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海的那一边
内容
试读章节

我的后三项罪状,关系到班主任的教学特色。

她带的班,广播操蝉联年级冠军12年。因为没有别的班,会在赛前一个月,每天都练操十遍。

她带的班,语文考试默写题满分率全校最高。因为她上课时经常不讲课文,而是抽查背课文。有同学出错,全班一起罚默写。

当然,她也强调有张有弛,劳逸结合。每天放学前,都会让我们看一集电视剧。

那天下午,又到了电视剧时间,播放的是《士兵突击》。窗外,别的班同学正在往外走,而我们班教室的大屏幕上,许三多正在做他的333个腹部绕杠。看着那张因痛苦而满是皱纹的脸,听着欢呼呐喊,我很是困惑:电视剧想要说明什么呢?难道笨人要出名,就得哗众取宠?突破自我,就得自虐?

就是想破吉尼斯纪录,也不至于吧。人家破吉尼斯的,也就图个乐子而已,不会跟崇高精神扯在一起。这位还没破吉尼斯,怎么搞得跟民族英雄似的?

这不能怪《士兵突击》的导演或者编剧。演戏而已,何必较真。可班主任想要教育我们什么?说明她的广播操和背课文方针,至少比腹部绕杠要高明?

我又翻开了SAT。此时,阅读精讲变成了SAT真题。

从那以后,只要是英语课和电视剧时间,我都要看一会儿SAT。

好在英语老师告我的状,只是在行使她的职责而已。她的课,我还是一如既往的自由。而班主任的电视剧时间,看书的,也不只我一个。

在班主任认定我要出国之前,出国于我,只是个模糊的概念。

我对美国教育情况的了解,限于小学时去过美国的同学。他们讲的让我神往,但也限于放学早,作业少,周末假期不补课,天天能吃麦当劳。

我的美归亲戚,几位秃顶的博士,讲起美国大学来,却是苦大仇深。因为,他们去美国的时候,是自己穷国家也穷的时候。

老爸在日本待过,而且是一个海归小圈子的成员。这个圈子里,有留美的、留英的、留德的,还有留日的。但和这些叔叔伯伯在一起的时间,我很少听到他们谈论在国外的生活。其实,不是他们不谈,而是我年纪小的时候,听不懂;听得懂的时候,我的时间只能随老师的指挥棒转了。

我一直喜欢美国小说。但国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名著中,没几本是二战之后面世的。因此,我了解的美国社会,基本上停留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

偶尔看电视,也是云里雾里。电视上对美国的报道,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枪杀案中的黑人、干涉中国内政的政客、一身肥膘的大亨和天使般的宝宝。2008年又多了金融危机。这样的资讯,我下不了什么结论。而网上讲美国的文章,要么是出自愤青之手,美国是罪恶之源;要么是一派崇美媚美,美国是世界乐土。

班主任对我发飙的事,传得飞快。学校里的“地下党”也注意到我了。

我们班素来沉默少言的小个子男生平平,练完广播操后“恰巧”走到我身旁,低语道:“你什么时候去香港考SAT?”

我这时才知道,除了国际学校,SAT考试在内地并没有考点。

隔壁班的一个女生,在食堂碰上了,说了一句“图书馆自习室见”,就没影儿了。

我去了图书馆自习室,看见学生会主席力力正坐在靠门的位置上写作业,一摞书的顶上,是一本SAT。

那是他招兵买马的传单,也是接头的暗号。我犹豫了一下,还是定下心坐到了他的对面。他干杯似的,用水壶底敲了敲桌面。

“找组织来了?”他问。

我谢过组织。从消灭生词到“被出国”,其中的滋味只有自己知道。我太缺战友了。班里的同学,都很热爱我们的班主任,即使不笑话我,也不会和班主任对着干。

“地下党”也就十几个人,组织也很松散。为了不引起注意,没有正式活动。大部分人聚在一起,是选修课时不约而同地逃课到自习室看书。大家都爱上的选修课,是电影音乐赏析课,因为上课就是放电影,老师关灯之后,就可以从后门溜出去了。

那时候还没有微信,“地下党”也不开列“党员”名单,但每个“党员”都知道其他“党员”的名字。“党”也会注意潜在的“党员”,给他们精神上的鼓励。

“地下党”的章程,是和平出逃。“党”内的激进派,原先想说服年级组的老师,让他们就算不支持我们的美国梦,也别太阻挠。但考虑到“党”组织毕竟很弱小,而且大多数人还没有暴露,最终的决定是潜伏。

“地下党”的联系,靠的是默契。两个原本只是面熟的人,在楼道里碰上,互相间会交换个“加油”的表情。两个只听说过名字的人,第一次在食堂里会面,便称兄道弟,互诉苦水,讲生活的艰难,说老师的刁蛮。同是反叛者,富二代会主动靠近穷二代,成绩好的不会嫌弃成绩差的。

学生会主席力力是典型的两面派。在“党”内,是绝对的领袖;在“党”外,是学校主旋律的代表。他的“地下党”身份败露后,便信誓旦旦地向老师们保证,会更加刻苦,更加努力,国内国外两个高考都不耽误。他还以学生会的名义亲自操办活动,以表示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

不过,他操办的活动,都会扯上美国。做世界粮食日宣传,他会讲美国的有机农场如何如何;科学周活动,他会讲美国的科技成就。随便做个发言,也要引用某个美国名人讲过的话。  大部分“地下党员”潜伏着。他们从不把SAT书带到学校,也很注意让自己的成绩不出现大起大落。他们甘愿接受点名时老师连名字都叫不顺的默默无闻,但绝不能容忍简历上的一穷二白,为此坚持要到校外去比钢琴,考跆拳道黑带。

但他们对美国大学的了解超出我的想象。

我是从平平那里了解到,这个美国高考一年可以考好几次,而且申请学校时,提交最好的成绩就可以了。

我心中的天平倾斜了。

平平见状,又告诉我,美国不是依成绩定专业,而是到了大二才自选,无须有上错了专业而影响一生的担忧。

P004-007

书评(媒体评论)

一段有滋有味的经历,讲述了一个平实的道理:你不一定知道自己能走多远,但如果不起程,你一定不会知道。出发,永远不算迟。

——杨元庆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

这不是鸡血,而足一幅90后女孩的自画像,一幅真性情用心思的自画像。

——袁岳零点研究咨询董事长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放弃安逸的生活到美国的大学聚首?也许,《海的那一边》能给我们一些答案。——王正毅北京大学教授

一个90后女孩的留美故事,灵性而充满张力,直白但很有玩味。在这个信息过剩而注意力稀缺的年代,绝对值得一读。

——曹健《IT时代周刊》总编辑

非常好看的一本书,真如小东邪西游,有趣,有味,有料,角度独特,文字绮丽,年轻人眼中不一样的世界。

——朱学东资深媒体研究专家

目录

壹 “地下党”

贰 选择

叁 走不出的围场

肆 餐桌上的困惑

伍 都教授

陆 私人定制

柒 血色浪漫

捌 历史炼狱

玖 室友

拾 凯西

拾壹 漂二代

拾贰 奇葩

拾叁 转圈圈

拾肆 GPA

拾伍 在路上

拾陆 法学院

拾柒 秀

拾捌 圈子

序言

90后自画像

刚拿到《海的那一边》的时候,我想,又是一个鸡血故事吧,这个社会怎么老是亢奋呢?

但看了几页,我知道,我错了,这不是鸡血,而是一幅90后女孩的自画像,一幅真性情用心思的自画像。

对独生一代,我自诩有过一些研究,甚至还造了一个词——“爸宝”,以标识那些被爸爸宠爱、设计、规划出来的孩子,并区别于那些啥事都是“我妈说了”的“妈宝”们。但看了未兹的自画像,我发现,在“爸宝”、“妈宝”之外,还有这样的一些90后,让我们这些“爸宝”、“妈宝”的爸妈们为之骄傲甚至因之汗颜的90后。

他们是梦想家,也是行动派。他们的年纪,正是做梦的时机,有另一个闪闪发光的世界在召唤。但他们很清楚,有梦还得去践行。从《血色浪漫》《转圈圈》可以看到,他们不会托词于这样那样的客观原因而放弃自己的目标,而是用一切的自我努力去实现,以让自己的主见成为可以践行的路径。

他们能吃苦,也能享受。对独生一代,很多人自然不自然地标以娇生惯养,其实,他们也能吃苦,也能坚守。《历史炼狱》《漂二代》就讲述了一个事实:就吃苦而言,他们和我们没有什么两样。当然,也有不一样,这就是,他们能吃苦,也能享受,虽然,有时候是穷享受。不信,看一看《在路上》。

他们很真实,也很灵性。现在,往自己脸上贴金的表演性文字很多,但未兹的自画像给我很真实的感觉。在书里,有无助的体验,也有尴尬的糗事,素面朝天,毫无掩饰,比如她和室友的冲突,她对GPA的偏执,她的几次面试。但同时,他们也很灵性,看看《餐桌上的困惑》《奇葩》,是不是很是聪慧,很有玩趣。

他们有见闻,也有见识。90后是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年代里成长起来的。他们的少年时间,甚至孩提时间,就有着他们的爸妈们不可能想象的见闻。见闻的积聚,就是见识。未兹的书中,就有她自己的见识。虽然这些见识只是在场景里面不经意地流过,但仍然显现出了一个因为读书而丰富、因为行走而灵动的头脑。

现在,留学,特别是本科留学,很是时兴。作为一种成长方式,从未兹的自画像,还有她给她的90后同伴画的像上,我看到的是守望,是洒脱,是付出,是成长。

很多90后知道我在做一个有数以百万计大学生参与的公益服务项目,它的名字叫黑苹果青年,是青苹果的青春生涩与红苹果的历练成熟的组合,是那种有自我主张又有服务他人的情怀,有内在的爱好热情又有外在的行动能力与表现的符号性青年。让我开心的是,在90后中,有很多很多这样的黑苹果。

未兹也是这样的黑苹果。  有这样的90后,很是快慰,因为,有他们,明天一定会更加绚丽,更加精彩。

内容推荐

《海的那一边》是张未兹用灵性而充满张力、幽默又有玩味的笔触记录的自己的留学故事。从高中参加SAT考试和留学申请,到就读美国顶级文理学院,再到申请名校研究生,真实而翔实地讲述了美国大学的宿舍、餐厅、健身房、同学、室友、老师、考试、学习方式、社团活动、西式人际关系、独自穷游美国尤其是刻画了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教师和“奇葩”同学、“奇葩”室友、“奇葩”中国留学生的形象,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有作者对“美国派”独到的感悟与思考,留学并不轻松,能吃苦才能享受,有困扰才有收获,有历练才有成长。

编辑推荐

张未兹著的《海的那一边》讲述了一个赴美留学的博士生在美国大学里的见闻和感想,内容主要集中在西方学习系统、教育系统、思维方式、人际关系、个人成长等方面。

本书以感性的文字叙述了理性的思考,对于有计划或已经在海外游学深造的学子有借鉴意义。同时此小说中体现出来的对自我成长的思考,严肃而成熟,能激励年轻读者追求自我和上进。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海的那一边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未兹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1140310
开本 32开
页数 32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5-07-01
首版时间 2015-07-01
印刷时间 2015-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4
CIP核字 2015061042
中图分类号 I247.57
丛书名
印张 10.5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10
148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3: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