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内心总倾向于学习各种能使自己免于受到痛苦、悲伤、愤怒、失败的技能,并以为是在增强我们抗拒它们的盔甲,事实上这些盔甲不能保护我们,只是让我们麻木地舒服。杰夫·福斯特编写的《诸般不美好皆可温柔相待》的特别之处便在于,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自己不需要保护,生命并不能伤害我们,因为我们就是生命本身。因而,真正的觉醒不是增强我们抗拒生命的盔甲,而是摧毁那些抗拒生命的盔甲:全然接受痛苦、悲伤、不适、失败必然会进入我们生活的这个事实。
图书 | 诸般不美好皆可温柔相待 |
内容 | 编辑推荐 我们内心总倾向于学习各种能使自己免于受到痛苦、悲伤、愤怒、失败的技能,并以为是在增强我们抗拒它们的盔甲,事实上这些盔甲不能保护我们,只是让我们麻木地舒服。杰夫·福斯特编写的《诸般不美好皆可温柔相待》的特别之处便在于,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自己不需要保护,生命并不能伤害我们,因为我们就是生命本身。因而,真正的觉醒不是增强我们抗拒生命的盔甲,而是摧毁那些抗拒生命的盔甲:全然接受痛苦、悲伤、不适、失败必然会进入我们生活的这个事实。 内容推荐 当我们面临难关,通常都会产生各种情绪:压力、不满、焦虑、沮丧、愤怒、难过,甚至躲到各种上瘾的行为中。我们仿佛觉得自己故障了,找不到归属感,开始与自己为敌,更陷入不可自拔的悲伤或恐惧中,甚至认定自己的生命有问题。所以,我们总会努力保护自己免于痛苦、恐惧、悲伤、不适、失败,并以为这是在增强抗拒生命的盔甲。但实际上,当我们努力保护自己免于痛苦、恐惧、悲伤、不适、失败之后,我们已经不算是真正地活着了。因为那些盔甲并不能保护我们——它只能让我们麻木地舒服。 杰夫·福斯特编写的《诸般不美好皆可温柔相待》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教你:永远认知到真正的自己,真正的自己不需要保护,真正的自己是开放、自由、可爱的。生命并不能伤害我们,因为我们就是生命本身。因而,真正的疗愈不是增强我们抗拒生命的盔甲,而是摧毁那些抗拒生命的盔甲,全然接受痛苦、悲伤、不适、失败必然会进入我们生活的这个事实,永远信赖自己,信赖自己的生命。相信它,会成为你的“生命之书”! 目录 第一章 我们为何常常不快乐 我们到底在追寻什么 我们为何受苦 第二章 凡是你抗拒的都会持续 完整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渴望 我们总觉得现在不完美 所有的苦难都邀请你接纳现在 第三章 探索对此刻的觉知 回到正在发生的当下 找到自己“真正的身份” 不放过你的是你的想法 没有负面想法这件事 第四章 练习对痛苦的温柔相待 90%以上的苦是没必要受的 事情总是被想得比实际更糟 扔掉受害者心理 第五章 练习对爱、关系的温柔相待 爱的终点不是完美 拥有绝对坦白关系的可能性 期待是种负面的能量 没有人生来就邪恶 超越了角色不完美是如此完美 第六章 练习对真实的温柔相待 诚实表达当下的感受 找出别人谎言中的真实 第七章 练习对上瘾的温柔相待 上瘾不会不可救药 冲动、渴望、需求和欲望 接受欲望自然发生 你的本质不会上瘾 第八章 练习对生命的温柔相待 生命本身没有问题 通过你,生命治愈自己 致谢 试读章节 这些年来我曾遇过许多人,他们因为有些奇特无法说明,却又常常出乎意料且不可思议的经验或领悟,而开始对灵性产生兴趣。那些经验在后来,也往往难以用文字形容,更别提说给朋友或家人听了。 艺术家说他们全神贯注于绘画时会变得无我,音乐家说当他们全心投入于音乐中时,一切只剩下音乐,而自己,像一个分离的个体,消失在音乐中,就像被生命本身吸收了一般。他们不是在演奏音乐——他们就是音乐,演奏着自我。运动员谈到顺势而为,或是进人一种或跑或跳都易如反掌、身体达到完美协调的无我状态,即使他们不再感觉到那是自己的身体。演员们谈到忘了自我本身,完全融人角色,让演戏不再只是演戏。后来,当他们的演技受到肯定,且被问及是如何达到这样的境界时,他们只能承认自己真的不知道。 或者,当你在公园里散步时,突然问只感到吹拂过脸颊的微风,听到树叶摩擦的沙沙声,孩子们的笑声,以及狗吠声。你消失了,融人万物之中;或者说万物消失了,你也成为空。文字真的不足以表达。 故事有时也不那么戏剧化。专心洗盘子时,闪闪发亮的肥皂泡沫瞬间变成全宇宙最迷人的东西。确实,在那个时候,肥皂泡沫就是宇宙,你所有的问题、恐惧、焦虑,及对更好生活、名声、荣耀、爱与顿悟的急切追寻都消失了。虽然你生活的情况一点都没变,还是有账单要缴,有孩子要养,有工作要做,有痛苦要感受,但你和生命的关系已全然被改变了。在那个瞬间,你不再是挣扎着寻找完整的个人,你回到完整当中,你回到孕育生命的子宫里,那个你从未真正离开的地方。然而,平凡的生活仍在眼前未曾改变,你也轻而易举继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科学难以解释这些经验(或非经验,或随便你想怎么形容),因为它们把你带到一个超越因与果、主体与客体、观者与被观者、绝对与相对、内在与外在,甚至时间与空问的世界。它们难以被逻辑、科学、哲学所证明或展示。但对那些经历过的人来说,它们比什么都真实。你可以说它们是觉醒,和生命本质的邂逅有如登上高峰那样狂喜。 怎么形容它们不重要,因为语言的出现总是来得比经验晚。 存在充满神秘与惊奇,有时出乎意料的,启蒙之光能从我们分离自我的缺陷中照进。在一些短暂的时刻中,宇宙暗示着生命远比它本身看起来的广大。最平凡的小事也能变得非凡,让我们不禁猜想,或许非凡一直都隐藏在平凡中,只等着我们去发现。 没错,或许生活中稀松平常的事物,如破旧的椅子、脚踏车轮胎、碎玻璃上反射的阳光、爱人的一抹微笑、小婴儿的哭声,其实一点都不平凡。或许隐藏在平凡表面底下的是超凡的事物。或许我们误以为无奇的东西,实际上呈现出神圣且无比珍贵的完整性,一种无法用语言或概念来表达的合一。 也许,这样的完整性不在那里、别处,或未来,等着被我们发现。我们不需要走到宇宙的尽头去找寻它。它不在天堂,也没有隐藏在我们灵魂的最深处。也许,它就在这里,在此生此世,但因为我们着了魔地想寻找它,反而蒙蔽了自己的双眼而看不见它。P4-6 序言 对我而言,我们所有的问题、苦难和冲突,不论是个人或普世的,都源于一个基本问题:我们对真我的无知。我们已经忘了我们和我们的生命是无法分割的,因此我们开始害怕生活,并且出于这份恐惧,我们以各种形式和它作战。就在此时此刻,我们正在和我们的想法、感觉、情绪、身体作战。当我们努力保护自己免于痛苦、恐惧、悲伤、不适、失败,以及避开被制约后以为是不好的、负面的、黑暗的或危险的生活之后,我们已经不算是真正地活着了。 我们穿上用来保护自我不受完整生活经验影响的盔甲,称为“分离我”。但那盔甲并不能真的保护我们——它只让我们麻木地舒服。 灵性的觉醒——了解你并非自己以为的那样——是对这个人性基本问题的解答。近来市面上有很多关于这主题的书,而且比起以往似乎有更多人发现了过去只有少数人才能知道的古代教导。但这里有一个陷阱,灵性很容易就成为我们的另一层盔甲。与其说它让我们对生命开放。不如说它更容易让我们对生命关起门。灵性的概念和陈词滥调,如“没有自我”“这不是我的身体”或“二元性只是一种妄想”等,很容易成为我们攀附的新信念、逃避生命和推开世界的新方法,但那只会让我们和所爱的人更痛苦。 我在本书所谈的灵性觉醒并不是要你更保护自己,而是要你了解真正的你并不需要保护,真正的你是开放、自由、可爱的,并且接受生命会全然进入你的生活这个事实。生命并不能伤害你,因为你就是生命本身。因此此刻并不是你需要害怕的敌人,而是需要被拥抱的朋友。是的,真正的灵性并不是增强你抗拒生命的盔甲;反之,真正的灵性,会摧毁这抗拒生命的盔甲。 灵性的觉醒其实非常简单:永远认知到真正的你,觉知先于形体。但要真正把那样的认知呈现在日常生活中,不忘记、不失去并且让’宅进入你的脑子里——这才是生命要真正展开冒险的起点,而这似乎也是很多人会挣扎的地方——就连灵性导师或追求者也是。 当生活还很轻松,每件事都很顺利时,知道你到底是谁是一回事。但当事物开始崩毁,生活变得一团糟,你的梦想化为尘土时,要记住这点则是另一回事。当我们处于身体和情绪的痛苦、成瘾症、人际关系的冲突,以及世俗和精神上的挫败中时,常常感受不到觉醒,并且感觉与生命、与他人,以及与我们的真我更加遥远。我们对能够得到开悟的决乐梦想可能很快就烟消云散,而要能接纳则似乎更加遥远了。 我们可以视人类生活中每日的麻烦与美丽为一种必须被避免、超越,或甚至是根除的东西;或者,我们也可以看进它的本质:一份神秘而持续不断的邀请,希望你此刻醒来,即便我们认为自己昨天早就醒了。生命,在它无限的可能性下,不会让我们满足于现有的成就。 如果我早期的书都是灵性觉醒的描述,那么这本书则提出更为重要的问题:如何在日常中活出那样的觉醒?我们如何接受此刻,即使我们似乎完全无法接受?甚至“我们如何接受此刻”是对的提问吗?我们是否在最初就已经和此刻分离了? 我教你们一件事,而且就只这么一件事:对迎面而来的任何事深刻且无所畏瞑地接纳。这不是被动屈服或是冷漠抽离,而是明智且充满创造力地出现在难以理解的当下之中。在倾听众多灵修的人们及和他们对话的多年后,我才孕育出这本书,听他们的担忧,回答他们充满挑战性的问题,在他们的痛苦、悲伤、日常挣扎及恐惧中与他们相遇,并且温柔地指引他们。我并非指引他们随即能有领悟,而是指引他们对此刻的经验深层且无条件地接纳,对自己存在的本身全然地接纳。 亲爱的探险家,欢迎来到日常生活——灵性觉醒待开发的最后一站。祝你勇敢踏上过去从未踏足之处!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传达一个讯息:一个生气蓬勃、具有同情心的存在,邀请我们参与此时此地的觉醒,不论生命中发生了什么事。 ——塔拉·布莱克(TARABRACH) 《全然接受这样的我》《与自己停战的26个练习》作者 用词优美的手册,指引你如何无惧且简单的去过生命中的每一刻。本书不断在杰夫·福斯特的深层感受与他经历过的智慧中显露其力量和真实。他对生命的肯定及对所有人类经验的同理心是我们再需要不过的贡献了。 ——茱蒂丝·布莱史东(JUDITHBLACKSTONE) 《BelongingHere》《TheIntimateLife》作者 杰夫·福斯特是位诚实的追寻者,透过安于此时此地的忠实,他解释了许多追寻的陷阱。他的书是灵性旅程中温柔而有帮助的陪伴。 ——马克·聂波(MARKNEPO) 《保持觉醒》《七千种倾听》作者 本书是关于仁慈觉知的故事,让我们发现到心灵本身就是终点。爱是最高形式的接纳,判断则是不能接纳的表现。 ——史蒂芬·拉维(STEPHENLEVINE) 《今生》作者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诸般不美好皆可温柔相待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英)杰夫·福斯特 |
译者 | 程敏淑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9981604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8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30 |
出版时间 | 2015-05-01 |
首版时间 | 2015-05-01 |
印刷时间 | 2015-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54 |
CIP核字 | 2015054090 |
中图分类号 | B848.4-49 |
丛书名 | |
印张 | 9.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江苏 |
长 | 210 |
宽 | 145 |
高 | 2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台湾木马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