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梁晓声说我们的时代与文艺
内容
编辑推荐

当代中国真正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坚守人文主义立场,被誉为“中国的巴尔扎克”;执教大学十余年中文课堂,直面中国文学现状,与学子现场对话;重读中西文学经典,点评中国当代作家,真诚探讨文学得失;三十多年创作历程,深情追忆文学人生;这个时代,文艺有什么用?出席了“10·15”文艺工作座谈之后的梁晓声在《梁晓声说我们的时代与文艺》一书中诚恳作答……

内容推荐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艺不再是中国社会的主流。但梁晓声一直坚持创作,在各个历史时期不断推出自己的作品,其中饱含着充沛的人文主义情怀,一直为大众所喜爱和尊敬。在《梁晓声说我们的时代与文艺》中,梁晓声站在作家、大学教师、读者等立场,对这个时代的文艺、文学等问题作了多维度的沉思。他执教大学中文课程十余年,与学子现场对话;他重读中西文学经典,真诚探讨当代文学得失;他与读者、作家通信,直指小说、电影、翻译等诸多问题;他回忆自己三十多年创作历程,不断反思文学人生;这个时代,文艺有什么用?梁晓声诚恳作答……可以说,这部作品凝聚了作家梁晓声三十余年文艺创作思想精华。

目录

第一章 文学课:我在大学讲中文

 1.阅读一颗心

 2.书籍是我们的精神故乡

 3.关于“编造”

 4.关于想象

 5.关于真理与道理

 6.关于好人、坏人

 7.关于不幸、不幸福与幸福

 8.关于希腊神话的人文解读

 9.关于爱情34。

 10.关于爱情在文学中的位置

 11.关于爱情文学的“规律”

 12.关于大学校园写作

 13.关于小说中的“性事描写”

 14.关于文艺之本能性与自觉性

 15.关于文艺这种“软实力”

 16.文艺三元素

 17.关于评论

 18.评论的尺度

 19.让我们的头脑聪明起来

 20.听《秋雨时分》有感

 21.《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写给谁们看的

 22.琥珀是美丽的

第二章 问答录:我们为什么学习中文

 1.学中文有什么用

 2.关于《三国》及其他——答学子问

 3.答中文学子问

 4.答学生佳静问

 5.答学生小芳问

 6.文学八问

 7.访谈录

第三章 论文学:这个时代的文艺状况

 1.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艺

 2.文学语言之断想

 3.翻译语言之断想

 4.奥林匹斯的“黄昏”

 5.小说平凡了以后

 6.浅谈电影与文学

 7.唐诗宋词的背面

 8.时代与戏剧

 9.一篇大作品

 10.美是不可颠覆的

 11.论雨果——夹在铁钳齿口的作家

 12.金庸和克里斯蒂

 13.路遥和他的《平凡的世界》

 14.关于王小波

 15.这个女人不寻常——评严歌苓的长篇小说《第九个寡妇》

 16.流响出疏桐——铁凝和她的剧本

 17.读赏张鸣

 18.一个人的文史哲

 19.我看冯小宁和他的《红河谷》

 20.我看《大气层消失》

 21.情怀的力量——谈《工人》

 22.王佳的眼睛

第四章 通信集:关于文艺创作的讨论

 1.致读者——小说是平凡的

 2.致友人书——关于翻译

 3.致友人书——外国文学之影响

 4.致王安忆——剧本与影视

 5.致严歌苓一距离与俯近

 6.致周梅森——训练写平凡的高超功力

 7.致程德培——谈《雪城》及其他

 8.致蒋子龙——关于才情

 9.复黄益庸——生活、知识、责任

 10.致仁山——关于《白纸门》

 11.致俄国译者

 12.你以情怀感动了我——致徐育伟同学

第五章 忆往昔:我与文学

 1.我与文学

 2.我与唐诗宋词

 3.晚秋读诗

 4.读的烙印

 5.爱读的人们

 6.我热爱读书

 7.写作与语文

 8.写作使人再次成长

 9.我的使命

 10.关于《又是中秋》

 11.关于《表弟》

 12.关于《今夜有暴风雪》

 13.关于《年轮》

 14.关于《一件小事》

 15.蝶儿飞走

 16.缪斯的使者——怀念编辑家章仲锷

 17.中国故事——记我的学生俞德术和杨燕群

试读章节

在为到大学去讲课做些必要的案头工作的日子里,又一次思索关于文学的基本概念,如现实主义、理想主义以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相结合等。毫无疑问,对于我将要面对的大学生们,这些基本的概念似乎早已陈旧,甚而被认为早已过时。但,万一有某个学生认真地提问呢?

于是想到了雨果,于是重新阅读雨果,于是一行行真挚的、热烈得近乎滚烫的、充满了诗化和圣化意味的句子,又一次使我像少年时一样被深深地感动。坦率地说,生活在仿佛每一口空气中都分布着物欲元素和本能意识的今天,我已经根本不能像少年时的自己一样信任雨果了。但我却还是被深深地感动。依我想来,雨果当年所处的巴黎,其人欲横流的现状比之世界的今天肯定有过之而无不及,人性真善美所必然承受的扭曲力,也肯定比今天强大得多,这是我不信任他笔下那些接近着道德完美的人物之真实性的原因。但他内心里怎么就能够激发起塑造那样一些人物的炽烈热情呢?倘不相信自己笔下的人物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是有依据存在着的,起码是可能存在着的,作家笔下又怎会流淌出那么纯净的赞美诗般的文字呢?这显然是理想主义高度上升作用于作家大脑之中的现象。我深深地感动于一颗作家的心灵,在他所处的那样一个四处潜伏着阶级对立情绪、虚伪比诚实在人世间更容易获得自由,狡诈、贪婪、出卖、鹰犬类人也许就在身旁的时代,居然仍对美好人性抱着那么确信无疑的虔诚理念。

是的,我今天又深深地感动于此,又一次明白了我一向为什么喜欢雨果远超过左拉或大仲马们的理由,我个人的一种理由;并且,又一次因为我在同一点上的越来越经常的动摇,而自我审视,而不无羞惭。

那么,让我们来重温一部雨果的书吧,让我们来再次阅读一颗雨果那样的作家的心吧。比如,让我们来翻开他的《悲惨世界》——前不久电视里还介绍过由这部名著改编的电影。

一名苦役犯逃离犯人营以后,可以“变成”任何人,当然也包括“变成”一位市长。但是“变成”一位好市长,必定有特殊的原因。

米里哀先生便是那原因。

米里哀先生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他曾是一位地方议员,一位“着袍的文人贵族”的儿子。青年时期,还曾是一名优雅、洒脱、头脑机灵、绯闻不断的纨绔子弟。今天,我们的社会里,米里哀式的纨绔子弟也多着呢。“大革命”初期这名纨绔子弟逃亡国外,妻子病死异乡。当这名纨绔子弟从国外回到法国,却已经是一位教士了。接着做了一个小镇的神父。斯时他已上了岁数,“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他曾在极偶然的情况下见到了拿破仑。皇帝问:“这个老头儿老看着我,他是什么人?”米里哀神父说:“你看一个好人,我看一位伟人,彼此都得益吧。”由于拿破仑的暗助,不久他由神父而成为主教大人。

他的主教府与一所医院相邻,是一座宽敞美丽的石砌公馆。医院的房子既小又矮。于是“第二天,二十六个穷人(也是病人)住进了主教府,主教大人则搬进了原来的医院”。国家发给他的年薪是一万五千法郎。而他和他的妹妹及女仆,每月的生活开支仅一千法郎,其余全部用于慈善事业。那一份由雨果为之详列的开支,他至死没变更过。省里每年都补给主教大人一笔车马费。在深感每月一千法郎的生活开支太少的妹妹和女仆的提醒之下,米里哀主教去将那一笔车马费讨来了。因而遭到了一位小议院议员的诋毁,向宗教事务部长针对米里哀主教的车马费问题打了一份措辞激烈的秘密报告,大行文字攻击之能事。但米里哀主教将那三千法郎的车马费,又一分不少地用于慈善之事了。他这个教区,有三十二个本堂区,四十一个副本堂区,二百八十五个小区。他去巡视,近处步行,远处骑驴。他待人亲切,和教民促膝谈心,很少说教。这后一点,在我看来,尤其可敬。他是那么关心庄稼的收获和孩子们的教育情况。“他笑起来,像一个小学生。”他嫌恶虚荣。“他对上层社会的人和平民百姓一视同仁。”“他从不下车伊始,不顾实际情形胡乱指挥。他总是说,‘我们来看看问题出在哪里。’”他为了便于与教民交心而学会了各种南方语言。

一名杀人犯被判死刑,前夜请求祈祷。而本教区的一位神父不屑于为一名杀人犯的灵魂服务。我们的主教大人得知后,没有只是批评,没有下达什么指示,而是亲自去往监狱,陪了犯人一整夜,安抚他战栗的心。第二天,陪着上囚车,陪着上断头台……

他反对利用“离间计”诱使犯人招供。当他听到了一桩这样的案件,当即发表庄严的质问:“那么,在哪里审判国王的检察官先生呢?”

他尤其坚决地反对市侩哲学。逢人打着唯物主义的幌子贩卖市侩哲学,立刻冷嘲热讽,而不顾对方的身份是一名尊贵的议员……

雨果干脆在书的目录中称米里哀主教为“义人”,正如泰戈尔称甘地为“圣雄甘地”;还干脆将书的一章的标题定为“言行一致”,而另一章的标题定为“主教大人的袍子穿得太久了”,正如我们共产党人的好干部,从前总是有一件穿得太久了补了又补的衣服……

雨果详而又详地细写主教大人的卧室,它简单得几乎除了一张床另无家具。冬天他还会睡到牛栏里去,为的是节省木柴(价格昂贵),也为了享受牛的体温。而他养的两头奶牛产的奶,一半要送给医院的穷病人。而他夜不闭户,为的是使找他寻求帮助的人免了敲门等待的时间……

他远离某些时髦话题,嫌恶空谈,更不介入无谓的争辩。在他那个时代诸如王权和教权谁应该更大的问题一直纠缠着辩论家们,正如在中国在我们这个时代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曾一直争辩不休。

而米里哀主教最使我们中国人钦服的,也许是这么一点——虽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主教,却谦卑地认为“我是地上的一条虫”。米里哀主教大人作为一个人,其德行已经接近完美了。雨果塑造他的创作原则,也与我们中国人塑造“样板戏”人物的原则如出一辙而又先于我们,简直该被我们尊称为老师了。

我将告诉我的学生们,那就是经典的理想主义文本了,那就是经典的理想主义文学人物了。P3-5

序言

大众接受好文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文艺来接受的。

文化的概念太大了,几乎包罗万象。比如“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是一种宗教思想,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思想。这种思想若要达到影响人心的目的,一篇小散文的作用肯定大于那样一句话——大海退潮,许多小鱼将要干死在海滩。一个孩子捡起一条条小鱼抛回海中。有人说,没意义的,下次涨潮还会有许多小鱼被冲上海滩。孩子说:“但是对这条小鱼有意义,对这一条也有意义……”他仍不停地捡起小鱼抛向大海。某些人读到这样一篇小散文,内心会有所思考。若是影视情节,将会给更多的人以更深的印象和感受。同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经过文艺化之后,才更易于化人心。

由而可见,文化化人,文艺的作用极大。

谈到我们这个时代的文艺,以电影为例。我们所谓的一部大片的成功,往往看票房。但从某些票房很高的电影中,我们却不太能看到很真诚的好思想的表达。我们的电影理应坚持并提升对正面价值观的艺术表达能力。在大学里我说,我们都应该看某部电影,有的同学会说,老师,我不喜欢看这部电影,或者说我不喜欢看这一类电影。我说的这一类的电影当然是人文的电影,有人文的精神和人文的品性。很明显的,这类电影,他不喜欢看。我的回答是,这是你必须看的。因为你在上大学,你的父母替你交学费,我作为老师有责任要求你看这样的电影,你要跟大学校园以外的那些看电影的人不一样,我们大学培养学生起码要培养出来看好电影的青年,不但自己要看,而且还能评论,还能影响别人。

我说两件事。一件事是我在朋友家里做客。朋友的女儿在电脑上看新片,外国电影,朋友催促她快睡觉,她说,我没看过这样的电影,那少女很感动,说电影中的好人真好。她的母亲是知识分子,她的母亲说别相信那些,没有好人。这就是我们中国家庭,我们中国母亲中的一类。另一件事,我在另一个场合,到一个外国专家家里,她住在北京的公寓,我和她在交谈,她的女儿在看中国的电视剧,不停地问,剧中的人为什么都很坏?她的妈妈回答说,别相信,那是编的。她说,我们回到自己的国家,你会知道我们的人没有那么坏的。我们现在的情况是,当我们的编导想表现某人很好的时候,自己首先已不太相信。

和受众处在同一水平,认为会有好人吗?这样写有人相信吗?当我们表演人很坏的时候,你看我们的演员,演得很棒。我们看美国那位黑人演员华盛顿,当他演一个好人的时候,我们很相信。我们为什么相信呢?我们知道这位演员在演的时候,他自己很相信。我们仅仅把电影和电视剧看成了娱乐。我们太多的中国人几乎成了这样的动物:挣钱,然后玩闹,转身再变成吃货,到处娱乐。我们的影视缺少对作为一个21世纪的人的那种品格和素质的好影响。  我们的生活,已经改善较多了。我们从前在那么样狭小的居住条件下,还有书架。现在我们房子大了,反而没有书架了。每个家庭都应该有好书,让好书影响人、改变人。

我们教出来的学生,如果出了校门都变成“手机控”,那我们的教学就太失败了。情况常常是这样:一个人拿着一本书,如果那书是一本好书,他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有人来问他路,他一定会好言好语地告之。如果那人拿着一本好书在读,别人撞了他一下,他一定不会生气。而他如果拿着手机在玩游戏的时候,别人问他路,他可能就很不耐烦。如果两个人都拿手机在玩游戏的时候,互相撞了一下,肯定都是不好的脸色。现在有太多太多的人已经不看书了,这是令人忧虑的。我们在大学里要尽量尽量地,把我们的学生拉回到书卷中。

这本书汇集了我多年来关于文艺和文学话题的文章,有我在大学中文课堂上的讲稿,我的文学评论,我的读书心得,我的文学访谈和通信,我的文学往事回忆……确实能表达我对这个时代文艺的一些思考,希望对读者们能有所帮助,也请大家多批评。

2015年春

书评(媒体评论)

知识分子历来就有矫正社会恶疾和唤醒民众的使命,包括基本概念的重建。在这一点上,作家梁晓声先生是令人尊敬的。

——著名作家龙应台

二十多年来中国和世界的变化让我们改变得太多太多,但梁晓声式的慷慨陈词依然有自己的力量。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

从新时期之初的知青文学,到后新时期的市场批判,同代人都转身离去,只有梁晓声以笔为旗,始终不渝,呼喊、坚守、承担。因为有真正的仁义之道,他才可以那么爱憎分明,那么不留余地。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光炜

鲁迅、巴金和沈从文等作家继承的都是契诃夫的传统,而梁晓声是个例外,梁晓声继承的是高尔基的传统。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路文彬

他的写作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始终秉持知识分子的良知和情怀,始终高扬人文主义的旗帜,他从不因为所谓纯文学的原因而放弃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与批判。

——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吴义勤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梁晓声说我们的时代与文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梁晓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860914
开本 16开
页数 37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80
出版时间 2015-06-01
首版时间 2015-06-01
印刷时间 201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586
CIP核字 2015064840
中图分类号 D669-53
丛书名
印张 24.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9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9:2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