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古代刺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艺术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王欣编写《中国古代刺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艺术系列》的目的,是希望读者通过《中国古代刺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艺术系列》,全面了解刺绣这已有两三千年历史的古老艺术。中国刺绣是中华民族丈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明殊,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内容推荐

刺绣是用针和线把人的设计和制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织物上的一种艺术。刺绣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在中国至少有二三千年历史。中国刺绣主要有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四大门类。刺绣的技法有:错针绣、乱针绣、网绣、满地绣、锁丝、纳丝、纳锦、平金、影金、盘金、铺绒、刮绒、戳纱、洒线、桃花等,刺绣的用途主要包括生活和艺术装饰,如服装、床上用品、台布、舞台、艺术品装饰。王欣编著的《中国古代刺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艺术系列》讲述了我国古代刺绣史。

目录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丝绸

 第一节 丝绸的历史步伐

美丽的传说

丝绸的起源

初步的发展

融合与转折

丝绸的繁荣

 第二节 中国古代的染色技术

取之自然:矿物颜料

取之自然:植物颜料

丝绸的精炼与染色技术

印绘、印金与三缬

第二章 巧夺天工的刺绣

 第一节 刺绣史话

孕育滥觞:先秦刺绣

崭露头角:汉魏刺绣

枝繁叶茂:唐宋刺绣

汉唐刺绣针法技艺的创新

稳定发展:元明清刺绣

宋明刺绣的革新

 第二节 刺绣的外传

史无前例的凿空

“传丝公主”

刺绣的“丝绸之路”

传入日本

走进欧美

第三章 刺绣工艺与审美

 第一节 针尖上的艺术

刺绣用具

刺绣针法

双面绣与织绣

刺绣工序

 第二节 刺绣的审美

艺术的特点

图案的象征手法

鉴赏六要

收藏与保管

第四章 刺绣流派与名家

 第一节 百家争鸣

多姿多彩:民间刺绣

做工细腻:京绣与鲁绣

别具一格:瓯绣与汉绣

独领风骚:顾绣

声名远扬:四大名绣

四大名秀的工艺特征

另辟蹊径:少数民族刺绣

 第二节 刺绣名家

技艺精湛:韩希孟

心惠凝香:倪仁吉

论著第一人:丁佩

初创湘绣:胡莲仙

群英荟萃

第五章 刺绣主题与文化

 第一节 刺绣的主题

刺绣服装

民间主要绣品

其他常见刺绣

清代宫廷绣

宫廷绣的主题

 第二节 刺绣与民俗文化

诗词中的刺绣

苏绣与《红楼梦》

戏曲与刺绣

民俗节 日的刺绣

礼仪中的刺绣

刺绣与民歌

刺绣与绘画

佛教刺绣

第六章 中国古代刺绣的杰出代表

 第一节 历史悠久的苏绣

苏绣孕育画绣

承前启后:唐代苏像

精妙绝伦:北宋苏绣

登峰造极:明清苏绣

苏绣顾绣盘根错节 

 第二节 孕育于天府之国的蜀绣

历史悠久的见证:曷绣

追寻蜀绣

蜀绣的原材料

纹样寓意

 第三节 大器晚成的湘绣

长沙的山川形势

发达的楚国丝织

追根溯源:楚绣

一脉相承:汉绣

发轫之初湘绣问世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经过南移的汉族与南方土著人民长期的共同劳动,到了南朝的时候,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所描述的地广人稀、生产落后的景象已经大为改观。特别是隋朝开凿大运河,为南北经济的贯通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当时的朝廷十分注重发展南方的丝绸业,唐大历二年(767年),薛兼训担任浙江东道最高军事长官时,看到农村养蚕不普遍,机织生产技术还比较落后,就从他的部队中挑选了一批来自北方的未婚士兵,让他们回家乡选择善于缫织的能手为妻,并带回南方,浙江绍兴一带的丝绸业因此得到了迅速发展。到了魏晋隋唐时期,全国已经形成了黄河流域、四川盆地及长江中下游三大丝绸产区,为南宋时期丝绸中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汉代开通的西北绿洲丝绸之路在魏晋隋唐时期达到了鼎盛,而海上丝绸之路也在此时兴起,通过丝路贸易,中国同西亚、中亚等地区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正是在这种多元化文化的冲击下,魏晋隋唐时期的丝绸无论是在生产技术还是艺术风采上,都呈现出一种与以前不同的中西合璧的风格。

以纬线起花,并使织物图案在纬向得到循环是西方的织造传统。这种织造技术传人中国后,堪称丝织品之冠的织锦由以经线显花的经锦逐渐向以纬线显花的纬锦过渡。纬锦的出现在中国丝绸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它较之中国传统的经锦更利于图案的换色与花纹细部的表现。另一方面,在北朝到初唐时期,丝织技术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这种技术上的发展不仅表现在丝织方面,在印染和刺绣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各种新的植物染料逐渐传人中国并在中国种植和应用,各种防染印花技术得到了充分发展,唐代“三缬”名盛天下。长期以来一支独秀的锁绣针法被逐渐淘汰,劈针、直针、钉针等各种新针法开始各领风骚。

频繁的文化交流,不仅改进了传统技术,工匠们也通过不断汲取西方纺织文化的营养,创作出了一些新的丝绸图案,“陵阳公样”并不是孤例。首先是纹样排列的变化,北朝时期,受到波斯萨珊王朝装饰方式影响,犹如一串串珠子的“联珠纹”成为晋唐丝绸纹样的主流。在纹样的表现内容上,有很多源自西方的题材,比如山羊等动物纹样和太阳神等异域神祗在北朝时期开始大量出现在中国的丝织品上。到了唐代,丝绸纹样的题材和艺术风格更为多样化,宝相花图案的流行使图案的主题逐渐向充满生活气息的花鸟植物纹样发展。

文化和技术上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晋唐时期蚕桑丝绸业的大发展,尤其是处于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唐朝,经济繁荣,国力雄厚,在吸收大量新元素基础上形成的丝绸生产技术体系逐渐形成,并主导了以后的丝绸技术主流,使中国丝绸文化翻开了历史上最为灿烂的篇章。

宋王朝建立后,为了增加政府的收入,改变了传统的轻商、抑商政策,从而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丝绸的流通更加普遍、频繁。不仅在都市,而且在农村,丝绸的流通也在大量增加。当时的北方传统丝绸生产区经过“安史之乱”以后长达一个世纪的喋血干戈,丝绸业呈现萎缩状态。而南方小政权的统治者为了安定社会,经常会实行奖励耕织的政策,而且南方的气候、温湿度等自然条件也都有利于蚕、桑的生长。比如当时割据江浙闽地区的吴越国王钱铿就“闭关而修蚕织”,为后世太湖流域的蚕丝生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据史料记载:北宋时全国租税和上贡的两项丝织品中,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各占全国总量的1/3,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丝绸重心地位日益凸显。特别是南宋朝廷定都于临安后,随着政治重心的南移,大批技艺精湛的纺织工匠定居江南,丝绸生产的重心便南移到了以江浙一带为中心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而这些地区丝绸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由于北方少数民族势力的割据妨碍了陆上丝绸之路的通行,宋代特别是南宋时期,海上贸易成为了丝绸对外贸易的主要途径。

经过长期的吸收和融合,隋唐时丝绸业经过转折后形成了一个新的体系,两宋时期的丝绸技术主要就是沿着转折后的方向逐渐完善,并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其中最显著的一点就是与唐代丝绸艳丽、丰满的风格相比,宋代的丝绸装饰更注重轻淡、自然、庄重,自然生动的写生折枝花、缠枝花以及大量花鸟纹成为图案的首选题材。这时,丝织艺术与人文艺术结合得更加紧密,这在宋代最具代表性的丝织品——缂丝上有着极为明显的反映。在技术上,当时的丝绸生产技术已臻于完善,形成了一整套从栽桑、养蚕到牵经、络纬、上机织造的规范。生产工具方面已经有了脚踏缫丝车、高楼提花绫机、罗机等,出现了不少像秦观的《蚕书》一样关于蚕织生产的专著。

P10-11

序言

中国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文化,可以说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创造了人,这些经过锤炼和沉淀的古代传统文化,凝聚着华夏各族人民的性格、精神、智慧,是中华民族相互认同的标志和纽带。在人类文化的百花园中摇曳生姿,展现着自己独特的风采,对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内容广博,风格独特,深深地吸引着世界人民的眼光。

正因如此,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的规定,加强文化建设。2006年5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就已提出:“文化通过传承为社会进步发挥基础作用,文化会促进或制约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又说:“文化的力量最终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文化的软实力最终可以转化为经济的硬实力”(《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今年他去山东考察时,又再次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学习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讲话,确可体会到,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和自然要素之中,文化是协调各个要素协同发展、相关耦合的关健。正因为此,我们应该对华夏民族文化进行广阔、全面的检视。我们应该唤醒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复兴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发展和繁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为我们民族在强国之路上阔步前行创设先决条件。

实现民族文化的复兴,更必须传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现代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对传统文化十分感兴趣,蕴含感情。但当下也有人对具体典籍、历史事实不甚了解,比如说,中国是书法大国,谈起书法,有些人或许只知道些书法大家如王羲之、柳公权等等的名字,知道《兰亭集序》是千古书法珍品,仅此而已。再比如说,我们都知道中国是闻名于世的瓷器大国,中国的瓷器令西方人叹为观止,中国也因此而获得了“瓷器之国”(英语china的另一义即为瓷器)的美誉。然而关于瓷器的由来、形制的演变、纹饰的演化、烧制等等瓷器文化的内涵,就知之甚少了。中国还是武术大国,然而国人的武术知识,或许更多地来源于一部部精彩的武侠影视作品,对于真正的武术文化,我们也难以窥其堂奥了。我们还是崇尚玉文化的国度,我们的祖先,发现了这种“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并赋予了这种冰冷的自然物以鲜活的生命力和文化性格,例如“君子当温润如玉”、女子应“冰清玉洁”、“守身如玉”;“玉有五德”,即“仁”、“义”、“智”、“勇”、“沽”,等等。今天,熟悉这些玉文化的内涵的国人,也为数不多了。

也许正有鉴于此,有忧于此,近年来,已有不少有志之士,开始了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努力,读经热开始风靡海峡两岸,不少孩童乃至成人,开始重拾经典,在故纸旧书中品味古人的智慧,发现古文化历久弥新的魅力。电视讲坛里一波又一波对古文化的讲述,也吸引着数以万计的人们,重新审视古文化的价值。现在放在读者眼前的这套“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丛书”,也是这一努力的又一体现。我们现在确应注重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充分发挥其认识世界、传承文化、创新理论、咨政育人的重要作用。

中国的传统文化内容博大,体系庞杂,该如何下手,如何呈现?这套丛书处理得可谓系统性强,别具心思。编者分别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来分门别类地进行组织编写,例如在物质文化的层面,就有中国古代纺织、中国古代酒具、中国古代农具、中国古代青铜器、中国古代钱币、中国古代石刻、中国古代木雕、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代砖瓦、中国古代玉器、中国古代陶器’、中国古代漆器、中国古代桥梁等等。

在精神文化的层面,就有中国古代书法、中国古代绘画、中国古代音乐、中国古代艺术、中国古代篆刻、中国古代家训、中国古代戏曲、中国古代版画等等;在制度文化的层面,就有中国古代科举、中国古代官制、中国古代教育、中国古代军队、中国古代法律等等。

此外,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中国各行各业还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人物,至今闪耀着夺目的光辉,启迪后人,示范来者,对此,这套丛书也给予了应有的重视,中国古代名将、中国古代名相、中国古代名帝、中国古代文人、中国古代高僧等等,就是这方面的体现。  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或许对古人的生活颇感好奇,他们的吃穿住用如何?他们如何过节?如何安排婚丧嫁娶?如何交通?孩子如何玩耍?等等。这些饶有兴趣的内容,这套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丛书,都有所涉猎,例如中国古代婚姻、中国古代丧葬、中国古代节日、中国古代风俗、中国古代礼仪、中国古代饮食、中国古代交通、中国古代家具、中国古代玩具、中国古代鞋帽等等,这些书籍介绍的,都是人们深感兴趣,平时却无从知晓的内容。

在经济生活的层面,这套丛书安排了中国古代农业、中国古代纺织、中国古代经济、中国古代贸易、中国古代水利、中国古代车马、中国古代赋税等等内容,足以勾勒出古人经济生活的主要内容,让今人得以窥见自己祖先曾经的经济生活情状。

在物质遗存方面,这套丛书则选择了中国古镇、中国古楼、中国古寺、中国古陵墓、中国古塔、中国古战场、中国古村落、中国古街、中国古代宫殿、中国古代城墙、中国古关等内容。相信读罢这些书,喜欢中国古代物质遗存的读者,已经能大致掌握这一领域的大多数知识了。

除了上述内容外,其实还有很多难以归类却饶有兴趣的内容,例如中国古代的乞丐这样的社会史内容,也许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这些古代社会底层一民众的真实生活情状,走出武侠小说家们加诸他们身上的虚幻不实的丐帮色彩,还原他们的本来面目,加深我们对历史真实的了解。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几千年创造的的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是我们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

不难看出,单就内容所涵盖的范围广度来说,有物质遗产,有非物质遗产,还有国粹。这套丛书无疑当得起“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的美誉了。这套书还邀约了大批相关的专家、教授参与并指导了稿件的编写工作。应当指出的是,这套书在写作中,既钩稽、爬梳大量古代文化文献典籍,又参照近人与今人的研究成果,将宏观把握与微观考察相结合。在论述、阐释中,既注意重点突出,又着重于论证层次清晰,从多角度、多层面对文化现象与发展加以考察。这套丛书的出版,有助于我们走进古人的世界,了解他们的美好生活,去回望我们来时的路。学史使人明智。历史的回眸,有助于我们汲取古人的智慧,借历史的明灯,照亮未来的路,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添砖加瓦。

是为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古代刺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艺术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欣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商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4485410
开本 16开
页数 18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5-01-01
首版时间 2015-01-01
印刷时间 201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44
CIP核字 2014299208
中图分类号 J523.6
丛书名
印张 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5
165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4: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