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往事不是一片云/伟大的女性宋庆龄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往事不是一片云》是宋庆龄的秘书张珏亲自撰写的,回忆她在宋庆龄身边工作的自1949年起先后15年来许多鲜为人知的小故事,如“宋庆龄主席喜爱烹调”、“宋庆龄的日常生活”、“宋庆龄在最后的日子里”、“宋庆龄关心身边工作人员”、“宋庆龄和艾黎的永恒友谊——读《艾黎自传》所想起的”、“宋庆龄的文化生活”等。内容真实,史料珍贵。

内容推荐

《往事不是一片云》是作者张珏回忆宋庆龄的文章汇编,具体包括《在宋庆龄身边工作二三事》、《在宋庆龄像前的回忆》、《“老人年”回忆宋庆龄》、《宋庆龄画大公鸡》、《宋庆龄主席喜爱烹调》等36篇文章。

目录

编者的话

自序

在宋庆龄身边工作二三事

在宋庆龄像前的回忆

“老人年”回忆宋庆龄

宋庆龄画大公鸡

宋庆龄钟爱和平鸽

宋庆龄主席喜爱烹调

宋庆龄主席宴客

宋庆龄主席的文房四宝

宋庆龄在“文革”中

对宋庆龄的回忆——读《宋氏家族》译文后写

作家丁玲献给宋庆龄的颂诗

在宋庆龄主席身边工作的难忘岁月

宋庆龄谈孙中山

宋庆龄与斯诺

宋庆龄主席关心儿童剧

宋庆龄的文化生活

宋庆龄和司徒慧敏

宋庆龄爱猫

少年儿童的培养是不可以等待的

又看到了宋庆龄的形象

宋庆龄关心马海德

宋庆龄和艾黎的永恒友谊——读《艾黎自传》所想起的

几片玫瑰花瓣

宋庆龄生前最后一次参加公开活动——记宋庆龄接受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

名誉法学博士学位前后

宋庆龄在最后的日子里

宋庆龄主席给予儿童艺术剧院的温暖

一封人民来信

宋庆龄的日常生活

宋庆龄给路易·艾黎写证明信的经过

宋庆龄爱学习

宋庆龄关心身边工作人员

纪念宋庆龄100周年诞辰

往事不是一片云

好久好久以前的事——纪念宋庆龄诞辰100周年

温馨永驻

情系369——代后记

试读章节

宋庆龄在“文革”中

1963年4月,宋庆龄从上海到北京,迁入北京后海北河沿的新居。我作为宋庆龄的秘书之一,第一次随她到了北京。1967年5月第二次到北京在她身边工作。秘书工作的一部分,是为她记日记,记她的活动或者她所关心的国家大事等。这些日记本仍存放于后海“故居”里。在这10多年中,作为一个20世纪杰出的伟大女性,她的伟大思想、高洁品德、端庄风度,都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北京后海的新居原是清代醇亲王府的花园,占地25亩,花园里有山有水,假山石刻有“穿云”、“岁岁平安”等,建筑有“南楼”、“听雨屋”、“扇亭”、“听鹂轩”、“畅襟斋”等,十分幽静。

“文革”开始后,北京街头充满了“红色专政”的恐怖。邻近的两个机关打派仗,大喇叭不停地响。在后海大院的隔墙外,经常传来阵阵的批斗声、口号声,吵得一贯好清静的宋庆龄不得安宁。

在“十年浩劫”中,宋庆龄虽得到保护,但仍然受到不少干扰。她说:“我有职无权。”她创办的中国福利会无法开展工作,改归地方管理;她创办的《中国建设》杂志几乎被迫停刊;与她有着深厚友情的老革命家含冤受屈,有的相继离开人世。宋庆龄虽然内心十分忧虑、痛苦,但由于她生性沉稳、持重,极少谈及自己对党和国家前途的忧虑。

古老的“醇亲王府”花园,虽然依旧那样郁郁葱葱,可这里的气氛与先前也大不相同了。原先的“畅襟斋”、“听鹂轩”等匾额已被当做“四旧”摘掉,过道的地毯没有了,有的服务员进进出出板着脸。每日午餐,只有宋庆龄和我对坐着,话不多,偶尔谈及当时形势,或谈及她的过去,讲的是英语或上海话,服务员听不懂的。

一次,午餐后,我伴随她在南湖边长廊中散步,她问我:“你有兄弟姐妹吗?”我说,有的。她又问:“几男几女?”当她听了我的回答后,不由轻轻“噢”了一声,说道:“你和我一样,也是三兄弟、三姐妹。可是,我却无法和他们通信。”说毕,她若有所思,眼神看着远方。我们又步回长廊另一端,走到客厅的时候,她对我说:“你看见吗,站在院里两边的服务员在打扫院子,看见我理都不理,倒是司机老刘叫了声‘首长,好’。”

不久,宋庆龄提出要求调换服务员和警卫秘书。为此,还必须会见机关事务管理局的军代表,让我陪同。军代表走后,她对我说:“方才你笑着说话。可是,要注意,不要笑得过分。军代表在注意着你呢!我把你当做自己人,才这样对你说的。”

一天清晨,我起床不久,忽然听到院子里、厨房里乱哄哄的,赶紧走去一看,原来保姆传话让服务员捉鸽子杀掉。在场的警卫秘书杜述周同志劝阻不止。服务员说,是宋庆龄听到电台广播说,养鸽子是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要批判的,让杀掉它们。  杜述周同志和我都知道养鸽子是孙中山先生生前的爱好,宋庆龄也十分爱护鸽子。老杜要我写便条给宋庆龄。我们先请服务员不杀鸽子,由我写便条。便条上,我这样写道:“您说过鸽子象征和平,让它们在蓝天飞翔吧!让它们在您身边啄食吧!”终于,花园里的鸽群保住了。

“文革”初期,刘少奇遭到劫难。过去每逢圣诞节、新年,宋庆龄经常给他的孩子送礼物;孩子们也会给她制作贺卡、画片等。刘少奇受批判后,宋庆龄依旧像过去一样,给他的孩子们送去贺年卡、日记本和糖果。

自刘少奇、王光美同志被监禁以后,他们的孩子一度和父母失去联系。于是,写信给“宋奶奶”。这封信当时先转到我和杜述周同志手里。信中说他们被迫离家,天各一方,一点也不知道父母的情况,希望“宋奶奶”能帮助他们找到亲人,让他们看一眼自己的父母。宋庆龄立即将这封信,附上自己的亲笔信转给毛主席。又另写一封信,让杜述周带了一些慰问品和几本《中国建设》杂志给孩子们,让他们前往监狱看望王光美同志,王光美同志十分感动。

1976年是不幸的一年,天灾人祸接踵而至。周总理病危,需要营养性食物鸽蛋(那些日子正是鸽子下蛋最少的季节)。宋庆龄得到消息后,立即用盒子装好积存的鸽蛋派人送去。

不久,总理离开了人世,宋庆龄非常悲痛。她在参加毛主席追悼会时,身子几乎不能直立,必须由几位同志用力搀扶着。

历史翻过了沉重的一页,不幸的一年终于过去了。“四人帮”垮台后,宋庆龄健康状况好转,写便条问我:“你知道Four Crabs(4只螃蟹)的故事吗?”在接待外宾时,她讲了这个故事。

P20-23

序言

我一生没有做出什么,而在人生的旅途中却有“两幸”,这里仅说“一幸”。这“一幸”就是遇到20世纪伟大女性宋庆龄主席。

1949年,同级、同室女同学郑安娜(冯亦代夫人)原在中国福利基金会(即现在的中国福利会)担任秘书工作,她奉调北京总工会,让我接替,因此才有机缘见到宋主席。

第一次到宋主席寓所(淮海中路1843号),是和谭宁邦(美国人,时任中国福利基金会总干事)、蔡缦云(中国福利基金会翻译)一起去的。宋主席目不转睛地看着我,过些日子又被召见,嘱我用毛笔书写信件签发。当时的心情既担心又紧张。中国福利基金会改组之前,曾接吴耀宗(中华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杨素兰夫妇到宋寓开小会。刘良模(宗教界知名人士)等已在座,好像还有沈体兰(教育界知名人士)。我作记录,拟定改组后中国福利会执行委员会名单,并提出陈维博同志作为员工代表参加执行委员会。

中国福利基金会改组,改称中国福利会,请毕云程先生担任主席办公室主任,宣布之前,宋主席请他午餐,有谭宁邦在座,我当翻译。每逢黎沛华先生(时任中国福利会办公室秘书)请假,即召我代替她的工作,处理信件。1963年春,李云同志通知我,人事局调我到杭州。1967年5月,奉召调回中国福利会,在宋主席身边工作。她一见到我就说:“放你走,是因为你父亲年老,别人调,不放的。”从此,在她身边工作了。

在宋主席身边工作前后15年,心情从怕与紧张开始,逐渐改变,怕与紧张消失。这主要是她对身边工作人员平易近人,亲切关心的原因。

自从宋主席逝世后,10年来,回忆在她身边的岁月,实在难忘。加以话剧、电视、电影、报刊、文章、传记等不断出现她的形象与报道,令我倍增怀念。几次梦里,与杜述周同志(警卫秘书)、兴宝、阿金(均为宋宅保姆)保护她驱逐恶魔——白血病,从睡梦中惊醒,常恨世上无医药根治癌症!

15年的岁月不算短,我有幸在她身边,亲聆教言,目睹一些事情,深感有记述的必要,让事实不误传。这完全出于义不容辞,正如盛永华同志在给我的信中写道:“在报纸杂志上,不时看到您写的文章,我感到您的责任感、义务感。”

明年1月27日,是宋主席百岁诞辰纪念,把所写的回忆文章集成小册子,作为一个纪念。责任与义务未尽,而人生却临近去的日子,心有余力不足,只能用“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悔我心”以安慰自己!

写于1992年

后记

情系369

静园小楼

老上海人都知道多少年以前,有一店号名369,专门出售汤团。用现在的话称赞:“味道好极啦!”而我要写的,不是汤团店,而是一幢房子,门牌369号。

这座楼房很吸引人,坐落在陕西北路369号(旧称西摩路,Rd. Seymour),隔壁是怀恩堂。附近斜对面是陕北菜场。1918年,宋耀如去世,宋美龄完成学业,自美国回上海,向她母亲倪珪贞提出购买这幢楼房,经过改建和修理,成为目前面貌。宋美龄与蒋介石在369号客厅举行宗教结婚仪式,在大华饭店(美琪大戏院)举行豪华新式婚礼。

解放初期,中国福利基金会在369号创办第一座托儿所,后来用于中国福利基金会总会办公室。宋庆龄在这里参加过中国福利基金会年会,接受延安赠送麻织的孙中山先生半身像。以后,369又做过中国福利会职工宿舍。

这座西式花园楼房,1996年上半年整修一新,成为景观之一。它是文物,是历史见证之一。

绿色的铁门,黑色的篱笆墙。爬山虎从墙里爬出来,两棵香樟树和一棵百年玉兰也高出墙头。墙外,行人不断,偶尔遇到墙里人外出,乘机探头一望,只见淡黄色屋墙,猜想着里面住着什么人?

如果大门未关,有时会闯入几位客人,是外国人。

一次日本东京都大学理学部裘波与东洋史学部罗德斯·劳雷斯(Rhodes Larel)来到369号,他们是先到淮海中路1843号宋庆龄故居参观后过来的。一进入369,登楼就问:“屋里布置有龙吗?”“整幢砖木结构楼房,像是在哪里见过。”这幢西式楼,绿色尖角铁皮屋顶,各式阳台,高柱子,落地长窗,摄人电影、电视,色彩鲜艳夺目,正像儿时玩的积木搭成的房屋。

一次,一男一女登楼。男士我不认识,女士是常在电视上演出的著名民歌歌唱家曹燕珍。初次见面,互相自我介绍。男士问了我的姓名后说:“你的大名在我们新加坡,加‘瑞’字。取单名,为你取名的人,定是一位懂古典文学者。”轮到他报姓名,说是“柯木林”。我说:“为你取名的,也是一位懂古典文学的,研究算命。缺木运,连姓带名一共四个‘木’字。”柯先生说:“只要记住‘阿木灵’就行了。”他是清华大学毕业生。临别,摄影留念。

又一次,保姆上楼说:“来了一位陌生人,在院子拍照。问他,他摇手,以为是哑巴。他用笔写‘日本人’。”我让保姆用笔传话,如果他懂英语,请他上楼。日本客人背着录像机上楼来了(他不是拍照,而是以小型摄影机在院里摄影)。年轻人,有礼貌。我问他答。他答话总是“Ya,Ya.”

话题之一为“日本放送协会”(Nippon Hoso Kyokai,简称NHK),曾在369拍摄电影《三姊妹》。我出示编剧伊藤纯、导演重延浩给我的名片。他问我:“见过宋美龄和蒋介石吗?”“没见过。”他说:“我见过,在电影《三姊妹》里,有宋美龄本人出现,96岁了,住纽约长岛,不能说话了。”

话题之二为西泠印社。让他看该社成立90周年纪念册,纪念册中刊有日本社员和理事及中国历届社长。他高兴地连着说:“Ya,Ya,Ya.”

话题之三是国际浙江潮(海宁潮)。他说,知道海宁潮。谈到这里,他要在室内录像,请他拍摄电影《三姊妹》有过的镜头。最后,请他在小册子上签名。

我有幸,承宋庆龄批准住进369。院里有网球场、方口井、葡萄架等。一年四季的花:腊梅、桃花、紫荆、上海玉兰、一串红、黄荆条、迎春、夹竹桃、绣球花等。树:香樟、棕、松柏、瓜子黄杨。果树:枇杷、石榴。一棵桂花树,种了二十年,不见花影,1994年突然盛放,两度开花。1995年,不见动静,似乎又将沉寂。不料10月份,桂花香随风飘人室内,银桂色淡,放香三日。无花果树几乎年年结果丰收,大半成了鸟食。无花果树,砍下老枝栽种,明年即结果。黄杨树有一年,下了许多籽,经栽种,成了花径排队绿“卫士”。隔墙的中国梧桐,每年结的籽落到369院内,看院的拾起炒着吃,味道很香;可惜梧桐不召凤凰。

每年,“点点滴滴”的雨声,响个不停,那是秋天到了。鸟儿,春夏之际,有一对像情侣似的一唱一和在欢唱。它们停在窗外树枝上。我悄悄观望,虽是一对不起眼的黑灰色鸟儿,歌唱却十分动听。布谷鸟由远而近的声声“布谷”。雀声“啁啾”闹人。蝉声,由鸣到噪,酷暑噪声更大。近年来,不闻老蝉噪,只听小蝉鸣!夏天,蜻蜓低飞。秋天,扑流萤,望天空,对面大厦“雪碧”广告配合色彩变幻的灯光,直照院里。冬天,偶尔大雪,邻居儿童引来同学打雪仗,堆雪人,雪人也笑嘻嘻!

如果有人问:“你住在369,过得怎样?”我的答复:“住了14年,过得很好。运气好!一边是南京西路,一边是北京西路。闹市之间,有高墙做围城,静悄悄地完成编写《往事不是一片云》。也基本上完成写父亲张宗祥的文章。”

童年往事

在369,常想起童年。童年是美好的,不知愁滋味,有父母的爱护,弟妹们一起生活。那时住在北平,冬天大雪纷纷。年轻的母亲收集的香烟锡纸,父亲制作模型,在厨房里化锡为液,倒人模型,放在雪里冷冻,制成一个个小玩具。父母教堆雪人,看走马灯。夏日酷暑,自制冰淇淋,哪有现在现吃现买,什么雪糕、三色杯,花样多。那时候,吃到一小杯冰淇淋,其乐无穷。

童年,只知道父亲常有客人,稍长,才知道那些客人是钱念劬(钱玄同兄长)、沈钧儒、鲁迅等。他们谈学问。

近10岁时,我们五个兄弟姐妹随父母迁居杭州,住在贝庄。面对山水,风景如画。四个大孩子谈弘道女校,散学后,串门邻居。近邻有“来英小筑”、“南阳小庐”等,或过断桥赴孤山浙江图书馆。这时,我已稍懂事,看到过张元济(菊生),他知道父亲校勘《说郛》完毕,亲赴杭州取稿付印;还看到过徐志摩、泰戈尔,不知道他是印度诗人。当母亲问我:去清泰旅馆,看见什么人?我答:一位穿耶稣衣服的人。

童年,不知愁与苦,欢天喜地度过。

就在这样的书香门第里,从中学到大学,直到走向社会;从幼年到50余岁,有父母的爱护,特别是父亲的教导,有弟、妹们的相亲相助。父母逝世后,妹妹兄弟遵照父亲遗嘱,捐献文物,赠遗稿,献房屋,也遵照遗嘱,互相帮助。遗憾的是八弟过早地于1991年去世了!

1967年5月,又从杭州调到宋庆龄身边。她一见到我说:“因为照顾你父亲,才让你到杭州。他去世了,你应该回来。”她曾说:“当你是自家人。要翻丝绵被、丝棉袄,回上海时在我家翻。有熟悉的裁缝师傅。”莫大的安慰!失去母亲时,见到从不流泪的父亲泪水湿了双眼。那天,我独自在西湖边走呀走,心涛翻腾。失去父亲的时候,忍了好几天,我没有哭泣,又到西湖边走呀走!

自1982年以后,不怕风,不怕雨,锻炼了自己!

桑榆晚晴

住在369,卧室朝南,又有阳台。朝观红日升,晚看夕阳落。高楼大厦遮不住阳光。14年来,我编写了《往事不是一片云》,记述了在宋庆龄身边工作的见闻,我整理了父亲的部分遗稿付梓出版。这一切是父母的遗爱,是宋庆龄的挚爱,是领导与同志们的照顾,是亲友的关心,是手足之情支持了我。“每逢佳节倍思亲”。三、五两弟每逢节日,从经济上支持我;四、九两妹问寒问暖。非常遗憾的是八弟一生坎坷,两袖清风过早地去世了!

中国有一句老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近年来,敬老之风日新。里弄老干部,地区民警,“亚细亚”工地的人都来看我。模范民警陈瑜关心人,关心我。我们成了忘年交。

在369的14年,是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14年。什么是“乐”与“为”力量的源泉?饮水思源,源在于改革开放的形势。岁末已近,1997年即将到来,香港将回归。翘首以待,带着“乐”与“为”,进入新世纪,潇洒过余年!

书评(媒体评论)

我在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创办的中国福利会工作30多年,其中在她身边15年。在和她朝夕相处中,所见到、所听到的各种日常事务和琐事,是令人难忘的。

——张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往事不是一片云/伟大的女性宋庆龄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福利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217001
开本 16开
页数 12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2
CIP核字 2011274080
中图分类号 K827=7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0
17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5:3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