三十年前由陈宜明,刘宇廉和李斌三位刚刚由农场知青变身为专业画家的合作结晶。 作品《枫》反映了“四人帮”如何使卢丹枫和李红刚这一对儿单纯、幼稚、富有革命热情的人物上当受骗,成为牺牲品的故事,控诉了林彪“四人帮”的罪行。 目录 序 逝者如斯乎——中国当代美术史上“伤痕美术”第一块里程碑 枫(油画) 我重画《枫》的缘由 《枫》(油画)2009年(三十四幅) 文献 《枫》(水粉)发表于1979年第八期《连环画报》(三十二幅) 《枫》(水粉)中国美术馆收藏(九幅) 《枫》创作手稿(十二幅) 求索的一代——谈连环画《伤痕》、《枫》及其作者关于创作连环画《枫》的一些想法 连环画《枫》获1979年全国美展一等奖 作者简介 评论 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读连环画《枫》和想到的一些问题 经霜的枫叶更红——谈连环画《枫》在突破禁区上的成就 对连环画《枫》的评价 连环画《枫》的时代意义 现代迷信的沉痛教训一一谈连环画《枫》对典型环境的刻画 编辑简述 相关书信 约稿信(一) 约稿信(二) 写给沈嘉蔚的信 给三位青年画家的鼓励 给姜维朴同志的信 写给三位年轻画家的信 读者来信 《读者对连环画<枫>的意见》前言 永远记住这血的教训 一部难得的好作品 真实的、触及人灵魂的《枫》 这是阶级斗争的现实反映 是歌颂还是暴露 一部扣人心弦的好作品 给人鼓舞、激励的作品 艺术常识不能不要 对《枫》的一点建议 不要让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 不要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对不良影响有感 《连环画报》编辑部召开第二次座谈会 ——继续讨论连环画《枫》 附录 还历史以真实——李斌访谈录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枫(一部著名连环画的文献)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陈宜明//刘宇廉//李斌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人民美术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2070544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88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15-03-01 |
首版时间 | 2015-03-01 |
印刷时间 | 2015-03-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少儿童书-动漫绘本-儿童绘本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4 |
CIP核字 | 2014287024 |
中图分类号 | J228.4 |
丛书名 | |
印张 | 12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0 |
宽 | 172 |
高 | 1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