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正,一九三一年生于湖南长沙,职业是编辑。一九五六年出版《鲁迅传略》;一九五七年被划为右派;一九七九年平反后到湖南人民出版社,同年出版《鲁迅回忆录正误》。
《那时多少豪杰》是作者晚年自选集,收入了对李大钊、白坚武、叶德辉、胡风、聂绀弩、丁文江、徐铸成等现代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研究。
图书 | 那时多少豪杰/百家小集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朱正,一九三一年生于湖南长沙,职业是编辑。一九五六年出版《鲁迅传略》;一九五七年被划为右派;一九七九年平反后到湖南人民出版社,同年出版《鲁迅回忆录正误》。 《那时多少豪杰》是作者晚年自选集,收入了对李大钊、白坚武、叶德辉、胡风、聂绀弩、丁文江、徐铸成等现代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研究。 内容推荐 “百家小集”为系列小开本的思想随笔类图书,选取人文社科类学者或文化大腕为作者,但不排除有思想的作家随笔类文字。邀请不同知识背景和口味的人为主编,每人编一辑。 《那时多少豪杰》是朱正先生的晚年自选集,收入了对李大钊、白坚武、叶德辉、胡风、聂绀弩、丁文江、徐铸成等现代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研究。其可读性远胜厚重乏味的历史教科书,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片断叙述真实而新鲜。 目录 两个朋友——李大钊与白坚武 关于叶德辉之死 从曹州教案到普方协会 隔膜——读胡风《三十万言书》札记 无可奈何花落去——读格·阿·阿尔巴托夫的回忆录 聂弩绀的“运动档案” 重读《娜拉走后怎样》 知识分子和老百姓 胡适的苏联观 亚纳耶夫的最后一搏 丁文江这个人 《胡适文集》前言 《鲁迅后期杂文选集》序言 冯亦代徐铸成卧底异同论——读《徐铸成自述:运动档案汇编》 附录:自述:从鲁迅研究开始 试读章节 二 不久,白坚武入吴佩孚幕中,颇得吴倚重。这就开始了李大钊同白坚武交往最密切的一段时期。共产国际要在中国的实力人物中寻找合作者乃至代理人,这时很看好孙中山和吴佩孚两人,为了争取这两个人的合作,越飞和马林都作过不少努力。在争取吴佩孚的工作中,李大钊和对吴很有影响力的白坚武的交情就是党的一笔重要资产。白坚武日记:“李守常自京来电,有要事相托,已托陈仲甫来接洽。”(220309)现在虽然不知道陈独秀这次洛阳之行的具体情况,但是可以断言就是为了执行共产国际的争取吴佩孚的任务。由党的领袖亲自出马,也可见对这一任务的重视了。 一九二二年五月的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吴佩孚打败了张作霖。以曹锟、吴佩孚为首的直系军阀成了国内最强大的军事集团,北京的中央政府也在其操纵之中了。吴佩孚一时成了国内政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共产国际也就更加紧了争取吴的工作。 战事刚刚结束,吴佩孚要在政治上进一步有所作为了,这时,白坚武一面为他起草主张“恢复法统”的通电(220510),一面上条陈,“请吴子玉将军聘李大钊、王试功、万鸿图、张书元、张则民诸君为顾问,赞助进行统一问题”。(220511)推荐五人,李大钊名列第一,置于参议院议员王试功、万鸿图和众议院议员张书元之前。不久之后,白的日记中就有“李守常来,接谈两日,为吴公赞助”的记载(220607)。李大钊这回到洛阳去两天,大约就是为了贯彻执行共产国际争取吴佩孚的方针。 从解密的共产国际档案中可能看到当年争取吴佩孚的一些情况。 一九二二年,维经斯基致契切林和托洛茨基的电报中说: 中国政治中的主要人物是吴佩孚将军,他掌握着军队、财政、交通以及内政部,南方多数省份现在投靠了吴佩孚,其结果是孙逸仙政府几乎彻底垮台,经我们中国朋友长时间做工作,六月二十七日,我受吴佩孚的邀请访问了他的大本营,进行了非常有意思和有益的谈话,最后吴佩孚委托我转交给俄国武装力量领导人托洛茨基一封信,信中谈到俄中在远东任务的一致性问题。我认为这是中国和苏俄之间签订军事政治协议的出发点。(《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一卷,第九七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一九九七年版) 这里说的“孙逸仙政府几乎彻底垮台”,指陈炯明在广州发动反对孙中山的军事叛乱。 “中国朋友长时间做工作”,大约就是李大钊通过白坚武做的工作。 越飞在给吴佩孚的一封谈他本人来中国谈判的使命的长信中,这样称颂吴佩孚: 俄国人民一直密切注视着中国人民为从政治上和组织上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而进行的民族斗争。我们都怀着特别关注和同情的心情注视着您,您善于将哲学家的深思熟虑和老练果敢的政治家以及天才的军事战略家的智慧集于一身。(同上书,第九九页) 从这些档案资料中可以看到,当时共产国际有一个颇为奇特的想法,就是要促使吴佩孚和孙中山这彼此怀有甚深敌意的两个人携手合作。派克斯给加拉罕的电报中说: 吴佩孚认为同苏俄签订协议是他取得最后胜利的必要条件。我试图说服他转向国民党,同孙逸仙和解,现在还未取得成效:前半部分他接受,后半部分他断然拒绝。昨天内务总长孙丹林(吴佩孚安排的人)来访,让我相信他能防止吴佩孚同孙逸仙发生冲突。(同上书,第九八页) 一九二二年八月二十五日越飞从北京发给加拉罕并呈送斯大林的电报中说: (格克尔)从吴佩孚那里回来了,说从未见过这样完美的军事秩序:秩序和纪律极其严整,操练和训练比赞许的还要好。他受到最高礼遇,包括军事礼遇。吴佩孚及其政治顾问宣称完全同意我信中的意见,都说自己亲俄。吴佩孚给我寄来一张照片,并作了以下声明: 1.不值得与现时的中国政府打交道,它不中用,将在七至十天内被他们驱散。顾维钧外长是亲英分子,但鉴于他很老练,是可以接受的。 2.孙逸仙是中国的思想领袖,吴佩孚是军事领袖,两人联合后将建立一个统一的中国。现在他们在进行谈判,希望他们达成协议,孙将任共和国总统,并亲自兼任军事部长和总司令。(下略)(同上书,第一。七页) 引文末句或有错字。想来原意是:吴任军事部长和总司令。P12-15 序言 向继东兄策划一套百家小集,承他不弃,也把我算作百家中的一家,于是我就从已经发表的文章(包括已经编入集子的和还没有编入集子的)里选编了这一本。选的都是我自以为比较可以看看的文章,算是我的样品展览。 我前前后后大约编辑过大大小小十多部书吧,这些书我大都写有序跋。这里只选了我为花城出版社编辑的《胡适文集》写的前言和我为海南出版社编辑的《鲁迅后期杂文选集》写的序言。是有一点向读者介绍这两个选本的意思。 所选的文章里凑巧有三篇和苏联解体这一历史事件有关。胡适在苏联国势如日中天之时就断言这一场试验已经失败;阿尔巴托夫作为体制内的高级干部探讨了这个结局的必然性;亚纳耶夫为了挽狂澜于既倒,做了徒然的最后一搏。这三篇不是同一个时间写出的文章,现在放在一起,我自己看了,也觉得有一点趣味。也许可以供愿意思考这个题目的读者作一点参考吧。应该顺便说明一下的是:《亚纳耶夫的最后一搏》这一篇,当初在报刊上发表的时候,为了减少字数,不得不把所引用的苏联档案材料删去,现在就把被删去的部分恢复,文章也就更觉完整了。 所选《附录:从鲁迅研究开始》一篇,是为葛剑雄、丁东、向继东三位主编的当代学人自述第一辑《望尽天涯路》写的,没有收入过自己的集子,正好编在这里,向读者作一回自我介绍。 书评(媒体评论) 历史是无法复原的,历史又是零散的片断的组合。二十世纪的人和事,无论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在朱正笔下,都耐人寻味。他写的是过去,想的是现在和将来。他把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现实的思考统一起来了,眼光之高远,见解之独到,往往令人拍案叫绝。 ——季东 现在我们在讨论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国民性,中国的现状和未来,谁最有发言权?让我来说,应该是挚爱这片土地、坚守在这片土地上、为这里还存在的消极现象感到痛心,而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使情况逐渐有所改善的人。 ——朱正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那时多少豪杰/百家小集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朱正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18094069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4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50 |
出版时间 | 2014-08-01 |
首版时间 | 2014-08-01 |
印刷时间 | 2014-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08 |
CIP核字 | 2014134131 |
中图分类号 | I267.1 |
丛书名 | |
印张 | 7.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广东 |
长 | 205 |
宽 | 142 |
高 | 1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