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永远的叛逆者(茨维塔耶娃的一生)(精)
内容
试读章节

沃罗欣对于玛丽娜新的爱情,是笑眯眯地表示怀疑。而茨维塔耶夫教授,终于得知了大女儿的打算,那可是大惊失色,瞠目结舌。他非常传统,女儿还不到二十岁,那花花公子承认自己才十九岁,断不能让女儿和他成婚,更何况,在他看来,这人还有双重污点:既是犹太人,又有肺结核。他明察暗访了一番,更加放心不下,着实不安起来。有知情者告诉他,她这个对象的曾祖父当然是个体面的犹太教长(rabbin),但是,他祖父祖母可是彻头彻尾的革命分子,阴谋造反,反对政府,已经逃亡国外,为的是躲避牢狱之灾,其子女也传染上政治病毒,落得身败名裂,穷困潦倒。然而,感谢上苍,少年谢尔盖这一代新人目前看起来,还没有得上左派的麻风病。显然,这鬼迷心窍也是能遗传的,有可能旧病复发,不可掉以轻心。祖先中了异端邪说的毒,一心推翻政府,后代就比别人更容易重蹈覆辙。所有这些想法都使茨维塔耶夫教授很反感,他是拥护君主政体的,思想非常顽固。不过,女儿没有头脑,爸爸懒得和女儿争吵,最后,虽然不同意,但也只好答应这门亲事了。

1912年1月27日,玛丽娜·茨维塔耶娃和谢尔盖·埃夫隆的婚礼在帕拉切夫斯卡娅(Palachevskaia)教堂举行,只有少数亲友参加。来宾寥若晨星,大都神色诧异,只有新郎新娘满面春风,喜气洋洋。

茨维塔耶夫教授,为了把忿恨的情绪压下去,就猛劲儿工作,筹备美术馆的开馆典礼。这个美术馆此时称为亚历山大三世美术馆。茨维塔耶夫教授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这座美术馆上了。正式开馆典礼定于1912年5月31日举行。到了那天,沙皇陛下驾到,身边簇拥着皇亲国戚,朝廷显贵,政府要员。沙皇亲自主持盛大仪式。这个仪式也标志着为建馆费尽心力的人功成名就了。仪式庄严隆重,而建馆人却很谦逊,两者形成鲜明对照。诚然,茨维塔耶夫教授在庆典仪式上必须身穿礼服。礼服是他花八百卢布买的(至今仍在心疼),上面绣着醒目的装饰花纹。胸前戴着一串勋章,闪闪发光。但是,他的心情很低落,与这身衣装的华丽不相称,穿着这套礼服,浑身不自在,觉得不自然。女儿见了,不由得可怜起他来。一边可怜他,一边赞赏他的风采。他的女婿也来参加了开馆仪式,眼睛只顾盯着看沙皇尼古拉二世了,谢尔盖1912年6月7日写信给他妹妹,只写了这么几句话:“我仔细观察了沙皇。他身材矮小,长得很年轻,浅色的眼睛,外表看,不像个皇帝。”尼古拉二世说着常规的话,感谢茨维塔耶夫教授完成了建馆工作,为俄国增了光。玛丽娜听沙皇讲话,激动得说不上话来,她猜想,爸爸这位庆典的主角,这会儿,恨不得马上逃离这些礼节性的祝贺,赶快回家看书,做研究。她后来在一篇自传文章《美术馆落成典礼》中写道:“父亲一个人站在大门口,身边是白色的廊柱。他站在美术馆大门的三角楣下,也站在人生的最高点上,站在自己作品的巅峰之上。他站在那里,气定神闲,绝对地镇定。”

P50-P51

目录

第一章 幸福而又悲伤的童年

第二章 过早地没了监护

第三章 初登诗坛,初次恋爱

第四章 结婚生子的苦与乐

第五章 国际战争与风流韵事

第六章 布尔什维克革命开始了

第七章 谢尔盖没了音信!

第八章 到处都是苏维埃!

第九章 辗转流亡:德国、捷克

第十章 非法的爱情,合法的出生

第十一章 巴黎

第十二章 在俄侨中处境尴尬

第十三章 谢尔盖的生活变了样

第十四章 德国威胁,苏联诱惑

第十五章 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第十六章 得见苏联真面目

第十七章 活着有什么用

第十八章 茨维塔耶娃身后事

序言

人死了舌头就不动弹了,可是法医科学常常能让死了很久的人开口说话。有人满以为万人坑就意味着万人亡,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死去的政权也能被撬开嘴,让它讲话。很久以来,历史学家注意到,非法政权往往都保存着档案记录,仿佛有着合法的装潢就真的具有合法性似的。

1892年,玛丽娜·茨维塔耶娃出生于一个莫斯科知识分子家庭,她从年纪很小的时候就诗名远扬了。她的诗,不论从哪方面看,都是非常新颖的,与众不同,这也是当时其他各位重要诗人的共识。她很浪漫,也很任性,所以她后来嫁给了一个误了她一生的男人也就不足为奇了。

谢尔盖·埃夫隆出身于一个激进的家庭,家人个个都是政治活跃分子。他是军官学院的学生,玛丽娜觉得他很能干,高尚而纯洁。埃夫隆尽管有那样的家庭背景,内战期间却离家参战,打布尔什维克去了。白军渍散之后,他流亡国外。茨维塔耶娃带着两个女儿,一度陷在莫斯科脱不了身,而丈夫又没了音讯。她发誓,如果丈夫大难不死,自己一定永远跟着他,“就像一只小狗儿那样”跟着他。内战后的莫斯科,生活条件极其恶劣,茨维塔耶娃饭都要吃不上了,于是她把小女儿送到孤儿院里,指望那里能吃得好些,没想到,因为营养不良,那孩子不久就死了。

1922年,她和女儿离开俄国去和埃夫隆团聚,这一走竟然在欧洲呆了十七年,最终在法国定居下来。茨维塔耶娃本来就懂法语和德语,精通法德两国文化。在欧洲的这段时间,虽然经济上很困难,但刚开始的时候,对她的创作倒是大有裨益。1925年,她的儿子乔治(“穆尔”)出生了。

流亡作家都有陷入孤独的危险,会渐渐地感到失去了听众。那时候,茨维塔耶娃写诗正入佳境,诗风也更臻成熟,这种孤独使她感到加倍的痛苦。到了1927年,她给帕斯捷尔纳克写信说:“我身边没有一个人会放下别的东西来念一念诗,哪怕是只念一小时,他们都不肯。”到了1932年,俄国移民中的各种政治流派对她的影响越来越大了,她在一封信中这样写道:“由于我的诗自成一体,俄国人谁都看不懂,所以就把我当成了另类,由于我的想法非正统,有些人认为这是布尔什维主义,也有些人说是拥护帝制,还有人说是无政府主义……其实.我完完全全是遗世独立的。”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西欧和美国到处是一片经济萧条景象,流亡出来的俄国人,有些人开始渴望回国,那里形势好像比这里好,至少那个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这可是壮举。也有的人,看了去苏联的人写回来的信,引述他们的所见所闻,更坚定了反共态度。纳粹的崛起使得这两极分化一天比一天厉害了。各地干脆分成了两派,一派亲苏,一派亲纳粹,非此即彼,倒也简单。民主,作为一个体制,却显得有点儿软弱无能。  当时,有一点,玛丽娜倒是看明白了:自己在家中却成了外人。即使她那年幼的儿子也卷入了父母的争斗。玛丽娜在1935年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我是人文主义者,一切以人为本,而他爸实际上是为主义而疯狂,穆尔夹在中间,不知听谁的好。”这时候,法国也在政治上分为两派,水火不相容。埃夫隆觉得自己在法国没有前途,就背着妻子开始为苏联秘密警察工作。巴黎有一家报纸与苏联有关系,他们的女儿阿利娅娜(昵称“阿利娅”)也开始为那家报社工作。

埃夫隆总叫茨维塔耶娃跟他回俄国去,但她一直不肯。1937年3月,她女儿走了,回莫斯科去了。茨维塔耶娃慌了。这是埃夫隆家第一个回国的。

1936—37年,一连发生了好几个重大事件,斯大林导演了几场审判秀,公审那些老布尔什维克。就连那些最亲苏的西方人,见到这种场景,信仰也被动摇了。法国一些敏锐的分析家,他们已经看出此中蹊跷:不是说那些人过去赴汤蹈火干革命吗,怎么现在却成了内奸,为外国送情报呢?但是,像埃夫隆父女俩这样的人,看苏联报纸可是句句都当真,压根儿就没有过疑虑。大清洗开始了,起初几乎谁都没觉察出什么来。可到后来,不光在苏联清洗,还清洗到欧洲来了。

在西方土地上发生的第一件惊人事件就是在巴黎绑架和处决“沙俄荣军联盟”的领导人。当时一连爆出了很多案件,案中有案,错综复杂,其中就有叶甫根尼·米勒将军的死。接着,1937年6月苏联逮捕处决了七位重要将领,后来又对苏联军队进行大清洗。第二起臭名昭著的暗杀发生在瑞士。苏联间谍伊格纳斯·赖斯(IgnaceReiss)本来是苏联内务部(NKvD)的驻外特务,这时他明白了,秘密警察正在莫斯科一个一个遭到清洗,于是他决定叛逃。埃夫隆,作为苏联特工.他级别相当低。可是,执行这次暗杀行动的行动组成员,却是他帮助招录的。杀手们把赖斯杀死了,但是他们有几个被抓住了。法国当局一审问,他们把埃夫隆的名字供了出来。于是,苏联大使馆里埃夫隆的上司就命令他马上离开法国。

茨维塔耶娃的丈夫告诉她,这件事本来不是他干的,人家却硬说是他干的.所以自己必须走,回俄国去。茨维塔耶娃一听.大惊失色。她这位诗人,在当地俄国侨民中颜面尽失,简直没法儿混了。巴黎俄国侨民早就知道,她丈夫和苏联大使馆的人勾勾搭搭,过从甚密,还知道埃夫隆参与欧亚主义运动,而苏联特务早就渗透到这个运动中来了。埃夫隆的妻子怎么会不知道自己丈夫的所作所为呢?外人觉得很难相信。但是,拒不承认,别人也没招儿。茨维塔耶娃当时似乎真以为人家错怪了埃夫隆.直到她自己回国后才明白过来。她和儿子是1939年6月回到莫斯科的。

俄国的精神与二十世纪发生了冲突,俄国的精神陷入痛苦之中。茨维塔耶娃是俄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她的人生,在很多方面都是这种俄国精神痛苦的象征。和东德的情况比一比,让人大长见识。这两个国家,尽管文化不同,在极权统治下,后果都是一样的。在那个世界里,“非人类”能干出残暴的勾当。茨维塔耶娃一生最怕“非人类”,可是她万万没有料到,“非人类”离她是多么地近。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群魔》里有个人物,叫希加廖夫(Shigalyov),此人设想出一个世界,那里人人互相告密。瞧瞧那些“审问记录”,记录的就是这样的世界,里面特别提到了,人们在被捕之前早就开始自愿“告发”了。很多人听到什么都向当局“报告”,一字一句都不拉,但他们很多都不是在苏联体制下教育出来的,也没有在苏联呆过很长时间。不是俄国人,读到这儿,会觉得这事儿有意思。苏维埃世界究竟什么样儿,很多间谍原来都没有亲身经历过,根本不清楚,等他们回苏联以后才有切身体会。有些人是在法国受的教育,而所有人以前都是生活在自由国家。可这些人生经历都没能擦亮他们的眼睛。当年的审判秀,苏联军队的首领被处决,这些事,当时法国报纸讲得非常透彻,巴黎俄国侨民圈子里也讨论得特别深刻。可这些当间谍的却没有质疑,这就很说明问题了。埃夫隆这个人只知道闷头做事,没想那么多。那些人审讯他,他好像还没看清那些人的本质,等到他明白过来,一切都晚了。

这些“外国的俄罗斯人”(俄侨),人说啥就信啥,俄国究竟啥样儿,根本没有亲身体验,竟然一头扎进去,为这个国家肝脑涂地在所不辞了。他们可能相信,自己的案子一定是弄错了,但是社会主义还要建设,付出一些牺牲也是值得的。这一点,他们倒很像苏共那些领导人,那些领导人心里想,即使自己是无辜的,如果党需要自己做出牺牲,那一定是有理由的,只是这个理由自己没弄明白罢了。

如果是茨维塔耶娃自己被捕,那她肯定会明白是因为什么事儿。可她丈夫和女儿被抓了起来,她感到大惑不解,怎么也想不通,究竟是犯了哪条。她做梦也没想到:苏联人怎么会杀忠于苏联事业的人呢?但这是三十年代后期大恐怖的关键所在:按说,内务部的官员见得多了,可一旦整肃到他们头上,成了阶下囚,个个都不敢相信竟然会整到自己头上。他们尚且如此,普通老百姓怎么能够看明白呢。这是一个封闭的思想体系,只有那些心灵自由、并且对人性的看法非常悲观的人才能洞悉其奸。

茨维塔耶娃自杀了(“我一直在寻找一个挂钩…”)。这个噩耗至今在俄国文化史的长廊里回荡着。这里面有许多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她的死是与大恐怖分不开的,她的祖国当时正处在公民自杀的时代。“撒旦”(Saturn)这个神话名词,尤其是西班牙画家戈雅(Goya)的画《撒旦吞噬其子》画的那个农神,把当年苏联的状态描写得最为传神。革命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最是流行社会主义观念,可到头来,斯大林把他们统统都吞噬了。但是在吞噬之前,斯大林老早就先把他们的灵魂毁灭了。

(本文作者艾兰德雅·普洛佛·迪斯里(EllencleaProfferTeasley)美国女作家、出版家、俄国文学翻译家。生于1944年,美国密执安大学教授,著名的布尔加科夫专家、译者兼出版人,以《布尔加科夫:生平与作品》等著作和大量翻译作品闻名于世。1971年,她与丈夫普罗佛(1938—1984)共同创建了美国阿迪斯出版社(ArdisPublishers),是前苏联境外出版俄国文史著作的最大出版社。她是世界著名的英国布克奖俄国小说评选委员会评委。她于1989年获得马卡瑟大奖(MacArthurFellowship)。当年,是她和她丈夫把诗人布罗茨基办到美国,并安排在美国密执安大学任教的。布罗茨基后来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

内容推荐

玛丽娜·茨维塔耶娃被称为“二十世纪的首席诗人”,作品长期被禁,八十年代后出版,声名大震,影响及于全世界。

茨维塔耶娃生于莫斯科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早年学习音乐并写诗,有着绚烂的罗曼史。十月革命以后,因丈夫投奔白军而流亡国外,于1922年出国。辗转流徙多年之后,又随已成苏联内务部特工的丈夫返回莫斯科。同年,丈夫及女儿均遭逮捕,随后丈夫被处决,女儿则被长期囚禁和流放。诗人生活无着,作品无法出版,唯靠少量翻译和典当度日。卫国战争爆发后,被疏散到偏远小镇叶拉布拉,最后自缢身亡。

亨利·特罗亚所著《永远的叛逆者》是一部茨维塔耶娃传记,出自著名作家特罗亚之手,他在书中真实而生动地记录了诗人的悲剧一生。

编辑推荐

何谓茨维塔耶娃神话?一个诗人,她的生命和语言都很极端、陌异,不同于任何别的人。是的,她的生命就是她的时代的表现。

“你不可以收买我。那就是全部要点所在。收买是把一个人自己买回去。你不可以从我这里收买你自己。你可以买我,只是这张皮,披在你的身上。这张皮,怎么说呢,也许,没有任何我可以呆的地方。”亨利·特罗亚所著《永远的叛逆者》讲述茨维塔耶娃的一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永远的叛逆者(茨维塔耶娃的一生)(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亨利·特罗亚
译者 李广平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071889
开本 32开
页数 287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4-08-01
首版时间 2014-08-01
印刷时间 2014-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52
CIP核字 2014160487
中图分类号 K835.125.6=52
丛书名
印张 9.6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15
147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Ellendea Proffer Teasley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20:5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