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别处是归客
内容
编辑推荐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全景揭秘迄今历时最久、里程最长、规模最大的中国文化之旅

有多少人心怀这样的愿望,脚步却被禁锢在城市的边缘。历史学者周海滨寰行中国之后写就的《别处是归客》会帮我们解开脚下的羁绊,让我们的心随着他一起去体悟中国之美。

内容推荐

从上海,经武汉、成都、拉萨、西宁、西安,抵达烟台,跋涉12000公里,历经16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越过高山峻岭不计其数,穿过世界行车之巅——海拔5320米的唐古拉山口……

《别处是归客》作者周海滨先生跟随“寰行中国”别克·中国文化之旅车队从上海启程,沿长江西行,寻找“都市文韵”间的“进取”精神;“探奇巴楚”领略山壑险峻间的“敢为”心;“灵走川藏”体会汉藏文化的“融合”,顺黄河东进,于“雪域天路”思辨内心的“包容”;“梦回西域”交汇中西文化的“大同”;“弘扬华夏”感叹中华文明的“创造”力。

中国之美,亦静,亦动,既有雍容典雅,又有壮美洒脱,广袤的土地,却有着和而不同的风景和文化。本书希望通过这次长途跋涉的非凡旅程,让更多的人看见中国之美、中国文化之美。

目录

第一部:上海-武汉:都市文韵

 |文化精髓:进取

 |全程1200公里

|上海:勾勒了城池,放弃了时光

|宣城:且行且书,一张宣纸的"诞生”

|安庆:一城一曲一沉浮

|景德镇:不息的千年窑火

|武汉:昙华林,小巷深处多徘徊

第二部:武汉-成都:探奇巴楚

 |文化精髓:敢为

 |全程1630公里

|荆州:一鸣惊人待其主

|恩施:巴人、土司与峡谷

|利川:大水井,一个家族的繁华与落寞

|阆中:古城暗藏中国味

|成都:窗含西岭千秋雪

第三部:成都-拉萨:灵走川藏

 |文化精髓:融合

 |全程2650公里

|康定:情歌远嘈声喧

|理塘:那时唐番那时城

|芒康:白狼国的容颜

|八宿:怒江山盘龙72拐

|然乌:幽谧湖畔凝时光

|波密:皑皑米堆挂冰川

|墨脱:隔绝秘境门珞人

|林芝:通麦天险最后的相逢

|巴松措:红教经幡上,格萨尔王的传唱

|拉萨:只为与你相逢

第四部:拉萨-西宁:雪域天路

 |文化精髓:包容

 |全程2115公里

|布达拉宫:信仰如魂如月

|纳木措:圣湖的尘世嘈杂

|可可西里的死与生,藏羚羊般自由

|在德令哈做回文艺男女

|青海湖不远,请点燃爱情

|西宁:西海屏风日月山

|塔尔寺:信仰是宿醉一场

第五部:西宁-西安:梦回西域

 |文化精髓:大同

 |全程1750公里

|互助土族自治县:河湟谷地的花儿与少年

|武威:“故事”终归是凉州

|中卫沙坡头:一个沙漠的夜行不归路

|天水:麦积山石窟,锤凿间的秘密

|宝鸡:法门寺,丝路上的多舛古刹

|西安:鸠摩罗什,梦回西域的起点

第六部:西安-烟台:弘扬华夏

 |文化精髓:创造

 |全程1610公里

|洛阳:一城巷陌一城人,一城往事如烟云

|开封:帝国的11世纪,最好的100年

|曲阜:没落的孔子,闹腾的城

|潍坊:郑板桥手中不只有狼毫

|烟台:在蓬莱想起帝王向岁月的宣战

后记:我们为什么要寰行中国

试读章节

谈论上海,是需要勇气的。

上海,是中国最繁忙的城市之一。无论是商人、旅人还是当差之人,只要混迹于当世,都无法与这个城市保持距离。

因而,对于几乎每个接触过上海的人,都会与其滋生出是非。是是非非,莫哀一是,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上海。

我曾经谈论过上海。谈论的基础是,在2004年元旦,我曾经在上海短暂工作并在宜山路小住。然后,我以一个涉世未深小子的浅尝辄止,来谈论这个城市和这个城市里的人,并在一篇《上海女孩,越灵动越躁动》(2006年8月3日)的日记里这样写道:

上海就是这样,男人孤独地跳越,而女人则冷艳地挺立着,对身边的他视若未见。上海,就是,那个充满诱惑的城市,在那里,你忘记了中国还有地方叫农村。上海,她的涵义意味深长,管理的高效有序、街道的静谧葱茏、女孩的精致窈窕都可以是这个百年外滩的代名词。

上海的女孩,不只是上海本土的女孩,凡是来到上海的女孩,她们时间待得长了,都会染上这个城市的精致味道、胭脂气氛。打扮得精巧而不失优雅,没有东北女孩的张扬,没有北京女生的随意,上海女孩就是用恰当的点缀让对面的男士欣然而过。

上海女孩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她的天使面孔魔鬼身材令北方男人流连忘返,一直贪恋到冬天,最后不得不被短暂的寒冷吹回北方。因而,上海女孩是好的,她们高贵优雅能勾住优秀男人的心,而上海的繁华,上海女人功不可没。上海是个适合女人生活的城市,街头的小店不会像北京那样破破烂烂,随便看见橱窗里的一套搭配,你都能挑出自己的最爱,因而在上海逛街,对女人来说,更是一种享受。上海繁荣得让人窒息,而上海女孩也是让人窒息的,不是吗?

上海,请原谅一个懵懂少年的无知和揣测,同时也请理解他的青春期视角里的恣妄菲薄。

三年后的2007年,我没有再次去肤浅地评头论足,而是在日记里喃喃细语:“这是个没有很宽马路的城市,道路也是弯曲的,而且单行道很多。但是我喜欢这个城市的随意和温润,喜欢这里随时可能飘落的细雨。”

此后,由京入沪日渐频繁,虽然时而夕至朝归、走马观花,还是对上海理解更甚,更觉过往对上海的评述不忍卒读。

直到有一天,我发现了鲜活的、可爱的上海,积淀的、厚重的上海。

这天是2014年6月19日,在寰行中国的首站之地上海,我聆听阮仪三先生的解读,登城墙、逛外滩、寻城市之源……隐匿的老建筑背后的故事,一下子温热了上海的旧时光。

“过去的建筑是一群舞蹈家,一起翩翩起舞非常优美、有韵味。现在的许多建筑却都以我为主,各不相让,各个城市都要有自己的一种韵味和美感。”阮仪三说,在上海,老建筑是“海派”文化的载体,历史上遗存的著名建筑尚有70余处,这些老建筑集中体现了上海建筑的历史悠久、传统造诣以及独特风格。

阮仪三是清代著名经学家阮元的后代、同济大学教授。他是山西平遥古城和云南丽江古城保护的主要倡议者。在首批“全国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中,有周庄、同里、甪(lu)直、乌镇和西塘五镇的保护规划出自阮仪三之手。

在中西合璧的上海,城市在杂处和更新中碰撞。“每幢古建筑都存有深厚的历史信息,而这些信息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城市的感情,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加深乡情。所谓乡情,就是历史记忆,就是曾经生活环境的物质印象。”

从上海古城墙、外滩建筑,再到外滩源,年届八十的阮仪三先生将上海老建筑的往事徐徐展开。

其实,上海不远,往事可追。

1292年,元代上海立县。虽然明中叶,上海已有小城风范,但有城而无墙,倭寇侵袭。

因此,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上海县士绅顾从礼等倡议,官府和民间共同筹资,据称仅用3个月时间就赶筑了一座长约4500米,高8米的城墙。

上海在这城墙下休养生息了290年,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开埠,租界和城厢,地理分割却华洋共处,一个崭新的时代来临了。

在1870年代,城门外的人声鼎沸往往在入夜六时更甚。原来,上海县的城门,“按时启闭,民间有事进出,钟鸣六点为期”,晚上六时就关闭了,一旦过了六时闯入城门会遭枷示。而且,执掌城门的人下锁迟疑,也会受罚。

1877年10月2日,创刊5年多的《申报》报道了这一状况:“老北门城口汹汹然,人声干百,或笑或訾,疑而询之,则成因门闭不得入,故群俟于此也。俄而有传呼大人来者,不验对牌,不索照会,急启锁纳之,于是入者出者相率纷驰,如水归壑,是时人虽得遂所欲,而犹口出忿言。迨阅片刻,则城门内外又纷集如鹜,此情此景数夕于兹……”大意是,北门外,数百人晚归进不了城。忽然,人群中有人喊:大人来了,快开门。城门开,一拥而入……

据称,直至1890年代,闭城时间才延到晚十时。规定依然:对于在外闲荡人员,守城者如敢私自开放,任其出入,一经查处,严惩。

在城墙之中,有很多咸丰年间的砖石,清季的城砖用文字标记着自己的历史时刻。比如,“咸丰五年(1855年)”。

这与小刀会起义有关。1854年10月,法军头目辣厄尔宣布“法军对叛军进入包围战争的状态”,并于25日同清军,突破北门城墙,进攻上海县城,英国驻沪领事阿札国(1809一1897年)也随军出动。  咸丰四年的那场洋人炮火在咸丰五年平息。洋人火炮轰开的城墙由沪上商人捐资20万两白银修葺,“咸丰五年”因此被镌刻上了城墙。

P3-5

序言

文化是文明的底稿。

只要是中国人,几乎都是中国文化的产物,是中华文明的被喂养者。比如,乡愁是中国人内心深处一种既尴尬又难以表达的情感,故乡难以忘怀却又不愿长留,回不去的故乡和忘不了的城成为删不掉的内存,根植于血液之中。

这让我们无处选择,毕竟社会秩序在不断改造着个体的时空,我们已经适应不了乡村里周而复始繁重而沉闷的劳作l也等候不了城镇生活里调慢了的时钟。因为,时光丝毫不会因为脚步的快慢而停止流动,我们被时代裹挟,哪十白慌乱,也只好滚滚向前。

故土难离、聚族而居,这曾是中国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士绅社会和道德自律是中国社会的治理模式之一。然而,滚滚向前的人们对中国文化进行着有意或无意的伤害或摧残。在西藏,穿民族服装的人们在减少,在偏僻的川藏线边建筑和人群也恍若内地。

为什么我们对秘境趋之若鹜?就是因为我们对千城一面的厌倦,对吞噬乡愁的眷恋。这是源自内心深处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在那里,有原生态在等待。

是的,没有什么是确定无疑的。不过,无论你听不听,文化对你我他的喜、怒、哀、乐有着更深刻的联系。文化就是指一切给精神以力量的东西:1人生来本是一个蛮物,唯有文化才使他高出于禽兽。”有人_语中的。

任何一个文化的轮廓,在不同的人的眼里看来都可能是一幅不同的图景。我只是说出了其中一种镜像。“米拉山口海拔5013米,站在山口,山风劲吹,蓝天白云下,五彩经幡在大地与苍穹之间飘荡摇曳,连地接天,将藏民们虔诚的愿望传达给上苍神灵。米拉山是林芝地区海洋性气候与拉萨地区内陆性气候的自然分野。山口处常年积雪,发育有远古时期冰川活动的遗迹。川藏公路南线经山口翻过米拉山口,就踏进林芝地区的工布江达县。”这种图景里,我抛弃了私人表达,没有在游记中进行笔墨铺陈,而是尽力去展现我所理解的区域文化精髓。

炙热的爱也是一种伤害。我很幸运,在寰行中国的路上,对中国文化的亲近,有温度亦有态度。

周海滨

2014年11月29日于北京

后记

我们穿过上海老建筑里的宁静和传承,踏路进取。

泾县艺人秘传技法,造就了宣纸上的泼墨如飞、纸寿千年;黄梅飘香、窑火淬瓷,传承了一袭相承的腔调,生生不息。

这里的都市文韵,不曾暗淡。

探奇巴楚,在这里。

从楚墓帛画上简练流畅的线条,到土家山寨吊脚古朴的轮廓:

从阆中古城拥阆苑仙境却内敛含蓄,到恩施大峡谷奔放深邃却神秘恻隐。

巴楚之地,古墓、峻岭和纤夫;瑰宝、大王和爱情,山路干仞,勇者敢为。

我们再出发,灵走川藏,融合的血脉一路延展。

羌笛悠然,灵物崇拜;藏地风情,高原之上。在这里,文化神秘而璀璨……

即将逝去的文化遗产,我们一路追寻。一脉犹存,仍能作为。

不止悠游于道,我们带着温度与态度,跨越山壑与距离,触摸遗存和景致,探索艺术和文化。

在路上,持续前行。

这是我受邀为别克昂科威西岭雪山上市发布会写得一段“台词”。那时,2014“寰行中国”别克’中国文化之旅未及半程,我对未来的行程充满憧憬。在西岭雪山的发布会现场,我作为“演员”,接受了一个藏族家庭敬献的哈达。后来,这条哈达陪伴我穿越艰险的318国道、踏过川藏线,让我在每一个危险时刻化险为夷。2014年8#j 28日的成都之行,也因为有特殊意义和文化内涵,取代美女、美食,成为我记忆里最深刻的成都。

“寰行中国”赋予了我对成都更深刻的记忆,同样的城市(镇)多达38座。我们常说,回不去的故乡和看不见的城。而此行,不仅看到了故乡的影子,也看到了一个个的中国之城,读万卷书,更需行万里路,知行合一,才能发现“回得去的故乡”和“看得见的城”。

“父母在,不远游”,但“游必有方”。

作为国内迄今历时最久、里程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之旅,“寰行中国”别克·文化之旅通过“都市文韵”“探奇巴楚”“灵走川藏”“雪域天路”“梦回西域”和“弘扬华夏”六段行程,对传统文化中的进取、敢为、融合、包容、大同、创造的精神内涵进行了探讨与体验。从2014年春末跨越到秋初,别克以寰行中国的方式,去寻访中国的文化遗存、文化标志、文化人物,开创了全新的中国文化之旅。

虽然我接受别克的邀请参与到这项活动中,但我无意为其吹捧,我愿意称其为令人尊敬的企业。因为,这是别克在中国100年的缩影:经历了从贵到雅,从贵胄之选到文化使者,从庙堂之高到田野考察的过程。这一进程,不是为了放下的身段,不是为了迎合潮流,而是为了提醒和触摸,为了关怀和记忆。因为,当下的中国,物质在膨胀,文化在挣扎;经济在进步,文明在闪身。作为从诞生之初就一直致力于与中国传统文化交融的别克品牌,没有选择做时代的局外人。

一个品牌有一个品牌的时代使命。在民国时代,别克所代表的美式汽车文化影响了中国的各派政要和商贾名流。100多年前的1912年,从美国流亡归来的孙中山在上海乘坐别克汽车。80年前的1930年代,张学良、赵一荻驾驶浅米色帆布软顶敞篷别克车,沿着上海外滩出行。别克汽车凝固了那个年代的风雨变幻,影印出一篇篇民国泛黄的历史,它亲历了战争的呼啸,也浸润着岁月的芳泽,为世纪之初的中国展示着别克引领世界汽车造型和功能的演进。

直至1997年6月12日,别克的社会主义中国之旅才再次启程。2014年10月15日,“寰行中国”别克·中国文化之旅”在烟台落下帷幕。18年来,从在中国的第一支广告“不允许有一滴水份”,到后来的“在动静中容智慧,于无声处见君威”,到“不喧哗自有声”“平安不是一个人的事”……别克品牌以平常的语言使别克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如今,别克品牌正如其君越广告一样:“这就是他,一言不发,依然征服世界”,步入了品牌向上的新阶段——影响文化中国。

从“文化”的中西两个来源考察会发现,文化在任何文明都殊途同归,都用来指称人类社会的精神现象,抑或泛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虽然不同的区域文化创造了诸如进取、敢为、融合、包容、大同、创造的文化精髓,但是不同的文化带之间相互牵扯和融合,甚至会有冲突。如果文化能向新的世代流传,即下一代也认同、共享上一代的文化,不同地区尊重不同局域的文化。那么,文化就有了传续和共享的功能。

“寰行中国”别克·中国文化之旅就是要做文化的传续和共享。同济大学教授、著名古城保护专家阮仪三先生将其形象表达为“乡情”:“每幢古建筑都存有深厚的历史信息,而这些信息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城市的感情,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加深乡情。乡情就是历史记忆,就是曾经生活环境的物质印象。”

中西合璧的上海,城市在杂处和更新中进行着文化碰撞。2014年6月19日,在“寰行中国”的首站之地上海,阮仪三先生为我们解读了上海古城墙,寻城市之源……隐匿的老建筑背后的故事,—下子温热了上海的旧时光。这就是“寰行中国”的意义所在,繁华上海滩的背后,唯有文化之旅的高度探寻,才能找到这座国际化都市的百年“进取”精髓。继上海之后,在宣城、安庆、景德镇、荆州、恩施、墨脱、拉萨……沿途的38个城市(镇),都在“寰行中国”的中国文化之旅里进行了深度的探寻。  “寰行中国”不只是行万里路,而是将“知”“行”结合,对每一段行程的文化精神进行先导性启迪和共鸣。在每一站,太湖文化论坛都助阵中国文化之旅。在沿途的系列论坛上,何怀宏、梁文道等10余位学者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深入探讨。如在“探奇巴楚”线路举办的太湖文化论坛武汉分论坛上,来自武汉大学的学者们通过讨论“敢为与不敢为,新时代的君子之道”,将巴楚之地的鄂东文化展现了出来,熊十力、徐复观、殷海光、胡风、黄侃、闻一多等众多鄂东名人,在中国写作学会会长、武汉大学於可训I教授的讲解下鲜活起来。

此外,别克还联合美国国家地理拍摄了六集《ROUTE AWAKENING寰行中国》系列纪录片。在屏幕上,这个国家的瑰丽遗产和迷人风俗,丰富的文化和自然景观,以及它在加速发展的道路上所面对的独特挑战,都会宏大呈现。

有人说,每条路都是孤独的,慢慢的你会相信没有什么事不可原谅,没有什么人会永驻身旁,也许现在的你很累,但未来的路还很长,不要忘了当初为何而出发,是什么让你坚持到现在,勿忘初心。丢失的自己只能一点点捡回来,也许每个人,要走过很多的路,经历过生命中无数突如其来的繁华和苍凉后,才会理解在路上的意义。

在路上,是对心灵和思想的洗礼,尤其是距离遥远的、未历之境的和孜孜以求的路。所以,当我接受邀请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欣然以往。

2014年6月19日,2014“寰行中国”别克·中国文化之旅从上海启程,我带上沉重的行囊和思想的困惑,上路了。这是一段充满未知、满含激情而又文化浓郁的旅程,在都市文韵、探奇巴楚、灵走川藏、雪域天路、梦回西域、弘扬华夏这6条文化主题的路线上万里长行,经历了心灵的洗礼,最终在烟台圆满收官。

这是一次非凡的文化旅途,传承与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是一次思我的心灵旅途,沉淀与顿悟了作为中华子民归来去兮的何去何从。

第一条线“都市文韵”,从上海出发,途经宣城、安庆、景德镇、九江,最终在武汉休整,一路探访了海派老建筑、古法宣纸、黄梅戏、景德镇瓷器,以及昙华林,深度体验了“富而思进,文而取和”的精神内涵。

首日上海,跟随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从大境阁到海关大楼,再到外滩源,探访了一番上海老建筑的历史变迁和中西文化的交融之韵。第二日宣城,在泾县中国宣纸文化园,探访正宗的宣纸制造工艺,并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主持人Harry进行互动,一同书写“寰行中国”的墨韵。第三日安庆,这是我的家乡,从小耳濡目染黄梅戏的唱腔戏台之中,终于能近距离了解黄梅戏艺术。在再芬黄梅公馆观赏《天仙配》等经典黄梅戏表演,并聆听了国家一级演员李萍老师的黄梅戏艺术讲授,与她一同探讨了黄梅戏的历史与传承。第四日景德镇,先后探访清代镇窑等景点,看尽千年瓷器史诗的妙韵,并拿起画笔纵情挥洒,感悟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与风采。第五日武汉,来到位于老武昌东北角的昙华林街,探访中西合璧的建筑之韵,一览九省通衢的源远流长。

2014年6月19日出发,6月24日收官,全程1200公里。一路上,我们用脚丈量大地,在江南都市文韵的精神景象中,纵情驰骋。

第二条线“探奇巴楚”,从武汉出发,途经荆州、恩施、广安、阆中,最终在成都收官,一路探访了荆州楚绣、恩施土司城、恩施大峡谷涮川大水井、阆中古城,挚情纵览了“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精神内涵。

首日荆州,饱览楚文化的博大精深,零距离接触楚绣艺术的高雅与热情,以线代墨,绣出属于自己的“凤穿牡丹”,方寸之间瑰宝之魅尽显。第二日恩施土司城,与湖北民族学院雷翔教授进行对谈,深入了解了毕兹卡文明的演变,争鸣畅言之间,土家族的历史变迁和灿烂文化,尽收眼底。第三日恩施大峡谷,于雨雾中行走,尽揽武陵山脉的豪情与壮丽,一块怪石,一片奇峰,“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壮志豪情,朗阔心中。第四日利川大水井,在古建筑群管理员谢书达的带领下,阅历李氏家族的荣与辱,行走之间,尽揽整个建筑群像的浩瀚史韵。第五日阆中古城,“半珠式”、“品”字形、“多”字形等风格迥异的建筑群体,于我们眼前展开。观行于此,风水文化、宗教文化、三国文化等多元文化共盛之景,一览无余。第六日深入阆中古城,在张飞庙中寻梦三国,在贡院里探寻科举文化,在胡家院中欣赏古城最具代表性的古院落,傲然行走,意味深长。

2014年6月28日出发,7月5日收官,全程1630公里,巴蜀走廊是一部书,不言语,不浮华;巴蜀古道是一幅画,不平坦,也不简单。一路走来,恰是一次“敢为”与“不可为”的心灵洗练。

第三条线“灵走川藏”,从成都出发,途经康定、巴塘、左贡、八宿、波密、墨脱、林芝,最终在拉萨收官。知行合一,在这条遍布藏汉文化密码的路上,朝圣而进,川藏地区的历史变迁,以及汉藏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融合”精神,尽收眼底。

首日成都至康定,一路驰骋风光极致,穿过奔流不息的大渡河,一揽“日照金山”海螺沟,尽赏“蜀山之王”贡嘎山之礴。第二日巴塘,翻越“康巴第一关”折多山,途经剪子弯山,登临世界高城理塘,星夜之间,观抵“弦子之乡”巴塘。第三日左贡,沿金沙江而上,途经芒康,于山峦叠嶂之间,尽揽金沙江与澜沧江磅礴并流之势,绕山驰骋,跃登生命禁区东达山,壮志尽显。第四日八宿,翻越他念他翁山,观临舒伯拉岭,在业拉山征服天险一百零八道弯。第五日波密,翻越安久拉山,驰临“藏东第一大湖”然乌湖,一睹“中国最美冰川”米堆冰川的魅力。第六日墨脱,朝夕而发,傲驭绝美并绝险的墨脱公路,挚情而行,最终抵达“莲花秘境”墨脱。第七日墨脱至波密,在嘎隆拉山之巅,远眺银河倒泻的雅鲁藏布江,尽舒豪情壮志。第八日波密至林芝,连续翻越通麦天险以及排龙天险,尽揽险绝之巅,最终抵达林芝文化中心八一镇。第九日林芝至拉萨,领略世界屋脊上的神湖巴松措,尽赏雄奇浩瀚的米拉山,最终抵达圣城拉萨。第十日探访拉萨,朝圣布达拉宫,如沐藏文化的博厚长河,耐人寻味之间,尽赏殿内珍奇文物和艺术品,登临这座堪称藏族文化殿堂的博物馆,拉萨的整个圣景,尽收眼底。

2014年8月28日出发,9月8日收官,全程2650公里。这是一段“眼睛上天堂,身体下地狱”的旅行,“和你一起去西藏的人,一定不是这辈子才有的缘分”……在川藏公路建成并通车60周年这样一个极富纪念价值的年份里,“寰行中国”的意义绝非只言片语所能表达。

第四条线“雪域天路”,从拉萨出发,途经那曲、格尔木、德令哈、青海湖,最终在西宁收官。青藏线上的行走,让我们对区域内藏、回等民族的历史变迁,以及中国本土文化中的多元化与异质化文化之间和而不同的状态,有了一个全面透彻的体会。

首日拉萨至那曲,揽念青唐古拉山之圣景于无垠,并驰大美青藏铁路,一路飞驰,驭临“天湖”纳木错,尽赏碧波壮阔之美。第二日那曲至格尔木,于风雪骤降之间,翻越唐古拉山,浩然而进,穿越隽美的可可西里,最终抵达格尔木。第三日格尔木至德令哈,观临中国最大盐湖察尔汗盐湖,尽赏盆地奇观万丈盐桥,一路遥望祁连山脉,在德令哈追忆海子脚步,我在黄昏时分参观了海子纪念馆。第四日德令哈至青海湖,在“天空之境”茶卡盐湖上行走,于皑皑盐海之中,纵情体验采盐工艺,一路观驭,最终抵达壮阔无垠的青海湖。第五日青海湖至西宁,于骤雨之中,揽景二郎剑,蜿蜒而上,观临南山,尽赏青海湖浩瀚全景。第六日探访西宁,朝圣塔尔寺,怀揣一颗虔诚的心,沐于这座众神共居的天堂,心神合一,超尘脱俗,藏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尽收眼底,并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进行互动体验,制作金刚结,开启内在的般若智慧。

2014年9月10日出发,9月18日收官,全程2115公里,一路走来历经各种极限挑战,心旌摇荡,虔敬而行,雪域天路源远流长的文化之脉,尽收眼底。浩瀚之间,多元文化之间的“包容”精神,一览无余。

第五条线“梦回西域”,从西宁出发,途经武威、中卫、兰州、天水、宝鸡,最终在西安收官。重走古丝绸之路,让我们对区域内文明的变迁,以及西域与中原文明的交融历程,有了一个透彻的感悟。思行合一,全球文明之间的“大同”精神,揽阔于心。  首日西宁至武威,观抵“彩虹故乡”互助,探访土族民俗文化展览馆,闻香青稞酩镏酒大作坊,于芳香曼妙之间,一览西北民谣花儿之魅。第二日武威至中卫,敬抵武威文庙,尽赏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于西夏博物馆一览西夏文明的历史变迁,挚然而行,最终抵达中卫沙坡头。第三日中卫至兰州,尽赏沙坡头大漠孤烟之境,一泻千里,于滚滚奔流之畔,匠制渡江之舟“羊皮筏子”,揽渡黄河,挚然傲驰。第四日兰州至天水,揽景而行,敬抵“东方雕塑馆”麦积山石窟,于千仞绝壁之间,一览佛教东播之迹,以及文化西进之络。第五日天水至宝鸡,于峻岭连绵曦光普洒之间,揽景“佛骨圣地”宝鸡,观抵“世界佛都”法门寺,一览“丝路西去,佛典东来”的历史之盛。第六日宝鸡至西安,观抵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一览千年民族生存和文化交流融合的定格之美,虔敬而行,最终抵达“十三朝古都”西安。

2014年9月22日出发,9月29日收官,全程1750公里,一路走来,千年文明的历史变迁,于心中丈量,文庙、麦积山、法门寺这些遗韵千年的文化坐标,巍然伫立在历史的长河中,生生不息,照古腾今。

第六条线“弘扬华夏”,从西安出发,途经洛阳、开封、曲阜、潍坊,最终在烟台收官。一路驰骋于中国文化脊梁地带,千年生生不息的创造力,以及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隽揽于心。

首日西安至洛阳,途经三门峡,一路揽景于中华民族发祥地,驭霞观临“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洛阳,体验中华名宴一洛阳水席。第二日洛阳至开封,敬抵洛阳南石山村的唐三彩工作室,在唐三彩博物馆副馆长张舰的带领下,尽览彩陶施釉之魅。第三日开封至曲阜,从开封出发,敬抵朱仙镇,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主持人Harry一起体验制作木版年画,最终抵达“孔子故里”曲阜。第四日深入探访曲阜,前往曲阜国学院,对话段炎平院长,探讨儒学之道,体验汉服礼仪魅力,午后观抵孔府孔庙,一览中国渊源最古、历史最长的一组建筑物,将儒家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尽收眼底。第五日曲阜至潍坊,在核雕艺术家张温和的带领下,一同体验汉族民间微型雕刻工艺——核雕,领略方寸间的精湛技艺。第六日潍坊至烟台,揽景而驰,敬揽“人间仙境”蓬莱阁,广阔无垠之间,历史文化积韵,以及苍茫豪放的山海风光,尽收眼底。

2014年10月9日出发,10月17日收官,全程1610公里,在千年古都洛阳、开封看百家争鸣淀韵于今的中原文化,在“人间仙境”蓬莱赏八仙过海、烟霞瑰丽,在曲阜感受儒学文化的无穷魅力。一路走来,中原文明的磅礴创造力,揽阔于心。

六条路线、万里长行、心灵洗礼,这次“寰行中国”别克·中国文化之旅,在江南尽观“富而思进,文而取和”的文化质韵,在巴蜀纵驭“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景象,在川藏线饱览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融合”精神,在青藏线敬赏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和包容性,在古丝绸之路通晓西域与中原文明的大同及和同,在华夏文明脊梁地带一睹数千年生生不息的磅礴创造力。

16个省和自治区,12000公里,5320米最高海拔,川藏线两大最险路段,20℃的最大垂直温差变化,17小时的连续昼夜驰骋……这一路,每天窗外都是不同的美景,以及和而不同的地域文化,壮丽、磅礴、旖旎、传统、创新,各种中国之美。

于我而言,虽然2014“寰行中国”别克-中国文化之旅已圆满收官,但这是一次值得一辈子去记忆的经历。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已经成为我矢志不渝的职责。

感谢上海通用别克团队对这本书出版的支持,如果没有2014“寰行中国”别克·中国文化之旅就没有这本书的诞生,更没有我的意义非凡的2014年。这是我的本命年,在这个重要的年份,有幸朝圣西藏,膜拜圣地,甚是荣幸。

感谢2014“寰行中国”别克·中国文化之旅的主办方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正是这家公司的远见卓识,对中国文化的热忱和挚爱,才有了这一段气势恢宏的文化之旅。感谢一路同行的上海通用汽车公关部、别克市场营销部的工作人员,正是他们的辛勤付出和幕后工作,才让我们目睹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感谢活动执行公司、公关公司的付出,感谢图片拍摄团队,感谢我的摄影师搭档曹海鹏……由于人数众多,恕我不一一列出;感谢本书的设计、制作、出版、发行团队,以及我的写作助理王榕、李子凡、侯梦茹。

“离别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人生永远有下一站,期待再次的相聚。”

愿,我们在路上,一路同行。

著者谨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别处是归客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海滨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543285
开本 16开
页数 20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5-05-01
首版时间 2015-05-01
印刷时间 201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交通运输
图书小类
重量 0.404
CIP核字 2015075865
中图分类号 U46-05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60
169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4: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