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民族重要的标志性文化,是在一定的时间节点上民众生存智慧、家国理想、社会传统维系机制的集中体现。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关系着文明脉络的延续、民族精神的凝聚和社会发展的和谐。我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廖明君编著的《中国节日志(蚂节)》以中国各民族、各地区的传统节日(包括庆典、祭会)为对象,对节日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全面、客观、规范的记录。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对传统节日最大规模的记录,是中国首部节日专志,是21世纪初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集大成者。
图书 | 中国节日志(蚂节) |
内容 | 编辑推荐 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民族重要的标志性文化,是在一定的时间节点上民众生存智慧、家国理想、社会传统维系机制的集中体现。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关系着文明脉络的延续、民族精神的凝聚和社会发展的和谐。我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廖明君编著的《中国节日志(蚂节)》以中国各民族、各地区的传统节日(包括庆典、祭会)为对象,对节日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全面、客观、规范的记录。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对传统节日最大规模的记录,是中国首部节日专志,是21世纪初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集大成者。 内容推荐 廖明君编著的《中国节日志(蚂节)》以传统志书与田野民俗志结合的方式,描述记录了广西红水河流域壮族地区壮族蚂蜗节的基本概况,并通过对天峨县纳洞村和东兰县巴英村的壮族蚂蜗节田野个案的重点考察,体现壮族群众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哲学问题上的乡土经验和民间智慧。蚂即汉语中的青蛙,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拜蛙祈雨是广西红水河沿岸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培育起来的一种实地经验和认知世界的另一种方式。壮族蚂节通过一系列的行为:找蚂、孝蚂、埋蚂、玩蚂等,以此达到祈求物阜人丰的目的,深刻展现了稻作民族与自然之间对话、对抗、失控、调适、和谐共处的过程,有着深刻的文化意蕴。 目录 综述 一、壮族蚂节的流布地域与文化背景 二、节日的起源、异同、现状 三、壮族蚂节的基本内容 四、壮族蚂蜗节的意义和功能 志略 一、节日时空 节期 曼 田峒 社亭 蚂坟 蚂场 二、组织 蚂会 蚂头 麽公 蚂郎 长龙 卜娅 比拉隆 算命先生 捞虾人 卖药者 彩相 蚂甥仔 皮鼓手 铜鼓手 抬蚂棺者 跳蚂甥舞者 敲锣者 打镲者 抬蚂轿者 扛旗者 卖花者 三、节日缘起 蚂节由来 雷王之子传说 蚂使者 东林郎传说 蛙婆节来历古歌 …… 四、仪式活动 五、表演艺术与口头传说 六、游艺娱乐 七、节日用品 八、节日文献 调查报告 广西壮族自治区天峨县纳洞村壮族蚂蜗节调查报告 200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兰县巴畴乡巴英村壮族蚂节调查报告 201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兰县巴畴乡巴英村壮族蚂节调查报告 参考文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国节日志(蚂节)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周巍峙主编 |
译者 | |
编者 | 廖明君 |
绘者 | |
出版社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1222657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2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27 |
出版时间 | 2014-11-01 |
首版时间 | 2014-11-01 |
印刷时间 | 2014-1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88 |
CIP核字 | 2012049089 |
中图分类号 | K892.1 |
丛书名 | |
印张 | 15.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0 |
宽 | 170 |
高 | 16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