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十七岁的围城
内容
编辑推荐

※献给所有曾经为高考奋斗的“八零后”“九零后”

※记录“中国式青春”的压力与奋斗、困惑与焦虑

※直面中国高考下名校学生(抑郁富二代、学霸官二代、理想文二代……)的非正常生活

※都市版《平凡的世界》,九五后的“致青春”

全省第一的强校应该是什么样?我们眼中的学霸到底如何炼成?

校园生活真的如同那些所谓的“校园小说”描写的那样,每天谈情说爱,堕胎炫富么?实际上,在中国的教育制度下,那只是文字的乌托邦。

李曼瑞的长篇小说《十七岁的围城》一反当下青春小说的病态,记录了大多数人为之奋斗的青春,是高考制度下考试排名刷题组成的青春。

李曼瑞是“中国式青春”的经历者,小说真实地反映了九五后、零零后的焦虑与奋斗,成长与泪水,也承载了作者对现实问题、社会现象的种种思考,叩问我们现在教育的种种弊病。

内容推荐

李小曼,一个就读于理科强校的文科生,从小热爱文学、历史,立志要做一名超越贾平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这样的爱好令她严重偏科,虽然依然留在重点班,却还被不喜欢也不擅长的物理考试折磨得不堪重负,偏偏班主任是物理老师,更使她经常遭到班主任的“教育”

李曼瑞的长篇小说《十七岁的围城》讲述的是:有一天,班上突然来了一个操着陕北口音,土里土气的乡下男孩常城——她苦苦寻觅的小说主人公。李小曼试图通过种种方式了解常城,期望走进他的内心深处,了解他的世界,却意外发现常城与自己起初设想的主人公形象截然不同:爱穿“假名牌”爱慕虚荣的农村娃竟然是“亿万财产唯一的继承人”!而他空降强校的初衷并不是考一个重点大学,竟然是为了母亲,不得以履行的一个与父亲的痛苦约定……

当理想遭遇现实,当家庭遭遇变故,当命运遭受坎坷,青春少年们该何去何从,如何抉择?

目录

正文

试读章节

我叫李小曼。

我认识常城的时候,刚刚十六岁,那时我想当作家已经有些日子了。我一直想写本长篇小说。

我喜欢思考,往玄妙说叫冥想,往平常说那是发呆。我总想着要当成功的作家,新一代文学的拯救者,我的第一部作品就该是本绝无仅有的鸿篇巨制、长篇小说。虽然我发表了不少散文,也获过几个文学奖,却一篇小说也没发表过。但我觉得自己的地位就该是这么回事,我心里有数。

我妈每次听我这样说,总要笑着冲我爸说,看看人家“九○后”,多狂妄!

可我明明是个“九七”后。

我妈也是个作家,我当然不会被她打沉,我让她以后称我为“宇宙无敌超级美少女大画家、大作家”。虽然现在总有人介绍我是吴蚊忆的女儿,可将来人们会称她为“李小曼的妈妈”。她说好吧,我等着隐姓埋名那一天,然后退出江湖,听你的传说。我不管我妈说时多没诚意,反正我一直在大量读书,挤出时间写东西——我得为我当作家备足粮草!有时我瞧见报纸上说现在陕西文学断代了,年轻一代没人能扛起领军大旗,我就恨不得自拍胸脯说,不用愁了,领军人在这儿呢。甚至我每晚做数学作业的时候,都会心说,瞧瞧你们的领军人都在干啥?居然每天抠头算三角函数呢。

我一直以来都觉得,创作不了长篇小说实在是时机未到,因为每天接触的只有老师、同学,没啥我能写的素材。恨就恨在我念的高中“强校”太厉害,它是全国数得上的重点中学,陕西“五大名校”之一,而且还以理科著称。为了考上强校,上小学的我是同学里少数主动要求上奥数班的“傻子”。那时,隐藏在城市各个角落的奥数班里,永远坐满了黑压压的人,空气总是显得有点缺氧,且总弥漫着大家钟爱的“三无”小食品的辣呛味。教室的最后两三排,永远坐满了妈妈们,一边织着毛衣,一边叽叽喳喳,评论着各家的孩子,她们是噩梦般记忆里不可少的点缀。而坐在前面的我们,忍着冷得有点不像话的天气,顾不得手已僵硬,只“唰唰唰”歪歪扭扭记下老师的板书。在老师讲课的间隙里,我感觉自己的脚趾一只只可怜地在袜子里蜷缩,感觉不到一丝丝温暖。可我怎么能容忍自己没在“最好的”学校里读书?那时的我们都有一种矛盾心理——希望教育局赶快来查封我们的奥数班,一面又盘算着同学们都报了三四个班,自己是不是该再多报一两个,能多一些无奈的“保险”。

终于,强校不再仅仅代表那些难解的“牛吃草”奥数问题,不再仅仅是老师口中那所圣殿般的学校,不再仅仅是支撑我在各个奥数班里奔波的信念,不再仅仅出现于散发着刺鼻油墨味的奥数卷头上。它,终于,以金边红底的楷字,出现在我校服的左胸上,陪我的心脏一起跳动。

穿上“沙沙”轻响的新校服,我觉得自己像穿上了一件战袍,豪情万丈。或许是因为我心里真的很在乎这所学校吧,性格里爱显摆的一面,就狠狠地表现了出来。发完校服的第二天,老师说可以等学校统一通知再穿。我却连一天都等不了,恨不得即刻昭告全世界。衣服来不及洗就要上身,裤子过长也不肯拿到裁缝那里修改,只在腰上挽几圈就算作罢,最后裤脚被踩在鞋下,磨破了边,我才肯乖乖脱下,让妈妈去收拾。

没过几天,学校又发了套一模一样的校服给我们换洗着穿。之后的好一段日子里,我的两身校服就那么“你来我往”,从不离身,连无须穿校服的周末都不愿换。有次和妈妈在外面碰到了她的朋友,阿姨一看我的衣服就问:“呀,小曼在强校念书呢?”

我点点头,她向妈妈表达羡慕:“你女儿真厉害,学习这么好!”

妈妈赶紧摆手:“厉害什么呀,都是她自找苦吃。”

我心想,能不厉害吗?那可是强校呀。

就在我心中的校服热愈演愈烈时,国庆假期到来了,我们照例是要回爷爷家和大伯、姑妈几家团聚的。我弃妈妈从韩国带的新衣服于不顾,执意套上校服。我想,到了爷爷家,外套就得脱掉,别人不就看不见有着校名的新校服了吗?所以赶紧拿出校徽别在里面毛衣上。站在楼梯口等电梯,爸爸认真地上下打量我,然后就笑了:“你还真烧包!”

我高高扬起头,心想,烧包怎么了,想烧包也得有资本,我在奥数班受苦,还不就是为了这一天吗?  现在我上了强校的高中,每当我对着死磕也磕不好的物理题时,我骄傲的心灵深处总有些后悔。其实我早知道强校是所注重理科的学校,我在这里上学一定不会受到重视,但当时还是出于“名校心理”而不管不顾。我身边的同学们都在拼了命地学习,所以我讨厌有人说,“九。后”是垮掉的一代。

在我看来,还有比我们这一代更坚强,更追求优秀,更能承担压力的吗?

我的身边是一群外表亘古不变,内心波澜万千的理科天才。他们心中的波澜是由函数加速度、元素周期表、ATP组成的,以我的理科能力,永远也拿不到辨认码。所以我把身边的同学们几乎全部过滤了一遍,却一个主人公原型也没选中。我当然是不肯死心的,也尝试过用鹰般敏锐的作家眼睛,去挖掘那些理科天才心底还没被数字埋没的一点小情感,但开学三天之后我就放弃啦,因为这些名校理科天才们的世界,挖出来也没法写进小说里。

P1-3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十七岁的围城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曼瑞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380390
开本 16开
页数 31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2
出版时间 2015-01-01
首版时间 2015-01-01
印刷时间 201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78
CIP核字 2014311665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35
169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4:1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