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人间失格
内容
编辑推荐

太宰治是日本无赖派文学的最高代表。无赖派文学用戏谑的态度来表现日本二战战败后社会的混乱和凄凉。揭示了日本战后社会的某些本质。太宰治在自己人生最后的那些日子里,写下了这篇几乎是以自己一生经历为背景的名著,这就是《人间失格》。

《人间失格》是日本著名小说家太宰治最具影响力的小说作品,发表于1948年,是一部自传体的小说。纤细的自传体中透露出极致的颓废,毁灭式的绝笔之作。太宰治巧妙地将自己的人生与思想,隐藏于主角叶藏的人生遭遇,藉由叶藏的独白,窥探太宰治的内心世界,一个“充满了可耻的一生”。在发表这部作品的同年,太宰治就自杀身亡。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日本文坛巨匠太宰治的绝笔之作。主人公为了逃避现实选择了沉沦下去,用流浪、酗酒甚至是自杀等方式让自己走向毁灭。在人物自我否认的过程中,既有对现实的不满以及无奈,又有发自内心的痛苦与纠结。在人生价值、信念等众多问题前,一次又一次地探索与追问……

颓废派大师太宰治的《人间失格》既是一部命运与人生价值的拷问,也是一部发人深思的凄美绝唱。

目录

前言

第一篇手记

第二篇手记

第三篇手记

后记

はしがき

第一の手記

第二の手記

第三の手記

あとがき

试读章节

第一篇手记

我过的是一种充满了耻辱的生涯。

对于我来说,“人类的生活’’这种东西是难以捉摸的。我出生在东北的乡下,所以第一次见到火车时,已经是个大孩子了。我在站台的天桥上来来回回地爬上爬下,完全没有注意到这些天桥是为了跨越铁轨而被制造出的东西。我那时认为火车站复杂的结构,仅仅是为了建成像外国的游乐场那样愉快而时髦的设施。目的仅此而已。沿着天桥爬上爬下的游戏,对我自己来讲不如说是一种很高雅特别的游乐。我甚至认为,它在铁道的所有游乐设施中是最贴心的一个。以致后来我发现那只是为方便旅客跨越铁轨去另一边的颇为实用的一些阶梯时,立刻就没了兴致。

还有。在我的孩提时代,我在图画书上看到了地铁这个东西。这次也是,我仍然认为它不是为了实用性需要被设计出来的东西,而是因为,乘坐地下的列车是比起乘坐地上的列车更有新鲜口味的有趣的游戏,我一直如此坚信。

我自小就体弱多病,经常卧床休养。躺在床上时,我就经常在想,床单啊,枕套啊,被罩啊什么的,真是无用的装饰品。在我年近二十岁时才意外地明白它们竟是些实用品时,不禁为人类的抠门而黯然神伤。

另外,我从来没有饥肠辘辘的感觉。不,这倒并不是我在炫耀因为我生长在不愁吃穿的家庭里,我不会在那样愚蠢浅薄的意思上这么说的。我一点都不明白名为“饥肠辘辘”的感觉究竟是怎样的。也许这么说很奇怪,就算我肚子空空,自己也无法察觉。在上小学和中学时,我一从学校回家来,周围的人们就大惊小怪地连声对我道:“来来,肚子饿了吧?我们都有过类似的体验,所以明白呐,放学回来时那种肚饿,简直太难受啦。吃点甜纳豆怎样?家里还有蛋糕和面包哦!”于是我就发挥出与生俱来的那种讨好人的秉性,边念叨着“我肚子饿啦,好饿呀”,边把十几粒甜纳豆一股脑地塞进嘴巴里。但所谓的“饥饿感”究竟是何等滋味,我是完全不了解的。

当然我还是吃东西的,而且吃得很多。但因饥饿感而吃东西的记忆几乎没有。我吃那些看起来珍奇的东西,看起来奢华的东西。以及去别人家时被主人端上来招待的食物,就算有些勉强,大多也会咽下去。因此对于孩提时代的我来说最痛苦的时刻,实际上是在自己家吃饭的时候。

在我乡下的家里就餐时,全家一共有十几个人。饭菜被摆成面对着的两列。我是最小的孩子,当然坐在最靠边的座位上。用餐的房间很昏暗。午饭时,只见十几个人只是沉默地把米饭送到嘴里,那光景总是让我不寒而栗。而且我家属于那种乡下的传统古板家庭,所以每顿的菜肴都几乎是一成不变的。珍奇的东西,奢华的东西之类的,是想都不要去想的奢望。终于渐渐地,我开始恐惧用餐时间的到来。我坐在那阴暗的房间的末席上,像因寒冷颤抖而牙齿不停撞击的感受,一点一点把饭送到嘴里,塞进去。为什么人类要一天三次,一次次地费力吃饭呢。真的大家都是以一副严肃的表情在吃饭。这就像一种仪式一般的东西‘一’家老小,每天三次,每次定好时刻集合在一间昏暗的房间里,井然有序地并排坐着。不管你想不想吃,都得一声不吭地低头咀嚼,还要弓着背埋下头来。也许这是为了游荡在家中的灵魂们做的祈祷或是什么的,我甚至这样想过。

不吃饭的话就会饿死。这句话在我的耳朵听来无异是一种带着恶意的威胁。但是这个迷信(就是现在,我也禁不住觉得这句话有迷信的意味)总是带给我不安和恐怖。人因为不吃饭的话就会饿死,所以才不得不工作,才不得不吃饭。对我来说,没有比这个更难解、晦涩,而且让人感觉带着威吓性的言词了。

也就是说,我似乎对于人类的活动,生息的目的还是一无所知。我的幸福观,和世上所有人的幸福观,似乎是背道而驰的。这使我深感不安。因为这种不安,我经常在夜里辗转反侧,大声呻吟,甚至差一点发了狂。我究竟是不是幸福呢?实际上虽然我打小就不止一次地被人说是个幸福的人,但我一直觉得自己身处地狱。相反在我看来,那些说我是幸福的人的家伙们,才是生活在一个在我看来遥不可及的,极为安乐的世界中。

我甚至想过,我自己有十个那么多的灾祸,即使让邻人背负其中任何一个,也会轻易地取走他的性命吧?

P1-3

序言

我治中国现代文学、文化已经20年,对中国现代文学、文化我的判断是:一、这是一个中国文学、文化史上的星河时代,尽管短暂,但是,它爆发性地诞生了“中国现代”,这个时代如论是人还是作品,都可说是星河璀璨;二、我们对这个时代的认识和理解,不是很深,而是很浅,它突然被“当代”切断了,我们生活在一个断裂的当代,被切断和“现代”真切联系的当代;三、如何从那些尘封于图书馆的旧报刊、旧印本中披沙拣金,让真正的中国“现代”文学艺术和思想遗产发光?这是一个和当代新国学一样大的工程,需要研究家、出版家一起来奉献,来讨论。

绝版好书经典系列丛书就是做这个工作,是想把文学和文化上的中国“现代”重新展示给国人。这些著作都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创始性,他们多是中国现代文学和思想的某个方向上的肇始之作,可以让我们一窥中国现代思想的原发地的风光;二是原初性,这时的作家和思想家们,已经接触了西学,但是国学的根底大多同样深厚,他们还没有像后来的治学者那样动不动就要以某个外来的思想、方法作为指针,因而很有中国问题意识、中国方法意识,还没有从概念出发、本本出发的教条,所以多能直触问题本身和事物本身;三是质朴性,我一直说,就像学哲学一定要从古希腊入手一样,治中国现代当代文学和文化,要从中国现代最原初的那些著作入手,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质朴性,在原初发生时它到底是为了思考什么问题?用的是什么进路?弄懂了这个才进入得快,因为后来的都是从这些原初问题出发的。  领略这些“中国现代”最原初意义上的风景,对今天的人来说,不仅仅可以重温当初的辉煌,更重要的,在我看来,这里依然是当代人生活、思考最好的始发地。

葛红兵

2013年7月上海

后记

我与写下上述手记的狂人,并不直接相识。但我却与另一个人略有交情,她可能就是上述手记中所出现的京桥那家酒吧的妈妈桑。她是个体格娇小的女人,没有什么血色,细细的凤眼,鼻子笔挺。说是个美女,不如形容成是个美青年般,她给人一种硬派的感觉。读过这三篇手记,我推断出其中描写的是昭和五至七年那段时间的东京风景。我曾经被朋友拉着去过二三次那家京桥的酒吧喝过加冰的威士忌酒,当时正是恰逢日本的“军部,,越来越露骨地猖獗于世的昭和十年前后。所以,我不可能见到过写下这些手记的男人。

然而就在今年的二月份,我来到千叶县,船桥市造访某个久别的友人。那个友人是我大学时代的所谓校友,现在在某女子大学做讲师。但其实我曾拜托他给我某个亲戚说媒,也是为了这件事,再加上我打算顺道采购一下新鲜的海产品给家里人吃,所以就背上双肩背包向船桥出发了。

船桥市是一个濒临泥海的大城镇。而且我那个友人的家是新建的,因此就算我拿着地址和门牌号码向当地人问路,也没人知道在哪里。天气格外寒冷,背着包的双肩也开始疼痛。这时我被唱机里发出的小提琴声吸引住了,于是推开了一家咖啡馆的大门。

那儿的老板娘似曾相识,一问才知道,她正是十年前那家京桥的小酒吧的妈妈桑。妈妈桑也似乎立刻想起了我的样子,我们很是夸张地互相惊叹了一番,然后又相视而笑了。之后,我们没有像那个时候的惯例一样彼此询问遭到空袭火烧的经历,而是非常自豪地相互寒暄道:

“你呀,可真是一点都没变。”

“没有的事,都成老太婆了,身子骨都快散架了。倒是你才年轻呐。”

“哪里哪里,小孩都有三个了,今天就是为了他们才出来采购的。”  我们彼此寒暄着,交换了一通久别重逢的人之间常说的话,然后互相打听着共同的熟人那之后的消息。过了一会儿,妈妈桑突然改变了语调,问我知不知道阿叶这个人。我回答不知道后,妈妈桑转身走进了里间,一会儿拿来了三册笔记和三张照片,把它们递到我手中说道:

“或许可以成为小说的素材呢。”

天性如此,我是无法把别人塞给我的材料写成小说的。本来想当场推辞还给她,却被那几张照片吸引住了(那三张照片的诡异感,是我在小说的开头就写过的),于是不管怎样我先收下了笔记,约定好在我返乡之前再来这里归还。临走前我问了妈妈桑是否知道我那个友人的家在哪里,姓某某,住在某叮某号,是一位女子大学的老师。果然妈妈桑是知道的,知道他是新住民,偶尔会来咖啡店里喝茶。而且就在很近的地方。

当天晚上,我和友人喝了一点小酒,住在了他家。直到早上我都没能入眠半分,一直出神地阅读那三篇手记。

手记上所记述的都是些过去的事了,但即使现代的人们读来。想必也是会抱有极大的兴趣的。我想与其加入我拙劣的添足,不如就这么原封不动地让哪家出版社发表出来更有意义。

结果给孩子买的海产品,尽是一些干货。我背着背包辞别了友人,又回到了那家咖啡店。

“昨天真是太感谢你了。说起来……”我马上直奔主题,说道:

“能不能把这些笔记暂时借我一段时间?”

“行啊,你就拿去吧。”

“这个人还活着吗?”

“哎呀,这我可就是完全不清楚了。大约十年前,一个装着笔记本和照片的小包裹寄到了京桥的店里。虽然我明白寄件人肯定是阿叶,但那个包裹上没有寄件人的地址,甚至连名字也没有。空袭的时候,这些东西和别的东西混在了一起,竟然神奇地毫发无损,这阵子我才刚刚把它们全读完了,……”

“你哭了?”  “不,与其说是哭,……不行啊,人一旦变成那样,就已经不行了。”

“从那以来已经过了十年,这么说来,或许他已经不在这个世上了吧。这是作为对你的感谢而寄给你的吧,尽管有些地方写得有些夸张,但好像你也是蒙受了相当过分的伤害呀。如果这里写的全部是事实,而如果我也是这个作者的朋友的话,那么说不定我会想带他去精神病院的。”

“都是他的父亲不好。”

她漫不经心地说道。

“我们认识的阿叶,又诚实又乖巧,要是不喝酒的话,不,就算是喝酒……也是个神一样的好孩子。”

书评(媒体评论)

退化与其说是一种病态,毋宁说是心灵创造过程的必需之物。依靠退化,自我得以与无意识相接触,并由此获得的。既可能是病态的,或者邪恶的东西,也可能是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或是崭新生命的萌芽。因此,这种退化,很可能是具有创造性的退化。也许太宰治的生活以及作品,我们也可以同样来看待。

——荣格

太宰治的作品分为二个人格,一方面有带着自身经历主人公的挣扎;另一方面是坦然描述着血的事实。正因如此,他比那些把自己当做上帝的作家,更有一丝人情,更能打动读者。

——高尔基

精神的洁癖,让像太宰治一样的人容不得半点的伤害,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卑微而自由。他想要打破什么,却又没有方向。他的痛苦在于他用心看着漆黑的世界。

——鲁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人间失格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日)太宰治
译者 李秋音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0450860
开本 32开
页数 23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90
出版时间 2014-07-01
首版时间 2014-07-01
印刷时间 2014-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52
CIP核字 2014119984
中图分类号 I313.45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6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4:3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