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当官:我读书少,可官品好
田文镜、李卫、鄂尔泰是雍正朝最受宠的三个大臣,雍正常说他们是“模范督抚”,但奇怪的是,这三人关系却并不融洽,其中尤以李卫与田文镜最为违和。《清人逸事》中说,田文镜任河南总督时,嫉妒浙江巡抚李卫受宠,于是暗地里在雍正面前说后者的坏话,但雍正不为所动。田文镜见中伤不售,于是转而巴结,某次恰逢李卫母亲去世,田文镜派人前去吊唁并赠以厚礼,孰料李卫却大骂道:“老母虽死,亦不饮小人一勺水也!”后令人将田文镜使者挡在门外并将礼物丢进猪圈,以示不齿。
李卫诟骂田文镜之事未见于正史,不过雍正七年时,田文镜确实在某奏折中评论过李卫,说后者“操守廉介”,乃“当世之贤员”,只是这人“驭吏稍疏”,又好嬉游,作为大僚,未免有不到之处。对此评价,雍正深表嘉悦,并希望他们能相互学习,共为一体。
同样是非正途出身的官员,李卫鄙视田文镜颇有些吊诡。论文化,李卫比田文镜只有更差;论年龄,田文镜基本比李卫大上一轮:论经验、论能力,李卫也未必比田文镜更胜一筹。如此,大概只能是田文镜的苛刻作风让李卫感到不爽了。
前些年,电视剧《李卫当官》可谓红极一时,由知名演员徐峥扮演的那个李卫,诙谐幽默,活灵活现,颇受大众好评。不过,电视剧毕竟是电视剧,历史上的李卫也并非如此(徐峥也说自己并不知道历史上的李卫是怎么样一个人,导演这样交代说:李卫,“不识字,四爷的家奴,爱骑马,爱收藏小玩意儿”)。
李卫,江苏铜山人,康熙二十六年生人。论家境,他是富家子弟;论出身,也是个监生,捐来的。三十岁那年,李卫捐了个兵部员外郎,两年后又捐了个户部郎中。大概因为从小家境富裕,李卫对于旧日陋规一点也不沾染,如《小仓山房文集》中即说,李卫在户部管理银库事务时,某分管亲王要求每收钱粮一千两,加收平余十两。李卫屡次谏阻,亲王不听。李卫遂在库外置一柜,上面赫然写着“某王赢余”,一时引起轰动。该亲王见后,大为难堪,只得下令停收。
所谓“赢余”,其实就是陋规,这种东西上不得台面但又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当时办公经费不足,办事人员也须有饭食银等补贴,否则公事难办,久而久之,即成一定之规。亲王之举,也未必是为个人谋利,而是为全体人员谋福利——大家一起分肥,但李卫不管那么多,法外之银,说不能收就不能收,得罪权贵也在所不惜。
正因为这种敢作敢当的可贵品格,李卫才被雍正发现并在继位后加以提拔重用。雍正元年,李卫被授为直隶驿传道,尚未上任即改为云南盐驿道。到任后,李卫将当地盐务积弊一洗而空,凡在云南所见所闻所思,无不据实陈奏。对此,雍正很表赞许,次年即将之提拔为云南布政使,仍管盐务并兼管铜厂(铸钱)。雍正还批示说:“尔为人刚直,居心莅事,忠诚勤敏,朕所深知。览所奏数折,实一片血诚,毫无顾忌。且其中分析款项,井井有条,甚属可嘉,殊不负朕一番识拔!钦此!”
雍正三年,李卫被擢升为浙江巡抚并兼理两浙盐政。抵任后,李卫积极推行“摊丁人地”改革,清理积欠,兴修海塘,成就斐然。在盐务上,李卫一方面加紧打击私盐贩卖,一方面推行盐政改革,“诸场有给丁滩者,以丁入地,计亩征收;无给丁滩者,暂令各丁如旧输纳”。由此,既稳定了盐业生产,又增加了盐业税收,这让雍正感到十分满意,李卫也随后官升一级,被授为浙江总督。此时的李卫,刚刚四十出头,和田文镜、鄂尔泰老来才得志相比,可谓是腾云驾雾了。
有人说,李卫官越做越大,这没文化可咋办啊?这倒也是个问题。李卫豪族出身,先祖在明初以军功起家,后为锦衣卫世家,大概是家风的缘故,李卫也是自幼习武,文化程度不咋地。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臣孤失学,不习章句,缘从母命,访择塾师,仅能讲说《通鉴》,粗知古人行事。”
电视剧《雍正王朝》里有个情节颇为精彩,说李卫命人写一张告示,众人问:“大人是要七言诗句呢,还是四六骈文?”李卫说:“甭管那么多,我念,你们写。”众人说:“好,好。”李卫说:“你们都听了。”众人瞪着李卫,持笔等下文。李卫说:“笨啊!写呀!你们怎么都不写呀?”众人你看我,我看你,说:“大人,你还没念哪。”李卫说:“咋没念?我刚才已经念了。你们都听了。……写呀!写呀!”众人还是不解,有个稍微聪明的问:“大人,是不是写‘你们都听了’这句呀?”李卫说:“是啊!”众人这才恍然大悟:“哦……好好好,写写写……”
身为一省巡抚,发布告示张嘴第一句就是俗语白话——“你们都听了”,换到当时的年代确实让人笑掉大牙。但文字归文字,李卫的思路却是异常清晰,其手下师爷起草完公文奏章读给他听,他总能一针见血、切中要害,然后将有问题的地方口述给师爷们修改,众人对此都十分服气。升堂审案时,李卫更是才思敏捷,判决如流,其过人机智,可见一斑。另外,李卫办事极有条理,平日开会或派差,一应事务均有记录,凡谕旨、来往文书等,办完即存档,事后一查即知。
P105-107
话说“四爷”这几年比较忙,从《甄嬛传》到《步步惊心》,再到《君临天下》,到处都是“四爷”忙碌的身影。回头想想,这电视剧里的“四爷”忙得很,历史上的雍正也不轻松。只可惜,这么勤政的一个人,人们说起“康乾盛世”时——没他的名。
认真说,“康乾盛世”其实是三个人,康熙、雍正与乾隆,要没有雍正在中间承前启后、励精图治的话,这百余年的“盛世”还能不能成立,恐怕是个问题。学者杨启樵即说:“康熙宽大,乾隆疏阔,要不是雍正的整饬,清朝恐早衰亡。”此评价可谓一语中的。
历朝帝王中,雍正大概是最为勤政的一个。其在位十三年,从清查亏空到耗羡归公,从推行养廉银到军机处的设立,从平定青海到改土归流,从密折制度到秘密建储,其所作所为,大刀阔斧,一扫康熙末年的积弊与颓风,由此国库充盈、吏治澄清、老百姓的负担也有所减轻。但吊诡的是,后世之人对此往往视而不见,更津津乐道于雍正的“恶名恶行”,诸如“谋父逼母”、“弑兄屠弟”、“抄家皇帝”,等等,更有将之比附为江湖武林人士,“血滴子”、“粘杆处”的野史传闻似乎更受欢迎。
比起康熙与乾隆,雍正也确实更有争议并更具传奇色彩,其唯我独尊、专横残忍的严苛之风有时也难免让人喜欢不起来。但如梁启超说的,“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以此论,雍正的个性与能力决定了他在康、乾之间不仅仅是承前启后而且是不可或缺的。雍正的高度与厚度,决定了乾隆的长度与广度,正因为他给儿子奠定了强盛的根基,这才有了乾隆六十年的繁盛江山。如果雍正能多做十年皇帝,其功业断不会比康熙和乾隆逊色。
本书是“康雍乾”系列的第二本,前一本《夺位战争:康熙和他的儿子们》已于2014年3月出版,后一本煌城秘史:乾隆和他的妃子们》也即将面世。颇觉欣慰的是,本系列也将在台湾出版发行,届时两岸读者都可一睹为快,这无疑是件好事。
大体而言,本书属于通俗历史而非学术书的范畴,添加一些必要的底注也主要为有兴趣的读者提供线索,扩展阅读。另需指出的是,书中的注释并不完备也未必标准,其中从清实录、《清史稿》等相关文献中检索出的即不加注释(否则未免太繁琐而失去通俗本义)。再有,书中年份通常省去年号也不另标公元纪年,有兴趣的读者可自行参考附录的大事记。
最后,笔者要对山西人民出版社的长期支持表示感谢。因为各种原因,这一稿件耗时较长,交稿一再延误,在此特别感谢编辑李鑫兄的信任与包容。
金满楼
2015年元旦于上海
千里送荔枝,半夜打老虎
雍正三年十月初四日晚,京城发生件诡异事:一只野老虎从西便门进正阳门,随后沿西江米巷一路溜达,最后跳进了“年大将军”年羹尧家的旧宅。其间,这头白额野虎如入无人之境,一路上还将躲避不及的无辜群众咬伤数人。接报后,九门提督阿齐图率领众卫士匆忙赶到,折腾大半宿才将这野虎放枪打死(也有说是鸟枪打伤后在花园用矛扎死的)。
这等咄咄怪事,连雍正都被惊动了,其降下谕旨,大意是:年羹尧现正在解送入京的路上,我的本意呢还是想宽宥他,没想到今晚他家竟然跑出一只野老虎,看来年羹尧真是天意当诛!我倒听说,年羹尧生时有白虎之兆——既然如此,就把这死老虎仍送还他家!再者,都城人烟稠密,环卫森严,竟没人看出这野虎的由来,看来这事不是偶然……
白额虎当然不是年羹尧的化身,因为老年此刻正在被押解入京的路上。在漫天的风尘中,昔日威风凛凛、不可一世的“年大将军”或许怎么也想不明白,之前还被恩宠异常、冠绝群臣的他,今日竟会落到如此下场。
遥想雍正元年,时为川陕总督的年羹尧收到由兵部快递而来的两瓶钦赐鲜荔枝,其后特写专折奏谢:窃念荔枝产于岭南,臣昔年在京也不能轻得,在陕西更非易有之事。今蒙圣恩越数千里而远颁于臣,此等荣宠,真是“分为君臣,恩犹父子”,实不能以一日忘也。
次年七月,雍正再次御赐鲜荔枝两瓶、茶叶两种及枷楠黄带一围至西安,年羹尧在谢恩折中称,皇上所赐乃“非分之荣,人臣罕见”,“忽睹圣躬服用之物,心往神驰”,自己恨不能“身生两翼,奋飞御座之前”。老年的谢恩折写得很萌,雍正的批答那就更肉麻了,什么“尔之真情,朕实鉴之”,“朕亦甚想你,亦有些朝事和你商量”,西北如今“大功告成,西边平静,君臣庆会,亦人间大乐事”。
关于送荔枝这点事,读者难免想起晚唐诗人杜牧《过华清宫》中的名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说的是当年唐明皇、杨贵妃的风流韵事。杨贵妃喜欢吃鲜荔枝,唐明皇遂命蜀中、南海并献,一路驿骑传送,六七日间飞驰数千里送至长安而色味未变,这与雍正令兵部专递荔枝与年羹尧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由唐明皇与杨贵妃联想到雍正与年羹尧这对君臣,这感觉总让人十分异样。
当然,怪异只是对局外人而言,对于雍正本人来说,简直入局太深。从元年七月到二年九月(即第一次送荔枝到年羹尧赴京觐见前),短短十五个月时间里,雍正总共赏赐年羹尧三十二次,每次都是派专人送到陕西,搞得年大将军隔三差五就要焚香摆案,跪接雍正发来的“皇家快递”。
这些赏赐,雍正元年的有四次:七月二十六,荔枝两瓶;八月初三,三鸠砚一方;八月初九,诗扇两柄;十二月二十八,四团龙貂皮褂、貂帽、蟒袍、鼻烟壶、荷包等。至于雍正二年,那就更频繁了,试列举如下:
正月初三,荷包一对、玉环两件、人参四十斛;正月初五,鹿尾、野鸡、橙柚、奶饼等;正月初八,元狐袍褂两件;正月十一,茶叶四瓶、大小皮盘一百二十面;正月十九,西洋规矩两匣;正月二十二,东珠一颗,其妻耳坠一副及鹿尾二十个。
二月初九,珐琅双眼翎两枝,单眼翎十枝,奶酥奶瓶两匣;二月十四,鸟枪一杆,铅药皮袋全副;二月二十二,鹿尾二十个;二月三十,平安丸、太乙锭、黎洞丸各一包,各种珐琅器具一匣;三月十一,天王补心丹、加味交感丸一匣,弓两张并小刀、鼻烟壶等物;三月十七,自鸣表一只;三月二十五,糟鹿尾两匣。
四月十一,四团龙补褂一袭,珐琅瓷器五对;四月二十二,珐琅茶杯两匣;四月二十九,枷楠暖手一件,乳酥一匣;闰四月二十一,御制排律横披一幅。
五月初三,紫金锭、离宫锭、盐水锭等;五月二十,御赐药品、香囊、药扇等;五月二十六,手巾束两件,鼻烟壶四件。
六月十二,词扇两件;六月二十二,西洋规矩匣三种,鹿尾二十四个;六月三十,珐琅鼻烟壶两件,各种新茶四匣。
七月初九,荔枝两瓶,茶叶两种及枷楠黄带一围;七月十八,御书词扇一柄,手尺一件。
八月初三,鲜枣两篓,闽茶两瓶;八月十一,中秋饼果八篓,御书苏轼中秋词一幅。
九月十六,紫扯手鞍绺全幅并鹿尾、鹿肉等。
由此赏赐过于频繁,年羹尧也觉得有些过意不去,他担心别人会因此而羡慕嫉妒恨,但雍正却毫不在意,其在朱批中称,如有小人造谣中伤,那不过是“螳螂伎俩”,“亦不能阻天恩浩荡、频加赐佑也,徒增其愧忿而已”!
不仅是赏赐,雍正还在各折批答中说了好些个肉麻的话,如元年九月,年羹尧奏报陕西丰收,雍正朱批:“真正可喜之事。有你这样封疆大臣,自然蒙上苍如此之佑,但朕福薄,不能得如你之十来人也。朕何可谕, ‘勉之’二字耳。”再如二年正月的谢恩折批示:“朕要不做个出色的皇帝,就对不起你如此对朕;你要不做个英武超群的大臣,就不能回报朕对你的知遇之恩。但愿我们两个能给后人做千古榜样。”同年三月的奏谢折朱批:“从来君臣之遇合,私意相得的也不是没有,但未必比得过我们两个。且让我二人做个千古君臣知遇榜样,令天下后世钦慕流涎就是矣。”
等到青海平定后,雍正的话更是肉麻到起鸡皮疙瘩的程度了,什么“朕实不知如何疼你,方有颜对天地神明也。西宁危急之时,即一折一字恐朕心烦惊骇,委屈设法,间以闲字,尔此等用心爱我处,朕皆体得。……总之你待朕之意,朕全晓得就是矣。所以你此一番心,感邀上苍,如是应朕,方知我君臣非泛泛无因而来者也,朕实庆幸之至。”
不仅如此,雍正还将自己对年羹尧的好评公之于众,其谕令诸王大臣:对于年羹尧这样为国出力、立有大功的人,“不但朕心倚眷嘉奖,朕世世子孙及天下臣民当共倾心感悦。若稍有负心,便非朕之子孙也;稍有异心,便非我朝臣民也”。
说说私房话笼络臣心也就算了,雍正还要后代牢记年羹尧的丰功伟绩,否则就不是他的子孙;天下臣民必须对年羹尧的业绩功德心服口服,否则就是有异心,有被开除国籍的危险。试想想,听了雍正如此这般的甜言蜜语,年羹尧哪能不云里雾里、浑身飘飘然?
不仅对年羹尧推崇有加,雍正对其家人也是关怀备至,如年贵妃(年羹尧之妹)和外甥福惠的情况、年羹尧父亲(原工部侍郎年遐龄)的身体状况,等等,雍正也会在手谕中一一告知。此外,年羹尧手腕受伤、年妻患病,雍正也都不忘关心,并一再赐送药品,嘘寒问暖,令年家人如沐春风。
年羹尧的儿子年熙一向体弱多病,到二年六月后更是重病缠身,难以调治。为此,雍正未与年羹尧商量即将年熙送给另一宠臣、“舅舅”隆科多为义子,并改名为“得住”。原来,雍正曾给年羹尧看过命相,说他命中“克长子”,因而有此过继“冲喜”一举。事后,雍正还绘声绘色地告诉年羹尧,隆科多收到这一钦点的“义子”后欣喜异常,说:“我命中应有三子,如今只有两个,皇上之赐,即是上天赐的一样,今合其数。大将军命应克者已克,臣命应得者又得,从此得住自然全愈,将来必大受皇上恩典。”可惜的是,过继给隆科多的“得住”还是未能保全性命,雍正怕年羹尧伤心,又特加“谆谆慰诲”。
可惜啊,天下有多少因爱生恨的意乱情迷,就有多少由宠而辱的翻云覆雨。就在雍正二年十月入京觐见后,雍正对年羹尧的态度突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仿佛一夜之间,年羹尧就由一个人人吹捧的“香饽饽”变成了一堆人人避之不及的臭狗屎。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而其中缘由,又有谁知?
三年正月,雍正在给年羹尧的回折中批答说:“可惜朕恩,可惜己才,可惜奇功,可惜千万年声名人物,可惜千载寄逢之君遇合。若不知悔,其可惜处不可枚举也。”其语含讥带讽,口气显然大不寻常了。
三个月后,年羹尧被调任杭州将军。在其例行谢恩折上,雍正特别做出大段批示,其中有一段即不阴不阳地说:我曾听过一个谣言,说是“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战场”。你之前倒也奏过浙省观象之论,我如今就让你去做这个杭州将军。如果你果真自称帝号,这也是天命所在,我难抗拒。你若不肯为,那你统率了数千军兵,断不会允许别人在三江口称帝。这个谣言,我不知道你听说了没有?另,你交回的两份奏本我已看完,实在令人心寒之极!看样子,你并不知改悔。我曾对上天发誓,若是我对不起你,就该天诛地灭;相反,若你背叛了我,那也怕难逃天诛!举头三尺有神明,你我二人都该扪心自问,你若总是惯用讥讽文章,口是心非,暗里给我安上听信谗言、猜忌功臣的恶名,那我也只能顾及我的君道而管不了你的臣节了。总之,天下后世,我先占了一个“是”字。你若是想当然的自作聪明,想蒙混过关,那你我君臣一场,昔日的畅心快事,无非让天下后人笑话一场罢了!每想至此,我简直羞愧满面,没法落笔,真是可愧!可怪!可怪!
话说到这份上,年羹尧的政治生命算是彻底完结了。随后,在各路大臣的猛烈揭发下,年羹尧之前的各种贪腐罪行相继暴露无遗,被贬为杭州将军的老年又相继被削去太保之衔,后又降为二等公、三等公。紧接着,老年又从杭州将军的位置上被赶下而贬为闲散章京,之后又相继降为一等子、一等男、一等轻车都尉,一辱再辱。到雍正三年九月,年羹尧所有职衔都被革去,雍正仍不解恨,又下令将之锁拿进京治罪。
正如《红楼梦》中说的,“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昔日声名显赫的一等公,尔今沦为满面沧尘的大罪臣,期间不过两个月。而此时,距年羹尧受命大将军又正好两年。祸不单行的是,深受雍正宠爱的年贵妃此时也是危在旦夕,年家人由此陷入了更大的恐慌……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雍正和年羹尧这对“千古君臣”为何会闹到这般田地?里面究竟发生了什么,又为了什么?请看后文。
《治官手册:雍正和他的大臣们》由金满楼编著。
雍正,谜一样的帝王,传说最多的帝王。在野史小说中,雍正性格残暴,狡猾多疑,且以篡位谋得君位。在他手下,大臣们伴君如伴虎,年羹尧、隆科多、“八王党”、江宁织造曹家,不得善终。然而,这毕竟是历史的片面,事实上,雍正是一位励精图治,颇有建树的帝王。他即位后一改康熙晚年对朝政的懈怠,派兵平青海,实行了廷寄制、秘密建储、改土归流、养廉银、火耗归公等措施,而他对大小官员的治理值得后世统治者借鉴、学习。
雍正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是创造康乾盛世的承上启下者,雍正即位之后励精图治,推行改革,天下大治,特别是他对大小官员的管理为清朝后来的统治者们所借鉴、继承。所以,在雍正朝涌现出了不少名臣,如孙嘉淦、鄂尔泰、李卫、田文镜、张廷玉,等等,他们都是雍正的干臣、能臣,造福了当地百姓。另外,雍正朝推行了廷寄、秘密建储、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措施,这是清朝制度的创新,对后世影响极大。
翻看金满楼编著的《治官手册:雍正和他的大臣们》,且看谜一样的帝王如何铁腕治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