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封疆大吏林则徐
内容
试读章节

纵观林则徐的一生,阅读他的著作、书信或诗词、日记,我们会时时地感到他身上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他对人民,对国家,对事业,对亲友都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一刻也不懈怠,一事也不推诿,这种责任感,在他的一生中有如烈火,始终在燃烧,最后他把自己燃烧尽了,但依然给后人留下了绚丽的光芒。他担任了封疆大吏之后,胸有全局,其从政的特点是思考问题不囿于一省一区,而是以天下为己任,没有门户之偏见,不搞地方保护那一套。如他身在南方从政,但对北方的水土改良问题极为重视,著有《畿辅水利议》一书(畿辅是京都周围的地方,清朝定都北京后特指直隶省);他还提出了黄河人海改道的重大问题,解决南粮北调的老大难问题……这都反映了他宽广的视野和胸怀。二是他有着过人的智慧和才干,无一事不认真,无一事无良策。总之,林则徐做事无所不用其诚。这方面的事例很多,不可能一一讲述,这里只略说一下他对江南科举考试的整顿和改革。选拔人才,不仅关系到无数人的前途,也关系到国运和民族的兴衰。现在如此,将来如此,过去也是如此。

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虽然有种种弊端,但不能一概否定。通过一级一级的考试,人才被选拔出来充任官员,总比买官、卖官、裙带或“老子英雄儿好汉”“祖辈资深孙当官”要好得多。科举制度是不搞唯成分论的,是没有阶级性的。你家是地主、官僚,我家是贫农、雇农,科举面前人人平等,谁考得好谁出人头地,这正是科举制度能历千年之久而被全社会所接受的重要原因。如果考得状元,恰好公主待嫁,昨天的穷小子,今天可能蟾宫折桂,一步登天。当然,营私舞弊者也是有的,但被揭发出来是要坐牢的,鲁迅的祖父就是因为科考中的问题下了狱。目前的中国,通过考试录取公务员,通过竞聘考核授予副厅局级以下的位子,与当年的科举虽不相同,但有相似之处。当年科举的主要毛病是考试的内容僵化、形式死板、脱离实际。但人与人不同,科考成功者可能是草包,也可能是俊杰,因人而异。如果没有科举制度,如果林则徐没有考取进士,他只能是福建一带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他的父亲就是因为科考屡屡不中,当了一辈子塾师。在遴选人才的问题上,那个时代,就是那个样儿——学而优则仕。

身为江苏巡抚的林则徐,深知科举的重要性,这除了他自己的切身感受外,也与他担任江西副考官和云南正考官的经历有关。1816年秋,林则徐到南昌担任乡试的副考官,他做事非常认真,一丝不苟,发榜后“出门拜客,访询舆论,均谓此次所录,清贫绩学者甚多,谓之清榜”。1819年林则徐又出任云南的正考官。他父亲并非没有学问,但一辈子考场失意;林则徐自己也受过两次会试落榜的挫折,这使他深深体会到主考官的责任重大,对于考生来说“定弃取于俄顷之间,判升沉于恍惚之际”,所以他和副考官吴慈鹤一起,对全部试卷都极认真地点评,择优取正榜54名,副榜10名。为了不埋没人才,他还将14份最为优秀的试卷带回北京,特意呈送皇上阅览,希望重用人才。

现在,林则徐不再是考官,而是江苏巡抚,而他面对的江南科考乡试却是乱七八糟,一塌糊涂。江苏的行政设置有些特殊,实行两藩制,一是江宁二是苏州,江宁即南京。江南的科考包括安徽在内。

在此,先说一下清代科举的具体制度是很有必要的。科举始于隋朝,历代大同小异。清朝的许多章法是从明朝继承下来的,科举制度就是如此。P14-16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江苏巡抚(1832年7月至:1837年4月)

 第一节 英船“阿美士德”来了

 第二节 颓风中的一身正气

 第三节 纷乱无序中的良策

 第四节 抗灾治水兴农之举

 第五节 宗教信仰服从民本

 第六节 打击社会邪恶势力

 第七节 伯乐慧眼唯才是举

第二章 湖广总督(1837年4月至1838年12月)

 第一节 对贪腐实行零容忍

 第二节 鸦片之患危及国运

 第三节 严禁弛禁壁垒分明

 第四节 大规模禁烟的开端

第三章 钦差大臣(1839年1月至:1840年1月)

 第一节 腹有诗书气自华然

 第二节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

 第三节 传牌告示清廉生威

 第四节 雷霆万钧收缴鸦片

 第五节 震烁古今虎门销烟

 第六节 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第四章 两广总督(1840年2月至1840年10月)

 第一节 销烟后的复杂局面

 第二节 因功获罪林邓革职

第五章 鸦片战争(1840年6月至1842年7月)

 第一节 国难当头群英抗争

 第二节 耻辱柱上魑魅魍魉

 第三节 南京条约丧权辱国

第六章 流放新疆(1841年6月至:1845年12月)

 第一节 逆境从容史诗生涯

 第二节 伊犁河畔兴修水利

 第三节 踏遍南疆老骥伏枥

第七章 甘陕督抚(1846年1月至1847年4月)

 第一节 风雨飘摇署理总督

 第二节 抗旱救灾 缉捕刀客

第八章 云贵总督(1847年5月至1849年10月)

 第一节 公平处置汉回矛盾

 第二节 改良经营 发展矿业

尾声

附录

 一、林则徐为官任职简介

 二、对关于林则徐的两篇文章和两本书的批评

参考文献

序言

从时间上看,林则徐距我们很久远了吗?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时候,林则徐63岁,时任云贵总督。林则徐逝世16年后孙中山诞生。从这两个历史年代的坐标上看,林则徐距我们并不久远。1840年之前他是古代人,1840年之后他是近代人,是中国近代史开端阶段最重量级的政治家。林则徐的爱国立场,亲民作风,禁毒榜样以及他的官德和人格魅力,至今无可替代地活在人们的心中。

笔者从事林则徐生平的学习、研究和写作,已经有二十年了。1994年9月初,中宣部发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当时我的职务是新疆党校副校长,分管科研工作。按照上述“纲要”的要求,要大力宣传中国近、现代史上杰出的爱国主义英雄人物。因此,我产生了宣传林则徐生平业绩的强烈愿望。

我之所以首选林则徐作为研究和宣传的对象,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1842—1845年,林则徐流放新疆三年,在虎门销烟因功反而获罪的冤屈中,他逆境从容,作为一个“罪臣”,仍坚持爱国亲民的高尚情操,流放的前两年林则徐在伊犁兴修水利工程,发展当地的农业生产;第三年,他不顾年迈、多病、体衰,在极艰苦的条件下,到南疆勘地垦荒,行程万余里。他的献身精神、卓越才能和人格魅力,在新疆各族人民的心中留下了代代相传的赞誉和崇敬。比如,在乌鲁木齐至高的红山顶端有林则徐的全身雕像,他老人家俯视着乌鲁木齐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在伊犁有林则徐纪念馆、林则徐中学和两尊林则徐雕像,这些都是伊犁地区最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人文景观。在奎屯市人民公园的中心位置也有一尊高大的林则徐雕像,我曾向当地人询问:“为什么要在这里立林则徐雕像?”一位少数民族的长者对我说:“因为林则徐曾在这里的树上拴过他的马。”由此可见新疆各族人民对林则徐怀念的感情之深。当年林则徐修筑的水渠,被后人称为“林公渠”;林则徐从内地引入新疆的纺车、水车,被称为“林公车”;林则徐主张推广坎儿井,便有人把这种井称为“林公井”;传说“林公善饮”,市场上便有了“林公酒”……清代流放到新疆去的名人很多,唯有林则徐受到了各族人民无与伦比的缅怀和崇敬。

第二,1986年夏季某日,长期在新疆担任最高领导,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王恩茂同志对新疆社会科学院首任院长谷苞先生说:“你们要搞·本《林则徐在新疆》的书出版,宣传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王恩茂同志讲这些话的时候,我有幸在场,对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已离休的谷先生从兰州给我寄来了一本名为《林则徐在新疆》的论文集。此文集由王恩茂同志写了序言。

我细读《林则徐在新疆》一书后,感到此书对了解林则徐流放新疆三年的历史很有价值,但没有反映出林则徐一生的全貌。已经出版的林则徐传记虽有鸿篇巨制,但未必适合一般读者阅读。因此,我想写一本真实、通俗、生动、少一点学究气、密切联系实际、可读性较强,且不超过20万字的林则徐传记,供党校的学员阅读。此时我已是一个55岁的小老头,但精力尚属充沛。

写人物传记,必须掌握充分的史料,然而我在新疆能够收集的史料不足。1994年11月,我趁到内地开会的机会,去了林则徐的故乡福州市,经福建省委党校领导联系,我在1994年11月7日拜访了林则徐的玄孙女林子东同志。她当年已73岁,但精神矍铄,学识渊博,举止干练,有先祖遗风。后来我知道,她生于1921年,1942年从燕京大学到江苏,参加了新四军,是一位老革命、老干部、老知识分子、老大姐。她有兄、姐、弟共6人,除大姐早年去了德国外,其他5人都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和加人中国共产党的,她的哥哥李良是革命烈士,她的弟弟是我国著名的外交家凌青。林子东同志赞同我撰写林则徐传记的愿望,给我以长辈的鼓励,并通过林则徐纪念馆副馆长官桂铨同志,尽量满足了我借阅资料的要求。从此,我便和林则徐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10多年间先后出版了以下著作:

《历史巨人林则徐》,1995年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后再版两次,共发行2.4万册;

《林则徐为官之道》,2001年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次年,《福州晚报》分期连载了此书的全文;

《林则徐史诗》,2001年台湾《金门晚报》陆续连载了44个章节;

《人生楷模林则徐》,这是一本应邀专为青少年写的小册子,2002年福建鹭江出版社出版,发行1万册;

《林则徐西出阳关》(长篇历史小说),2008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7000册;

林则徐研究的论文20多篇。

林则徐享年66岁,其间为官40年。他的官德和人格极富榜样的力量。我虽然出版过《林则徐为官之道》这本小册子,但觉得意犹未尽。特别是10卷本《林则徐全集》出版后,林子东同志赐书一套,在史料更充分的情况下,我感到有必要把林则徐怎样当官,怎样当高官,以及他的爱国、亲民、从不懈怠的责任感,特别是他身居高位始终清正廉洁的官德,应当更充分更全面地写出来。林则徐虽然是封建社会的高官,但他与多如过江之鲫的封建官僚很不相同。毛泽东曾经指出过我国的民主革命“从林则徐算起一直革了一百多年”,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上的浮雕群像,是从虎门销烟的图景开始的。因此,林则徐的历史定位应当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前躯。他的人格和官德,作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弥足珍贵,理当传承下来,结合实际,发扬光大。

林则徐的名字在中国家喻户晓,作为禁毒的先驱者,他在世界上也有很高的声誉,比如在美国纽约寸土寸金的商业区就有林则徐广场和高达5.5米的林则徐塑像(纽约东百老汇奥利华街至加萨林街一段为林则徐广场,林则徐塑像在广场中央。据一华侨说,在美国街头的塑像中只有两位是中国人,一是孔子,二是林则徐)。

由于虎门销烟影响特别巨大,后人对林则徐的敬佩自然集中在这一事件上,因此难免对林公其他方面的贡献、成就和品德有所忽略。即使比较专业的林则徐研究,也多重史实的考证和记述,对林则徐多种实践活动中的文化内因,或内在的文化驱动力缺乏深入的分析。因此,对于林则徐这位客观上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的特殊人物,我们有必要提出一个新的研究课题:文化林则徐。为此我撰写和发表了《林则徐实践活动的内在文化驱动力》一文,希望引起进一步的深入讨论。

林则徐晚年有一枚印章,上面刻有“历官十四省统兵四十万”10个字,这说明他曾在14个省为官从政,并指挥过40万军队。如果把他在翰林院担任过9年文官不计的话,林则徐从36岁任地方官员,到他在云贵总督任上因病请辞,告老还乡为止,林则徐在官场上席不暇暖地奔波劳碌了整整30,年,其间3年多流放新疆的艰辛岁月。林则徐48岁以前,担任过道员、盐运使、按察使、布政使等官职。从1832年7月起升任江苏巡抚,成为封疆大吏(布政使、按察使已属省级大员,但不宜视为封疆大吏),林则徐在江苏巡抚任上近5年之久,这是林则徐一生各种任职中时间最长的一职。此后林则徐任湖广总督、钦差大臣、两广总督,蒙冤流放,赐还后曾署理陕甘总督,后任陕西巡抚、云贵总督。在这30年间,林则徐爱国亲民、经世致用、整顿吏治、平反冤案、惩办邪恶、崇尚廉洁、培养人才、防灾救灾、兴利除弊、发展生产,兴办矿业,特别是在兴修水利方面,他是专家,著有《畿辅水利议》一书。有人评价他说:“无一事不认真,无一事无良法。”总括其一生,事事闪光。

过去,众口一词地说林则徐晚年镇压农民起义,连中美合编的《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林则徐”条目中都是这样写的,但这是违背历史真实的。林则徐逝世在前,太平天国起义在后;林则徐逝世于广东潮州普宁县行馆,太平天国起义于广西桂平县金田村。死去的林则徐如何镇压活着的洪秀全?身在广东的重病老人林则徐,怎么可能镇压远在广西的太平天国起义?从时间和地点上看,所谓林则徐晚年镇压农民起义之说不能成立。

林则徐作为封建社会的高官,他为什么能做出多方面的杰出贡献?他巨大的人格魅力从何而来?时势造英雄,但时势为什么偏偏选择了林则徐而不是他人?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客观条件、主观因素上找出许多原因和理由来,但纵观林则徐一生的实践活动和约300万字的著作,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巨大作用,而在优秀文化传统中,对林则徐时时刻刻起作用的一个核心,一个枢纽,一个强大的驱动力,就是真诚的、热切的、始终不渝的、超越一切选择的民本思想。爱国,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但我们必须认识到,爱国的终极目的是为了爱民。不爱民的“爱国”不是真正的爱国。如果没有民本思想就没有民族英雄林则徐。虎门销烟这一壮举,与林则徐的民本思想直接相关,因为吸食鸦片不仅使白银外流,更使数以百万计的人失去健康,死于非命。在对鸦片是严禁还是弛禁的斗争中,林则徐力主严禁,他首先关心的是人的健康,其次才是白银外流的问题。

中国的传统文化,基本上是由儒、道、释这三个思想体系构成的,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所说的优秀文化传统就是指精华那一部分而言。如果把那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做最简明扼要的概括,或者说封建社会文盲众多的老百姓对儒、道、释的理解和憧憬,可以概括为“儒仁、佛善、道驱邪”。林则徐一生的实践活动,鲜明地体现了老百姓的这种愿望。所以他理所当然地在人民群众中享有盛誉。虎门销烟时林则徐55岁,他的爱国亲民,他的卓越才干,他的辉煌成就,自然为万众仰望。林则徐不满40岁时,在江苏省按察使任上,因平反冤案深得民心,已有“林青天”之誉了。“林公来,庆更生”,是人民群众发自肺腑的呼声,是林则徐民本思想产生的历史回响。

林则徐于1775年8月30生于福州,他父亲林宾日是位私塾先生,家境十分贫寒。1827年林宾日病逝后,当时身为湖北省布政使的林则徐写了一篇《先考行状》,回忆他幼年时期的贫苦生活,其中写道:

……每际天寒夜永,破屋三椽,朔风怒号,一灯在壁,长幼以次列坐,诵读于斯,女红于斯,肤粟手皲,恒至漏尽。呜呼!此情此景宛如昨日,而孰知其不可再得耶?府君在庠序二十年,不妄与一事,不妄取一钱……①

另据台湾林崇墉撰述、蒋中正题写书名的《林则徐传》记载,林家有一个传家宝,是一双芯油灯。平时林家夜晚用的油灯只加一个灯芯,以便省点油,只有过春节时,为了增加一些节日的气氛,才舍得用两个灯芯。如此贫苦的生活,使林则徐自幼深知民间的疾苦,这对他为官后接受传统的民本思想和时刻廉洁自律,显然具有重大的作用。

林则徐6岁时开始随父亲读书,所习功课自然是儒家的四书五经。“仁者,爱人”是儒家价值观的核心,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了109次之多,这对林则徐人生观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由于他勤勉和聪慧,实龄13岁就考中了秀才,后入鳌峰书院就读6年,19岁考中了举人。鳌峰书院的主持人郑光策是一位坚定地信仰“经世致用”的人,这对林则徐也有着重大的影响。后来,林则徐的好朋友陶澍、魏源、龚自珍、梁章钜等人全是经世派。所谓经世致用,简言之就是读书做学问要力戒空谈,应联系实际,兴利除弊,反对那种下笔纵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的文风和作风。这种进步的思潮影响了林则徐一生,并与民本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融为一体。

中国的民本思想以春秋时代齐国的管仲为代表,他的名言是:“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管子·霸言》第二十三)以人为本这一理念,是管仲重大的思想贡献。后来“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被历代杰出人物所采纳,林则徐尤为突出。在林则徐的实践活动中,体现民惟邦本的事例不胜枚举,最突出、最感人的是1833年林则徐全然忘我,为民请命,单衔上疏的事例。

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江苏省的大部分地区,因长时间的阴雨造成千万家田禾严重歉收,甚至颗粒无收。在这种大天灾的面前,如果还要农民上交田赋,只能饿死人。为此,时任江苏巡抚的林则徐准备向朝廷申报,请求蠲缓和赈灾救济。但是,道光皇帝下了一道上谕,指责地方官员不顾“国计”,“下吏私充囊橐,大吏只知博取声誉”。在这种情况下,林则徐怎么办?当时,他处在至少三个压力下:第一,皇帝金口玉言,有令在先,违逆皇上的意志,后果不堪设想,罢官、坐牢乃至杀头的可能性都有;第二,林则徐因没有抓到一个名叫陈端的案犯,正在受着降五级留任的处分;第三,按朝廷规定,过九月后不准报秋灾。面对这样的一堆难题,林则徐如果没有强烈的民本思想,完全可以听之任之,撒手不管老百姓的死活。然而,林则徐不顾一切个人得失,决定为民请命,单衔上疏(即自己署名,获罪一人当,不牵连两江总督陶澍)。这一年的十一月十三日(1833年12月23日),林则徐写了《江苏阴雨连绵田稻歉收情形片》。针对道光皇帝所谓关心“国计”的说法,林则徐雄辩地写道:

窃维尽职之道,原以国计为最先,而国计与民生实相维系,朝廷之度支积贮无一不出于民,故下恤民生正所以上筹国计,所谓民惟邦本也。①

林则徐这段话,事实上是和道光皇帝辩论,其内容充分地体现了他的民本思想。只有下恤民生,才能上筹国计的理念,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这篇奏折的结尾部分,林则徐动情地写道:

昼见阴霾之象,自省愆尤;宵闻风雨之声,难安寝席。并与督臣陶澍书函往复,于捐赈办漕等事,思艰图易,反复筹商,楮墨之间不禁声泪俱下。②林则徐为了拯救灾民,不计个人得失安危,不惧皇威,因老百姓的疾苦而声泪俱下,他的民本思想胜过一切,在这里体现得再充分不过了。还应当指出,林则徐的民本思想,不仅在于拯救灾民和关注民生,他还认识到了更深刻的道理,这篇片最后说:“多宽一分追呼,即多培一分元气。”所谓元气指的是什么?在中国的古籍中“元气”是指“天地万物的本原”,或“天始于元”的意思。林则徐那个时代,他当然不会说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样的话来,但他说“多培一分元气”,已经包含了人民是社会本原的意思,这是古代民本思想的一个核心。

自从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后,对什么是“以人为本”注家蜂起。2006年4月21日胡锦涛同志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中做了权威的解说:“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以民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早在千百年前,中国人就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过于人’,强调要利民、裕民、养民、惠民……”因此,我们现在强调以人为本,就是优秀文化传统中的民本思想与时代精神的结合。林则徐一生的实践活动,为后人提供了一个伟大而生动的榜样。

在某些关于林则徐的著作中,把林则徐称为“地主阶级的思想家”,因为林则徐生活在封建时代,其政权是地主阶级的总代表,因此朝廷委任的大官,自然属于地主阶级。这样简单的逻辑推理对不对?似有商榷的必要。

林则徐是清代的高官,让我们举个典型的例子,看看他在实际行动上是代表了农民的利益,还是代表了地主阶级的利益?1824年,林则徐任江苏按察使(三品大员)。这一年江苏发生大水灾,灾区的饥民活不下去了,出现了闹事风波。当时江苏巡抚韩文绮调兵遣将准备镇压。作为巡抚的下属,林则徐完全可以听命照办,出了什么乱子,自有巡抚担当。但是,林则徐力谏韩文绮罢兵,而用赈灾救济的办法解决这一尖锐的矛盾。此议得到韩文绮的同意后,林则徐亲赴灾区赈灾。救济粮从何而来?只有富户,即地主们打开粮仓。但是,有些地主不肯行此善举,林则徐便发出了《劝谕捐赈告示》,其中写道:

夫天下未有万人忍饥,肯听一家之独饱者,况同居乡井,目击疮痍,但有人心,何忍坐视。乃近闻江、震两邑,业田甚多之户,相率阻捐,劝导者目以勒派之名,讦讼者酬其悭吝之计,似此不讲情理,不顾利害,真所谓为富不仁者矣……①又有《谆劝殷富平粜并严禁牙行铺户囤米抬价告示》:

本司为轸恤贫民,不惮谆谆劝谕。至于垄断图私,狡侩伎俩,不能稍逃洞鉴,勿谓官长之可欺也。各宜懔遵,毋贻后悔。特示。②

林则徐作为封建社会的官员,他写的这个告示如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只能说他是地主阶级的叛逆,他是站在农民阶级的立场上,轸恤贫民,指责一些“业田甚多之户”为富不仁,“拥一己之厚资,而听万人之饿殍”。所谓“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为什么会这样做呢?其实,林则徐的思想中并没有阶级和阶级斗争这种现代的概念,他讲的是人道、人性、人情,社会正义和民惟邦本。所谓阶级分析的方法是不能到处滥用的。

林则徐不是偶然这样做,而是一贯如此。再举一个例子:道光十五年(1835年)江苏大旱,作为江苏巡抚的林则徐向苍天求雨,他在《二次祷雨祝文》中说他自己心中有“八哀”,这八哀全都是因穷苦农民而产生的。林则徐说:“农民穷矣,禾亦槁焉。呜呼,其可哀一也!”其他的“七哀”都是为农民叹息或呐喊,这又怎么成了地主阶级的思想家呢?

笔者认为,从林则徐一生的实践活动上看,讨论他属于地主阶级还是农民阶级是没有意义的,不应该简单粗暴地使用阶级论来分析林则徐的立场。民惟邦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治国之道,林则徐身为朝廷大员,属于统治集团,深知民惟邦本的道理,关注民生,爱惜百姓,和其他昏聩腐朽、只重视自身利益的封建官吏有天壤之别。我们为有林则徐这样的先辈而骄傲、自豪,从他的实践活动和著作中,挖掘出优秀的文化传统、良好的为官之道和做人的准则,这是写作本书的目的所在。如果说林则徐一生的实践活动,和他留下的著作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那么,如今的官员、各级领导干部,是这笔财富的最大的受益者。

有人问我,对于林则徐是不是要搞“高大全”?我的回答是:本书与十年动乱时期样板戏那种“高大全”是完全对立的。我的指导思想不是“以阶级斗争为纲”,而是人道主义和民本思想,因此与十年动乱时期宣扬的“高大全”根本不是一回事。不过要说林则徐“高大全”也未尝不可——他比同时代的人站得高,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这是“高”;虎门销烟的壮举是伟大的,这是“大”;他的人格和官德是健全的,这是“全”,因此也可以说林则徐是他那个时代具有独特内涵的“高大全”的历史人物。

本书只写林则徐两次担任巡抚,四次担任总督,及受命钦差大臣时的官品和人格,他就任江苏巡抚之前的历史,基本上不属于本书论列的范围。林则徐流放新疆时是个“罪臣”,已不是封疆大吏,但这段历史是林则徐一生最重要的经历之一,前接两广总督,后续署理陕甘总督,为关照历史的连续性,所以林则徐流放新疆的情景也专列一章,作简要的记述。

由于林则徐是封疆大吏,这本书就恭而敬之地献给现职领导同志,恭请他们在百忙中拨冗赐览。子曰:见贤思齐。

内容推荐

邵纯编著的这本《封疆大吏林则徐》以林则徐担任封疆大吏的履历为线索,分章介绍并评述林则徐在江苏巡抚、湖广总督、钦差大臣、两广总督等任上的政治作为,结合相应的时代背景,着重讲述其勤政爱民、廉洁奉公、整治科考、虎门销烟、抗旱救灾、发展矿业等光辉事迹。

编辑推荐

林则徐享年66岁,其间为官40年。他的官德和人格极富榜样的力量。

《封疆大吏林则徐》中邵纯只写林则徐两次担任巡抚,四次担任总督,及受命钦差大臣时的官品和人格,他就任江苏巡抚之前的历史,基本上不属于本书论列的范围。林则徐流放新疆时是个“罪臣”,已不是封疆大吏,但这段历史是林则徐一生最重要的经历之一,前接两广总督,后续署理陕甘总督,为关照历史的连续性,所以林则徐流放新疆的情景也专列一章,作简要的记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封疆大吏林则徐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邵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海峡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5004998
开本 32开
页数 26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5-03-01
首版时间 2015-03-01
印刷时间 2015-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58
CIP核字 2015041137
中图分类号 K827=52
丛书名
印张 9.125
印次 1
出版地 福建
210
147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5: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