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哲学简史(精)/大人文经典
内容
编辑推荐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历来被看为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拟。在中国,哲学是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都关切的领域。从前在中国,一个人如果受教育,首先就是受哲学方面的启蒙教育……冯友兰编写的《中国哲学简史(精)》最初是讲义,后来由英文翻译过来,全书文浅意深,简而不薄,是了解中国哲学和文化的入门书。

内容推荐

《中国哲学简史》从中国哲学的精神、背景、主要哲学家及主要流派的变迁和发展为主线,简要梳理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并融入了作者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理解,是史与思的结晶,充满了人生的睿智与哲人的洞见。本书最初是讲义,后来由英文翻译过来,全书文浅意深,简而不薄,是了解中国哲学和文化的入门书。也是哲学大家的哲学文化经典。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第二章 中国哲学的背景

第三章 诸子的由来

第四章 孔子:第一位教师

第五章 墨子:孔子的第一位反对者

第六章 道家的第一阶段:杨朱

第七章 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孟子

第八章 名家

第九章 道家的第二阶段:老子

第十章 道家的第三阶段:庄子

第十一章 后期的墨家

第十二章 阴阳家和中国早期的宇宙发生论

第十三章 儒家的现实主义流派:荀子

第十四章 韩非子与法家

第十五章 儒家的形而上学

第十六章 治国平天下的哲学主张

第十七章 汉帝国的理论家:董仲舒

第十八章 儒家兴盛和道家再起

第十九章 新道家:崇尚理性的玄学

第二十章 新道家:豁达率性的风格

第二十一章 中国佛学的基础

第二十二章 禅宗:潜默的哲学

第二十三章 更新的儒家:宇宙论者

第二十四章 更新的儒家:两个学派的开端

第二十五章 更新的儒学:主张柏拉图式理念的理学

第二十六章 更新的儒学中的另一派:宇宙心学

第二十七章 西方哲学的传入

第二十八章 厕身现代世界的中国哲学

英文版编者引言

译后记

试读章节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历来被看为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拟。在中国,哲学是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都关切的领域。从前在中国,一个人如果受教育,首先就是受哲学方面的启蒙教育。儿童入学,首先要读的就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书”也是宋以后道学(在西方被称为“新儒学”)认为最重要的文献。孩子刚学认字,通常所用的课本《三字经》,每三个字为一组,每六个字成一句,偶句押韵,朗读时容易上口,也便于记忆。事实上,这本书乃是中国儿童的识字课本。《三字经》的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便是孟子哲学的基本思想。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在西方人眼里,中国人的生活渗透了儒家思想,儒家俨然成为一种宗教。而事实上,儒家思想并不比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思想更像宗教。“四书”在中国人心目中诚然具有《圣经》在西方人心目中的那种地位,但“四书”中没有上帝创世,也没有天堂地狱。

当然,哲学和宗教的含义并不十分明确,不同的人对哲学和宗教的理解可能全然不同。人们谈到哲学或宗教时,心目中所想的可能很不同。就我来说,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人只要还没有死,他就还是在人生之中,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人生进行反思,至于作系统反思的人就更少。一个哲学家总要进行哲学思考,这就是说,他必须对人生进行反思,并把自己的思想系统地表述出来。

这种思考,我们称之为反思,因为它把人生作为思考的对象。有关人生的学说、有关宇宙的学说以及有关知识的学说,都是由这样的思考中产生的。宇宙是人类生存的背景,是人生戏剧演出的舞台,宇宙论就是这样兴起的。思考本身就是知识,知识论就是由此而兴起的。按照某些西方哲学家的看法,人要思想,首先要弄清楚人能够思考什么,这就是说,在对人生进行思考之前,我们先要对思想进行思考。

这些学说都是反思的产物,甚至“人生”和“生命”的概念、“宇宙”的概念、“知识”的概念也都是反思的产物。人无论是自己思索或与别人谈论,都是在人生之中。我们对宇宙进行思索或与人谈论它,都是在其中进行反思。但哲学家所说的“宇宙”和物理学家心目中的“宇宙”,内涵有所不同。哲学家说到“宇宙”时,所指的是一切存在的整体,相当于中国古代哲学家惠施所说的“大一”,可以给它一个定义,乃是:“至大无外”。因此,任何人,任何事物,都在宇宙之中。当一个人对宇宙进行思索时,他就是在反思。

当我们对知识进行思索或谈论时,这种思索和谈论的本身也是知识,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它是“关于思索的思索”,这就是“反思”。有的哲学家坚持认为,我们在思索之前,必须先对思索进行思索,仿佛人还有另一套器官,来对思索进行思索,这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其实,我们用来思考的器官只有一个,如果我们怀疑自己对人生和宇宙思考的能力,我们也同样有理由怀疑自己对思索进行思索的能力。

宗教也和人生相关联。任何一种大的宗教,它的核心部分必然有哲学。事实上,每一种大的宗教就是某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义、礼仪和体制。这是我对宗教的认识。

如果从这个意义——也就是人们通常的认识——来看待宗教,就可以看出,儒家不是一种宗教。许多人习惯地认为,儒、道、佛是中国的三种宗教。其实,儒家并不是一种宗教。道家和道教是不同的两回事,道家是一种哲学,道教才是宗教。它们的内涵不仅不同,甚至是互相矛盾的:道家哲学教导人顺乎自然,道教却教导人逆乎自然。举例来说,按老庄思想,万物有生必有死,人对于死,顺应自然,完全不必介意,而道教的宗旨却是教导长生术,这不是反乎自然吗?道教含有一种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如果有人对中国科学史有兴趣,《道藏》里许多道士的著作倒是可以提供不少资料。

至于佛教,佛学和佛教也是有区别的。对中国知识分子来说,佛学比佛教有趣得多。在中国传统的丧事仪式中,僧人和道士同时参加,并不令人感到奇怪。中国人对待宗教的态度,也是充满哲学意味的。P1-3

序言

小史者,非徒巨著之节略,姓名、学派之清单也。譬犹画图,小景之中,形神自足。非全史在胸,曷克臻此。惟其如是.读其书者,乃觉择焉虽精而语焉犹详也。

历稽载籍,良史必有三长:才,学,识。学者,史料精熟也;识者,选材精当也;才者,文笔精妙也。著小史者,意在通俗,不易展其学,而其识其才,较之学术巨著尤为需要。

余著此书,于史料选材,亦既勉竭绵薄矣,复得借重布德博士(Derk Bodde)之文才,何幸如之。西方读者,倘觉此书易晓。娓娓可读,博士与有力焉;选材编排,博士亦每有建议。

本书小史耳,研究中国哲学,以为导引可也。欲知其详,尚有拙著大《中国哲学史》,亦承布德博士英译;又有近作《新原道》,已承牛津大学休士先生(E.R.Hughe)英译;可供参阅。本书所引中国原籍,每亦借用二君之译文,书此致谢。

一九四六至四七年,余于宾夕法尼亚大学任访问教授,因著此书。此行承洛克斐勒基金会资助,乘此书出版之际,致以谢意。该校东方学系师生诸君之合作、鼓励,亦所感谢;该系中文副教授布德博士,尤所感谢。国会图书馆亚洲部主任恒慕义先生(A.W.Hummel)为此书安排出版,亦致谢意。

冯友兰

一九四七年六月

于宾夕法尼亚大学

后记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英文版由美国麦克米伦公司于一九四八年出版,迄今已经半个多世纪了。在这半个多世纪里,世界和中国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冯先生也已经仙逝多年。但是,细心的读者读冯先生的这部著作,会觉得如同是新著一样。为什么会是这样?我想,原因之一是因为,冯先生治中国哲学史六十余年,他不仅是迄今无出其右的中国哲学史家,而且是“贞元六书”的作者,自己就是一位哲学家。《简史》问世之时,是在冯先生两卷本《中国哲学史》出版十几年,又在“贞元六书”完成之后;资料是古代的,眼光却是现代的;运用史料时是史家,探讨问题时却是哲学家。就篇幅说,此书远少于《中国哲学史新编》;就内容说,却正好最鲜明地表现了冯先生自己的特色。原因之二是,冯先生轻松驾驭着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史这两部历史,来写作这部《简史》,思想资料是中国的,考虑哲学问题的眼光却是世界的,这是迄今在国际学术界还未见有第二位能做到的。这本书引人入胜,就由于它的这些特色。

翻译本书,如同探险,个中乐趣,其味无穷。念自严几道先生悬“信、达、雅”为译事三难之后,三字已成翻译通则。朱光潜先生认为,三字中,“信”字最为重要,这不难理解,但要做到,并非易事。翻译外文书刊,大概诗歌、哲学两类著作最费斟酌。这两类著作如果依循原著,逐字逐词按字义翻译,应不是十分困难;难的是在翻译这两类著作时,不能只满足于“形似”。还要求其“传神”。这本是中国文化传统中对艺术的要求;仔细想一下便能发现,无论是诗人、艺术家、哲学家,都往往是社会里受过一定教育、有一定生活经历而十分敏感的人,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生活的磨难中对历史、时代、社会、人生进行反思。社会变动越急剧,这种反思也越像大海波涛一样无法自已。人的生活感受往往超过自己用语言文字表达的能力,为此而“言不尽意”。在中国,还有时是由于两千年专制统治形成的社会环境限制,而不能畅所欲言,于是只好运用比喻和暗示而“意在言外”。诗人、艺术家、哲学家除了在自己作品已说的之外,常“言有尽而意无穷”。视听艺术诉诸人的形象思维,语言艺术则离不开语言,因此,中国的诗人和哲学家都同样强调“言外之意”。艺术家的手法和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在这一点上十分相似,这成为中国艺术的特色,也成为中国哲学的特色。为此,诗歌和哲学著作的翻译,往往需要迈过“形似”,而要求“传神”。如果低于这样的要求,译者便难免会感到内疚。这是我在翻译本书时,常常深夜扪心、惴惴不安的地方。举例来说.魏晋以后十章,在书中篇幅虽较先秦、两汉部分为少,而涵盖历史事件和时间则远超过前半,牵涉的问题也远超过前半。

……

冯先生在本书第一章末后对翻译讲了十分精辟的见解,说:“一种翻译,终究不过是一种解释……实际上,除了译者传达的这个意思,原文还可能含有许多别的意思。原文是富于暗示的.而译文则不是,也不可能是。所以译文把原文固有的丰富内容丢掉了许多。”翻译此书时,常常吃惊,冯先生此书写作于五十多年前,怎么竟像是对着当前的时代,为新的一代而写的新著一样?从书中读到冯先生的思想风采,心向神往,希望不要轻忽辱没一分一毫。同时又觉得能做的十分有限,为此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自知缺点错误在所难免,敬请读者随时指正。在惴惴小心之中,又因为窥见了一座大花园而有一种喜乐。这是翻译本书特有的一种经验,一种受用。

赵复三

二○○四年七月十五日

书评(媒体评论)

在我最困难的时期,使我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的生命灯塔的是中国著名学者冯友兰的著作《中国哲学简史》。

——韩国总统朴槿惠

中国人了解、学习、研究中国哲学,冯友兰先生是可超而不可越的人物。

——著名国际问题专家李慎之

中国哲学里,我推荐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部头很小,讲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过程和问题。它本来是写给美国人的,非常通俗易懂。对于所学专业不是哲学的学生是最基本的。在世界上还没有见过第二本这样的书。

——著名学者、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陈来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是非常重要的书。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哲学简史(精)/大人文经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冯友兰
译者 赵复三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479228
开本 16开
页数 346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15-06-01
首版时间 2015-06-01
印刷时间 201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94
CIP核字 2015056530
中图分类号 B2
丛书名
印张 22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37
157
2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4:5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