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读通中医
内容
编辑推荐

在《读通中医》这本关于中医的文化随笔中,作者费振钟用散文般的笔触、学者的严谨、智者的聪敏以及医者的宽仁解读中医文化的种种谜案、疑案,焦点、热点。

你知道人参也能杀人于无形吗?你知道壮阳药竟然会害得人断子绝孙吗?你知道影视剧里的“男根再造”到底是真还是假?你知道中医师怎么用一片霜打的梧桐叶救活了濒死之人吗?中药是不是越贵越好?黑熊是不是为了取胆入药非死不可?小孩子到底要不要穿秋裤,古时候的大夫怎么说?——读通中医,做自己的医生。

内容推荐

《读通中医》是作者费振钟针对中医文化热点和焦点问题的思考与阐释。作者择取中医的诸多疑案,见前人之所未见,如:人参致死之谜,壮阳药滥用与不育症高发,男根再造传奇的真伪等;同时作者以慧眼仁心关注中医当前面临的种种困惑,如:熊胆入药问题、名贵药材选用问题、中西医的未来等等,远见卓识,发人深思。

目录

自序

“意”,中医的哲思与美学

推想与假设的博弈

“顺从”身体,“平淡”是真

用道德解套信任危机

一张药方能通治百家疾病吗

看病先看“人”

“既生瑜,又生亮”:医学的对立

当“古法”遭遇“今病”

体系的壁垒与威权

为“忿怒的女人”把脉

杀人的人参

活着不是为了进医院

“灵根再生”,医学的灵光乍现

在死亡的迷宫里

食物是最好的药物

中国医师的乡土情怀

谁来做中医的“裁判员”

他把医案写成诗

“访医”,悠游于江湖

将欲望关进医学之笼

“心病”怎么医

小儿要“冷冻”

“种子药”与不育症

“仁心仁术”,中国医学的终极关怀

附录一 理解中医——中医访谈录

附录二 与石剑峰谈中医经典

试读章节

“灵根再生”,医学的灵光乍现

大约十八世纪中叶,徐大椿在他的吴江洄溪草堂,收治了邻乡濮院镇一位病人沈维德。

沈氏患严重下疳,阴根已烂尽,生命垂危。徐医师按一般中医外科方法为他做过治疗后,又根据自己阅读过的中医秘本,给这位不幸残废的病人服用了一种叫“再生灵根方”的药物。用药以后,时间过去两年,徐医师可能已经忘记该药效果如何,但病者家族却因此闹出一段纠纷。由于沈氏失去生殖器官的事,已为全镇皆知,偏偏这一年他的妻却生了一个儿子,事关继承权的合法性,觊觎沈氏财产的同族人,就提出怀疑并干预了。沈氏不得已,将属于自己的隐私告诉他的岳父,原来他自服用徐医师的药,阳道又重新长出。于是,他岳父邀集族人,公开检验,果真如此,沈氏原先烂去的生殖器,现在分明已见一根新阴茎。怀疑既消,而发生在沈氏身上的奇迹,也成为一段医学传奇,为徐大椿的医学活动增一佳话。

《洄溪医案》叙述这个医学事件时,公开了再生灵根方的具体配方,以及制法和用法:

煅乳石三钱五分,琥珀七分,朱砂六分,人参一钱,真珠七分,牛黄四分,真水粉四分,胎狗一个,雄黄六分。用灵芝、首乌、大力子、蓼草汁煮一昼夜,炒如银色。上为末,每服三厘,日进四服,卧又一服,俱以土茯苓半斤,阴阳水二十碗,煎五碗,连送五服,七日验。

作者医案很少记录医方,但特将此方录出,一方面用来证实该医案的真实性,同时作为一位道德上可信的诚实医师,徐大椿更多希望这个富有成效的方药公诸于世,以利其他医师用来治疗同样的疾病。这也是一个以“活人”为宗旨的中国医师之伦理精神的体现。

然而,这个真实无疑的临床个案,在何种程度上表明医学技术的进步意义,在徐大椿的时代尚无法得到说明。诸如这类器官再生案例,一直以来都很难避免孤证的危险。而对于中国医学,支持它得以成立的理由,是中国医学中关于身体的想象。也即是,按照中国的身体认识和原理,后天遭到损坏(即疾病)的身体,具备自我修复和再生(甚至长生不老)的功能,只须找到合适的医学方法。因此,关键在于药物,什么样的药物具有修复身体的效果,这是中国医师们(包括以医学为手段的中国道家们)一直追求的目标。同样按照中国的身体想象以及知识,那些与人的身体相对应、相关联的自然药物(植物的、动物的、矿物的),都有可能属于灵丹妙药,也都成为修复身体的秘密方法而被用来进行医学尝试。徐大椿遵循同一思路,他利用一种秘方,对沈氏的生殖器官做了试验性的治疗,并收到奇异效果。显然,十八世纪这一成功的医学案例,再次验证了身体修复的医学可能性。而对于医师徐大椿来说,真正让他相信的,不只是秘方中的主导药物“胎狗”有着神秘的修复性作用,而是关于身体与药物之间特殊的知识关系。正是这种知识关系,引导和启发了他,使他创造了器官再生的奇迹。

但让人感到不满足的是,这个案例在出现过一次以后,至少在徐大椿那里没有第二次记录。按现代西方医学的说法,作者并未能进行有效的重复试验,因此还不能达成实证性价值。事实上,自徐大椿公布他的方药后,多少年过去了,我们也找不到传统中国医师临床使用的后续证明。这就是说,徐大椿发现并期待发挥更广泛医学作用的医方,实际上无法进行推广应用,而这个器官再生的事实,仅止于历史故事而已。

问题在于:为什么中国医学很早就向往并且深信不疑的“修生”,总是停留在萌芽阶段?为什么中国医师们目睹器官再生,惊喜之余,却未能发展为完全的修复医学?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势必需要深入中国医学与身体的知识结构当中,而要解清楚无疑相当困难。也许,障碍就出在中国医学对身体的解释中。显而易见,中国医学的方向只是坚持建构身体,而非解析身体。在封闭自足的身体建构中,中国医学只是对身体反复进行知识阅读,从未感到有打开身体的必要。这个被中国医学叙述的身体,可知却不可见。因此,当一个失去的生殖器官突然复生,医师们即使“看不见”它为什么从身体里就重新生长出来了,也没有进入身体内部追问思考和研究的冲动。徐大椿的医案记录,其临床前景尽管十分诱人,其实又一次搁置了修复医学的实质。

前不久读西方最新医学介绍,其中有关于器官再生的研究,回过头来对照徐大椿医案,才发现中国医学这一搁置,就搁置了近三百年。西方医学按其“可见性”的发展,越来越多对人身体内部的发现,以“器官再生”为前沿的“复生医学”发展与运用,就是建立在对人体内部“细胞外基质”的发现上。该发现认为,细胞外基质,是肌体内将细胞整合的“胶水”,它的存在“不仅组成了维持动物组织和器官所必须的生物支架,以避免组织和器官溶解成一团糊状,还能释放信号分子,帮助机体进行自我修复”。因此,外科医生可以“从猪等动物的天然组织中,提取细胞外基质”,植入病人体内,“诱导机体自己再生出新器官,替代受损器官”,从而达到最后修复身体的效果。

这篇文章见于《环球科学》二〇一四年第五期。西方现代医学对于身体认知,与中国医学最大的不同,当然就是他们最大限度地打开身体,一切皆以“可见”为依据。因为“可见”,所以就能找到身体修复的原因,并且可以反复比较和实验,最终确定从“动物”中提取有效的“细胞外基质”,普遍应用于临床。

西方医学用“猪”,中国医学用“狗”,都以动物为“药”,然而,他们让器官再生成为医学科学,而中国医学只能成为医学传奇。中医西医,分道两途,而殊途总难同归。虽然中国医学关于身体修复的想象绝不比西学差,但“可知”在智力和感性层面上能够达到神奇程度,却也不敌“可见”的实践功能。这也算中国医学众多困惑的重点主题之一。

P71-75

序言

这里结集的二十四篇文章,原为作者在上海《东方早报·身体周刊》开设的“重读医案”专栏,稍后又在《美文》杂志上连载。自二〇〇九年写完《中国人的身体与疾病》,我已不打算再写医学类文字,无奈《东方早报》在做了我一个关于中医的访谈后,意犹未尽,仍然坚持要我就中医文化继续谈谈看法。犹豫再三,最终答应下来了。理由却是,中国只有一份报纸以专刊叙述和讨论“身体”,我很喜欢,也很看重,还有比在这里谈论中国医学更合适的地方吗?

接下来就是怎么谈了,我选择了中医医案作为题材。在访谈中我说:《中国人的身体与疾病》重点在中国医学的知识史梳理,中医医案没有能够得到更多讨论,而医案对于中国医学叙事,其重要性显然不容忽视。较之西方医学,中医医案是一种特别有意味的医学叙事。其医学记录之早,自不待言,至于细致逼真的叙述和丰富精彩的细节,则提供了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医学的多种可能性。尤以十六世纪至十九世纪三百年间,大量个人医案,借助于城市书坊推介,得到公开出版,更是多层次、多色调、多角度展开了中国医学的叙事情景。我取医案重读,即多以明清两代医师的医学记录为主要材料,择取其中我认为有重新认识和理解必要的问题,加以申说,或者能见前人之所未明之处,在今天的医学氛围下,引起反思与重新评估。

我一直将中国医学放在身体知识的前提下加以考察,因此,在我看来医案的记录与叙事,不是疾病的叙事,而是身体的叙事。中国医师对于身体的解释,成为他们诊治疾病时所有的依据,所谓“治愈之术”,实际上乃为“身体之术”,一种关于身体正常化和健康化的方式方法。也因此,中国医师的医学实践,并非技术化的实践,而是合身体目标的“医道”实践,从而最终将医学导人一种自然之思、哲学之思和人文之思。读他们的医案,我注意到的不是身体的疾病,而是疾病的身体。那些深陷于疾病之中的身体,如何看视,如何辨明,如何讲述,医案通过医师与病者的身体对话,建立了一种特殊的叙事关系。在医师那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通联,则成为进入身体认识两大主要渠道,而疾病则在身体伦理的意义上,作为人类的生存性障碍和损害受到医学的检控,并被有效疏通和克制。

取此义项,我的重读医案,实际上并非复习有关身体知识,而是想在中国医学所依赖的身体知识中,理解医学如何在人类社会学立场上,保有这种身体知识的解释权。所谓医道,即为人道,中国医师恪守此人道传统,而施之于医术,孰谓无能?行之有效的“治愈之术”,正是靠此人道传统的支持,才会具有持续的内视力和内发力。

诗人尝云:人在疾病中走得如此之深。这是对人类生存所遭遇的身体痛苦的感伤。我相信一千多年前一位西方医师的话:医学的目的,不是为了治疗疾病,而是为了解脱人类苦难。在这沉疴遍地的时代,以技术为上的当代医学乱象环生,对照之下,中医何为?亦须重新回到人类生存性需求和价值的维护上,加以最后的考量衡定。

十多年前,我曾有随笔集《悬壶外谈》,本书延续其旨要,其意仍在于中国医学的社会人类学指向和内涵,读者明鉴。

是为序。

费振钟

二〇一五年二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读通中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费振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975122
开本 32开
页数 21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5
出版时间 2015-04-01
首版时间 2015-04-01
印刷时间 2015-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68
CIP核字 2014143922
中图分类号 I247.8
丛书名
印张 7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10
148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4:5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