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漫步在公元一世纪的石板路上
内容
试读章节

轻轻的,轻轻的……

前不久,我的表姐在《江南》杂志上爱表一篇名为《我的父母和不能忘记的那一代人》的文章,后被《作家文摘》报摘转载。文章写了她的父母,我的大姨和大姨父的往事。大姨父解放前为党做地下工作,解放后不久遭诬陷在肃反中含冤而死。大姨含辛茹苦地支撑着这个塌了半边的家庭,历尽坎坷但无怨无悔。有很多事情我也是看完这篇文章后才知晓的。表姐的文章搅起了我沉淀已久的记忆……

我对大姨父没有什么印象,因为他去世得早。但大姨却与我们走得很近。大姨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文革”前是北京女一中的教导主任,“文革”中受冲击被下放到学校图书馆。

1967年初,我16岁。大串连后,大中学校派系争斗,停课搞政治运动,我自我沉沦为“逍遥派”,整天不是和表弟一起攒半导体,就是到大姨看管的图书馆翻书借书。那时学校的图书馆都被关闭,绝大多数图书被当作“封资修毒草”封存。大姨凭借看管图书馆的“大权”,为我大开绿灯。当然,为了避免麻烦,每当我到大姨所在学校去看她时,她就应我的要求,把我“锁”在图书馆里。我如鱼得水般地游弋在书架间,一呆就是大半天,临走时还要装上一大书包的书,读完再来换。像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塞万提斯的《唐·吉珂德》、司汤达的《红与黑》、巴尔扎克的《高老头》,还有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等世界名著,我都是在那时读的。有一本苏联作家阿扎耶夫的《远离莫斯科的地方》,前两部分分别按男女主人公第一人称描写,第三部分按第三人称描写,写法独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总之这都得益于大姨的引导。

我的母亲小大姨四岁,在他们大家族同辈中排行第二。听母亲讲,解放前夕大姨父经常托她从外公家开的西鹤年堂药铺购买奎宁、白药等药品,她也隐约知道大姨父在为共产党做事,药品被送到了解放区,但母亲并未因此而退缩不前。她不怕冒险,乐意去做。

母亲毕业于赫赫有名的原北平艺专,师从国画泰斗溥心畲。婚后由于我父亲在外地工作,为了照顾家人,母亲放弃了自己在专业上的发展。她的同学后来不乏大师级国画家,凭借母亲的天赋和勤奋,也决不会逊色。然而,她从未因此而沮丧。

解放后过了一段安稳日子。1958年我父亲作为他所供职的国家煤炭总局的骨干,被充实到地方煤矿管理局工作,一直到1972年退休,长期在外地工作。父亲调离时我的大姐11岁,二姐10岁,我不足8岁,是母亲一个人拉扯我们姐弟三人长大成人。

母亲性情宽厚、与人为善,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温良恭俭让集于一身。自从我记事以来母亲一直坚持做街道工作,几十年如一日。要知道那时街道工作都是义务去做,是没有报酬的。

那时,每到晚上母亲都要坐在台灯下为工艺美术公司画出口彩蛋,每个可挣两元钱,以添补家用。我们姐弟三家都保存着母亲精心绘制的彩蛋。彩蛋上的工笔仕女图古朴大方、栩栩如生。

母亲重情义。“文革”乍起,我的一位姨家因解放前曾开办企业而被红卫兵抄家,至爱亲朋躲得远远的。而我的母亲冒着受牵连的危险,将姨家的孩子接来我家,一直住到情况安定。记得当时母亲让我把单人床让给表妹,而一张双人床,由母亲带着我和两个表弟横着睡,脚下还要接凳子。

1968年“上山下乡运动”兴起,我凭借着对领袖宗教般的崇拜和一时的冲动,在事先未征得家里同意的情况下,主动带头报名到山西插队落户。事后我的母亲并未埋怨我,而是默默地卖掉自己仅有的几枚陪嫁时的首饰,为我准备行装。第二年,母亲又把我二姐送去了云南生产建设兵团,而她自己与已参加工作的大姐相依为命。

一晃十几年过去,我和二姐相继回到了北京。我们姐弟三人先后成家,有了安定的工作。母亲呵护着我们的子女,为我们的每一个进步而高兴。

几十年来母亲一直没有离开过北京,没有见过大海。在母亲80岁、父亲90岁那年,我和妻子、儿子,带着两位老人去了一趟秦皇岛。见到大海的母亲像孩子一样的高兴。

晚年的母亲心态特别好。每天都在家里的阳台上准备好小米和水盆儿,成群的麻雀拉家带口定时光顾,母亲每每乐得合不拢嘴。2009年初,母亲在家不慎跌倒,摔成股骨骨折,卧床不起。但是每当她一觉醒来,脸上总是挂着笑容……

2002年大姨去了,享年88岁;2009年我的母亲也去了,享年近91岁……

我想:我们中华民族的大厦,是由成千上万志士仁人支撑着的,他们构成了大厦的横梁、巨柱、飞檐,堪称伟大。而万倍于此像我的母亲和大姨一样善良、正直、平凡、无私的国人,却构成了大厦的根基,他们可能是一砖、一石、一捧沙……但你能不承认他们是同样的伟大吗?!

母亲走后,我的耳边常常回响起徐志摩的诗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P1-5

目录

轻轻的,轻轻的

遥想那墙根下的枣树苗

疯狂年代的“旅游”经历

多棱镜中看欧洲

留住和谐

美利坚之旅

漫步在公元一世纪的石板路上

宝岛印象

一生低调的父亲母亲

金子般的十年

爷爷的梨园情结

我所认识的牛辉林

我的几任司长

童心未泯鹤发翁

大卫

我家的妞妞和闹闹

探秘湖心岛

心中的意境

魏都神韵

冥冥之中的启示

麻木、冷漠与不作为

附录1:我的父母和不能忘记的那一代人沈及

附录2:杀牛宰猴一一一个“祸从口出”的传奇

附录3:“文革”期间的高兴、苦涩和荒诞事

后记

序言

每一位从事文学创作的人,都是以自己观察与生活的方式。去分析和描写现实世界,将自己感受生活的最深邃之处和最能够激起自己情感的因素,反映到作品中来。李宇清的这本名为《漫步在公元一世纪的石板路上》(以下简称《漫步》)的散文集,在取材、写法、语言和意蕴等诸多方面都有可圈可点之处。篇幅不是很长,却不枯燥,很具象,也很生动。从取材上说,我很喜欢他写老北京风情和怀念亲人与故人的那一部分。按照常理说,这类题材的散文已经被人写滥了、写俗了,怎么还能令人喜欢看呢,关键是作者选取角度好、情感真、不造作、不虚饰,言简意深,语言生动逼真,如见其影,如闻其声。题材是老题材,但在李宇清的笔下却有着浓郁的怀旧追忆情结和对人生的感悟。正如他说的一样:“人生就像一杯五颜六色的鸡尾酒,从中可以品出各不相同的味道。”这一点说来简单,达到却并不容易,这也充分体现了他热爱生活,珍惜友谊亲情,对曾经养育、帮助过自己的人充满感恩之情。李宇清的身上凝聚着一个耕耘者的灵性,把散文创作当做一块青翠碧绿的秧田,精心耕耘和灌溉,享受田园风光的同时在不经意间便有了收获j然而,就是这种不经意,却悄然打点出了一片纯净的散文的天空,很高远、很辽阔,也很清朗。那些扑面而来的粗粝的山风、那些纯朴的乡韵乡情、那些无法抹去的童真童趣,还有那些世代传承的民俗民风……一切都是那么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的视野里,带来无尽的美感。

李宇清是北京人,插过队,干过仓库保管员,当过工农兵学员,在国家机关干了二十年,先后在报刊杂志和出版社供职,正因为有了丰富的生活阅历和人生感悟,所以才很容易把这种积累与认知,溶入到散文领域中来。我们通常说文如其人,从李宇清的文章中可以看出来,他为人正直善良,对工作恪守负责,对生活充满热情,对朋友给予支持帮助。散文集《漫步》按内容可分为:怀旧、游记、随笔,记录下了他在生活历程中的所见所闻、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他在创作上追求一种随意、放达、简洁的自我表现,形式不是最重要的,文字应该是内心的真实反映,因此,他常常能准确捕捉一个关键性细节,将美的事物凸现出来。他笔下描述的人物栩栩如生,使得所叙事件情节生动,富有感染力。在怀念母亲的几篇散文中,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的母亲是个最平凡、最普通的中国传统妇女,然而。他是怀着热爱母亲、思念母亲的深情抒写。其中《轻轻的,轻轻的……》写道:“母亲性情宽厚、与人为善,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温良恭俭让集于一身。自从我记事以来母亲一直坚持做街道工作,几十年如一日。要知道那时街道工作都是义务去做。是没有报酬的……那时,每到晚上母亲都要坐在台灯下为工艺美术公司画出口彩蛋,每个可挣两元钱,以添补家用。我们姐弟三家都保存着母亲精心绘制的彩蛋……晚年的母亲心态特别好。每天都在家里的阳台上准备好小米和水盆儿,成群的麻雀拉家带口定时光顾,母亲每每乐得合不拢嘴……”这些看来似乎实的文字之所以能触动人心,令人过目不忘。就是因为他以真诚的情愫,叙写出生活的真实,表达了自己的真情。

我比较喜欢他写童年记忆的散文,透过文字,依稀可见老北京城中恬静的四合院、精致的藤萝架、花荫,还有小金鱼……这些总能给人以遐想,带领我们的思绪飞回到那个年代。例如《遥想那墙根下的枣树苗》中他写道:“钓瓦缸里的金鱼,看地上的蚂蚁打架、觅食,跟着东墙外师范大学一棵树梢上挂着的大喇叭的广播,做‘第一套广播体操’,滚铁环、抖空竹、抽陀螺……无忧无虑,一天下来总觉得玩儿不够。”再如他写胡同里的叫卖声 “随着天空中鸽群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的鸽哨声,胡同里逐渐热闹了起来。剃头匠手里铜插的戗戗声,挑挑儿卖货的口中的吆喝声时起时落。特别是擦黑儿时酱牛肉、羊头肉的叫卖声,引逗得人垂涎欲滴……”可以说李宇清是善于描写的,他用简洁明朗的文字营造了一个生动活泼的气氛,耐人寻味。

文坛上有一些写景的散文,虽然描型画影颇为细致,但是却不能传神,更不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游记本身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最忌说明式的流水账写法。而李宇清散文集里所录入的“游记篇”,基本不走一般游记的套路,却是十分注重内在的感觉和诗化的抒情,在字里行间融会了作者的诗情和哲理,大都有一些寓意,或是人生感悟,给人一种鲜明的美感。在《多棱镜中看欧洲》里,李宇清带着我们游遍了欧洲多个国家的历史名城及名胜古迹,感受不一样的异国风情。走过“音乐之都”维也纳,聆听《蓝色的多瑙河》优美的旋律;登上巴黎的埃菲尔铁塔,遥想凯旋门前激情澎湃的胜利欢歌;走进罗马古建废墟遗址,领略古罗马文化遗风;漫步卢森堡宪政广场,倾听‘‘金色少女”喃喃的低语……所有一切,在笔墨触及之处,无不浸润着作者的感情色彩,读文看图,让我们更了解文化多元化的欧洲,看到一个鲜活的欧洲,也给人一种深沉而又惬意的享受。令人回味和思索。

这就是李宇清笔下的散文,这就是一部值得一读的颇具特色的散文集。

2010年冬12月

(作序者为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

内容推荐

李宇清是北京人,插过队,干过仓库保管员,当过工农兵学员,在国家机关干了二十年,先后在报刊杂志和出版社供职,正因为有了丰富的生活阅历和人生感悟,所以才很容易把这种积累与认知,溶入到散文领域中来。从李宇清的文章中可以看出来,他为人正直善良,对工作恪守负责,对生活充满热情,对朋友给予支持帮助。散文集《漫步在公元一世纪的石板路上》按内容可分为:怀旧、游记、随笔,记录下了他在生活历程中的所见所闻、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他在创作上追求一种随意、放达、简洁的自我表现,形式不是最重要的,文字应该是内心的真实反映,因此,他常常能准确捕捉一个关键性细节,将美的事物凸现出来。他笔下描述的人物栩栩如生,使得所叙事件情节生动,富有感染力。

《漫步在公元一世纪的石板路上》是一部值得一读的颇具特色的散文集。

编辑推荐

每一位从事文学创作的人,都是以自己观察与生活的方式。去分析和描写现实世界,将自己感受生活的最深邃之处和最能够激起自己情感的因素,反映到作品中来。李宇清的这本名为《漫步在公元一世纪的石板路上》的散文集,在取材、写法、语言和意蕴等诸多方面都有可圈可点之处。篇幅不是很长,却不枯燥,很具象,也很生动。

全书分怀旧、游记、随笔,记录下了他在生活历程中的所见所闻、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漫步在公元一世纪的石板路上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宇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060415
开本 32开
页数 21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5
出版时间 2011-11-01
首版时间 2011-11-01
印刷时间 2011-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8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0:03:45