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斯·苏萨克编写的长篇小说《偷书贼》讲述的是一个文字喂养人类灵魂的故事,一个撼动死神的独特故事。它连续五年占据《纽约时报》畅销书榜,迄今已在英国、德国、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巴西、韩国、日本、丹麦、荷兰、中国、以色列、塞尔维亚、芬兰、挪威等30多个国家出版,全球销量超过900万册,同名电影入围2014年“奥斯卡金像奖”、“金球奖”。
图书 | 偷书贼 |
内容 | 编辑推荐 马克斯·苏萨克编写的长篇小说《偷书贼》讲述的是一个文字喂养人类灵魂的故事,一个撼动死神的独特故事。它连续五年占据《纽约时报》畅销书榜,迄今已在英国、德国、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巴西、韩国、日本、丹麦、荷兰、中国、以色列、塞尔维亚、芬兰、挪威等30多个国家出版,全球销量超过900万册,同名电影入围2014年“奥斯卡金像奖”、“金球奖”。 内容推荐 1939年的德国,9岁的小女孩莉赛尔和弟弟被迫送往慕尼黑远郊的寄养家庭。6岁的弟弟不幸死在了路途中。在冷清的葬礼后,莉赛尔意外得到她的第一本书《掘墓人手册》。 这将是14本给她带来无限安慰的书之一。她是个孤苦的孩子,父亲被打上了共产主义者的烙印,被纳粹带走了;母亲随后也失踪了。在弹奏手风琴的养父的帮助下,她学会了阅读。尽管生活艰苦,她却发现了一个比食物更难以抗拒的东西——书。她忍不住开始偷书。莉赛尔,这个被死神称为“偷书贼”的可怜女孩,在战乱的德国努力地生存着,并不可思议地帮助了周围同样承受苦难的人们。 最后,偷书贼写了一本《偷书贼》——自己的故事,她在书中最后写道: “我讨厌文字,我也喜爱文字。我希望我发挥了文字的力量。” 这是个讲述书是如何振奋灵魂的令人难忘的故事。 本书由马克斯·苏萨克编写。 目录 序幕 堆积如山的瓦砾废墟 第一章 掘墓人手册 第二章 耸耸肩膀 第三章 我的奋斗 第四章 监视者 第五章 吹口哨的人 第六章 梦的挑夫 第七章 杜登德语辞典 第八章 撷取文字的人 第九章 最后的人间陌路人 第十章 偷书贼 尾声 最后的色彩 试读章节 是的,这是一个光辉的事业。 不过,我必须马上澄清一件事:她偷了第一本书后,又隔了一段时间才偷第二本书。需要指出的第二点是:第一本书是从雪地里偷来的,而第二本书是从火里偷出来的。还有一点不可否认,有些书是别人送给她的。她总共有十四本书,不过在她看来,她的写作主要是受到其中十本书的影响。这十本书里有六本是偷来的。另外四本中,一本是在厨房餐桌上捡到的,两本是躲在她家的犹太人给她写的,还有一本是在一个阳光普照、温暖宜人的下午来到她手上的。 莉赛尔开始写作时,她绞尽脑汁地回忆,到底是从什么时候起,书籍和文字对她不仅是一部分,更成为生命的全部的?是从她第一次把目光投到那一排排书架上开始的吗?是从饱受折磨的马克斯·范登伯格随身携带着阿道夫·希特勒的《我的奋斗》来到汉密尔街时开始的?是从在防空洞里朗读故事的时候开始的吗?是从犹太人最后一次去达豪游街时开始的吗?还是从读《撷取文字的人》一书开始的呢?也许,对于她是何时何地开始对书籍和文字感兴趣的,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不管是哪种情况,我都无从知晓。在我们把这些事情弄清楚之前,先得看看莉赛尔·梅明格是怎么开始在汉密尔街的新生活的,还有她是怎么成了一头小母猪的。 她到汉密尔街时,我们能清清楚楚地看到她手上由于大雪和严寒造成的冻伤。她那麻秆似的腿,衣架子一样的手臂都显示出严重的营养不良,连她勉强挤出的微笑都带着忍饥挨饿的痛苦。 她的头发是典型的日耳曼人的金发,可那双深棕色的眼睛就太危险了。那时,棕色眼睛的德国人可不受欢迎。她的眼睛可能是来自父亲的遗传,不过她不能肯定,因为她连父亲的模样都记不清了。她只记得与父亲有关的一件事情,那是她无法理解的一个词,是一个标志。 一个奇怪的称畔 共产主义分子。 过去的几年里,这个字眼曾经几次传到她耳朵里。 在那些拥挤不堪的临时寄宿屋里,人们总爱问东问西。总会有人提到这个字眼,这个奇怪的字眼。它仿佛站在墙角,在黑暗中注视着他们。它穿着外衣,穿着制服。无论他们到哪儿,只要一提到她父亲,就会出现这个字眼。她问妈妈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却被告知这个字眼无关紧要,用不着为此担心。在一处寄宿点里,有个身体状况比较好的女人打算教孩子们写字,用木炭在墙上写字。莉赛尔想问问她这个词的含义,可最终没有实现这个愿望。一天,那女人被带去接受审查,就再也没回来。 莉赛尔到达慕尼黑的时候,朦朦胧胧地感觉到自己有指望活下去了,但这并不能给她带来安慰。要是妈妈爱她的话,怎么会把她留在别人家里呢?为什么?为什么? 为什么? 事实上,她知道答案,当然这无关紧要。她清楚摆在他们面前的现实:妈妈经常病怏怏的,他们一直都没有钱治病。她完全明白这一点,但这不意味着她必须接受这一现实。不管妈妈多少次说过爱她,把她送走是爱她的表现,但她无法接受。毋庸置疑,她是一个被丢掉的瘦骨伶仃的孩子,独自和几个陌生人生活在一个陌生的地方,独自一人。 休伯曼一家的小房子像鸽子笼一样。他们只有几个房间,一间厨房,一间与邻居共用的厕所。屋顶是平式的,还有一间用于储藏的半地下室。地下室的深度不够,在1939年使用还不成问题,可到1942和1943年的时候就不行了。那时,空袭警报一响,他们就得冲到大街另一头一个更坚固的防空洞里去躲避空袭。 最初,莉赛尔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些脏话。这些话反复出现,言辞激烈。每句话里都带有猪猡、母猪、猪头,或是蠢货这样的字眼儿。我得向那些不熟悉这些俗语的人做个解释。猪猡当然指的是猪,母猪是用来斥责、痛骂或者就是用来羞辱女性的。猪头是用在男性身上的、意思相同的字眼儿。蠢货,这个词是男女通用的,没有性别的差异。 P19-20 序言 致中国读者的信 亲爱的中国读者: 谢谢您阅读了这本《偷书贼》。 我小时候常听故事。我的爸爸妈妈经常在厨房里,把他们小时候的故事告诉我的哥哥、两个姐姐和我,我听了非常着迷,坐在椅子上动都不动。他们提到整个城市被大火笼罩,炸弹掉在他们家附近,还有童年时期建立的坚强友谊,连战火、时间都无法摧毁的坚强友谊。 其中有个故事,一直留在我心里…… 我妈妈小时候住在慕尼黑近郊。她说她六岁的时候,有一天听见大街上传来一阵嘈杂的声音。 她跑到外面一看,发现有一群犹太人正被押解到附近的达豪集中营。队伍的最后是一位精疲力竭的老人,他已经快跟不上队伍的脚步了。有个男孩子看到老人的惨状后,飞奔回家拿了一片面包给这位老人。老人感激地跪下来亲吻这位少年的脚踝。结果有个士兵发现了,走过来抢走了老人手上的面包,并用力鞭打了老人。随后士兵转身追赶那个男孩,把男孩也打了一顿。在同一时刻里,伟大的人性尊贵与残酷的人类暴力并存。我认为这恰好可以阐释人性的本质。 听了这些故事之后,我一直想把它们写成一本小书,结果就是《偷书贼》的诞生。而《偷书贼》这本书对我的意义,远远超过我当初的想象。对我来讲,《偷书贼》就是我生命的全部。不管别人怎么看这本书,不管评价是好是坏,我内心明白,这是我最好的一次创作。身为作者,当然会为自己“最好的一次创作”深感满意。 再次感谢您,并致以诚挚的祝福! 马克斯·苏萨克 2007年7月27日 书评(媒体评论) 初学读写的十三岁女孩,用读出声的文字喂养了犹太人马克斯,让生的意念不至于被绝望吞噬。最朴实的德国人,最无辜的犹太人,用这样的方式惺惺相惜,命悬一线。作者以死神的口吻指出:战争就是一场剧烈的偷盗。这故事说的是被偷走的一切。 ——书评人、作家于是 本书的力量深藏在文字之下,像一场绵绵的春雨,不用打伞,不觉倾盆,待发现时,连睫毛都已被淋湿。好的小说就是如此地不动声色,缓慢、平静、忧伤,即使多年后,依然使人不能忘怀。 ——书评人赛宁 这个故事能够改变你的生命。 ——《纽约时报》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偷书贼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澳)马克斯·苏萨克 |
译者 | 孙张静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50227453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68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400 |
出版时间 | 2014-07-01 |
首版时间 | 2014-07-01 |
印刷时间 | 2014-0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44 |
CIP核字 | 2014052173 |
中图分类号 | I611.45 |
丛书名 | |
印张 | 23.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0 |
宽 | 160 |
高 | 1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图字01-2014-3014 |
版权提供者 | Curtis Brown-U.K.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