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民国岁月(那些文人大师们)
内容
试读章节

刘半农到北大后,自知资历浅,所以十分勤奋,讲课很受学生欢迎,创作也十分活跃,但在北大这个学院派占统治地位的地方,像他这样一个连中学都没有毕业的大学教授依然被一些人视为“下里巴人”,对他能否胜任教学工作常常表示怀疑。一次在《新青年》编委组成人选上,胡适就直接提到了人选的学历问题,这对刘半农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刺激。同时,刘半农在上海滩染上的才子气,包括衣着打扮等做派也遭到一些人的诟病。鲁迅后来在《忆刘半农君》中也指出:“那些人批评他的为人,是:浅。”“但这些背后的批评,大约是很伤了半农的心,他的到法国留学,我疑心大半就为此。”

都说愤怒出诗人,对于刘半农则是发奋读博士。在蔡元培的支持下,刘半农考上了官费赴英留学的资格。1920年2月7日携夫人朱惠和女儿小蕙自上海启程,乘坐日本货轮“贺茂丸”赴英留学。

当时伦敦生活费昂贵,一家三口仅靠他一个人的官费生活十分拮据。半年后,又生下一对龙凤胎,刘半农因地取名,把“伦敦”一拆为二,男孩先生名育伦,女孩后生名育敦。家里又多了两张嘴,经济压力更大了,穷得连摇篮都买不起,只好把从国内带去的柳条包拆成两截,做成两个简易的摇篮。穷则思变,听朋友说法国国家图书馆藏书丰富,生活费用也比英国便宜,于是1921年6月全家迁居法国,转入巴黎大学学习。

巴黎的生活费虽比伦敦便宜,但对一个仅靠官费养活五口之家的人来说也实属不易。在给友人信中,刘半农这样写道:“我近来的情形,真是不得了!天天闹的是断炊……留学费也欠了数个月不发……我身间有几个钱时,便买只面包吃吃,没了便算。”穷且益坚,刘半农出国时本来准备研究文学和语言学的,到了国外才知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于是忙把文学舍去,专攻语言学。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决定专攻实验语音学。出国前,刘半农有一个宏大理想,希望从理论上弄清从齐梁以来沈约等人提出的四声原理。此前国人一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他决心揭开这个千古之谜。巴黎的名胜古迹,他无暇顾及,塞纳河风光他无意欣赏,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巴黎图书馆里。业余时间,他还得给国内杂志翻译写稿,挣钱养家。他的《扬鞭集》、《瓦釜集》中许多作品都写于这一时期。

实验语音学需要一些记音仪器,记音仪器不仅价贵且不好购买,于是他就自己动手,从废旧市场买来各种材料自己组装。凭着顽强的毅力,他硬是发明了研究语音学必需的仪器音高推算尺和音鼓。法国的博士学位一向要求极严,没有过硬的高水平论文想都别想,所以他一点也不敢马虎。所有的语音实验都一丝不苟,为了用科学的方法测验中国语音的有关数据,光是一篇两百多字的文章,就用了三个月的时间!经过三年的努力,他终于完成了《汉语字音实验录》,首次对四声原理做出了科学的论述:指出决定汉语四声的主要因素是高低。1924年冬天,刘半农终于通过了巴黎大学的各项预试科目,获得了参加国家博士考试的资格。

1925年3月17日是刘半农参加博士学位答辩的日子。这一天,全家人早早地起来了,朱惠给全家准备了丰盛的早餐,又给三个孩子穿上了最漂亮的衣服。赵元任一家和蔡元培夫妇也前来助阵。考场设在阶梯教室,台上坐了一排身穿着深黑色长袍、肩披彩色绶带的巴黎语音学专家。考试分两场,上午口试,接受教授专家的提问;下午做实验示范演示。答辩一共进行了七个小时,最后专家组宣布:“刘先生做了一番惊人的科学工作,经过认真的讨论以后,我们一致认为应该授予他国家博士学位!”一位青年教师给刘半农戴上了圆形的博士帽。仪式结束,刘半农从台上走下来时,已经精疲力竭,几乎被人扶着走了出去。

刘半农的博士论文于1925年获得康士坦丁·伏而内语言学专奖,因成绩突出,刘半农还被吸收为巴黎语言学会的会员。这是中国人乃至亚洲人第一次获得这种法国国家博士学位,刘半农对此十分自得,经常得意地称自己是“国家博士”。寒窗苦读,总算有了扬眉吐气的一天。

P74-P77

目录

胡适:言动出于常轨,大儒堪忍重负

给后进“指示一条应走的路”

“你还是多管管正事吧”

被骗参加总统候选

“胡说”与“著作监”

现代版“三从四德”之首倡者

章太炎:民国祢衡,“疯子”傲世

“流血从我起”

“我是有神经病”

“袁贼烧死矣”

“上海人都知道我是章疯子”八

史上第一个登报征婚的人

黄侃:末代醇儒,才与天高

“好酒好菜,放马过来”

胡适“往哪里去”

“今天天气黄不到”

名师与高徒的转换

三十不发文,五十不著书

一词定情

钱玄同:性格教授,疑古宗师

纸上“双簧戏”

《狂人日记》催生始末

“钱二疯子”

从不判卷的教授

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

中学肄业的北大教授

发奋读成“国家博士”

“教我如何不想她”

“我写的都是骂人的,你敢登吗”

“我不希望她缠足吃苦头”

赵元任:专精他业的语言大家

就喜欢琢磨

语言就是个“好玩儿”

“中国的舒伯特”

“言有易,言无难!”

新人物的新式婚姻

吴宓:严谨治学,耿介做人

备课时是个“苦力”

上课颇有欧美之风

“那不是听报告,简直是看演出”

“无情无理无法无天”

王国维:钻研学问无穷尽

人生如钟表之摆

做学问的境界

“文化神州丧一身”

先后得贤妻

陈寅恪:“教授的教授”

一颗真正的“读书种子”

“教授的教授”

“听他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

天作之合,情深意笃

钱穆:一代儒宗,最后的大师

“胡先生又考证错了”

“一生为故国招魂”

“吾乃国文教师,不必识英文”

“枯桐欣有凤来仪”

刘师培:激烈的少年大师

激烈派第一人

少年国学大师

一个人的“革命”

“惧内泰斗”

刘文典:亦癫亦狂亦君子

“蒋介石一介武夫耳”

“只吃鲜桃一口”

狂傲有如辜鸿铭

梁启超:革命先驱,国家脊“梁”

“杀几个一品大员,法即变矣”

从共和派转向立宪派

“吾爱孔子,吾尤爱真理”

一纸电报点燃“五四运动”

相知相惜不相娶

蔡元培:一代宗师开教育先河

“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时代”

“从明天起照常上课”

“你的事,我一直记着”

“离职风波”

三次婚姻苦与乐

梅贻琦:大学真谛在大师

“没人愿意倒霉(梅)”

“你看怎样办好”

“把12用2除一下”

“青年人要能忍耐,回去教书”

蒋梦麟:开辟现代大学之路

北大“功狗”

“郭子仪第二”

“家是我痛苦的深渊”

梁漱溟:永远剔透的良知

“特务们,你们还有第三颗子弹吗”

不是“学问之人”,而是“问题中人”

回归道德乌托邦王国

仓促结婚细致恋爱

冯友兰:有时直上孤峰顶

演绎不着实际的形式的逻辑

“我毕竟依附在祖国的大地上”

“我做完了我要做的事,你也会的”

“一辈子从来没有买过菜”

潘光旦:寂寞鸿儒,强国优种

“增益民族品性中刚劲的成分”

教授“完全是赚钱机器”

“我的方法也有问题”

张元济:为中华文明“续写”

“此是良田好耕植”

在商言商的政治哲学

送中文打字机参加世博

当了一回没油水的“肉票”

李济:甲骨文的发现者

从清华到哈佛

80年前第一锄

文物在哪里,人就在哪里

叶企孙:一个真正大写的人

“事关抗日”,极力支持

与“三钱”

大师的“专职”提携者

序言

对于今人来说,民国是个特殊的时代,有人曾这样形容它:“不旧不新又又旧又新,不古不今又又古又今,不中不外又又中又外,不东不西又又东又西。”这样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在学术界出了很多大师。他们曾经的理想,他们的面容和言行,他们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无不令人高山仰止。重读大师,他们高风亮节的行止也无不于此间一一重现,细微的文字将这些“大家”们所处的那个真实的时代背景予以还原,展现出他们独特的生命历程和探索精神,其间矍然触目的,是一个个“达则兼济天下”的倔强而挺拔的背影。

那些背影背负的,是真正的大家,是令人仰止的大师。身历那样波谲云诡的历史时期,他们用自己的智识和才情,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伟岸人格,发出了超凡绝俗的时代巨响。中国历史的某些方面的改变,因为他们的贡献而加快了进程。他们外表朴素而内心高贵,心怀天下而汲汲于行。他们那么平凡地生活在芸芸大众之中,却无时无刻不关注着全民族的命运,他们钻研于学问之里,却笑谈于人际之外。他们的思想离凡常生活很远,却关乎家国命运。作为文明的标竿,他们让文化立体化,让精神自由化,他们身上带有明显时代烙印的理想抱负,而书卷气息却难以掩饰,也不需要掩饰;否则,他们就不是他们了。当然,西方文明强烈冲击中国后留给中国读书人“格物致知’’的理念,也无时无刻不荡涤着他们的心房。凝望那些背影,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站起来不仅是身体,还有永远屹立的精神。

这里展示的,并不是一个个全面的人,不是一部部传记,而是一些人的侧面或者点滴。要将他们的一生全面展现给读者,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我们撷取的只是他们生命中一些鲜活的片断,一些令人动容的瞬间,也是一些最令人难以忘记的部分,带给我们阅读与感慨的同时,更留无限思考。在平和的描述中,穿插其间的大量历史资料和鲜为人知的故事,成为我们关于他们最独特的记忆,他们的形象也因此而变得更加清晰——我们慨然于胡适被蒋介石骗去参加总统选举,却莞尔于他在国外大捞博士帽;我们快意于章太炎气煞袁世凯,而叹服于他第一个在报纸上征婚;我们会心于黄侃屡屡与胡适过不去,更笑谈于他“下雨不来”、“降雪不来”、“刮风不来”……

重读他们,令人心生热望;仰望大师,我们除了精神上得到砥砺,思想上也会变得更加坚强。让我们走近大师,走近那些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来一次心灵和精神的愉悦之旅……

内容推荐

欧阳悟道编著《民国岁月(那些文人大师们)》对民国知识分子群体命运作了细致的探查与披露,对各种因缘际会和埋藏于历史深处的内容进行了深度的释解,令人读来在心胸豁然开朗的同时,又不胜唏嘘,扼腕浩叹。同时,本书独辟蹊径,反映他们精彩的人生,表现其鲜明的个性,将真实的历史现场还原,让读者自我抉择,时人风骨,惟君自现。全景呈现民国时期大师命运变迁的史诗巨著。

编辑推荐

蔡元培:一代宗师开教育先河

梁启超:革命先驱,国家脊“梁”

王国维:钻研学问无穷尽

陈寅恪:“教授的教授”

章太炎:民国祢衡,“疯子”傲世

大师巳经远去,但是他们成了国人心中的典范和象征。欧阳悟道编著《民国岁月(那些文人大师们)》讲述身历那样波谲云诡的历史时期,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才情,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伟岸人格,发出了超凡绝俗的时代巨响。他们是一批不失“硬朗”,而又“好玩”“有趣”的人。是一个个“达则兼济天下”的倔强挺拔的背影。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民国岁月(那些文人大师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欧阳悟道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言实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7109150
开本 16开
页数 29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5
出版时间 2015-01-01
首版时间 2015-01-01
印刷时间 201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44
CIP核字 2014242759
中图分类号 K825.6=6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1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2:3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