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黄埔大讲堂 黄埔军校系列讲座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作为一部学术演讲文集,13位演讲者从不同的视角告诉你有关黄埔军校的那些事,呈现出他们心中的黄埔军校。为研究中国近代史提供较好的视角与丰富的史料。

作者简介

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成立于1959年,是目前广东省内建馆时间最早的专题性革命历史博物馆,隶属广州市文化局。

内容简介

“黄埔军校”系列讲座,由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组织举办,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围绕黄埔军校校史这一主题,旁及中国近现代史、革命史,常年邀请全国相关专家开设讲座。本选题收录了2013、2014年讲座的内容,共有十五讲,是对这一优秀的革命历史教育活动的一个记录和总结,读者从中可学习到中国革命历史的知识,也可领略到著名学者的风采。

目录

001 国民革命的艺术史———你不知道的梁氏三兄弟 周 鲒

011 黄埔:从“水陆师学堂” 到“陆军军官学校” 曾庆榴

029 我的风雨人生路 何季元

036 黄埔军校草创时期的经费问题 ——李吉奎

058 孙中山在黄埔军校的留影—— 余齐昭

084 黄埔军校及各兵科学校 ——陈予欢

121 苏联顾问团与黄埔军校及党军的创建和发展——周兴樑

154 艰难的磨合:黄埔军校党代表廖仲恺与民初广东商界——张晓辉

171 解密 “中正剑” —— 李学峰

181 20 世纪 20 年代广东的民间武器 —— 邱 捷

197 影像历史———走近黄埔老兵 —— 蒋 晖

212 台籍黄埔学生的意义与贡献 —— 林德政

233 黄埔 1924:国民党军队党军体制的发端——李 翔

精彩书摘

国民革命的艺术史——你不知道的梁氏三兄弟

讲座时间:2013年6月16日(星期日)上午

讲座地点: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

主讲人:周鲒

策展人(主要负责文化艺术展、公益展、公共文化行业展等,代表作品有《当我遇见你》《冰兄去哪儿》等),动画编剧与导演,广州大学动画艺术系副教授。著有《动画电影分析》《视觉语言表达》《动画导演》《周鲒作品集》《儿童公益现场》《儿童公民艺术》等。

有一天晚上,王芳馆长突然跟我说:“有一个民国名人后裔来,要不要一起吃晚饭?”我当时很本能地反问了一句:“不会姓梁吧?”结果真是姓梁。于是,我就认识了政均,我觉得这是一个好奇怪的缘分。很快,我知道又铭抗战时期在四川收了一个徒弟,也就是后来在四川蛮有名的李道熙。而我小时候跟李道熙是有交往的,他算是我的一个颇有渊源的家人。1944年,他在成都看了又铭的画展,于是就投师又铭,而且他一生都以又铭的弟子自居。历史有时候就是这样的,本来好像跟你没有关系的一件事情,但是却会越来越有关系。

接下来呢,关系就更大了,因为我发现我身边还有一个人老提到梁中铭的名字,他就是广东著名的漫画大师廖冰兄。而且,他老讲在20世纪40年代初《阵中画报》时代的故事,可惜我们连一份《阵中画报》都没有看过,因为在国内这份画报很难找到。这两年我们花了很大工夫、很大力气,到很多图书馆,甚至直接问图书馆有没有《阵中画报》。我一直在寻找这份报纸,《阵中画报》的主编是梁中铭,这份报纸的一个重要的美术参与者和实际上在做美术工作的人是廖冰兄,他们在当时是一对非常好的合作者。

上个星期,我在一次展览里看到有一张廖冰兄、汪子美和梁中铭在1940年的合影,感慨良多。这在我们搜集大量的抗战美术材料里面是见所未见的。就是这么巧,汪子美在“文化大革命”前被划为“右派”,晚景比较凄凉。但是1979年复出之后,他出任的第一个职务是四川美术学院图书馆馆长。我是四川美术学院毕业的,而且跟四川美术学院图书馆有一个非常好的渊源。无形中好像本来无意的一个又一个小点、一个又一个历史细节,慢慢地被一个字给串起来了,这个字就是“梁”。

大概一个月前,我知道自己有这个荣幸在今天与大家分享关于他们三兄弟的故事。这段时间,我就在慢慢地揣摩或者去看一看这里面会不会还跟我有什么关系。我不是搞历史的,但是我是插到这里面来搞我的历史。于是,我总想自己研究的每一件历史好像都跟我自己有关。如果跟我无关,就变成了我在做它的学问;如果跟我有关,我就在做一件跟自己有情感的事情。但是,这种事情是一个慢慢粘贴上去的过程。也许你很偶然看到的是一幅画,接着是画展,然后是他的一篇文章,慢慢地这些小珍珠串起来。他们三兄弟在我脑袋里就像做雕塑一样,开始是个模,慢慢地我在帮他们雕塑细节,肯定不准确。但是我心目中的他们三兄弟,最后做成一个完整的型。今天,我就想跟大家分享这个完整的型。

关于题目先给大家道歉。“国民革命的艺术史”,本来是一个非常宏大的题目,在今天这样的场合不适于做这样的分享。但是我可以跟大家检讨的是,我最早对他们三兄弟的兴趣就是这一句话,我觉得他们代表着“国民革命的艺术史”,他们是国民革命艺术史里最重要的一个线索。

很有意思,我们这些人当中的一半人跟他们三兄弟是有血缘相连的,另外一半人可能对他们三兄弟却不大了解,也可能只知道他们是民国时期的三个大画家这样的一个概念。这样我就会面对两种听众了,一种是跟他们熟得不能再熟的有血缘关系的人,一种是对他们很陌生的人。昨天我就在想怎样把这两拨人黏到一起,因为这两拨人太不一样了。我要是讲国民革命的艺术史的话,两拨人都没什么兴趣。昨天晚上我想到讲另外一点,我想前一半讲关键词“兄弟”。这个词我想大家应该会有感觉,人人皆有兄弟,兄弟太可贵了,“兄弟”就是今天我想说的第一个话题。

但是在这个话题之前,我想先为对三兄弟感到陌生的听众构建一种感觉,我们今天深入“兄弟”这个词的一个重要的工具是图片,是历史的图片。老照片跟你有什么关系呢?在这之前我先给大家看一段两分钟的视频,这段视频跟他们三兄弟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是看完之后,你们就会觉得原来老照片是有意义的。(播放影像资料)

这是我的奶奶,她8岁在学校照的相,那一年是1958年。

我的名字叫周展昊,这张照片中的人是我的爸爸,这是他在昆明的一座寺庙里拍的。当时是1973年,他才3岁。

…………

我们看到的是一组小朋友,拿着他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小时候的照片来讲述他们家里面的故事。老照片就是这样,你看他跟他的爸爸妈妈、外公外婆多像啊。他们家的故事,他们家的传承,他们姓什么,不用太多的语句,都在这些老照片里。今天我们分享这个很重要的兄弟故事,里面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他们这一百年来,生生不息!

那些“兄弟”以及“朋辈”,关于这些词,我们在这里很生动地看到了,而不是很抽象的艺术史的概念。艺术史它在这里鲜活起来,而且很生动。它让我们感受到了原来艺术史是可以这样的,不是下一代否定上一代,然后就不认识上一代了,再然后另起炉灶,好像中国人就从来没有过。其实,他们是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的,这段视频就是让我们感受到这一点。

我们看到的这段视频,是梁氏三兄弟的。我看到刚才大多数在座的听者看到这段视频的时候有笑过,这说明你是有感受的。为什么我先给大家看这段视频,是希望大家调整一下看老照片的感觉。

这段视频是我昨天下午一个人在家里做的,我做的时候自己在感动自己。然后,我开始想这段视频的关键词,我想来想去还是“兄弟”这个词。我在看艺术史也好,看这样的一个大历史的时候,特别是像梁氏三兄弟,他们是伟人旁边的人,你看他们画的画都是和蒋介石有关的。他们画的画,特别是早年,几乎跟家国、战役、领袖的生活有关。我们很容易把他们抽离开,平心而论,他们的故事今天给我最大的震撼是,他们是三兄弟。他们这个家族百年的承传,艺术只是传承的一个线索。因为在今天的中国,我们很难找到一个家族百年承传如此完整的个案。因为家国的关系,我们很容易断裂,所以说当我们突然看到一份完整的梁姓家族史,从南洋水师时代开始一直到今天,“生生不息”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我们就不用再解释了,它就已经清晰地流传着了。但是这个“生生不息”的后面,“兄弟”“父母”“夫妻”这种亲情,以及我刚才谈到的他跟四川的画家李道熙这种“师徒”关系,还有我们看到的跟廖冰兄这种“朋友”关系,这是中国人最平常的词汇。“兄弟”“朋友”这些词汇,都可以在这份历史文献当中得到解读,得到体验。这种体验,我相信对每一个人,你不一定要熟悉他的画,你更不一定要熟悉他的历史,但是你能体会到这种亲情和友情的话,我想每一个人都会感受到的。

他们三兄弟跟中国20世纪的进程,特别是1949年前的上半叶,是息息相关的。这种息息相关就是,他们把自己投身进来了。他们二十来岁的时候来到广州,在这里开始了他们革命文艺的一生。最近看了他们两三位大量的画作之后,我有一个感受就是——我看得太少了。少到一种什么程度呢?比如说鼎铭兄,他在我心目中就是油画家。但昨天晚上我在不断地检索资料的时候,看到了他那种大幅的国画,我甚至觉得这比他早期的油画画得还要好。当然,早在30年代,他在上海就画了非常多的欧洲古典式作品,画得非常之明显。又铭就是一个复合体了,太多了,他也画漫画,他的油画是大型史诗,包括他画抗战的空军,还有他的大量的中国画,对于中国传统题材,比如像抗战时期的《正气歌》这一类作品。

其实,我看得最早最多的作品是中铭的漫画,但是反过来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今天在国内能看到中铭的漫画实在有限。可以这样说,我们现在能看到他1945年前的作品,1945年到1951年间的作品是一幅都看不到的。至于1951年之后中铭在台湾的漫画,我只能看到文献记载说他画的是什么。而且,我心仪已久的那本中铭的漫画,我只看过封面。特别是中铭从十几岁开始画,人生的绝大多数经历是在画画。但是我们只看到他的一点点作品,于是乎我们自己就要妄谈他的艺术史等,其实是一件非常惶恐的事。

中铭,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在抗战漫画宣传队时发表在《抗战漫画》上的一幅漫画。我这里有,我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就是这张《我们不怕青春,我们只怕蚕食》。那个时代的漫画家,想用他们的语言来告诉老百姓,中国不会亡。我们不怕强大的猛兽来侵袭我们,但是我们最怕的是像蚕一样一点一点地把我们吞食掉。这张是我最早看到的中铭的漫画,应该是1939年在武汉的时候。我在国内只能看到他的画册封面,这是抗战时期中铭画的《蒋主席画传》和空军等。所以妄谈艺术史的话,确实是一个非常大的缺憾。

再分享一个画史的问题。从漫画来看,我觉得他们三兄弟的漫画家气质是比较重的。比如鼎铭的画中多数人物都是严肃的,无论是画领袖还是画生活。但是,中铭笔下的,即使是领袖,与鼎铭的领袖画放在一起,多了一份人的感觉,多了一份漫画的感觉。大场面尤其如此,他更多地想要表现的是画面背后他想表达的东西。当然我们看到非常多的记载是他后来对台湾漫画界的影响,大量的时代漫画,可惜我们没有看过很多,视觉上没有刺激。

我还有个感受想跟大家分享。我觉得他们三兄弟的画,在民国时期来看的话,非常突出。他们三兄弟应该就是民国时期最主旋律的画家。但是有一点,比起同时代的其他画家,有些画家画得可能比他们好,无论是中画还是西画,都有这个可能。但是可能跟家谱有关,三兄弟画得比较儒雅,也就是我们中国说的中正、大气。他们三兄弟画什么都有这一点,他们不是追求某种画的某种效果,或者是某种技法上的追求,甚至不是讨巧的,而是要以变求变,如中国人那种中正、平和、中庸之道的东西。特别是又铭画古代的,像《正气歌》这样的故事。这个不仅仅是题材的选择,画面中本身透露出来的气质,我们是看得到的。有些处理得不是那么巧,甚至在今天绘画者的眼光里看起来有些笨。但我们中国人所讲的中正、大气并不要求那么巧妙的处理,很多东西过巧的话是不理想的,这是一个比较大的特点。

回到“兄弟”“家国”的情感。我们今天在这样的一个现场讲这样一个历史故事的时候,恰好两天前,广州城内有一个民国时期的建筑——妙高台,半夜被拆掉了。我经常会听到这样一种观点——“这个不拆,今天人住什么?中国的历史建筑多了,拆点无所谓的。”于是,我们觉得,修更多的高楼比拆建一个民国时期的重要的历史建筑更重要。鼎铭、又铭、中铭三位先生,都已经离去多年了,如果算冥寿的话都已过百年了。但今天我们在他们曾经留过青春的地方和现场再来讲述他们的故事,我觉得每个人其实都可以用自己的想法来回答这个问题,就是这些东西的保存究竟有没有意义?对你、我乃至每个中国人有没有意义?

艺术家其实是很幸运的。如果是一个政治家,百年之后的人们如何评价,得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如果是个富人,大家会说当年豪富是谁谁谁。只有艺术家,比如我们今天来听一百年前的老唱片,这些演奏的艺术家虽然已经故去了,但我们还在享受他们一呼一吸之间传达出来的声音。我们今天来看三兄弟的画,他们已经故去了,但是就如我今天在谈他们画作中的细节一样,我相信五十年、一百年后,还会有人拿着放大镜在他们的画作上找,找那些感觉,那些东西。

我个人最大的体会就是,我们太幸运了。比如这两年,我在做廖冰兄的文献发掘工作。上个月,我们一群年轻人到重庆去寻访他的材料。冰兄到重庆应该是跟中铭一起去的,1940年到1941年,从武汉往南逃,在桂林待了一段时间后,沿路走到了綦江。鼎铭在那里主办过艺训班,冰兄到四川的第一站就是綦江,也在艺训班当过教员。73年之后,一群年轻人又到綦江去了,现在便利了,可以直接坐飞机去。不知道三兄弟当年办画展的地方,是不是我们去的地方——中苏友好协会,因为20世纪40年代中期的时候,重庆的画展,特别是有一点左翼色彩的画展,多数是在这个地方举办的。中苏友好协会,这个地址两年前在重庆争议也是很大,但是还好,现在还没有被拆。历史就是这样,过了73年之后,还有一群人到那里去寻访他们画画的人,当初在做着什么事情。我们现在在那边正在做一件事情,就比如说一个画展,我们可以查到那天所有报纸的广告、观众来信、门票、海报,甚至观众留言,就可以一步一步地把73年前的事情还原到今天大家的眼前,其实就是一件激活历史现场的事情。

还有一点,我想活跃一下大家。就在这个地方,他们三兄弟时代,有一个剧社叫“血花剧社”。我第一次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就很吃惊,原来叫这个名字,这是黄埔军校的学生们自己组织的剧社。我不知道他们三兄弟有没参与过剧社的活动。但是这个剧社到今天为止,我只看到了两样东西:一个是一张剧照,甚至都不确定是不是剧照;另外一个是剧本的残片。于是,这个剧社给我的无限遐想就被两件文献给冲淡了。去年我在中山大学带一群学生,我们在这里做了一些试验项目。我们有一组学生,他们用他们的方法,重新恢复了“血花剧社”。中山大学的学生有这样一种感觉,中山先生“文办”的是中山大学,“武办”的是黄埔军校。于是,觉得应该把他们学校的剧社拉到这里来,重新恢复“血花剧社”。我们恢复的方法,是用新媒体串联的方法。在中山大学演完了之后,我们用一些技术手段跟黄埔军校的现场结合起来,重组了大概90年前一个剧社的活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黄埔大讲堂 黄埔军校系列讲座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8141930
开本
页数
版次
装订
字数
出版时间 2020-06-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出版地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8:5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