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痛并快乐” 中思考“幸福了吗?”,进入电视业伊始即坚持在节目中“说人话,关注人,像个人”,四十岁以后又将“捍卫常识,建设理性,寻找信仰”作为自己的职业追求。他就是中国主持界的标杆性人物、被大众称为“媒体良心”的白岩松,他凝重而坚毅的神态堪称电视荧屏上的“中国表情”。
从国计到民生,从幸福到无用的事,他毫不隐瞒“一个人和一个时代的成长与困惑”。他在最主流的言论平台上自创“白话体”,一身正气,铿锵犀利,总能让人听进去。他的评论已成时代旁白。(新周刊语)
如果用八个字总结白岩松的语言风格,那就是:“沉稳大方,家国情怀。”《白岩松的说话之道》由张笑恒编著。
张笑恒编著的《白岩松的说话之道》向读者展示了白岩松在新闻采访和时事点评时高超而富有技巧的说话之道,同时结合白岩松新闻播报中的具体个案,深入浅出地告诉读者,在与人沟通时该如何恰当地运用语言技巧,把自己的思想准确生动地表达出来,并让他人愉快地接受。
2000年,央视主持人白岩松推出了首部随笔集《痛并快乐着》,火爆一时。然而当时的白岩松却向公众承诺,自己十年后会再写一部。“那一本书,我相信,一定会更犀利,更言无禁忌,更能在行笔中自由地呼吸。”
2010年,白岩松果不食言,一部名为白氏叩问句的《幸福了吗?》问世,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那股不羁与犀利,让人不仅再次见识到了白岩松身上的浓浓正气,其犀利且寓含深意的语气更让人耳目一新,为之惊叹不已。
2009年,有记者预约采访白岩松时,曾向其问道:“喜欢音乐、足球、篮球,这是否也是你始终在做节目时保持激情的一个因素?”
白岩松答道:“还是新闻人的因素在,喜好是喜好,比如我喜欢摇滚乐,但说话时是新闻人。而且,你听到有人这么说过吗,就是有说话权利的人像我这样说过吗?这时候我要选择一些该说但别人不说的话,别人说的那些锦上添花的话我就算了,不多我一个。我到了该得罪人的年龄,该主动地去得罪人了。我不能再天天说那些讨好人的话,我不得罪人谁去?”
后来在面对《南方周末》记者“你还有哪些压力和艰难”的提问时,白岩松又再次陈述道:“我不会因为仅仅考虑我自己的风险,说实话,我也听到了一些声音,非常善意地说,还是做主持人吧。我理解这句话,做主持人当然轻松多了,不会去触碰很多的利益。你做了评论员了,满足了A,就打击了B,明天得罪了C,后天D给你表扬。我们现在每天都面临这种局面,经常有人对我说:‘小白,这话有点狠啊。’没问题,40岁之后我就已经非常明确地说过,我要进入得罪人的时代了,一个做新闻主持人,一个做评论员,如果被所有人喜欢,那是一种悲哀。”
作为央视的新闻主播和重要新闻评论员,白岩松身上的压力和担子可谓极重。因为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黎民百姓都在观看他的节目,他的每一句话只要稍有不慎其后果都可能无法预料。但是,即便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他却依旧能够站出来,一吐实话和真话,这不仅仅需要魄力,更需要勇气。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在交际场合中对谈话都抱有相当敏感的态度,尤其是在一些公众场合中,面对一些颇具争议性的话题,说话时常常表现得非常谨慎。即便当时脑海中已经对事情有了鲜明的看法和观点,却往往不敢轻易开口,害怕因此冒犯并得罪他人。
然而,任何真理的呈现都要经过最初的阵痛,我们要做的就是不畏强权,学会让自己的内心强大起来,与其痛苦地遮掩真相,不如抱着一试的心态,诚恳大胆地将自己的观点陈述出来,或许最终对方会被自己的真诚所打动。
提到吴敦义,台湾岛内大部分人对他的印象是“口才犀利,敢讲敢说”。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江岷钦曾用四句话形容吴敦义:“独当一面当黑脸,三尺清风敢向前,听话好用不危险,孤鸟一只不爱钱。”台湾著名媒体人陈文茜说他“说话绵里藏针,口才一级棒,能做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称其口才比民进党“有过之而无不及”。
其实,只要在台湾上网搜索一下,就会发现非常多的有关于吴敦义的语录和名言,尤其是他每次到“立法院”备询时,对民进党火力全开,毫不留情,因此媒体最常用的标题就是“吴敦义舌战绿营群雄”之类,所以,吴敦义的好口才广为人知。
例如,他在“立法院”指责谢长廷是“邪恶律师”曾轰动一时;民进党“立委”问他是否愿意为台湾的政局纷扰道歉,他回答说“如果你们不制造纷扰,我何需道歉”……经常说得民进党“立委”哑口无言。然而正是因为吴敦义敢想敢说,他才能够一直备受各界人士的敬畏。
拿破仑?希尔曾说:“有很多人思路敏锐、天资聪颖,却无法发挥他们的长处参与讨论。不是他们不想参与,只是因为他们心生畏惧。”一个人要想增强自信、锻炼口才,就要敢于在众人面前慷慨陈词,即使刚开始会有退缩的心情。
无畏之语能展现一个人的气度和勇气,然而要想将这种暗藏犀利的话语说得刚刚好,就一定要有魄力,否则你说出的话就仿佛打在棉花上,虽然出口有劲,但是话语之间却丢了内涵与自信,不能让人信服。P3-5
白岩松,1968年8月出生,内蒙古呼伦贝尔人,蒙古族,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新闻评论员,《新闻周刊》《感动中国》《新闻1+1》等节目主持人。1989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后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2000年被授予“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在中国众多的主持人中,若评点谁说话最有个性且刚正不阿,估计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便是白岩松。朴实无华、一身正气,满含着对祖国、对人民真诚的爱;决不哗众取宠,真实做人,踏实做事,这就是观众眼中的白岩松。作为中国主持界的标杆性人物,白岩松已经被大众称为“媒体的良心”他凝重而坚毅的神态,更堪称电视荧屏上的“中国表情”。
尽管在镜头前白岩松常常不苟言笑,皱着眉头,表情凝重,但他善用标新立异的修辞、咄咄逼人的口吻、专业水准的评论引出自己的思索与希望。反应机敏和语言犀利是白岩松的优势,他主持的节目深刻而不呆板,活泼而不媚俗,其主持风格自成一派。在中央电视台多次大型直播中,人们都能看到他自信的身影。2000年,白岩松在悉尼奥运会上的即兴直播,甚至丝毫不逊于体育节目主持人。他凭借入木三分的分析和沉稳的主持风格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现场掌控能力使得他主持的节目大气磅礴,收视率高。由于白岩松在播音主持行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屡次斩获国家级大奖。
有专家这样评论他:“白岩松睿智,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表面上,他的语言华丽而富有诗情画意,但藏在一副眼镜后的小而明亮的眼睛告诉我们:他的思想更深邃,更沉稳。”
作为央视的重头节目,新闻评论对于主持人的文化修养、反应能力、知识面以及对天下事的敏感与关注度等方面要求是极高的,主持人必须具有过人的综合素质和鲜明的主持风格。而白岩松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也是他的无所不通:民生、国际关系、航天技术,甚至奥运会的击剑比赛,他都能侃侃而谈,应对自如。
白岩松,这位央视“名嘴”究竟是怎样炼成的呢?
事实上,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的白岩松学的专业并不是播音,而是新闻。当他1993年从中国广播报社借调到中央电视台的时候,他的普通话说得很不标准,主持节目时经常发音不准,甚至读错字。当时,台里规定主持人念错一个字罚50元,他每个月不多的工资经常会被扣去一部分。有一个月,白岩松不仅被罚光了工资,还倒欠栏目组100多元。这让白岩松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甚至一度抑郁失眠。后来,为了能够在中央电视台站稳脚跟,白岩松开始苦练口才。
参与创办《东方时空》后,白岩松与一些年轻人开始进行大胆的新闻探索与创新,推出了《东方之子》等栏目。这些节目以选题严谨、判断敏锐的特色,创造出了新的电视播出形式,内容涉及环境、教育、社会和家庭等许多备受关注的话题,赢得了全国观众的支持和喜爱,成为中央电视台最有影响的专题性栏目,也成为接到观众来信最多、被寄予希望最多的栏目。白岩松也从此成为一个能够敲开老百姓心扉的著名主持人。
如今,白岩松对于新闻播报语言的运用更加游刃有余,加上他每日坚持浏览大量的信息,勤加思考,他的新闻主持语言又变得更加富有生活气息,更加接地气。每每遇到严肃的话题,白岩松总能灵活地运用各种修辞,使观众知晓其意,并加深对新闻的理解。而遇到一些大众场合的演讲,他又能巧妙地运用温馨而幽默的话语,化去语言上的犀利,给人带来轻松自然的一笑。
镜头外的白岩松,虽然褪去了主持人的光环,但是仍然有着独特的气场,因为他的绝佳口才和临场应变能力已经为众人所知,其睿智、幽默的主持风格也为人们所公认。他脱口而出的纷飞妙语和抽丝剥茧的逻辑分析,常常让人忍俊不禁,又低头沉思。
本书向读者展示了白岩松在新闻采访和时事点评时高超而富有技巧的说话之道,同时结合白岩松新闻播报中的具体个案,深入浅出地告诉读者,在与人沟通时该如何恰当地运用语言技巧,把自己的思想准确生动地表达出来,并让他人愉快地接受。
他饱含深情地旁白“与中国有关的日子”,又孜孜不倦地解释“我们生活的世界”。与其说他的魅力来自敏锐的观察力,毋宁说是来自朴素的亲和力。他冷静、持久,又恰到好处地表达出国情与民意,并在任何时候都保持着乐观与坚定的姿态。
——《新周刊》2008年授予白岩松“最佳时评节目主持人”奖颁奖词
在电视上说了17年,今天的他是最平视观众和社会的节目主持人。他看到了人性退步仍相信进化论,他站在国家舆论平台仍诚实地说人话,只因他对当代中国人的压力和痛苦感同身受,并相信中国正接近时代的“折返点”……他是详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之谜的最佳解说员。
——《新周刊》2010年推选白岩松为“年度知道分子”点评语
白岩松的激情和锐气给人一种感染,新闻评论员的特征在他身上特别鲜明:敏感、独到、深刻、参与感、播讲欲、不传播毋宁死!坚决维护话语权!
——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敬一丹
白岩松睿智,他说话非常缜密,几乎找不出漏洞。而且他为人特别仗义,在生活中也是个非常清醒的人。
——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朱军
白岩松打破了新闻主持的传统模式和标准,带来了语言表达方式的突破和创新。白岩松戴个眼镜,长得并不算英俊帅气,普通话说得也不标准,但他却可以坐在那里和大家沟通交流,你听他说话从不会感觉他在端着,在字正腔圆地说着别人写好的稿子。
——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欧阳夏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