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从塘头厦到燕南园(我的母亲张玮瑛东莞历史文化专辑)
内容
编辑推荐

《从塘头厦到燕南园(我的母亲张玮瑛东莞历史文化专辑)》作者侯馥兴动手整理家中属于采集范围的文件、著作、手稿、信件、照片、图纸时分拣出了其母保留了多年的旧作、亲友通信、著作手稿、手记和抄录,其中有些是他闻所未闻的。当把这一篇篇、一页页汇集起来,就像展开一幅人生长卷,在那还不够完整的拼图上又嵌补了几块,于是那九十多年内蕴斑斓的来路便呈现得更加连贯和清晰了。作者母亲是个平凡的人,以平凡的心性做了该做的事,活得干干净净,倒在了病床上,依然是那样的平静。在当今的喧嚣和浮躁中,母亲有资格回首。正可谓“回首向来潇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就是以这样的感受,作者收集整理了母亲的部分著译文稿,编辑了本书。

内容推荐

《从塘头厦到燕南园(我的母亲张玮瑛东莞历史文化专辑)》作者侯馥兴记述母亲张玮瑛从祖籍东莞塘头厦镇到燕京大学求学,在燕园里亲尝大师教炙步上治学道路。回顾母亲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和半个多世纪的学者生涯,以平凡心做平凡人,朴实无华中始终闪耀着人格的光芒。此书展现了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虽历经患难,可始终坚持信念,用其所学,服务社会,由此成为令后人仰望的一代。

目录

众里寻她(代序)

前言

东莞塘厦镇张氏家族

仁义世家——张彩廷

回首向来潇瑟处

书呆子

亲尝大师教炙

国破山河在

步上治学道路

相识相知,共度人生

孤岛燕园

颠危骇浪

监狱之外仍是牢笼

独自撑起一片天

迎解放

流云飞渡

始终不渝的选择

“文革”厄运

大洋彼岸 亲情绵延

学术交流中的夫妻档

生命的常态

效力母校责无旁贷

图书馆文水陂静园

相濡以沫七十年

大道至简

我手写我心

张玮瑛著作译著年表

张玮瑛简历

试读章节

■东莞塘厦镇张氏家族

据张氏家族的族谱,始祖张化孙,生于南宋高熙二年,仕于宋,任中宪大夫,政声吃赫。后由闽迁粤。祖先来自五华,之后迁至广东深圳市境内的黄背岭,十六世祖张润选再迁到东莞榴洞,二十世祖张有祥再迁至东莞塘头厦(现称塘厦镇)牛眠埔村,二十一世祖张振鹏始建家业根基。

张家修,字彩廷,号名贵,是张氏家族第二十二世祖。1852年4月,他曾将太平天国洪秀全的族弟洪仁玕藏匿在牛眠埔家中。洪仁玕在永培书室授徒,11月乔装到香港,走前在书室墙上写下“龙凤福禄寿”五个大字。1939年该室房子破裂,由张家人用纸蒙着,双钩、复描到刚修好的永安堂内福音堂两边的墙上。咸丰八年,洪仁矸授封为干王,总理政事,曾以黄缎一幅,亲书“王窟”,赠牛眠埔,并召张彩廷到天京,封为太平天国户部侍郎,称三千岁,抗清镇守杭州。1 864年天京陷落,张彩廷在杭州以身殉难。其妻刘氏携子张声勋和张声和及洪秀全的弟弟逃难至广东东莞县永安村。

辛亥革命胜利后,第二十三世祖张声勋和张声和为纪念父亲张彩廷,筑纪念碑于塘厦镇永安村后山坡,名“彩廷园”。碑座正方型,花岗岩铺设,碑高2.5米,座为四方形,阔4.3米。碑身塔形,分四层,正面阴刻“张公彩廷纪念碑,民国五年岁次丙辰秋日,一千九百十六年”,左面刻有“魂依上帝,死不长眠”;碑背刻有一方碑志为“道种出贤,东官之先。固心革命,政治关连。奋袂并起,满清几颠。太平国史,名字留篇。杭州死难,正寝无缘。谁无祖宗,忍住魂牵。丰碑追远,忠孝期全。示兹苗裔,永志弗谖。民国五年岁次丙辰秋日嗣子声勋、声和”。

张彩廷次子张声和,1853年12月2日生于牛眠埔村。他曾长期任职于香港基督教巴色传道会,在广东紫金、东莞和香港等地传道。其生平事迹参见刘粤声编《香港基督教史》(1996)。

东莞市塘厦镇牛眠埔村位于客家人聚居的区域。牛眠埔村分两条围村,一是“老围”,一是“新围”,相隔约一公里。“新围”是张声和牧师于1912年创立的,又名永安村。村里有一座五层高楼的教堂,墙壁上书“永安堂”三个大字,福音堂内墙上留有复描的太平天国干王洪仁矸的亲笔题字“龙凤福禄寿”,双钩空心。比邻的一栋两层楼房正门上有“崇真学校”字样。永安堂和崇真学校的兴建与张氏家族密切相关。这些建筑现属于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张声和育有三男六女:

元道、明道、崇道、安道、贞道、静道、娴道、锡道、福道

长子元道(祝龄)夫妇育有三男四女:竹君、江槎、桂君、香槎、慈君、济君、汉槎、云槎

二子明道(名廷彦)夫妇育有三男六女:子随、子琼、子桓、锺仪、徽仪、如仪  三子崇道(子翔名廷翰)妻子梁撷香。育有一男三女:伟弢、玮琦、玮瑛、玮琳

1933年众儿孙在永安村鼎和堂为张声和夫妇庆贺八秩双寿。

张声和于1938年去世。墓碑志总结了他的一生:

先者声和公,为永安村创办人,首献田畴为村址以提倡。旋又筹建教堂学校,并续成扩建任务。自少入教会学校,与太平天国之琅王葵元共笔砚,盖先祖彩延公辅佐矸王益谦,赞襄政务,殉战杭州,故又两世夙缘也。二十三岁卒业,任宣教师。四十三岁按封会牧,历任长山口古竹石厦李朗西营盘深水埔各堂主任,尤关注深水埔堂,视为家子云。性刚直,善说教,抚孤恤寡,乐助公益。书法仿赵,得其神似,精奕,喜吟咏。目力健,不借助瑷逮。先妣江氏,长先考一岁,温柔贞静,相夫教子,毕世无间言。育三男:长元道,任香江合一堂牧师;次明道,经商华北;三崇道,任海军医校校长。六女:贞、安、娴、静、锡、福,均成立。长孙江槎游法,次孙香槎驻湘病逝,均业西医,又次伟锼游关,习经济,汉槎攻音乐兼修教育,余子随、子瑷、云槎、子恒,毕业各专科,女孙十三,外孙二十余,曾孙四,外曾孙众多。年届六八,告老归田。筑鼎和堂籍资颐养。协助教会,死而后已。一九三八年五月二日息劳归主,享寿八十有六。先妣弃养于一九四四年十一月五日,享寿九十有三,合葬于斯,爱勒碑志。

张声和长子元道(祝龄)于1877年生于东莞,在神学院毕业后任香港道济会堂(合一堂前身)主任。1941年珍珠港事变,日军占领香港,为了工作他没有去内地避难。1941年10月被日军指为有间谍嫌疑而拘捕,严刑拷问,破肌断骨,倒吊,灌水,受尽种种酷刑,前后开审1 1次,英勇不屈,百死一生。l 951年1 0月21日,周恩来总理致函感谢张祝龄先生曾在教堂里掩护过两位地下工作者。信中并附毛主席近照一幅。2003年香港中华基督教会合一堂出版的《香港基督教史》对张祝龄牧师有很高的评价。

P6-9

序言

众里寻她(代序)

仁之先生年届九十、体力渐有不济的时候,他的夫人出现在身边,我以此而得识玮瑛先生。

我走进客厅,桌上已经摆下茶水和点心,如果是侯先生召我前来,寒暄之后,她照例会说一句:“仁之,你慢慢讲!”谈到人名和地名,她会从旁轻声提示或更正,她觉得谁说了什么重要的话,也会记在本子上。谈话将毕,她提醒我们不要忘记点心。当我起身告辞,两位老人都要降阶相送。侯先生真的走不动了,玮瑛先生坚持代送。出了大门,她以大我20岁的尊长之身,竞要垂手鞠躬再三;这还不算,我走出好远,偶一回头,发现她还在伫立目送。后来,走出她家的大门,我便抢先向玮瑛先生鞠躬,而后转个弯子,绕道快快走掉,庶可免她久站,也减少我的尴尬。玮瑛先生是侯先生的贤良助手,这是我得来的第一印象。

隔了几年《侯仁之文集》出版,玮瑛先生写有序言——《天光云影共徘徊》,文中说到她是侯先生的收发员、保管员、誊录员,还协助校对和审稿等等,大量生动的事例,证实了我的第一印象;而玮瑛先生自己的事业如何,却很少提及。如今,《从塘头厦到燕南园——我的母亲张玮瑛》面世,这时候我才知道,窥得一点庐山面目实在不易——玮瑛先生自己,何尝只是相夫教子,她原来也有一支好文笔、一支好译笔、一支好手笔!而且称得上文笔风流,译笔信达,书法更在大气之中透出几分娟秀。读者朋友,您或可以在这本书中亲去一一验证、评断。

她的译著,相当部分完成于供职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期间,凡成书出版的,大多淹没在集体作者或一人主编的名义之下,这是那个年代的常规做法,可后来,竞没有听她提起半句。今天,我们想跟她走近一点,未免就要费点力气。从侯先生背后去做发现。应在情理之中,不想还要让我们去从众里寻她!

众里寻她千百度,我们看到了她的文,让我们感动甚至震撼的,可能更是她的德!

郝斌

2011年10月15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从塘头厦到燕南园(我的母亲张玮瑛东莞历史文化专辑)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侯馥兴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065055
开本 16开
页数 16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80
出版时间 2012-06-01
首版时间 2012-06-01
印刷时间 2012-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38
CIP核字 2012113252
中图分类号 K825.8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40
171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4:2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