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翁斌孙日记/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
内容
试读章节

五月初十日(6月9日) 晴。讽经龙泉寺(十三泉),全卯刻到,眷属陆续皆至,来客极多,薄暮经完送库,将陈设各纸器一并焚化,酉正归,顺道向卢惊伯、潘经士、吴蔚若处谢,并辞行,皆未晤,抵家上灯,夜不安卧。是日上红呢材套(前年做),又上麻瓣(三道,锦和杠房王五即邻人),又外加油布套(四两五,永和车围铺)。

同邑公祭:庞鸿书、李士璜、卢震、沈鹏、邵松年、张鸿、杨崇伊;启绶(送转、马、刍灵二、祭席),荣麟(仲文,戊子,仲履妻弟),潘盛年,汪朝模,恽毓龄(季申,绸幛),恽毓鼎(薇孙),刘(可毅、树屏,祭席),汪洵,俞鸿庆(汪未来),谢祖善(常熟,荫庭),王同愈,叶昌炽,夏寅官(虎臣),唐文治,吴郁生(菜十样),白荫沅,许叶芬,程祖福,乐仲繁,温绍梁,张继昌,杨朝庆(辛伯子,号云史),潘五姨太太(席),李姨奶奶(玉舟如夫人),乐二太太,沈老太太(文定夫人),庞二太太,温少奶奶,杨二太太,兴隆木厂马德明(席),杠头王五(席),赵增恪,耿道仲,陈名侃,檀玑,心学和尚(素席)。

经赀(七两),衬钱(卅八千),素席(三桌,每廿四千,共七十二千),香仪(十二两),赏香伙(卅千),赏打更(十千)。

十一日(6月10日) 阴,雷雨。颇有客来。检点行李,总其大纲而已,琐屑则付老妻。晚雨止。白仲山傍晚来。

十二日(6月11日) 晴。祖母生辰,儿辈陪客,余出寻杨玉如,定汇津门及常熟款,又诣百川通,谈霍慎斋①家提款事,归途拜曾侯,不晤,晤晏海臣,略谈,午刻到家。午后密云不雨。云史、栋甫、颂棠、虎臣、唐师、白松泉来,皆见。傍晚端午乔来,甚殷殷。

送礼者,杨莘伯(四匣,两洋瓶),冯志先(四匣,笋脯二瓶),王惠棠(一品锅,二点,四匣,精丰),乐朴斋②(各色药甚多),吴蔚如(枷楠十八子),潘经士(两菜,两点,四匣,精丰),庞劬叟(四匣),曾侯(菜、火腿、洋点),晏海臣(白蜜、益母膏),端午乔(东陵草参一支,诗扇一柄),幼申(参须六包,留二)。

祠堂前行礼,叔祖及叔父前叩辞,意绪黯然。先是,余以函抵津局黄花农⑧,并电盛京卿④嘱其转托花农照拂,至是皆有复,花农因病辞差,其兄定侯及张友棠代理,花农已为托之,志先亦致电于津局,意皆可感。睡极晚,乏极,第不能安睡。

十三日(6月12日)⑤朗晴,甚凉。余卯初到庙,杠夫卯正集,杨莘伯、潘经士、李玉舟、张映南、家楚卿、吴蔚若先后来,辰正起灵,余伏哭(缟素),室人及景儿亦素服,举家哭,既行,余步导上杠于庙门,幼申、景儿亦步行(留儿随余南,先遣由土道赴通)。客送于庙门而别。行数武,冯志先来(请其代复盛电)。出四平园,至粉房琉璃街。庞劬庵来。走大街直出珠市口,至前门,达三里河,余上车略坐(令景儿代行)。崇文门大街下,过崇文门,走城根,余复上车,至东便楼角楼边下。东便门内石道极难行,出东便门。张映南、白松泉及四叔、幼申皆在,乃阻令回,内眷亦归,留儿候于茶棚,与景儿同走土路,先赴通。余易轿,随杠由齐华门石道行(至仓口换小杠,十六人)。午正至东岳庙,余下轿步。叔祖候于庙,相见数语即别。杠行不甚速,亦复不甚稳,申初定福庄遇雷雨一大阵,虽即晴霁而路滑如油,挽郎趋趄不前,响尺头目催督颇力,加赏杠夫四十千以鼓励之。过八里桥,路略干而平,行走稍速,酉正至通州,穿城行。阍者阻止,以礼部护照示之,并令长喜随之赴协台署照验,杠随人,雷声又作,见雨数点,杠夫飞行出门,余下轿,循河沿到船,两儿来迓,与余皆跪迎灵柩上船安妥,近戌初矣。焦雅庭(振锟,通州人,守备,与王铁珊至交)遣勇四人来,并送祭席(四人皆行礼)。德昌和米局(京城东大市)主人史有俊来上祭(在通者名庆和,其人与范升素交,余未见过)。船户万德顺上祭,上灯后山东卫千总王耀兴(诚斋,向在粥厂当弹压差,前年选缺,今押粮到通)来祭(送鸡蛋糕,上插素花五座,此通州风俗也,史亦如之,而加席),长谈去。以扇对托来勇送雅庭。夜卧倦而酣。景儿及送来之仆宿恒裕店。月明有云。

随南者:范升、宝儿;送至津者:老李、老徐;送至通者:王彬、张贵、李顺、启祥、长喜。杠一百廿两,响尺头目(四名)赏五两,杠夫加赏四十千。三十二杠(到东便门外换十六人两班)。日照伞一,黄牌四对,鸡笼一,锣一对,开道旗一对,鼓手十二名(一半送通),北城坊差(四人,送至崇文门,每人三千)。外城坊差一(送通,由齐华门,五千)。轿(六两,夫六名,酒每人三千)。

万德顺如意船(卅八两,送塘沽)。

十四日(6月13日)晴。遣景儿归,卯正开船,问有浅处,篙橹并施,行尚速,酉正泊香河马头。天气早凉,午热,有微风。是日行一百五十里①。

P7-9

后记

翁斌孙日记原有翁之意克斋所存三十一册,翁开庆笔记如下:

1897丁酉  1册(残存之第一册)

1898戊戌/己亥1册

1906丙午  3册

1907丁未  1册

1908戊申  2册(残存之第二册,包括部分1909)

1911辛亥  1册

1904/1915甲辰/乙卯1册

1915乙卯  2册

1916丙辰  3册(残存之第三册、第四册)

1917丁巳  3册

1918戊午  2册(残存之第五册、第六册,第六册附己未上半年)

1919己未  1册

1920庚申  3册(残存之第七册)

1921辛酉  3册

1921/1922辛酉/壬戌1册

1922壬戌  3册

共计31册,残存7册,失29册。

【残存日记由翁开庆保存,后在1980年前后交付翁兴庆万戈,存于美国新罕普沙州莱溪居。】

目录

前言

光绪二十年(1894)

光绪二十三年(1897)

光绪三十四年(1908)

宣统元年(1909)

丙辰(1916)

戊午(1918)

己未(1919)

庚申(1920)

附录

清故直隶提法使翁公墓志铭

翁斌孙事迹

翁斌孙年谱

后记

补记

序言

在世界所有的文明中,中华文明也许可说是“唯一从古代存留至今的文明”(罗素《中国问题》)。她绵延不绝、永葆生机的秘诀何在?袁行霈先生做过很好的总结:“和平、和谐、包容、开明、革新、开放,就是回顾中华文明史所得到的主要启示。凡是大体上处于这种状况的时候,文明就繁荣发展,而当与之背离的时候,文明就会减慢发展的速度甚至停滞不前。”(《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但我们也要清醒看到,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带给我们的并不全是积极遗产,其长时段积累而成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具有强大的稳定性,使她在应对挑战时所做的必要革新与转变,相比他者往往显得迟缓和沉重。即使是面对佛教这种柔性的文化进入,也是历经数百年之久才使之彻底完成中国化,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更不用说遭逢“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数千年未有之强敌”(李鸿章《筹议海防折》),“数千年未有之巨劫奇变”(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序》)的中国近现代。晚清至今虽历一百六十余年,但是,足以应对当今世界全方位挑战的新型中华文明还没能最终形成,变动和融合仍在进行。1998年6月17日,美国三位前总统(布什、卡特、福特)和二十四位前国务卿、前财政部长、前国防部长、前国家安全顾问致信国会称:“中国注定要在21世纪中成为一个伟大的经济和政治强国。”(徐中约著《中国近代史》上册第六版英文版序,香港中文大学2002年版)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认为中华文明已经转型成功,相反,中华文明今天面对的挑战更为复杂和严峻。新型的中华文明到底会怎样呈现,又怎样具体表现或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人们还在不断探索。这个问题,我们这一代恐怕无法给出答案。但我们坚信,在历史上曾经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必将凤凰浴火,涅檗重生。这既是数千年已经存在的中华文明发展史告诉我们的经验事实,也是所有为中国文化所化之人应有的信念和责任。

不过,对于近现代这一涉及当代中国合法性的重要历史阶段,我们了解得还过于粗线条。她所遗存下来的史料范围广阔,内容复杂,且有数量庞大且富有价值的稀见史料未被发掘和利用,这不仅会影响到我们对这段历史的全面了解和规律性认识,也会影响到今天中国新型文明和现代化建设对它的科学借鉴。有一则印度谚语如是说:“骑在树枝上锯树枝的时候,千万不要锯自己骑着的那一根。”那么,就让我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为承载和养育我们的中华文明做一点有益的事情——这是我们编纂这套《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的初衷。

书名中的“近现代”,主要指1840 1949年这一时段,但上限并非以一标志性的事件一刀切割,可以适当向前延展,然与所指较为宽泛的包含整个清朝的“近代中国”、“晚期中华帝国”又有所区分。将近现代连为一体,并有意淡化起始的界限,是想表达一种历史的整体观。我们观看社会发展变革的波澜,当然要回看波澜如何生,风从何处来;也要看波澜如何扩散,或为涟漪,或为浪涛。个人的生活记录,与大历史相比,更多地显现出生活的连续。变局中的个体,经历的可能是渐变。《丛刊》期望通过整合多种稀见史料,以个体陈述的方式,从生活、文化、风习、人情等多个层面,重现具有连续性的近现代中国社会。

书名中的“稀见”,只是相对而言。因为随着时代与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珍本秘籍经影印或数字化方式处理后,真身虽仍“稀见”,化身却成为“可见”。但是,高昂的定价、难辨的字迹、未经标点的文本,仍使其处于专业研究的小众阅读状态。况且尚有大量未被影印或数字化的文献,或流传较少,或未被整合,也造成阅读和利用的不便。因此,《丛刊》侧重选择未被纳入电子数据库的文献,尤欢迎整理那些辨识困难、断句费力、裒合不易或是其他具有难度和挑战性的文献,也欢迎整理那些确有价值但被人们习见思维与眼光所遮蔽的文献,在我们看来,这些文献都可属于“稀见”。

书名中的“史料”,不局限于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学范畴,举凡日记、书信、奏牍、笔记、诗文集、诗话、词话乃至序跋汇编等,只要是某方面能够反映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特色以及人物生平、思想、性情的文献,都在考虑之列。我们的目的,是想以切实的工作,促进处于秘藏、边缘、零散等状态的史料转化为新型的文献,通过一辑、二辑、三辑……这样的累积性整理,自然地呈现出一种规模与气象,与其他已经整理出版的文献相互关联,形成一个丰茂的文献群,从而揭示在宏大的中国近现代叙事背后,还有很多未被打量过的局部、日常与细节;在主流周边或更远处,还有富于变化的细小溪流;甚至在主流中,还有漩涡,在边缘,还有静止之水。近现代中国是大变革、大痛苦的时代,身处变局中的个体接物处事的伸屈、所思所想的起落,藉纸墨得以留存,这是一个时代的个人记录。此中有文学、文化、生活;也时有动乱、战争、革命。我们整理史料,是提供一种俯首细看的方式,或者一种贴近近现代社会和文化的文本。当然,对这些个人印记明显的史料,也要客观地看待其价值,需要与其他史料联系和比照阅读,减少因个人视角、立场或叙述体裁带来的偏差。

知识皆有其价值和魅力,知识分子也应具有价值关怀和理想追求。清人舒位诗云“名士十年无赖贼”(《金谷园故址》),我们警惕袖手空谈,傲慢指点江山;鲁迅先生诗云“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我们愿意埋头苦干,逐步趋近理想。我们没有奢望这套《丛刊》产生宏大的效果,只是盼望所做的一切,能融合于前贤时彦所做的贡献之中,共同为中华文明的成功转型,适当“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

《丛刊》的编纂,得到了诸多前辈、时贤和出版社的大力扶植。袁行霈先生、傅璇琮先生、王水照先生题辞勖勉,周勋初先生来信鼓励,凤凰出版社姜小青总编辑赋予信任,刘跃进先生还慷慨同意将其列入“中华文学史史料学会”重大规划项目,学界其他友好也多有不同形式的帮助……这些,都增添了我们做好这套《丛刊》的信心。必须一提的是,《丛刊》原拟主编四人(张剑、张晖、徐雁平、彭国忠),每位主编负责一辑,周而复始,滚动发展,原计划由张晖负责第四辑,但他尚未正式投入工作即于2013年3月15日赍志而殁,令人抱恨终天,我们将以兢兢业业的工作表达对他的怀念。

《丛刊》的基本整理方式为简体横排和标点(鼓励必要的校释),以期更广泛地传播知识、更好地服务社会。希望我们的工作,得到更多朋友的理解和支持。

2013年4月15日

内容推荐

翁斌孙、张剑、徐雁平、彭国忠编著的《翁斌孙日记/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重大规划项目,举凡日记、书信、奏牍、笔记、诗文集、诗话、词话乃至序跋汇编等,只要是某方面能够反映中国近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特色以及人物生平、思想、性情的文献,都在收入之列。

编辑推荐

翁斌孙(1860—1922),字人豪,号韬夫,是常熟翁氏家族中一位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翁斌孙、张剑、徐雁平、彭国忠编著的《翁斌孙日记/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整理以翁氏7册日记为主体,并附翁氏后人所编翁斌孙年谱、翁斌孙日记等,反映中国近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特色以及人物生平、思想、性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翁斌孙日记/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翁斌孙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0621275
开本 32开
页数 27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1
出版时间 2015-05-01
首版时间 2015-05-01
印刷时间 201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12
CIP核字 2015050599
中图分类号 K827=6
丛书名
印张 8.8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10
150
13
整理 张剑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8:1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