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透视印度
内容
编辑推荐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学如浩瀚的大海,无穷无尽。这是一本比较通俗有趣的书,作者希望这本薄薄的小册子能够比较轻松地为如今生活节奏紧张的中国读者打开一扇认识印度斑斓多彩的文化与政经的窗口,并从中体会到中国与印度之间的异同。

内容推荐

如今在世界的舞台上,中国和印度是备受关注的明日之星。

本书作者沉迷于语言文化,更习惯通过政治经济等诸多层面来体会不同文化与社会风貌,希望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为中国读者勾勒出印度社会的轮廓。

目录

从前……

 从前

 雅利安人的降临

 等级:与生俱来的烙印

 七嘴八舌的官方语言

 亚历山大大帝东征

 辉煌的孔雀王朝

宗教大观园

 佛教的兴起

 耆那教

 千变万化的印度教

 宗教的温床

 印度教庙宇

痛苦的过渡

 穆斯林东征与莫卧儿王朝

 皇冠上的珠宝:东印度公司(上)

 皇冠上的珠宝:东印度公司(下)

 印度西北地区与锡克教

 拉嘉的传说

现代潮流

 安贝卡博士:印度达力运动的启明星

 加尔各答今昔谈

 不寻常的亮点:古今印度钻石业

 百年老店话不倒:印度的商业世家

 班加罗尔:印度的硅谷

生命万花筒

 宝莱坞:扑朔迷离的印度电影业

 Devadasis:神圣的妓女

 海外印度人

 漂泊的吉普赛人

 素食里的人生哲学

后记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从前的故事很古老,古老得我现在都不知道怎么开头。从前的故事原本是静静地躺在地下的,不为世人所知,后来无意中被掀翻了出来,才得以重见天日。因此,我想,我还是从她被掀翻出来的故事开始讲起吧!

历史的指针指向19世纪初的印度。那时,曾经雄霸一时的莫卧儿皇朝早已露出败相,版图节节萎缩,气数行将散尽;而大英殖民政府对印度次大陆统治的爪牙慢慢地从东面的孟加拉触及了西面的旁遮普。

1826年,有一个名叫詹姆士·路易斯的英国人从英军里临阵脱逃。他摇身一变,成了美国工程师查尔斯·曼生。他打算修建一条铁路,把西北部印度河流域南面的港口城市卡拉奇与北面时重镇拉合尔连接起来。修铁路需要大量的碎石来做铺垫的道渣,可是,铁路工地地处河流的冲击三角洲平原,眼前一马平川,哪里有唾手可得的硬材料。他正在犯难之际,有人向他报告附近哈拉巴(Harappa)有一座古城遗址,遗址上耸立着巨大的土墩,远远看去像一座座风化了的小丘,走近一看,这些小丘都是砖头砌成的。曼生大为宽心,以为找到了替代品。他命人废物利用,把小丘上的破砖碎块大量地运抵施工现场,权充急需的道渣。在挖运的过程中,不断有城墙等建筑被挖掘出来的报告。曼生是建设新事物的,他对此并没有很在意。废物利用工程照常进行。

不过,消息还是一点一滴慢慢地泄露了出去。没多久,大英殖民政府实际上控制了这一地区。再过了没多久,殖民政府设置了一个机构,印度考古勘测局(Archaeological Survey of India)。该局的掌舵人是亚历山大·坎宁翰。那时,他正醉心于寻找中国唐朝和尚玄奘的游记里所提到的城市。当年,玄奘西游佛国的旅程就是从西域到达印度西北地区,再进入印度腹地的。他自然不会放过这一点点线索。

于是,他带领一班人马,兴冲冲地赶到哈拉巴来印证他的考证。他以为这些大型的圆丘就是玄奘提到的佛塔。可是,他在现场并没有找到他想要的佛图等遗物,只是挖掘出一些陶片、石器和一些古里古怪的印章,令坎宁翰大失所望。尽管如此,他还是如实地把他发掘的实物公布于世。那些印章背面有一个手柄,一小洞横贯其中;正面的印章图案是一个古怪的独角兽,似牛但又不全像,独角兽的上方有一排简短的铭文。这铭文着实奇特,上面的文字从未见过,也看不出与其他古文明有任何联系。这一切都似乎横空出世,让人摸不着头脑;不过,也更激发了人们的好奇之心。独角兽即“unicorn”,它是西方文化中传说中的动物,形似马,前额有一只角,据说它的形象是从犀牛加工而来的,它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似中国人眼里的龙和麒麟。由于这一发现,考古学家断定此神兽源于上古的印度。

到了1920年,印度考古勘测局的主管换成了约翰·马歇尔。有一天,他派手下的人去哈拉巴重新挖掘;一年之后又派贝利耆去哈拉巴南面570公里的摩亨约达罗(Mohenjo-daro)挖掘。贝利耆像前辈坎宁翰一样,也是冲着佛教遗址而来的。不过,他比前者要幸运得多,因为他总算找到了一座佛塔遗址。与此同时,他还挖掘到了为数众多的陶片和印章。摩亨约达罗不像哈拉巴那样遭受过巨大的人为破坏,所以挖掘现场显露出一个曾经繁荣兴旺的都市的布局。可以看得出来,在它的全盛时期,这里有复杂的排水系统、巨大的砖石建筑、石雕石像、铜器、金器饰物,以及方形的称量燧石。

面对这么多从两地发掘出来的考古新发现,马歇尔觉得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这个新发现的古文明比次大陆上任何其他古文明的都要古老得多。不过,他也没有把握确定到底有多古老,只是感觉它兴盛了几百上千年之后,在印度最早有确凿记载的孔雀王朝(公元前3世纪)之前早已湮没无闻了。至于这个古老文明的起源,他首先肯定这是印度河谷孕育的古文明,而不是西方文明东渐的产物。  他也按照惯例,把考古发现以及实物照片发表了。想不到文章刊出后不到一个星期,在现在的伊朗考察公元前3000年古埃兰国(Elam)城市苏萨的学者反映,印度河谷印章与他们在苏萨找到的印章相似。那时的埃兰国强盛一时,经常与现在位于伊拉克的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有摩擦并进行战争。当苏美尔人的类似印章也被发掘出来之后,很明显,印度河、埃兰、苏美尔(公元前5300年-公元前2000年)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某种时空上的巧合。与此同时,在巴林、阿曼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也发掘出与印度河印章等类似的实物。这更是让整个事件更加扑朔迷离。

这些新发现与印证并没能拨开围绕着神秘古文明的重重迷雾,反而让人们心里涌出了一个又一个的疑问:

这些古印度河谷城池到底有多少年?是谁修造的?

这些人是从哪里冒出来的?他们的首领又是什么样的人?

他们与西亚人是什么关系?

他们使用的是什么语言?

这独特的文化又是怎么衰落,乃至从世人的眼前消亡灭迹的?

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我们的古人尤其如此。地球上四大古文明的诞生地都毫无例外地依赖于平坦富饶的大河流周围良好的生态环境。印度河也提供了这样一个得天独厚的生息环境。

印度河发源于北部喜马拉雅山,它浩浩荡荡,沿着冲积平原的西边,一路向南,没人泥泞的三角洲入海口,也就是现在巴基斯坦卡拉奇附近。东面原先有一条与它平行的甘加一哈克瑞河(Ghaggar-Hakra,有人认为它即吠陀提到的沙劳斯瓦提河Saraswati),现在已成了不稳定的雨季河流。据说,它慢慢消失在东面的盐碱沼泽地里;还有的说,它在进入扇形三角洲河道平原之前已汇入印度河当中。

这两条河流和其众多的支流,带着从北部雪山冰川上溶化了的雪水,哺育灌溉着下面的平原。当夏天雨季来临之际,河水高涨,洪水为患,河道泛滥;当洪水退却之后,这些曾经肆虐的洪水给泛区留下肥沃的淤泥和众多湾沟水塘。与此同时,印度河系还担当着河谷平原的运输干线,它把四周的物资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周围的村落城镇。于是,西面矿产丰富的俾路支高原、东北面茂密的森林和南部的海洋通过印度河而融为一体。因此,印度河谷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它有肥沃的农耕地、丰富的水产资源、广阔的高原牧场、茂密的森林以及森林里众多的动植物。

从很早的时候开始,大概是旧石器时代即200万年前,巴基斯坦北部就有了人类活动的痕迹。那时的人居无定所,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迁徙。大概在公元前6000年左右,农业革命开始在印度河谷逐渐萌芽。那时,渔猎活动开始减少,人们开始饲养起家禽家牲,又着手种植起农作物来。当定居的诱惑开始萌生在以前流动的族群当中时,他们凭着以往的经验精心选择新的家园,印度河谷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展现在幸运儿们的面前,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来定居。于是,大家在这里聚族而居,烧起陶器以备家用,进而形成了最初的村落。

O

后记

许多中国人接触印度都是佛教做的引子,我也不能免俗。当年兴致勃勃地从香港冲到伦敦的东方学院(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去学中国美术,没料到它只是亚洲美术的一部分,更因为印度学是东方学院的强项,它竟成了秋季开学的必修课。当时想法很简单,佛像那么美,首先了解它的老家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两三年前,我在北京因缘际会认识了中华书局的樊玉兰小姐,无意中和她聊到印度,没想到引起她的兴趣。她建议我写一本印度的书,专门挑一些有趣的话题来写,写得轻松一些。印度的主题五花八门,我当时试着写了几篇关于现代印度经济文化的文章。写完之后,自己心里也不是很有把握,于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把它们分别投稿于《中国宝石》和《世界博览》等北京刊物,没料到全发表了,而我也随之成了这些刊物常客。

一年前,我到北京的一个书展去探望一位远道而来的老友。在那里我又认识了上海来的施恬逸小姐,她就是本书的编辑。当时我们海阔天空地聊了很多,我提到想写一本介绍印度的书,由一个个独立的小故事组成,串在一起又是一部印度历史。我想专门挑选一些非常印度的话题作为故事的主题,从各个角度不同层次来展现印度社会。因当时又赶着要去《中国宝石》看稿,所以未及细谈,只好和施小姐匆匆话别。

我刚回到家,就收到施小姐的邮件,没料到她认同我的理念,并认真地询问细节。我被她的诚意所打动,赶紧打开以前百忙之中心血来潮写过的一些旧稿,才发现已陆陆续续地写了十来篇,从古至今,五花八门。这本书就这么在唐云松先生和施小姐的积极催生之下诞生,连本书的书名都是拜托他们赐予的。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学如浩瀚的大海,无穷无尽。我小女子一名,学养有限,本来是不够格写这方面的鸿篇巨著,只敢斗着胆子写一本比较通俗有趣的书,希望这本薄薄的小册子能够比较轻松地为如今生活节奏紧张的中国读者打开一扇认识印度斑斓多彩的文化与政经的窗口,并从中体会到中国与印度之间的异同。

我二十年前负笈海外留学,学过数个专业,从事过许多不同的行业,去过不少的国家地区,却是没料到最没用过的印度学成就了我的第一本书。如今在世界的舞台上,中国和印度是备受关注的明日之星,以前的冷门变成了显学。我在写作过程中也受到各地中外人士的关注,算得上是形势催人。这本书如果能在这股浪潮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我就心满意足了。

黄景路

于维多利亚,加拿大

2008年6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透视印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加拿大)黄景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452706
开本 32开
页数 29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08-12-01
首版时间 2008-12-01
印刷时间 2008-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国外游
图书小类
重量 0.3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35.1
丛书名
印张 9.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08
149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0:4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