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组成,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大约成书于战国至西汉时期。它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创立了中国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基础,始终指导着中国医学的发展,直到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为了阐述《黄帝内经》这部书的学术思想,帮助后学者更好地阅读原书,编者佚名在书中每篇之前添加了说明,对该篇的主旨进行了概括,在篇末对部分篇目作了简要的评析。在白话文的翻译上也参考了国内已出版的许多版本。
图书 | 黄帝内经/线装中华国粹 |
内容 | 编辑推荐 《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组成,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大约成书于战国至西汉时期。它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创立了中国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基础,始终指导着中国医学的发展,直到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为了阐述《黄帝内经》这部书的学术思想,帮助后学者更好地阅读原书,编者佚名在书中每篇之前添加了说明,对该篇的主旨进行了概括,在篇末对部分篇目作了简要的评析。在白话文的翻译上也参考了国内已出版的许多版本。 内容推荐 “线装中华国粹”系列精选流传千年的中国古代国学名著,立足原文精髓,加以最全面、最细致、最通俗易懂的解读,帮助读者更深入理解原著的精髓,使读者轻松接受国学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感悟千年前先贤们的思想精华,并从中有所领悟和收获。本书是分册《黄帝内经》。编者佚名在书中每篇之前添加了说明,对该篇的主旨进行了概括,在篇末对部分篇目作了简要的评析。 目录 序言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阴阳别论篇第七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六节脏象论篇第九 五脏生成论篇第十 五脏别论篇第十一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宣明五气论篇第二十三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热论篇第三十一 刺热论篇第三十二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疟篇第三十五 刺疟篇第三十六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咳论篇第三十八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腹中论篇第四十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风论篇第四十二 痹论篇第四十三 痿论篇第四十四 厥论篇第四十五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脉解篇第四十九 刺要论篇第五十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针解篇第五十四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骨空论篇第六十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际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一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一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一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刺法论篇第七十二 本病论篇第七十三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徵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 方盛衰论篇第八十 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试读章节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故日: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译文 所以外感致病因素伤害人体。急如疾风暴雨。善于治病的医生,病邪在皮毛的时候,就给予治疗:技术较差的,病邪在肌肤才治疗;再差的,病邪在筋脉才治疗:更差的,病邪在六腑才治疗;最差的,病邪在五脏时才治疗。病邪传入到五脏。就非常严重,这时治疗的效果,只有半死半生了。 所以自然界中的邪气,侵袭了人体就能伤害五脏:饮食或寒或热,就会损害人的六腑:地的湿气,感染了就能损害皮肉筋脉。 所以善于运用针法的医生,有时从阴引阳。有时从阳引阴:取右边以治疗左边的病,取左边以治疗右边的病,以自己的正常状态来比较病人的异常状态,以在表的症状,了解里面的病变:并且凭此判断太过或不及,就能在疾病初起的时候。知道病邪之所在,此时进行治疗。就不会致使病情发展到危险的地步了。 所以善于诊治的医生,通过诊察病人的面色和脉象,先辨别病症的阴阳:审察浮络的五色清浊,而知道病的部位:观察呼吸,听病人发出的声音。可以得知病人的病痛所在:诊察四时色脉的正常与否。来分析为何脏何腑的病,诊察尺肤寸口的脉象,从它的浮、沉、滑、涩来了解疾病所产生的原因。这样在诊断上就不会有差错,治疗也没有过失了。 所以说:病在初起的时候,可用刺法而愈:及其病势正盛。必须待其稍微衰退。然后刺之而愈。所以病轻的。使用发散轻扬之法治疗:病重的。使用消减之法治疗:其气血衰弱的。应用补益之法治疗。 形体虚弱的,当以温补其气:精气不足的,当补之以厚味。如病在上的,可用吐法:病在下的,可用疏导之法:病在中为胀满的,可用泻下之法:其邪在外表,可用汤药浸溃以使出汗:邪在皮肤,可用发汗,使其外泄:病势急暴的,可用抑收法:病实症,则用散法或泻法。观察病是属阴还是属阳。来决定应当用柔剂还是用刚剂,阳病应当治阴,阴病应当治阳:确定病邪在气在血,更防其血病再伤及气。气病再伤及血,所以血实的适宜用泻血法,气虚的宜用升补法。 简评 本篇是中医学阴阳理论最重要的文章。文中论述阴阳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并联系自然界与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各种征象加以论证。提出早期治疗的意义,针刺、诊病及治疗的基本原则。文中提出人体的运动生化规律与天地自然规律是一致的,这就是所谓的天人性命之理。这种理念在今天可能很多人会难以理解,甚至会被认为十分荒诞,但阴阳理论自古以来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一些人对中医理论的质疑,只能说明其中蕴含的科学真理尚未被人们完全认识而已。 本篇提到的“七损八益”说是历代医学家争论颇多的话题。对其中含义各有不同的解读。这是中医理论在发展中的学术深化现象。《内经》重视房事与养生和疾病的关系,对房事过劳所产生的疾病和发病机理作了较详细的阐述,为中医房事养生和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 本篇后一部分从阴阳、左右、彼我、表里相对的角度提出的治疗原则,完全体现了中医学系统整体的诊疗理念。特别提到医家要“见微得过”,注意对微细征兆的诊察,才能发现隐匿的重大病患,这在临床医学中有重要价值,其中提出治病应依据发病的不同阶段和病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国文化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伟大思想,是中医学取得良好疗效的哲学根据。 本篇中的养生治病名言很多,如“治病必求于人”、“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成胜苦”、“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成伤血,甘胜成”等。P二二-二四 序言 《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组成,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大约成书于战国至西汉时期。它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创立了中国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基础,始终指导着中国医学的发展,直到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素问》共24卷,81篇,所论内容十分丰富,包括阴阳五行、脏象气血、腧穴针道、病因病机、诊法病证、治则治法、医德养生、运气学说等,较为详尽地论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的有关内容,突出了古代的哲学思想,强调了人体内外统一的整体观念,从而成为中医的基本理论。 流传了两千多年的《黄帝内经》是凝聚了中华民族智慧结晶的中医理论经典,书中提出的天人合一、阴阳平衡、顺应四时等理念,一直被人们视作养生保健的最高准则。黄帝拥有一支通晓医药的能人队伍,如岐伯、雷公、伯高、少师、少俞等。书中叙述群贤研究医疗的心得,都鞭辟入里,后人难以望其项背。在远古时代,没有注射简、血压计、体温计等基本的医疗器材,更没有显微镜、X光、超声波、断层扫描等复杂的检验设备,也没有经过多年临床试验的药物。那么,为什么我们的祖先会拥有如此高的智慧,能够建立起一套颠扑不破的医学理论呢? 如同道家经典的玄妙缥缈,《黄帝内经》的内容也十分深奥,后人很难完全理解其中的含义,虽然历代名家批注迭出,但大多无法成为天下公认的范本,即使是金元四大家也只能参透其中的一部分。试问在科学昌明的现代,医学家们能否追根究底,一窥这部宝典的全貌与真髓呢? 有位学者说:“得诀归来好看书。”同样的,若要读懂《黄帝内经》,必须将贯穿书中的几项基本元素详加拆解,唯有进一步了解阴阳、气血这些关键词汇的真实含义,剖析其物理规则,并用现代白话、科学语言来解释,使其通俗易懂,才能拉近《黄帝内经》与我们之间的距离,让我们充分得到它的灌溉与滋养。 西方医学之父、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说过:“人体内拥有的自然疗愈力量,是我们远离疾病的最佳禀赋。”这位古希腊的医生在公元前四百多年就已告诉我们,自己的身体潜力无限,足堪依靠。在东方,几乎在同一时代问世的《黄帝内经》也有相同的看法,养生的智慧就在于了解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顺应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并且善于培养自身的能量,这才是我们避免疾病、健康延年的养生之道,也是诊治疾病、救死扶伤的医学之道。 “道以医显”,医道也是中国文化最集中的体现,阴阳、五行、中庸等观念在医道中无不尽显;另一方面,“从医入道”又是掌握传统文化精髓的快捷方式。《黄帝内经》在国学经典中的地位非常独特,它几乎是唯一一本以圣王命名的书。这就意味着生命之学在我国古代文化中被认为是帝王之业,是大功德和大慈悲。因此,学习《黄帝内经》是在培固我们的智慧元气,是一种根本性的学习。在古人眼里,身体就是天下,就是国家。中国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切皆以修身为本。所以,中医有一句话,叫作“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上医医国”的意思,是“天下即人身”,就是掌控好了人身的人就可以治理整个国家。千百年来,什么都变了,但是人没有变,人的本性没有变,而所有的思想都是从人的身体中发出来的。因此,无论世界如何风云变幻,世界上最高的学问始终是研究“人”的学问,而中国文化更是以人为本的文化。 为了阐述《黄帝内经》这部书的学术思想,帮助后学者更好地阅读原书,编者在书中每篇之前添加了说明,对该篇的主旨进行了概括,在篇末对部分篇目作了简要的评析。在白话文的翻译上也参考了国内已出版的许多版本,但《黄帝内经》内容艰深,翻译中难免有误读、误解之处,还望大家批评指正。此外,本书在编写过程中还得到了朱家华副教授和陈桔梅女士的大力支持和指导,在此也一并感谢。 编者 2013年5月21日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黄帝内经/线装中华国粹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佚名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919543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96 |
版次 | 1 |
装订 | 其他 |
字数 | 529 |
出版时间 | 2014-06-01 |
首版时间 | 2014-06-01 |
印刷时间 | 2014-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624 |
CIP核字 | 2014076989 |
中图分类号 | R221 |
丛书名 | |
印张 | 25.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江西 |
长 | 235 |
宽 | 170 |
高 | 2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15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