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科编写的《曲艺综论》分为史论研究、艺象观察、人物评论、发展思考四部分。史论研究部分收录了作者关于曲艺理论研究的一些文章;艺象观察则针对曲艺发展中的一些迷误,给出作者自己的看法与思考;人物评论则从自身角度评述了中国曲艺发展史上代表性的巨擘;最后的发展思考则是对曲艺发展改如何创新指明路径。
图书 | 曲艺综论/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
内容 | 编辑推荐 吴文科编写的《曲艺综论》分为史论研究、艺象观察、人物评论、发展思考四部分。史论研究部分收录了作者关于曲艺理论研究的一些文章;艺象观察则针对曲艺发展中的一些迷误,给出作者自己的看法与思考;人物评论则从自身角度评述了中国曲艺发展史上代表性的巨擘;最后的发展思考则是对曲艺发展改如何创新指明路径。 目录 自序:为了曲艺学的真正确立 第一编 史论探究 论曲艺的本质特征 “曲艺”与“说唱”及“说唱艺术”关系考辨 曲艺表演散论 论曲艺的导演艺术 略论曲艺的鉴赏批评与革新发展 相声的艺术发生及早期传统 潮州歌及其歌册的价值 曲艺说表:戏剧性不等于戏剧化 苏州评弹艺术特征讨论献疑 也谈苏州弹词音乐的革新与发展 全面繁荣与局部缺憾 ——改革开放30年曲艺事业纵览 论《中国曲艺志》编纂对曲艺学科建设的价值与意义 第二编 艺象观察 相声审美:对接与错位 ——关干相声现状的美学思考 相声:在广播与电视之间 ——关于“电视相声”的研究提纲 相声发展的现实理路:盘点与清理 从京韵大鼓“骆(玉笙)派”形成看曲艺如何继承和创新 ——写在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骆玉笙逝世10N年之际 从二人转“走红”看曲艺当下命运 排演大戏:一种令人忧虑的曲艺团经营现象 第三编 人物评论 鲁迅对曲艺的贡献及其意义 侯宝林与马三立相声艺术比较论纲 简论骆玉笙在京韵大鼓发展史上的地位 事业情怀大家风范 ——祝贺罗扬同志从事曲艺工作60周年 周良对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研究的重大贡献及启示意义 苏文茂相声表演的“文哏”特色及其当下意义 ——写在苏文茂先生从事相声表演65周年之际 马季:作为相声艺术承前启后的一代大家 刘兰芳评书说演的声韵美及其当下意义 姜昆、梁左与“我” 论何忠华的艺术创造 论金丽生对苏州弹词的艺术传承 ——兼论影响当前苏州弹词传承发展的一些理论与实践问题 周玉峰和常州曲艺的传承发展 第四编 发展思考 中国曲艺的当代命运 从文化生态角度系统认识和解决曲艺发展面临的问题 曲艺保护的基本理念与现实思路 “全球化”时代的曲艺传承与传播问题 现实中的曲艺和曲艺所面临的现实 ——在“现实与文艺:2009北京文艺论坛”上的即兴演讲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曲艺综论/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吴文科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9900323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28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40 |
出版时间 | 2015-03-01 |
首版时间 | 2015-03-01 |
印刷时间 | 2015-03-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61 |
CIP核字 | 2014307802 |
中图分类号 | J826-53 |
丛书名 | |
印张 | 22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5 |
宽 | 177 |
高 | 1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