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衙门这碗饭/百家小集
内容
编辑推荐

自从有了衙门,就有了吃衙门饭的人。一代一代,越吃越有滋味。

陈四益用他卓尔不群的笔,直抒所忆、所感、所思,关乎家国命运,古往今来;道尽可悲、可气、可笑、可叹的闹剧,癫狂年代出癫狂事。

陈四益创作的《衙门这碗饭》收入广东人民出版社“百家小集”书系——口袋中的百家讲坛,思想界的小集大雅。

内容推荐

杂文家陈四益作品,包括两组文章:“读与思”,是读书之感;“思与忆”,是对“文革”前后生活片段之忆。

如陈四益所言:读书,若是直不起腰板儿,以为其中句句是真理,一句抵一万句,生怕自己领会不来,是极苦的差事。读史,若诚惶诚恐,以为那里面句句是实,半分无假,多份儿也是呆子。这样的呆读,充其量只是个书袋子,引不起多少兴味。但若能从不疑处生出疑惑,从涂饰中看出真相,那就真是“清白人会算糊涂账”了。读书,读到不被瞒过,别有所得,就不算白费了灯油。

《衙门这碗饭》中另一半内容,是一组对人生中一段经历的观照与回想。事情发生在那场“史无前例”“大革命”及其前后,所叙却不是什么烈烈轰轰的壮举。那场“大革命”或曰“大动乱”,若从当时发动者的“义正词严”来看,自然是场“正剧”;若从多少无辜者在历时十年的悲惨遭遇来看,则是一场悲剧;但若从那十年无穷无尽的荒诞来看,又是不折不扣的喜剧与闹剧。从中可以看到,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环境,那样的氛围中,一个伟大的民族,曾经怎样一本正经地做着那些今天看来已觉荒诞不经的事情。

是什么条件,使十几亿人如此癫狂?如果相同的条件再次出现,是否还会同样的癫狂?谈笑,也是为了思考——总要长点记性才好。

陈四益创作的《衙门这碗饭》收入广东人民出版社“百家小集”书系——口袋中的百家讲坛,思想界的小集大雅。云集学人,结集最新思想随笔,与知识分子面对面。

目录

读与思

孔子标准像

读《论语》

从美刺到扯淡

历史的吊诡

历史的颠覆

历史上的酷刑

佛门一出戏

请愿的结局

人格的尊严

主子只有一个

信仰的隳败

衙门这碗饭

神仙局

读画知人

读剧小札

思与忆

数字是这样“炼”成的

挖蝇蛹数蚊子轰麻雀

达标

我们曾把老师赶下台

找敌人

读书的事

名字的悲喜

造像的悲喜

“最高指示”

稿费

改名的故事

一夜间我改变了“成份”

分配:拉到籃里就是菜

靠山进洞

四边方略

人生际遇

不成片段的回忆

试读章节

因为没有这些规矩,美便是美,刺便是刺,爽气得很。“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这是“美”。“元首丛脞哉。股肱隋哉。万事堕哉。”这是“刺”。歌颂起来热情洋溢,暴露起来也辛辣尖锐。

不过,时间长了,写诗的人便渐渐发现,“美”是不要紧的,即便说点过头话也决没有人来追究责任。“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彼四海,四海来假。”没有听说有人会去核查一下那邦畿是否真有千里,也没听说过有人去推敲一下“四海”是否真的都来朝贡。“美”是从来不受制约与惩处的。“刺”就不同了。又是兜老底,又是揭疮疤,甚至指着鼻子骂。若是刺的是小民百姓,他或许隐忍不发,若是刺的是大人先生,他能受得了吗?《硕鼠》《伐檀》,还是泛泛地骂,当事者可以顾左右而言他。《新台》《南山》,则差不多像贾府的焦大,把爬灰、养小叔子之类的丑事都抖搂出来了。主子们听了,能不施以颜色吗?塞一嘴马粪,已算是从宽处理了。

马粪塞多了,诗人们便悟出了些门道,知道“刺”是可能挨整的,弄不好还会掉脑袋。人命关天,非同儿戏。于是,脑子灵光点的诗人想出了“主文而谲谏”这个妙招儿。“主文”不用解释,写诗嘛,总不能都是标语口号。“谲谏”呢,就很有一些奥妙。意见还是可以提的,不过不能直说。含含糊糊,隐约其辞,采用譬喻、象征的手法,让大人先生们自己去领悟。就像今天,如果直拔直地说“你腐败,快些改”,不行;如果说“屋梁若遭虫蛀,总有一天会折断的”,那就好些了;若是说“皓月微云翳”呢,那就更好了。

谲谏,可以不塞马粪,这就是“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后来的人,忘掉了前面的“主文而谲谏”,单单把后面的“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拿出来大讲特讲,结果吃足了苦头。这是不肯好好读圣贤之书的结果。塞一嘴马粪,怪得谁来!

不过,“谲谏”到底要“谲”到什么程度,分寸依旧难以掌握。“谲”得不够,失之太直、太露,上头一发脾气,不免呜呼哀哉;“谲”得太过,又失之隐晦,上头是不发脾气了,但下头也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说不定还要问上一句:他说的是什么呀?

且看一例:

佳人自折一枝红,把唱新词曲未终。惟向眼前怜易落,

不如抛掷任春风。

这是著《诗品》的那位司空表圣先生的诗,题为《读吏有感》,也有作《南北史感遇》的。那么,他究竟是读了《南北史》中哪一段才发出了这些“感”呢?很难猜。有人说这是有感于梁武帝的。第一句,写梁武帝自取天下;第二句写他虽有所振作而终无大效;第三句写他自知帝业不能长久;末句讲他舍身佛寺,抛掷天下不复爱陪。

讲诗的人讲得头头是道,听者却仍不免存有疑惑,因为诗歌本身的意象与这解释距离未免太远。

司空图大约总有些不好直说的感触,这才曲曲弯弯地写成这首诗。但费大半天劲,读诗的人莫名其妙,岂不是很悲哀的么!

再看一例:

晴窗初睡稳,好梦正浓,佳境渐入巫峰。蜂媒蝶使

殷勤说,西家曾见朦胧。相推又还就,早锦裆怎褪,罗带

轻松。心头微颤,恐鸾衾飞落余红。何事忽来山雨,

惊破觅无踪。甚处重逢?空惹恹恹春病,琼篝麝息,宝瑟

尘封。向谁行诉,只斜阳冉冉怜侬。最销魂,高树初蝉乱  咽,恨锁齐宫。

如果就词论词,这写的是一场春梦,然而好梦难成,终被惊破。幸亏作者马叙伦先生自己后来作了笺释,这才使人明白,原来它隐括着袁世凯称帝这一大变局。

首句说袁世凯刚刚当上总统,地位初稳;“好梦”二句说他已想入非非,图谋称帝;“蜂媒蝶使”指劝进的筹安会诸人;“西家”事指拿破仑称帝;“相推”以下,写筹备大典、改元,兼及袁世凯犹疑恐惧的心态。下阕,写蔡锷云南首义,各省响应,袁氏被迫撤销帝制,因而致疾,终于在斜阳蝉咽声中,去了他该去的地方。

把袁世凯称帝比作一场春梦本也不错,但写得这样“谲”,字面上如此不着痕迹,如不自作郑笺,他人如何解得!

专制使人不敢直言,只能隐晦曲折地表露思想。当着这种无可奈何的隐晦,成为诗学中公认的法则时,解诗也就成了猜谜。

从猜谜到扯淡

猜谜式的解诗,也自有它的趣味:

“美人如花隔云端”,这是思念皇上;“玄都观里桃千树”,这是讽刺新贵;“高处不胜寒”,这是处高思危;“山深闻鹧鸪”则是行不得也,哥哥!

专制企图扼杀一切反对者的声音,但它不曾料到,结果竞成了一切声音都被认作反对者。P14-17

序言

苏东坡词:“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好气派!但那说的是周郎,三十四l岁指挥东吴三万之军,联合刘备并之众也不过五万余人,同率兵八十余万的曹操战于赤壁,大获全胜,岂能无此气派!

但“谈笑间”,并不只属于非常人物。你看《桃花扇》首出中说书的柳麻子,末出中唱曲的苏昆生,一个把那《论语》说得活灵活现:“暗红尘霎时雪亮,热春光一阵冰凉,清白人会算糊涂账。这笑骂风流跌宕,一声拍板温而厉,三下渔阳慨以慷”;一个把那大明的兴亡唱得荡气回肠:“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圣君贤人,王朝兴替,都入了渔樵闲话。也算是谈笑间灰飞烟灭了。

读书,若是直不起腰板儿,以为其中句句是真理,一句抵一万句,生怕自己领会不来,是极苦的差事。读史,若诚惶诚恐,以为那里面句句是实,半分无假,多份儿也是呆子。这样的呆读,充其量只是个书袋子,引不起多少兴味。但若能从不疑处生出疑惑,从涂饰中看出真相,那就真是“清白人会算糊涂账”了。读书,读到不被瞒过,别有所得,就不算白费了灯油,也才会有一点“谈笑”的兴味,能不能“灰飞烟灭”并不重要。

为这本小书作序而说了一堆“谈笑间”,只是因为其中一半篇幅是我读书的小小感想。这些感想大多是从字缝儿里或与现实的关照中体味得来,虽不是什么经国之大业,却也可能带一点憬然若有所悟的趣味。

另一半内容,是一组对人生中一段经历的观照与回想。事情发生在“史无前例”那场“大革命”及其前后,所叙却不是什么烈烈轰轰的壮举。那场“大革命”或曰“大动乱”,若从当时发动者的“义正词严”来看,自然是场“正剧”;若从多少无辜者在历时十年的悲惨遭遇来看,.则是一场悲剧;但若从那十年无穷无尽的荒诞来看,又是不折不扣的喜剧与闹剧。

著名电影评论家钟惦柴先生曾讲到一段“干校”的经历:一位被送到“干校”劳动改造的“校友”,每到星期五,都要到校部向“牛政委”交代一篇编造出来的“罪行”,于是,到周末他便可与其他“革命群众”一道回城休假。钟先生起初不值其人,但在一次可以坦诚交谈的场合,这位“校友”倾诉了他不得已的苦衷:他的妻子瘫痪在床,无人照料。一周如果不回去帮她擦洗,浑身都会发臭。不得已,才出此下策,以假交代换取回城的机会。其实,那位“牛政委”也并非不知交代是假,但为了证明“革命政治”的合理与正确,他需要这样的交代——哪怕它是假的。一方迫于无奈,必须编造假话以欺骗;另一方明知是假,却需要这种欺骗。这是多么绝妙的喜剧题材。钟先生慨叹:有个莫里哀,该多好!可惜中国太缺少喜剧。

这组短文的所忆所思,大都是些可悲、可气、可笑、可叹之事。虽然都不是什么大事、要闻,但也不妨归入笑谈,从中可以看到,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环境,那样的氛围中,一个伟大的民族,曾经怎样一本正经地做着那些今天看来已觉荒诞不经的事情。

是什么条件,使十几亿人如此癫狂?如果相同的条件再次出现,是否还会同样的癫狂?谈笑,也是为了思考——总要长点记性才好。

谈笑归于谈笑,书名却须另起,《神仙局》?《主子只有一个》?似乎都行。但想来想去,还是叫《衙门这碗饭》吧。

二○一四年一月十四日

书评(媒体评论)

魏征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韩愈说“川不可防,言不可弭”;朱熹说“上无失政,则下无私议。非箝口使不敢言也”。这一劝,劝了一两千年,无奈始终劝不醒梦中人。所以一个一个王朝都灰飞烟灭了。

——陈四益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衙门这碗饭/百家小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四益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8093727
开本 32开
页数 22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0
出版时间 2014-08-01
首版时间 2014-08-01
印刷时间 2014-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84
CIP核字 2014119907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7.1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04
141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0:3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