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陈云家风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三编研部、陈云纪念馆编著的《陈云家风》一书通过对陈云同志的夫人于若木、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的采访资料进行整理,把陈云同志的这一宝贵精神财富多角度呈现给读者,真实可信。

翻开《陈云家风》这本书,我们看到,在妻子眼里,陈云同志是一个伟人,是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妻子欣赏他的智慧和工作的果断,敬重他像水晶般透明的党性和政治品格;在子女们的眼里,父亲对他们充满慈爱,但要求十分严格。他指导孩子们读书学习,教导他们做正派的人、心态平和的人、普通的人,不许搞特殊化,要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无论到哪里,都要遵守当地的规矩和纪律,绝对不能觉得自己比别人优越,绝对不能炫耀自己的父亲。

书中整理收录的陈云同志身边工作人员的回忆,通过亲历者、见证者讲述陈云许多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向读者生动真实地展现了陈云崇高的精神风范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内容推荐

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三编研部、陈云纪念馆编著的《陈云家风》一书依据多年来对陈云同志夫人、子女、孙辈,以及身边工作人员的采访资料整理编辑而成,共编入21位人员的回忆文章,共27篇。全书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共约10万字,100余幅珍贵的历史图片,其中不少内容是首次公开发表。

目录

序:共产党人家风的典范/朱佳木

于若木:我心中的陈云

 爱读书,爱算账

 马克思送来了“天兵天将”

 一块钱的热闹婚礼

 挺身赴南满

 不收礼,不自恃

 受到冷落后,他沉默了

 失意时不消沉,得意时更清醒

陈伟力:长女的情思

 父亲给我写信

 向周总理请假

 读《世界知识年鉴》

 “这是国家的经济机密,我怎么可以在自己家里随便讲?”

 如果被敌人抓住了,怎么办?

 “你没上班,就要退回工资去!”

 父亲让我去接妈妈

 最大的业余爱好是听评弹

 从来没把权力用在家人身上

陈元:父亲教给我那么多

 “如果你敢揭发我,共产党饶不了你!”

 用干部的最高境界就是“就地取材”

 抓腐败,首先从党的高级干部抓起

 坚持在地震后的危房里办公

 父亲一点拨,就恍然大悟了

 推崇《矛盾论》和《实践论》

 不停地分析、判断、比较

 在十二届二中全会上,父亲喊了两句口号

陈伟华:受益终身的两封信

 我爸爸从来没有反对毛主席!

 “孩子们的功课缺不得”

 家庭学习小组

 核桃是父亲的健身球

陈伟兰:父亲一向反对宣传他

 “别人能去,你也能去”

 “不要把我和群众分开”

 和父亲讨论“不唯上”

 “不能把成绩算到自己的账上”

 《人到中年》牵动了父亲的心

陈方:为父亲而自豪

 父亲的工资接济了许多人

 “老老实实做小学生”

爷爷影响了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爷爷教导我为人要低调/陈怡初

 印象最深的是爷爷照顾他的姐姐/陈汉洲

 爷爷的菜谱出奇地简单/董巍

 对爷爷“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体会最深/陈晓丹

身边工作人员忆陈云

 听陈云同志讲解“交换、比较、反复”/刘家栋

 一生中引以为幸的经历/王玉清

 实事求是的模范/余建亭

 善于听取各方面意见/邱纯甫

 对工作人员的厚爱令人感动/周太和

 把散步作为联系群众的一种方式/杨乃智

 廉洁奉公,艰苦朴素/肖华光

 言行一致的楷模/朱佳木

 念兹在兹,学用无穷/许永跃

 关心家乡的发展/陈群

 把自己和工作人员摆在平等位置/顾宗宏

 始终把老百姓装在心里/牟信之

 首长对工作的认真态度始终激励着我/张季敏

 生活中的首长简朴至微/姜仕亮

 对家人严格要求/谢国富

 幽默、诙谐、风趣的伟人/周光生

 外出没有前呼后拥的迎送/孙寿娟

 首长的简朴生活令我感动/晏晓章

 要求我们学好哲学/曾宪林

 在首长身边,有趣的事情特别多/赵天元

 首长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最值得我学习/张明立

 一直把我当成家人/佴长山

 勉励我做“人民的老黄牛”/赵群鸣

 面对疾病乐观开朗/王赞舜

 把我们护士当做自己的孙女/陈金莲

后记

试读章节

读《世界知识年鉴》

一天,我们在报纸上看到有关美国的报道,就很自然地聊起美国。因为父亲曾经送给我们兄弟姐妹每人一本《世界知识年鉴》,让我们了解世界各个国家不同的政治、经济、军事情况。通过读书,我对美国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看到那篇报道,父亲就跟我对比中国和美国的国情,他说,两国纬度相似,面积相似,但是国家的自然条件相差很多。美国山很少,大片的平原,可耕地面积非常大;中国可耕地面积要少得多,大片的沙漠、荒滩,寸草不生,人也无法居住,还有戈壁滩等生活条件非常恶劣的地方。美国的石油、煤矿资源非常丰富,人口也很少;中国的人口对国家来说是一个很沉重的负担,要每个人都有饭吃,有衣服穿,确实不容易。他对比了中国和美国的农业和农业的生产方式。

在江西那段日子,我跟他一起生活了大概八九个月,他跟我谈了很多很多,从对政治问题的看法到对我家庭生活的、关心。

他反复通读了马恩列斯的著作后,又反思了自己几十年的工作实践,对自己充满自信。他说,过去我只是有实践经验,现在我又有了理论。又有理论,又有经验,将来无论再遇到什么事,我都不怕了。

那段时间,他思考自己的前半生,对自己从事的经济工作做了一个总结。他说,在军事方面、外交方面,他确实不如毛主席,毛主席在这方面是个天才;但是在经济方面,因为他介入得很早,几十年积累下来一点经验。

他总结他有关经济工作的实践,说他的经济管理经验完全是从实际工作中,根据中国国情逐步积累起来的。他是根据中国的国情制定经济政策的。从江西苏区开始到陕甘宁边区,到建立东北根据地,到全国解放,地域逐渐扩大,人口也逐渐增多,经济结构也逐渐复杂。他一直没有间断地搞经济工作,经验积累从简单到复杂,变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全面。

他跟我们反复说过,全国人民吃饭穿衣的问题都在他肩上,这个担子非常重,责任非常重大,作为主管经济的他一定要让老百姓的生活有所改善,稳步前进,要一年更比一年好。只有这样,老百姓才能觉得共产党好,觉得共产党真是为他们的利益着想。他说,我管理经济的经验主要是从实践中来的,是根据中国的国情逐步发展起来、丰富起来的。

有一次,父亲和我讨论了一个和汇率有关的问题,我们争论来争论去,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也没搞清楚。我记得回到北京后,父亲特地把当时人民银行的一位副行长叫到家里请教这个问题。副行长给父亲讲得非常清楚,父亲听明白了以后,又告诉了我。

父亲还提到香港问题,因为他一直主管全国经济工作,他很清楚香港在我国贸易中占有怎样的位置。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主要靠出口少量的农产品、工艺品换取外汇,购买国家急需的机械设备和药品,而香港在我国的国际贸易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所以他说,即便是到了香港回归的时候,我们也要保留它的位置,不改变它的性质,因为中国需要外汇,中国需要和国际上进行经济交流。我那时还不知道,父亲早在1938年就安排人到香港建立了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并开始利用香港进行国际贸易,为根据地解决一些药品和收发报设备。办事处就是华润公司的前身。

P31-33

序言

共产党人家风的典范

家风是指家庭的风气、风貌,是家庭中的长辈通过日常言谈举止,影响家庭成员思想感情、人格品德、生活态度、行为规范而形成并可传之后代的精神力量。自古以来,中国就有重视家风的传统,并把塑造良好家风视作扶正民风、国风、社会风气的核心和基础。正因为如此,《孔子家语》《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家规范本,在我国流传久远,曾被家庭和私塾当成儿童的启蒙教材。然而,普通人家的家风无论好与不好,影响范围毕竟有限,除自己的家庭成员外,顶多波及周围邻里。对民风、国风、社会风气产生较大影响的家风,当数社会地位比较高、名气比较大的家庭。而且,地位越高、名声越大的家庭,其家风的影响范围也会越广。所以,这样家庭的家风,其好与不好不仅是他们一家的事,而且关系到民风、国风和社会风气。

中国共产党是在近代中华民族灾难日益深重、中国工人阶级伴随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而产生,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和劳苦大众被俄国十月革命唤醒的时代大背景下诞生的。组织这个党和较早加入这个党的人,绝大多数都是胸怀国家与民族兴亡,以解救天下劳苦大众为己任,并且信仰马克思主义、愿为中国独立和人民幸福不惜牺牲自己一切的人。因此,当他们在组建家庭、有了子女后,往往会很自然地用自己的崇高追求和人格、情操去感染家庭的成员,从而形成革命的家风;当革命胜利、共产党取得全国政权、他们成为掌握国家权力的人后,也不会像往日的农民起义军那样一旦建立政权便忘乎所以、腐化堕落,而会自觉、慎重地看待手中的权力,并通过言传身教和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影响自己的家庭成员,使他们也能做到谦虚朴实、平等待人、公私分明、遵纪守法、勤俭节约、助人为乐,从而保持革命的家风,为普通人家树立榜样。在所有这样的家风中,陈云同志的家风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典范。

俗话说“言教不如身教”。陈云同志的家庭之所以能有一个好家风,说到底,首先因为他自己有一个好作风,凡要求别人做的都是自己已经做到的。他虽然出身贫寒,幼年父母早逝,由舅父母抚养,但从小就很有志气。14岁那年,因无力继续上学,经人介绍到上海的商务印书馆当了一名学徒,并由于勤快能干,提前一年升为店员。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时,他刚满20岁,因平时克勤克俭、追求上进,在工友中享有很高威信,便被推举为罢工委员会的领袖。斗争中,他表现英勇机智,很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对于自己入党的动机,他在后来的自传中说,是大革命的影响和通过看马克思主义书籍,“了解了必须要改造社会,才能解放全人类”。他写道:“做店员的人,有家庭负担的人,常常在每个重要关头,个人利益与党的利益有冲突时,要不止一次地在脑筋中思想上发生矛盾。而这种矛盾的克服,必须赖于革命理论与思想,去克服个人利益的思想。”…后来的无数紧要关头都证明,他的确是抱着这种崇高的革命理想而入党的,革命意志的确是经受住了任何一种考验。在革命的征途上,他通过各种斗争的锤炼,思想越来越成熟,经验越来越丰富,领导艺术越来越高超,终于成长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1930年25岁时,他便进入了党中央委员会,以后又被指定为临时中央的政治局委员和政治局常委。在1934年临时中央与中央革命根据地的苏区中央局合并后,他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和政治局常委(又称书记处书记)。从那时起直到“文化大革命”中间的九大,他一直是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粉碎“四人帮”后,他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重新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和政治局常委,从此回到中央领导集体,直至党的十四大时离职休养。在70年的革命生涯里,无论处于地下斗争还是战争环境,身居要职还是遭受政治“冷遇”,他都能始终保持坚定的革命信念、积极的人生态度、旺盛的斗争精神、负责的工作态度、低调的处事风格,并能始终严格要求自己的家人、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要他们“读好书,做好人,以普通劳动者身份自居,不搞特殊化”。正因为如此,他的家庭才形成了一种既有老一辈革命家家风共性又有自身特点的良好家风。

……

陈云同志曾经深刻指出:对整顿党风这件事,“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要重视。要真正身体力行,作出榜样”。他提出:“希望所有党的高级领导人员,在教育好子女的问题上,给全党带好头。决不允许他们依仗亲属关系,谋权谋利,成为特殊人物。”可见,在陈云同志看来,党和国家各级领导干部尤其高级干部的作风和家风,也是党风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抓党风好转,首先要从领导干部的作风、家风抓起。事实告诉我们,群众看我们的党和党风,往往就从领导干部的作风和家风中看。因此,领导干部的作风和家风好与不好,不仅关系党的形象,也关系党的作风和社会风气的好坏。古人讲:“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个话很有道理。如果我们领导干部连自己的作风、家风都搞不好,怎么可能把党把国家治好,又怎么可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呢?

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狠抓纠正“四风”,大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而且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营造全社会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他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他的这些论述具有极强的针对性。我们应当乘势而上,通过各种途径,促进各级领导干部重视作风、家风的建设,并把它与转变党风和社会风气,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包括陈云同志在内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家风,不失为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的有益教材。只要我们各级领导干部的作风、家风是好的,我们的党风和社会风气何愁好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何愁树立不起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何愁不能实现!

为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将于若木同志及陈云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的回忆文章集中在一起,编辑了这本《陈云家风》,并嘱余作序。我认为编辑这本书,无论对于宣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家风,还是对于促进各级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推动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都是一件很有必要、很有意义的事,所以写了一点我所了解的陈云同志家风的事,权当本书的一个引子。

朱佳木

乙未谷雨于京华三己斋

后记

陈云同志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是深受全党和全国人民尊敬和爱戴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崇高的品格风范以及他对家属子女、身边工作人员的严格要求,在党内有口皆碑,堪称楷模。为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编辑出版了这本《陈云家风》。

本书是依据我们多年来对陈云同志夫人、子女、孙辈,以及身边工作人员的采访资料整理编辑而成,其中不少内容是首次公开发表。

本书主编姜淑萍、徐建平,副主编张曙。刘贵军参加了编辑工作。

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冷溶对选题及编辑工作给予了指导,中央文献研究室副秘书长龙平平审阅了书稿。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骆振龙提出选题策划,屈笃仕参加编校。

本书编辑过程中,得到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宋平同志为本书题写书名。朱佳木同志为本书作序。我们谨表示诚挚的感谢。

编者

2015年5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陈云家风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三编研部//陈云纪念馆
绘者
出版社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4043598
开本 16开
页数 18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5-05-01
首版时间 2015-05-01
印刷时间 201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872
CIP核字 2015098362
中图分类号 K827=7
丛书名
印张 13.7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70
212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21: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